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云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
拔云散的基本资料
拔云散眼药(现代标准)名称拔云散眼药
拼音Boyunsan Yanyao
成份牛黄 麝香 冰片 朱砂 琥珀 硇砂 硼砂 炉甘石
性状本品为淡棕色的粉末;气香,味凉。
功能主治清热消炎,明目退翳。用于暴发火眼,眼边赤烂,云翳遮晴。
用法用量每用少许,点入眼角,一日2~3次。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执行标准WS3-B-0303-90
拔云散(现代标准)名称拔云散
拔云散相关中药材
1、炉甘石别名甘石,浮水甘石,甘石,卢甘石,芦甘石,羊肝石,炉眼石,干石。
来源为碳酸盐类矿物菱锌矿的矿石。采得后,除去杂石、泥土。
生境分布产于广西、四川、云南、湖南等地。
性状为不规则的块状,扁平形戌圆形,大小不一,表面白色或淡红色,有凹陷或小孔洞,显粉性。体轻而质松,易碎,断面白色咸淡红色,呈颗粒状,并有细小孔隙,有吸湿性。气无,味微涩。火煅后即成白色或淡黄色的无晶结块或细致粉末。以块大、白色或显淡红色、质轻者为佳。不熔融。在木炭上烧之则生氧化锌之薄膜,热时黄色、冷后则变为白色。热稀盐酸能使其溶解并产生泡沫。
功能主治去翳退赤,收温敛疮。治目赤翳障,烂弦风眼,溃疡不敛,皮肤湿疮。①《品汇精要》:“主风热赤眼,或痒或痛,渐生翳膜,及治下部湿疮,调敷。”②《纲目》:“止血,消肿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湿除烂。同龙脑点治目中一切诸病。”③《本经逢原》:“点眼皮湿烂及阴囊湿肿。”④《玉楸药解》:“医痔瘘下疳。”⑤《现代实用中药》:“用于慢性溃疡、下腿溃疡之不易收口者,有防腐生肌之功。”
2、冰片别名合成龙脑,梅片,艾粉,结片。
来源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或为樟脑、松节油等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龙脑冰片:从龙脑香树干的裂缝处,采取干燥的树脂,进行加工。或砍下树干及树枝,切成碎片,经水蒸气蒸馏升华,冷却后即成结晶。
生境分布分布南洋群岛一带。
性状①龙脑冰片 又名:龙脑(《别录》),脑子(《海上方》),瑞龙脑(《本草图经》),梅花脑子(《小儿药证直诀》),梅花片脑(《夷坚志》),片脑(《寿域神方》),梅花脑、冰片脑(《纲目》),梅片、梅冰。为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呈半透明块状、片状或颗粒状结晶,直径1~7毫米,厚约1毫米,类白色至淡灰棕色。气清香,昧清凉,嚼之则慢慢溶化。微量升华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为棒状或多角形。燃烧时无黑烟或微有黑烟。以片大而薄、色洁白、质松、气清香纯正者为佳。主产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②机制冰片 为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呈半透明薄片状结晶,直径5~15毫米,厚约2~3毫米。白色,表面有如冰的裂纹。质松脆有层,可以剥离成薄片,手捻即粉碎。气清香,味辛凉。燃烧时有黑烟,无残迹遗留。产于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地。另有菊科植物艾纳香的叶提取的结晶,习称艾片。在商品中亦作为冰片之一种,详“艾片”条。
功能主治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亦翳膜,蛲虫病。①《别录》:“妇人难产,取龙脑研末少许,以新汲水调服。”②《唐本草》:“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③《海药本草》:“主内外障眼,三虫,治五痔,明目,镇心,秘精。”④张元素:“治大肠脱。”⑤李杲:“治骨痛。”⑥王好古:“散心盛有热。”⑦《纲目》:“疗喉痹,脑痛,鼻息,齿痛,伤寒舌出,小儿痘陷。通诸窍,散郁火。”⑧《本草备要》:“治惊痫痰迷。”⑨《会约医镜》:“治肢节疼痛。”
3、硼砂别名大朋砂,蓬砂,鹏砂,月石,盆砂。
来源为矿物硼砂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一般于8~11月间采挖矿砂,将矿砂溶于沸水中,滤净后,倒入缸内,在缸上放数条横棍,棍上系数条麻绳,麻绳下端吊一铁钉,使绳垂直沉入溶液内。冷却后在绳上与缸底都有结晶析出,取出干燥。结在绳上者名“月石坠”,在缸底者称“月石块”。
生境分布主产青海、西藏。此外,云南、新疆、四川、陕西、甘肃等地亦产。
