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红楼的简单介绍

历史地理2023-02-08 07:36:00百科知识库

北京大学红楼的简单介绍 北京大学红楼 1

北京大学红楼 1

北京大学红楼(汉语拼音:Beijingdaxue Honglou),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原为北京大学一院。1912年5月,北京临时政府改京师大学堂为北京大学,设一院,二院、三院。这是民国时期北京第一所国立大学,严复以大学堂总监继任大学校长。

1917年初,蔡元培出任校长,提出“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并进行了大学组织机构改革,对全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原属京师大学堂的分科大学,由于军队占用无法收回,于是向比利时贷款兴建了这座标志性建筑,并定为一院。原京师大学堂(四公主府)为二院,北河沿原译学馆为三院。

该楼位于五四大街与北河沿大街相交的西北侧,成为城市街道的重要景观。平面呈工字型,地上四层地下一层,红瓦坡顶,体量高大,东西面宽100米,主体部分进深14米,东西两翼南北均长34.34米,总面积1万平方米,砖木结构,建筑造型为简化的西洋近代古典风格。底层青砖墙,水平腰线以下,以宽大的水平凹线强调其厚重感。二至四层为红砖墙,青砖窗套,角部以“五出五进”青砖作隅石处理。檐部以西式托檐石挑出。南立面中央部分墙体微向前凸,顶部上折成西式三角形山花,窗户改为一大二窄的三联窗。底部入口为塔司干柱式的门廊。门廊两侧坡道可供车停至门前。门厅北部为主楼梯。两翼各有一部楼梯,通往后院。

1918年8月落成,是一所呈工字形四层楼房。由于通体用红砖砌筑,故名红楼。1918年初,李大钊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时,北京大学就成为北方革命活动中心。“五四”运动中,红楼和它北面的民主广场是爱国活动的主要场所。

1918年毛泽东首次来北京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助理员时,接触了许多革命青年。在一楼东南隅有两间向西的屋子,为李大钊办公的地方,毛泽东也曾在此工作。“五四”运动后,邓中夏等著名的共产党人也曾在此从事革命活动。

北大红楼被首批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仅因为它是中国第一所近代高等学府,而且是近代文化和民主运动的发源地。许多著名学者和思想家如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杨昌济、胡适、马叙伦、马寅初、李四光等都先后在此工作过。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时,在红楼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在此建立了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鲁迅曾在此讲授中国小说史。陈独秀1916年起任该校文科学长(文学院长)、教授。毛泽东1918年8月至次年3月曾在此图书馆工作过。1919年“五四”运动,北大师生勇为先锋,红楼后的大操场是五月四日大游行的出发地(1947年定名为民主广场)。1937年北京沦陷之后,红楼被日本宪兵部队占用,地下室曾被用作囚禁、迫害爱国志士的监狱。1945年日本投降后,又成为北大校舍。

1952年院校调整后,北大迁至海淀原燕京大学旧址并与之合并为新北大,红楼改由国家文物局使用。2000年国家文物局迁至新址,红楼改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并对社会开放。

本文标签: 建筑与名胜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