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量刑标准是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过失犯罪怎么定罪怎么量刑
过失犯罪,指在过失心理支配之下实施的,根据《刑法》的规定已经构成犯罪的行为。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类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五条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是过失犯罪。
根据《刑法》过失犯罪的量刑标准如下:
(一)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处罚上,因为过失犯罪的主观恶性比故意犯罪明显要小,因此《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罚比对故意犯罪的处罚要轻。
二、过失犯罪的形式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
(二)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
三、基本特征
(一)在客观上已经发生法定的危害社会的结果;
(二)主观上存在过失。至于如何判断行为人是否应该预见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最主要的是根据案件的具体体现,认真查明和分析行为人的年龄、教育程度、专门知识、工作经验、技术水平、担任的职务、所负的责任等,综合全面考虑,进行正确判断。
四、构成要件
(一)行为人主观上必须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根本否定态度;
(二)行为必须发生了危害结果,从刑法分则的规定看,这些结果一般都是较为严重的结果。《刑法》第330条和第332条除外(由于过失犯罪是结果犯,只有特定结果发生了,才成立犯罪);
(三)必须有处罚该类过失犯罪的分则明确规定。
过失犯罪行为本身蕴涵着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可能性,它是可能危害社会的行为,是不适当的行为,应当受到谴责的行为。只有在造成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构成犯罪,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该罪的社会危害性不是表现在主观意识,而是体现在客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