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后要想适用缓刑,必须是符合缓刑的适用条件,也就是案件情节比较轻微适用缓刑,不至于发生社会危害性。根据《刑事诉讼法》当中明确规定,缓刑的适用条件是被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拘役。
一、取保候审后怎样才能判缓刑?
取保候审后要想适用缓刑,必须是符合缓刑的适用条件,也就是案件情节比较轻微适用缓刑,不至于发生社会危害性。流程如下:
1、公安机关侦查终结后,将案件移送检察院;
2、检察院做审查起诉。检察院审查后,如果觉得案件犯罪情节轻微,可以做出不起诉的决定,不起诉决定做出后,取保候审终止;
3、法院开庭审理。案件被移送到法院后,法院会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人和辩护人。
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后,应当确定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将人民检察院的起诉书副本至迟在开庭十日以前送达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开庭以前,审判人员可以召集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人民法院确定开庭日期后,应当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三日以前送达。公开审判的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上述活动情形应当写入笔录,由审判人员和书记员签名。
二、缓刑与取保候审的区别是什么?
缓刑称暂缓量刑,也称为缓量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暂不执行所判处的刑罚。由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取保候审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责令犯罪嫌疑人、刑事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随传随到的强制措施。
《刑事诉讼法》第62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缓刑与取保候审的主要区别在于,一是程序不同;取保候审还没有经过法律宣判,有可能免于刑事责任(服刑),缓刑是已经经过法律程序宣判。并有根据法律规定的刑期。二是执行部门不同;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缓刑法院宣判和服刑部门(监狱)执行。
取保候审和缓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性,也就意味着不管前期有没有被采取取保候审的措施,都不会影响后续是否被判处缓刑,缓刑的能否适用,具体还是应当根据案件的处理情况判断,比如说确实犯罪嫌疑人所犯的罪行并不是特别的严重,而且有积极的认罪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