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治理畜禽粪便主要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治理。
产前治理
发达国家对养殖场污染物的治理主要采用源头控制的对策,因为即使在对农民有巨额补贴的欧洲国家,能够采用污水处理设备的畜禽养殖场也很少,为此畜禽场面源控制,主要通过制定畜禽场农田最低配置(指畜禽场饲养量必须与周边可蓄纳畜禽粪便的农田面积相匹配)、畜禽场化粪池容量、密封性等方面的规定进行。在日本、欧洲大部分国家,强制要求单位面积的养殖畜禽数量,使畜禽养殖数量与地表的植物及自净能力相适应。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在新建畜禽养殖场时,应进行合理的规划,以环境容量来控制养殖场的总量规模,调整养殖场布局,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同时应加强对新建场的严格审批制度,新建场一般都要设置隔离或绿化带,并执行新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污染治理设施建设的“三同时”(养殖场建设应与污染物的综合利用、处理与处置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入使用。)制度,还可以借鉴工业污染治理中的经验,从制定工艺标准、购买设备补贴以及提高水价等方面推行节水型畜牧生产工艺,从源头上控制集约化养殖场污水量。
产中治理
一方面注重研究的是采取动物营养性环保措施。张云影等研究显示,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2%,可使生长肥育猪的氮排出量减少约20%。有关试验表明,降低生长猪日粮蛋白质浓度,可补充赖氨酸和苏氨酸,不会影响生长性能。选用含硫低的饲料原料,配制营养合理含硫量低的日粮,仔猪的总硫和硫酸盐的排泄量可以减少约30%,可带来猪舍硫化氢气体排放的减少。在减少磷的排泄方面,研究表明,每公斤饲粮添加l000酶单位的微生物植酸酶,可将约l/3的不可利用磷转化为可利用磷,减少无机磷的添加量,从而减少猪粪便磷排出对环境的污染。在环境保护方面,已证实多阶段饲喂法可提高饲料转化率70%,猪在肥育后期,采用二阶段饲喂比采用一阶段饲喂法的氮排泄量减少8.5%。饲喂阶段分得越细,不同营养水平日粮种类分得越多,越有利于减少氮的排泄。另一方面研究是从强化管理入手,推广畜禽养殖场清洁生产技术,采用科学的房舍结构、生产工艺,实现固体和液体、粪与尿、雨水和污水三分离,降低污水产生量和降低污水氨、氮浓度。通过对生产过程中主要产生污染的环节实行全程控制,达到控制和防治畜禽养殖可能对环境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