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G的药理
1.药效学本药属天然青霉素类药,是一种繁殖期杀菌药。
·作用机制 本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研究结果提示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是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由于青霉素等与PBPs的紧密结合,使前者对细菌细胞壁合成的早期阶段发生抑制作用。
PBPs为存在于细菌细胞膜上的蛋白,其数目、分子大小和青霉素等抗生素的结合量因细菌菌种不同而异。PBPs具有催化粘肽代谢酶的功能,如转肽酶反应;也有研究发现PBPs是参与细胞壁生物合成的对青霉素敏感的酶,如转肽酶、羧肽酶、内肽酶等。PBP-1B和PBP-1A为使细菌延长的最重要蛋白,经青霉素等作用后可使细菌迅速溶解;PBP-2与控制细菌形态有关,受青霉素作用后,细菌可形成渗透压稳定的球形体;PBP-3对细菌细胞中隔形成和细菌分裂有重要作用,PBP-4、PBP-5、PBP-6则重要性较差。
·抗菌谱 革兰阳性球菌:溶血性链球菌(A、B、C、G、F组)、不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敏感的肺炎链球菌和厌氧的阳性球菌(如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
革兰阳性杆菌:白喉棒状杆菌、炭疽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厌氧的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败血梭状芽孢杆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肉毒杆菌)、放线菌属、真杆菌属、丙酸杆菌。
革兰阴性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卡他莫拉菌。
螺旋体: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包柔氏螺旋体、鼠咬热螺旋体等。
肠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布鲁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对本药耐药。
2.药动学口服吸收差,但肌注或静脉给药后吸收良好。肌注100万U(600mg),0.5小时后可达血药浓度峰值,约为12μg/ml。对多数敏感菌的有效血药浓度可维持5小时。新生儿肌注2.5万U/kg(15mg/kg),0.5-1小时后平均血药浓度峰值约为22μg/ml。5分钟内静脉注射500万U(3g),5分钟和10分钟后的平均血药浓度分别为400μg/ml、273μg/ml;1小时即降至45μg/ml,4小时后降至3μg/ml。6小时内静脉滴注相同剂量药物,2小时后可获得12-20μg/ml的血药浓度。
本药血浆蛋白结合率为45%-65%。药物吸收后可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体液中。在胸、腹腔和关节腔液中浓度约为血药浓度的50%;在乳汁中浓度为血药浓度的5%-20%。易透入有炎症的组织,也可透过胎盘,除在妊娠早期羊水中药物浓度较低外,一般在胎儿和羊水中均可获得有效治疗浓度。本药还可进入红细胞,如作静脉注射,继以恒速静脉滴注,2小时后红细胞中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相等或超过后者。本药不易透入眼、骨组织、无血供区域和脓肿腔中,也难以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在无炎症脑脊液中的浓度仅为血药浓度的1%-3%,在有炎症的脑脊液中浓度可达血药浓度的5%-30%。
约19%的药物在肝内代谢。肾功能正常情况下,约75%的给药量于6小时内经肾脏排出。健康成年人主要通过肾小管排泄药物,经肾小球排泄者仅占10%左右;新生儿则主要经肾小球排泄。肌内注射50万U(300mg)后,平均19%的给药量经尿液以青霉噻唑酸排出。另有少量药物经胆汁排泄,粪便中药物含量很少(药物在下消化道中可被产青霉素酶的肠道菌所破坏)。本药半衰期约为30分钟,肾功能减退者半衰期可延长至2.5-10小时;老年人和新生儿半衰期也较长,且新生儿的半衰期与体重、年龄有关。血液透析可有效清除本药,但腹膜透析无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