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在建平区南地村出土的古人类上臂骨化石,经人类学家鉴定是猿人化石,距今五六万年,属旧石器时代晚期。
约5500年前,境内开始了具有国定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1981~1985年在建平县与凌源县交界处的牛河梁发掘出的女神庙、积石冢群、方形石砌围墙遣址,经碳十四
测定和树轮较正,距今5500多年。
夏、商、西周时期 境内有戎族活动。
春秋时期属山戎,后并入东胡。
战国时期初期为东胡地。后燕国灭东胡,境内属右北平郡。
西汉时期,初为匈奴左贤王地,汉武帝进出破左地,乌桓迁徙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境内属乌桓地。
东汉时期,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大挫乌桓之后,乌桓内迁,给鲜卑造成大发展的良机。境内属鲜卑地。
三国时期, 鲜卑分成东西大部,境内属东部鲜卑。
西晋时期,东部鲜卑逐渐分化为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三方势力,境内地属鲜卑宇文氏。东晋时期,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地主联合建立了一些封建政权,史称“十六国”,境内先后属前燕、前秦、后燕、北燕的平州昌黎郡。
南北朝时期,北魏、东魏、北齐时,境内属营州建德、冀阳两郡的平刚、柳城县。北周时,北齐营州剌史高保宁未隆北周,境内仍为高保宁管辖。西北与契丹接壤。
隋代,在旧置营州设营州总管府,开皇元年(581)惟留建德一郡、龙山一县,后废郡。十八年(598)龙山县改为柳城。大业初,废总管府,置辽西郡。境内属辽西郡柳城县,西北境与契丹接壤。
唐代,境内南属营州都督府,西属奚地饶乐都督府,余部属契丹松漠都督府。奚与契丹错居。
辽代, 统和二十五年(1007)于故奚王帐地(今宁城县)建中京大定府。境内属中京大定府金源县(开泰二年[1013]置)、富庶县(开泰二年[1013]置),北部属大宁府高州三韩县(开泰中置)、恩州恩化县(开泰中置)。
金代,承辽制,境内属北京路大定府富庶、金源县、惠州惠和县,大宁府三韩县。
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改北京路为大宁路,二十二年(1285)改为武平路,二十九年(1292)复改为大宁路。境内属大宁路富庶县、金源县、惠和县、大定县。
明代,初沿用元旧制。洪武二十年(1387)废元制,置大宁卫,境内属大宁卫。永乐十二年(1414),在老哈河中游建立老哈河卫。景泰以后境内属兀良哈三卫的诺音卫。
清代,建县前,境内西南部承属承德府平泉州,东北部属承德府建昌县。光绪二十九年(1903),析平泉州之东北境喀喇沁右旗旧牧地、建昌县之北境敖汉左、右、南三旗旧牧协轩建平县,隶属朝阳府。辖建东、建西、建中、敖汉、敖东、蒙古6个区。
1914年取消清朝旧制,设热河特别区。建平县属热河特别区。
1928年隶属热河省。
1933年3月为日本侵占,建平县隶属朝阳六县指挥署。建平县划为6个区,即一区建平、二区四家子、三区叶柏寿、四区黑水、五区菜园子、六区下洼。
1934年,六县指挥署撤消,建平县仍属热河省。
1937年3月,建平县境东北部50个村,划归新惠县。另从宁城县划出15个村、平泉县划出4个村归建平县辖,划并后建平县共有8个区。
1940年,建平县并入喀喇沁右翼旗公署,旗址始在新邱,后迁至平庄(今属赤峰市)。全旗划32个行政村。
1945年8月15日东北光复,建平县属中共领导下的热中行政公署。9月,建平县人民政府成立,建平县划为9区,即王爷府、公爷府、茅沟七家、平庄、黑水、建平、朱碌科、叶柏寿、西桥(乃林)。10月,建平县改属中共领导下的热辽行政公署。
1946年2月,将县内王爷府、公爷府、茅沟七家3个区划出,成立建西县。10月,又将平庄、西桥(乃林)2个区划出,成立建中县。老哈河以东的黑水、建平、叶柏寿、朱碌科4个区为建平县。
1947年7月,热辽行政公署撤销,建平县属热河省人民政府。9月,成立喀喇沁东旗政府,县内蒙古族集中地区成立4个苏木公所,即王子坟、喀喇沁、那立奈、黑水。
1949年7月,撤销叶柏寿县,将辖波罗赤区划归朝阳县,甘招、半拉烧锅、羊角沟3个区划归喀喇沁左旗,其余4个区划归建平县。建平县共有13个区,234个行政村。
1955年7月,热河省撤消,建平县划为辽宁省锦州地区专员公署。
1959年2月,划为辽宁省朝阳市人民政府。
1961年4月,公营子公社划归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1964年3月,属辽宁省朝阳地区专员公署(1968年5月改称朝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8月又改称为朝阳地区行政公署)。
1984年9月,复建为辽宁省朝阳市人民政府,建平县隶属之。
建县背景
十九世纪末期,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萧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在热河省境内,贪官污吏、蒙古王公及洋教势力狼狈为奸,盘剥百姓日益加甚,再加连年天灾,广大劳苦群众倍受煎熬。在这种情况下,劳苦大众奋力反抗,特别是清光绪十七年(1891),在榆树林、叶柏寿等地爆发了一次震撼清廷的“金丹道教”起义。这次起义,矛头直指府衙、蒙古王公和法国传教士。起义军旬月之间聚至数万,捣毁县衙、教堂、火烧王公府第,烽火漫延朝阳、平泉、建昌(后凌源县,含今凌源、喀左、建平、建昌部分地区,下同)、赤峰四州县。清政府李鸿章督军剿办,并调直、奉、朝阳等地练军合力围攻。自光绪十七年(1891)五月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有据可查的清廷剿办朝阳“金丹道教”的奏折就有137件。据光绪朝《东华续录》记载,“直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四月在朝阳有马贼不时窜扰,平泉、建昌一带山谷丛杂,伏莽未净”,基于当时平泉、建昌一带边远混乱,有紧急情况朝廷极难管理的状况,几任热河都统认为必须添官分治,以各种方式奏请朝延,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四月,热河都统锡良向朝廷申请建立建平县,终获批准。
地名由来
建平县名始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因旧属建昌(今凌源
)和平泉(今河北省平泉县)两县辖境,设该县时遂取建昌、平泉两县首字而得“建平”一名。虽然县城住址已于1954年7月由原建平迁移到叶柏寿,但仍袭用建平县名,至今己有七十八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