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别是什么

政治法律2023-08-07 18:12:18

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别是什么

1、对他人死亡结果发生的主客观估计不同。故意杀人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结果之间并未发生错误,是一致的。过失杀人中他人死亡的结果可以避免,对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客观事实发生了错误认识。2、在意志因素上有重要区别。间接故意杀人对于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听之任之。过失致人死亡排斥、反对他人死亡结果的发生。

热门推荐:羁押   拘留   非法拘禁   拘役   缓刑   故意杀人   逮捕   取保候审申请书   监外执行   社区矫正   假释   死刑

不管是故意杀人罪还是过失之人死亡罪,此时出现的后果往往都是造成了被害人的死亡,因此就让不少人无法准确区分来这两种犯罪。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到底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别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在下文中进行具体了解。

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别

一,定义不同

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行为人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的他人死亡,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

其根本区别在于行为人主观方面,前者以故意为其心理主观状态;后者为过失,包括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过于自信的过失致人死亡,是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他人死亡的结果,但凭借一定的自认为能够避免他人死亡的结果发生的因素,如行为人自身能力方面的技术、经验、知识、体力等因素,或他人的行为预防措施,以及客观条件或自然力方面的有利因素等,轻信他人死亡的结果不会发生,以致他人死亡的结果最终发生了。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疏忽大意的过失具有两个特点:(1)“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2)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根本反对的。其中第一个特点“没有预见”是划分疏忽大意的过失与其他罪过形式的主要界限。

在确定行为人的认识标准时,应当首先根据行为人本身的智能水平确定,即根据行为人本身的主观条件,包括知识程度、智力状况、工作能力、业务水平等。但是,必须注意行为时的客观情况的影响,才能准确地认定行为人当时是否应当、是否可能认识到危害结果的发生。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日益复杂,人们承担的认识义务会越来越广泛,也会越来越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只有注意综合分析主观条件和客观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正确认识罪过。

故意杀人罪是对死亡的结果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过失致人死亡罪则对结果的发生持否定的态度。

二,量刑程度也不同

《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关于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别,读法小编在上文中主要为大家总结了两点,即定义不同、量刑处罚不同。但是很明显的是,故意杀人罪中行为人的主观心态是想要剥夺他人的生命,而过失致人死亡罪当中,行为人并不存在致他人死亡的故意,更多相关问题您可以咨询读法江门律师。


本文标签: 刑事犯罪辩护  刑事犯罪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