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殖民前阿德莱德地区是Kaurna土著人的居住地。他们对这个地区的名字是Tarnda(r)nya,这个名字可 能来自tarnda,意思是红袋鼠。有些人依然使用这个名字来叫阿德莱德,不过这不是官方名字。Kaurna人是石器狩猎采集人,他们住在阿德莱德平原及其附近地区。他们有在阿德莱德的山地里放野火的习俗。欧洲人定居后开始驱逐土著人。到1852年在阿德莱德仅剩650个土著居民,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减少。冬季他们移入阿德莱德群山因为那里有更多避风处和木头。
阿德莱德是英国国王威廉四世王后的名字。当时,约翰.欣德马什总督命令威廉.莱特在墨累河口附近建立一座城市,掌权者希望这条河能像密西西比打开北美大陆那样打开澳洲大陆。在考察了经常被淤泥充塞的墨累河口和附近充满危险的海岸线后,威廉.莱特决定把新城市建在大约60 英里(96公里)以外――远至圣文森特湾以北的内陆平原上。这一行动激怒了欣德马什总督,引起了两人及其支持者之间的激烈争论。城市于1836年构思并建造,设计师就是当时的威廉.莱特上校。
1839年,威廉.莱特去世,弥留之际,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对于把阿德莱德建在这里的理由,我不指望现在能得到广泛的理解和冷静的评判,我是应该受到赞扬还是谴责,自有子孙后代来做判断。” 稳定持续的繁荣史印证了莱特的正确选择。满怀感激之情的市民在蒙特菲奥里山(Montefiore Hill)上为他竖立了一座铜像,当初他就是在那里注视着下面的平原,并认定它就是建成的地点。这座山原是北阿德莱德一个野草丛生的小山丘,刚好位于阿德莱德板球场上。这是一个认识这座城市的理想场所,从此可以看到一块块环绕内城的城市公共用地、宏伟的圣彼得大教堂的两个尖顶、优雅的托伦斯河(Torrens River)和整齐的城市高大建筑物的空中轮廓。这片景色被称为“莱特视野”。当黄昏灯光闪烁的时候,站在莱特视野,很容易就能够理解莱特的想法,他虽然没能创建乌托邦,但他至少看到了要在哪里去实现它。
1853年慕瑞河通运,阿德莱德开始与澳大利亚其他州展开州际交易。1856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部新宪法,南澳州成为自治的英国殖民地。公民选举制度此时被引入。
1857年3月9日,选民选出了一个两院制的议会,当时南澳全州人口共有109,917名。
1860年,府城有一个水源保护区被开辟了,她成为阿德莱德地区的水源处并且取代了已显浑浊的多伦斯河。
1867年,南澳政府引入了天然气路灯,1874年,府城肇建了阿德莱德大学,1881年,南澳州立美术馆开放。
1890年代,澳大利亚遭到一连串经济萧条的打击,结束了经济飞跃和地价飞涨的膨涨时期。许多在墨尔本和悉尼地区的金融机构和银行接连倒闭,同时国民生育率骤降,移民几乎停止。当时,南澳州的出口也几乎减半。从1884年开始,干旱和收成减低更加剧了这项问题。一些家庭迁移到西澳州。幸好,阿德莱德本身的经济衰退不如墨尔本或悉尼的大,因为南澳政府在布罗肯希尔所发现的银矿和铅矿缓和了打击。阿德莱德在当期仅有一年出现赤字,而且葡萄酒和铜矿出口是府城两个持续成长的产业。多元发展
1900年阿德莱德开始使用电灯照明,1909年府城市内开始使用有轨电车。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阿德莱德征募了2.8万士兵。战后府城经济大发展,但是干旱和1930年代的大萧条对阿德莱德再次打击,在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的领导下,阿德莱德得以摆脱萧条。为了摆脱对第一产业的依靠城市开始发展第二产业。
1933年,南澳州共有580,949名居民,居民数的增高比澳大利亚其他州的速度要低。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阿德莱德的工业带来了新的刺激。阿德莱德的工业开始多样化。作为一个后方安全的生产地阿德莱德发展迅速。在二战中共有七万阿德莱德人接受征募。附近怀阿拉的船厂扩建。
战后南澳州政府在战时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跨国公司如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使用战时留下的工厂作为生产场地来帮助阿德莱德从一个农业服务中心改变为一个20世纪的新城市。
1954年建造的一条水管将慕瑞河的水从湄能运到阿德莱德,1955年西滩的机场开用。
从1947年到1973年共有21.5万不同国家的人移居南澳州。
1970年州政府开始了“文化复兴”的政策,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并将阿德莱德改造成一个艺术中心。
从1985年到1996年澳大利亚大奖赛在阿德莱德举行。
1992年南澳州立银行倒闭将整个州和阿德莱德的经济带入萧条,其影响至今存在。今天V8国际超级房车赛在过去的大奖赛跑道上举行,经济也有所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