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区境地处“要荒”,远离京畿一千数百里,古为“并州徼外”地,荤粥所居。
战国时隶属赵云中郡。秦因之。汉时建置名存实亡,由北魏统领。
南北朝时期为敕勒族属地。隋代属白道川。唐时入云中都护府(后称单于大都护府)。
宋代为辽国领地,属西京道丰州(丰州城故址在呼和浩特市东郊)。北宋末,为金朝西京路的丰州富民县所辖。
元代沿袭金制,仍隶属丰州。明朝正德、嘉靖年间,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驻牧“丰州滩”,始有“土默川”之称。玉泉区地区在土默川平原上。
明隆庆五年(1571年),阿勒坦汗与明朝达成通贡互市协议,并被明廷封为“顺义王”。翌年,他召集能工巧匠,在大青山之南的今玉泉区地界内,模仿元大都的格局,开始建设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城池。万历三年(1575年)城垣建成,蒙古语名库库和屯,含义为“青色的城”。同年明廷赐名“归化城”。后毁于明末战火。
清初又在废墟上因陋就简建成王府城市,周长1.2千米,垣高8米,只有南北两座城门,康熙年间,又在东、南、西三面扩建外城。外城墙包原城的东南西三方。但东北和西北各露一小段未包住,新的城略呈“凸”字形。扩建增东、南、西、三门,每门都筑有瓮城。原南门改建成城中心鼓楼。这座城仍坐落在今玉泉区的西北部大南街街道办事处境内。乾隆初年,在归化城东北建成“绥远城”,俗称“新城”。相应地,归化城得“旧城”俗名,沿称至今。
清代,呼和浩特地区设有三套行政机构。一为土默特左、右翼特别旗,建于清入关前的天聪年间(两旗都统府均驻玉泉区境内)。一为归化城厅,雍正元年(1723年)设,隶属于山西朔平府;乾隆六年(1741年),置归绥道(属山西),厅改隶道辖。一为绥远城将军,始于乾隆四年(1739年);它管理满洲驻军和满民事务,并节制上述的“旗”和“道”。区境由“旗”、“厅”共管,以民族分治;蒙民属“旗”,汉民属“厅”。
民国元年(1912年),改归化城厅为归化县;民国二年绥远城并入,改称归绥县。区境内仍蒙汉分治,旗县并存。
民国三年(1914年)设绥远特别行政区,脱离山西省。
1937年10月,日本军入侵,玉泉区境由“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之巴彦塔拉盟的归绥县管辖。后设厚和豪特市,1938年8月1日改建成厚和特别市,继改为厚和浩特市,区境始为市辖。
1945年日军投降后,建归绥市,今玉泉区属之。境内有市的第二区、第三区和第一、第四两区之部分。土默特特别旗仍存,境内因袭蒙汉分治。建国初沿用旧制。
1951年6月调整区划,并改组区公所(市人民政府派出机关)为区人民政府。玉泉区境内有第三区大部和第二区之部分。
1954年2月结束了延续二百多年的民族分治局面,区境内的各族人民统一归当地政府管理。
1954年4月25日更市名为呼和浩特市。6月1日更改序数区名。第三区改称玉泉区,这是玉泉名称之始(第二区易名庆凯区,因“庆凯桥”得名。
1956年撤庆凯区,其大部分划入玉泉区)。
1966年更名为向阳区,1979年复称玉泉区。
1999年7月,原郊区的西菜园、小黑河、桃花3个乡划入,成了拥有农村的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