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以前,武宣属百越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岭南置桂林、象、南海三郡,今武宣属桂林郡,郡治布山(今贵县境)。今武宣县为中溜县,县治在今桐岭镇一带。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今武宣境内设置中留县,县治在今桐岭镇一带,隶属交趾刺史部郁林郡。
东汉中留县改称中溜县,隶属交州郁林郡。
三国属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分郁林郡地,增置桂林、始安、临贺三郡,隶广州,今武宣县地属中留县(县治今桐岭镇一带),隶属桂林郡(郡治武安,今象州县境)。
晋太康元年(即吴天纪四年、公元280年),吴孙皓降于晋。广州归西晋一统。西晋时废中溜县,今武宣县地属桂林县(县治今金秀县大樟乡),东晋以原中溜县地复置并更名中胄县(县治在今桐岭镇一带),改隶广州郁林郡(郡治今贵港市),辖及今武宣县等地。
南北朝时,宋复置中溜县,属桂林郡,郡治武安改武熙(今象州),后迁郡治中溜;齐置中溜县,属桂林郡,迁郡治武熙;梁时中溜县改称中胄县,属桂林郡(郡治迁回中溜改为中胄);陈置中胄县,属桂林郡(郡治中胄县)。宋、梁、陈郡治均在今武宣县境。
隋文帝开皇十年(590年)增置桂林县(汉旧县县治在今金秀大樟乡,隋朝另置县治在今象州县妙皇乡,妙皇乡在解放前属今武宣县),开皇十一年武宣县地并入桂林县,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分桂林县地,增设武仙县,县治阴江(今三里镇旧县村)。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武仙县属岭南道,咸通三年(862年)属岭南西道邕管象州。
五代十国称武仙县,先属楚国,后周太祖顺元年(951年)改属南汉,行政行域沿唐制不变。
宋朝称武仙县,至道三年(997年)属广西路象州、州治阳寿(今象州县境)。
元朝称武仙县,先属湖广行中书省,元末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属广西行中书省柳州路象州,州治阳寿。
明朝称武仙县,洪武九年(1376年)属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右江道柳州府象州(府治今柳州市,州治今象州县境,县治今三里镇旧县村)。宣德六年(1431年)三月,武仙县改称武宣县,县治移高立(今武宣镇),隶属因之。
清朝称武宣县,顺治、康熙时属柳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宾州直隶州,雍正八年改属右江道浔州府(府治今桂平市区),编户六里(即在厢里、东乡里、武赖里、古豪里、西乡里、北乡里)。咸丰六年(1856年)大成国平靖王李文茂率军攻武宣城,把武宣县改称文兴县。咸丰十一年失守,武宣县仍复清制。清宣统三年(1911年),武宣县属浔州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称武宣县,属浔州府。2年撤销府制;省下设道,由道领县,武宣县属郁江道。3年郁江道易名为苍梧道。19年属苍梧民团区(治梧州)。21年属梧州民团区(治桂平)。23年属梧州行政监督区(治桂平),25年改属浔州行政监督区(治桂平),29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治桂平),31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治梧州),37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治柳州),38年改属十三行政督察区(治桂平)。
1949年12月1日,武宣县全境解放,12月24日武宣县人民政府成立,政府驻武宣镇,属柳州专区。
1952年9月1日武宣县与象县合并,称石龙县。政府驻石龙镇,属宜山专区,1958年改属柳州专区。
1962年3月29日撤销石龙县,复置武宣县,政府驻武宣镇,属柳州地区(1970年为柳州专区)。
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柳州地区,设立地级来宾市,2002年12月28日,地级来宾市正式成立,武宣县划归来宾市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