经折装

历史地理2023-02-03 13:58:07百科

经折装

中国古书装帧形式之一。亦称折子装。大致出现、流行于 9世纪中叶以后的唐代晚期。隋唐时期是佛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的广泛传播,意味着佛弟子对佛教经典诵读研译的频繁。因此,就要求佛经装帧形式与之相适应, 以便于翻阅。但佛教传入中国,梵经译汉之后,便同中国固有的四部书籍一样,普遍地采用了卷子装(亦称卷轴装)。这就出现了卷舒不便的问题。为此,便从佛经入手,改造卷子装。具体办法,是将长条的卷子装佛经,依一定行数左右连续折叠,最后形成长方型的一叠,再在前、后各粘裱一张较厚的纸,做为护封,也叫做书衣、封面。由于是改造佛经卷子装而成为互相连属的折子装,故名经折装。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书籍的装帧,完成了从卷子装向册叶装的转变。宋代以后雕印的大藏经,除北宋初年在四川开雕的《开宝藏》,金大定年间在山西开雕的《赵城藏》,仍采用卷子装外,其他如《崇宁万寿大藏》、《毗卢大藏》、《思溪圆觉藏》、《思溪资福藏》、《普宁藏》、《碛砂藏》,明代《南藏》、《北藏》,清代《龙藏》等,都是典型的经折装。元代吾衍《闲居录》说:“古书皆卷轴,以卷舒之难,因而为折。久而折断,复为簿帙。”清代高士奇《天禄识余》说:“古人藏书皆作卷轴……此制在唐犹然。其后以卷舒之难,因而为折。久而折断,乃分为簿帙,以便检阅。”表明经折装的确来源于卷子装。(见彩图)

经折装《楞伽经疏》(五代时期写本)发现于甘肃敦煌藏经洞
本文标签: 经折装  jingzhezhuang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