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的湖塘泾浦

历史地理2023-02-08 05:31:40百科知识库

六朝的湖塘泾浦

六朝的湖塘泾浦。公元220年,三国时期开始。公元589年,南朝结束。在这370年中,由于以下两个原因,太湖流域的农田水利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建成了一大批湖塘泾浦。

一个原因是由于北人南迁。自东汉末年起,黄河流域政局长期动荡不安,东汉末有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西晋有八王之乱,十六国时期①,在汉、匈奴、羯、氐、羌各族之间,一再爆发战争。战乱迫使原居黄河流域的大批汉人持续南迁,形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太湖流域是接纳南迁北人的主要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加,使在这一地区扩建水利以发展农业,既十分必要,又完全可能了。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六朝统治者的重视。从三国的吴开始,历东晋,至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都以建业——建康(江苏南京市)为都。六朝都城与太湖流域紧密相连,太湖流域成为京畿重地。它既是都城的后方,又是都城粮食的主要供应地。因此,六朝的统治者特别重视这里的农田水利建设。这样,在近四个世纪中,便相继在太湖流域建成了一大批农田排灌工程。

三国时,吴国组织兴建的农田水利工程,比较重要的当推在今江苏省句容县境内的赤山湖②。它建于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是一座蓄水防旱的灌溉工程。后来经过多次扩建,到唐朝时称为绛岩湖,发展成为江南非常著名的农田水利设施。另一工程为浦里塘,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开工,位于今溧水县南20余里。由于施工太急,军民多有劳累而死的,没有全面完工。差不多同时,吴国又在吴兴、长兴间的太湖边上筑青塘,长数十里,以隔绝太湖水势,捍卫沿堤农田。此外,吴国还在句容至云阳(今江苏丹阳)间凿了一条称破冈渎的水道,虽然这是一条运粮渠道,但也有灌溉之利。由于吴国在这里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使这里形成“田池布千里”的景象。

两晋时继续在此兴建水利。光熙元年(公元306年),陈敏于曲阿(今江苏丹阳)城西,拦蓄溪水成湖,周长120里,史称练湖或练塘。练湖本以灌溉为主的水利设施,到唐朝后期,因江南河西段地势略高,水量不足,需要不断补充,所以又将它作为运河的水柜,以济运为主,有“湖水放一寸,河水长一尺”的作用。继开练湖之后,东晋大兴四年(公元321年),张闿〔kai凯〕又在曲阿建新丰塘,用“二十一万一千四百二十功(工作日)”,可灌农田800顷。丹阳属太湖流域西部丘陵区,地势稍高,所以两晋一再在此兴建蓄水工程,以资溉田。东晋还在今浙江吴兴境内建成“溉田千顷”的荻塘(又名荻港)。

南朝时,在吴兴和长兴两地,也相继建成了两座规模较大的水利设施。一座叫吴兴塘,由刘宋吴兴太守沈攸之主持修建,它可溉田2000多顷。另一座叫西湖,它东北距长兴城15里,溉田面积更大一些,约3000顷。南朝另一重要水利设施,是排水工程的兴建。由于太湖下游地洼水多,洪涝的威胁十分严重,因此,引起吴兴人姚峤的注意。他经过20多年的调查研究,拟订了一个由苎〔zhu住〕溪向东南排水入杭州湾的方案。这一方案在刘宋时曾付诸实施,但因工程量太大,没有完成。几十年后,到梁大通二年(公元530年),继续施工,才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吴兴一境,无复水灾”。这是太湖流域以排水为主要目的而兴建的最早最大工程。

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今浙江海盐境内,有“古泾三百条”。这些唐人心目中的“古泾”,当然,有许多是六朝时修建的。江苏省常熟县原名海虞,南朝萧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才改成常熟。改名原因即与农田水利建设有关。清人修的《常昭合志稿》解释说,因为这里“高乡濒江有二十四浦通潮汐,资灌溉,而旱无忧;低乡田皆筑圩,足以御水,而涝亦不为患,以故常熟,而县以名焉”。可见,太湖东北,南朝时,也已有较好的水利设施了。

太湖流域因为六朝时建有众多的湖、塘、泾、浦等水利工程,可灌可排,水利条件大大改善,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因此,这里当时不仅摘掉了“下下”田的帽子,而且还可以与“富甲全国”的关中媲美。

注释:

①从公元304年到439年,汉、匈奴、羯、鲜卑、氐、羌各族统治者,纷纷在北方建立割据政权。历史上将其中的15国加上巴蜀的成汉,合称十六国。15国为:前赵、前凉、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南梁、南燕、西凉、夏、北燕、北凉。

②赤山湖位于茅山山脉西麓,在秦淮河上游,太湖流域之西,不属太湖流域范围。但这一地区与太湖流域关系密切,因而我们也在这里作了介绍。

本文标签: 中国地理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六朝陵墓
2023-02-08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