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规定作伪证会构成犯罪吗

政治法律2023-08-08 04:57:44

法律规定作伪证会构成犯罪吗

作伪证会构成犯罪。在民事诉讼中,作伪证的,一般可以处以罚款、拘留,如果的确情节严重构成犯罪,还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就构成犯罪。

一、作伪证会构成犯罪吗

证人证言是法院认定案件事实、准确适用法律、公正裁判的重要证据,但在审判实践中,一些证人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对出庭作证的严肃性认识不够,出现证人作伪证、假证等现象,不同程度影响了案件的公正审理。

在民事诉讼中,作伪证的,一般可以处以罚款、拘留,如果的确情节严重构成犯罪,还会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比如说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还有就是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就构成犯罪。

千万不要作伪证,客观真实的陈述案件事实才是维护自己权利的正确方式。

二、在实践中一般是如何认定伪证罪的?

一般来说,具体实践中要正确认定某一犯罪行为,主要是从其犯罪构成上看。伪证罪的犯罪构成如下:

(一)客体要件

伪证罪侵犯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伪证罪妨碍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这是指司法机关的刑事诉讼活动。司法机关的民事诉讼活动、行政诉讼活动不能成为伪证罪的客体要件。因为刑事诉讼与民事、行政诉讼性质不同,同是伪证行为妨碍诉讼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性大小也有不同,以伪证方式妨碍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活动的,不能直接以伪证罪论处。

伪证罪侵犯的对象,可以是有罪的人,也可以是被怀疑有罪而实际上是无罪的人。

(二)客观要件

伪证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刑事侦查、起诉、审判中,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作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的行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

所谓作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指证人作了虚假的证明,鉴定人作了不符合事实真相的鉴定,记录人作了不真实的记录,翻译人作了歪曲原意的翻译。所谓隐匿罪证,指掩盖歪曲事实真相、毁灭证据,将应该提供的证据予以隐匿。所谓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主要是指对案件是否构成犯罪、犯罪的性质或者对罪行轻重有重大影响的情节。如果伪证的事实无关紧要、对案件的处理影响不大,不能以伪证罪沦处。至于伪证行为是否造成了错判,不影响定罪,可作为量刑的情节予以考虑。

(三)主体要件

伪证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能是在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

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证人”,是指根据司法机关的要求,陈述自己所知道的案件情况的人,“鉴定人”,是指司法机关为鉴别案件中某些情节的真伪和事实真相而指派或聘请的、具有专门知识或者特殊技能的人,“记录人”,是指为案件的调查取证,询问证人、被害人或审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作记录的人。“翻译人”,是指司法机关指派或聘请为案件中的外籍、少数民族或聋哑人等诉讼参与人充当翻译的人员,也包括为案件中的法律文书或者证据材料等有关资料作翻译的人员。

(四)主观要件

伪证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自直接故意,即行为人明知其虚假陈述是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但为了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而为之。如果行为人不是出于陷害他人的意图或者隐匿罪证,就不能以伪证罪论处。如行为人因粗心大意,工作不认真,或者学识、业务能力不高而作出了错误的鉴定结论、记录、翻译,或者因错记、漏记、错译、漏译等而不能反映原意,等等。

结合上文内容,我们了解到构成伪证罪的,行为人必须具备伪证的主观故意,如果行为人是由于过失而有伪证行为的,是不成立伪证罪的。此外,即使行为人虽然故意实施了伪证行为,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一般不认为是犯罪。因此一定要准确把握伪证罪的罪与非罪的界限。

本文标签: 刑事犯罪辩护  刑事犯罪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