性状由菱形、柱形或粒状结晶组成的不整齐块状,大小不一,无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有玻璃样光泽。日久则风化成白色粉末,不透明,微有脂肪样光泽。体轻,质脆易碎。气无,味咸苦。以无色透明洁净的结晶为佳。可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中,溶液显碱性。燃之易熔融,初则体积膨大酥松如絮状,继则熔化成透明的玻璃球状。
功能主治清热消痰,解毒防腐。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翳障,骨哽,噎膈,咳嗽痰稠。①《日华子本草》:“消痰止嗽,破症结喉痹。”②《本草衍义》:“含化咽津,治喉中肿痛,膈上痰热。”③《纲目》:“治上焦痰热,生津液,去口气,消障翳,除噎膈反胃,积块结瘀肉,阴癀,骨哽恶疮及口齿诸病。”④《本草通玄》:“杀劳虫。”⑤《本草求原》:“生则化腐,煅枯则生肌。”
4、硇砂别名北庭砂,赤砂,黄砂,狄盐,气砂,透骨将军,戎硇,白硇砂,淡硇砂,岩硇砂,北庭砂,亦砂,紫硇砂,碱硇砂,红硇砂,藏脑,脑砂。
来源为卤化物类矿物硇砂的晶体。采得后,除去杂质沙石等。或由人工合成。
生境分布产青海、甘肃、新疆等地。
性状为白色结晶体,呈不规则的块状或粒状,大小不一。全体白色,有的稍带淡黄色。质较脆,易碎,用指甲即可刮下白色粉末,断面显束针状纹理,有光泽。臭微,用舌舔之,味咸苦而刺舌。以块整,色白、有光泽、无杂质者为佳。热之不熔融而挥散。可溶于水,水溶液显铵盐与氯化物之各种反应。
功能主治消积软坚,破瘀散结。治症瘕痃癣,噎膈反胃,痰饮,喉痹,积痢,经闭,目翳,息肉,疣赘,疔疮,瘰疬,痈肿,恶疮。①《唐本草》:“主积聚,破结血,烂眙,止痛下气,疗咳嗽,宿冷,去恶肉,生好肌。”②《本草拾遗》:“主妇人丈夫羸瘦积病,血气不调,肠鸣,食次不消,腰脚疼冷,痃癖,痰饮,喉中结气,反胃吐水,令人能食,肥健。”③《日华子本草》:“补水藏,暖子宫,消冷癖瘀血,宿食不消,气块痃癖及血崩带下,恶疮息肉,食肉饱胀,夜多小便,女人血气心疼,丈夫腰胯酸重,四肢不任。”④《本草衍义》:“合他药,治目中翳。”⑤王好古:“消肉积。”⑥《纲目》:“治噎膈,癥瘕,积痢,骨哽,除痣黡疣赞。”
备注硇砂药材,除上述正品外,市场上使用较广、较久的,尚有一种紫硇砂,又称红硇砂,为含有少量硫和锂的石盐晶体。多呈立方形,有棱角或凹凸不平,表面暗红色或紫红色,质重。臭气浓,昧咸。热之不挥散而残留。
5、琥珀别名血琥珀,血珀,红琥珀,光珀,育沛,虎珀,虎魄,江珠,琥魄,兽魄,顿牟,血琥珀。
来源为古代松科植物的树脂埋藏地下经久凝结而成的碳氢化合物。从地层或煤层中挖出后,除去砂石、泥土等杂质。
生境分布产于粘土层、砂层、煤层及沉积岩内。产云南、河南、广西、福建、贵州、辽宁等地。
性状①琥珀 为不规则的块状、颗粒状或多角形,大小不一,块状者可长达6厘米。血红色(习称“血珀”)或黄棕色,表面不平,有光泽。质松脆,捻之即成粉末。气无,味淡,嚼之易碎无沙感。以火燃之易熔,爆炸有声,冒白烟,微有松香气。②煤珀 又名:黑琥珀。通常为多角形不规则的块状物,少数呈滴乳状,大小不一。表面棕色至乌黑色,略有光泽,若将表面黑色部分除去,则呈透明或半透明玻璃样体。质坚硬,不易碎。气无,味淡,嚼之坚硬无沙感。以色红、明亮、块整齐、质松脆、易碎者为佳。块碎小、质较硬、色暗棕者为次。本品不溶于酸,微溶于乙醚、氯仿及温热的酒精中。
功能主治镇惊安神,散瘀止血,利水通淋。治惊风癫痫,惊悸失眠,血淋血尿,小便不通,妇女闭经,产后停瘀腹痛,痈疽疮毒,跌打创伤。①《别录》:“主安五脏,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②《药性论》:“治产后血瘀痛。”③《本草拾遗》:“止血生肌,合金疮。”④《日华子本草》:“壮心,明目磨翳,止心痛、癫邪,破结症。”⑤《本草别说》:“治荣而安心利水。”⑥《珍珠囊》:“利小便,清肺。”⑦《本草正》:“清心肺,消瘀血,痰涎。”⑧《玉楸药解》:“凉肺清肝,磨障翳,止惊悸,除遗精白浊,下死胎胞衣,敷疔拔毒,止渴除烦,滑胎催生。”
6、朱砂别名丹砂,辰砂,丹粟,丹砂,赤丹,汞沙,朱丹,真朱,光明砂。
来源为天然的辰砂矿石。劈开辰砂矿石,取出岩石中夹杂的少数朱砂。可利用浮选法,将凿碎的矿石放在直径约尺余的淘洗盘内,左右旋转之,因其比重不同,故砂沉于底,石浮于上。除去石质后,再将朱砂劈成片、块状。其片状者称为“镜面砂”,块状者称“豆瓣砂”,碎末者称“朱宝砂”。
生境分布主产贵州、湖南、四川、广西、云南等地。
性状为大小不一的片状、块状或细小颗粒状。鲜红色或暗红色,有光泽。体重,无臭,无味。商品有以下几种。①朱宝砂 又名:洋尖砂、泽光砂。呈细小片块状或颗粒状,色红明亮,触之不染手。②镜面砂(《雷公炮炙论》)又名:劈砂、片砂。呈斜方形或长条形的片状,厚薄不一,边缘不齐,色红而鲜艳,光亮如镜面微透明,质较松脆,易破碎。③豆瓣砂 又名:豆砂(陶弘景),个砂。呈块状,较大,方圆形或多角形,颜色发暗或现灰黑,体重质坚而不易碎。上述药材以色红鲜艳、有光泽、微透明、无杂质者为佳。不溶于水、硝酸及硫酸,但能溶于王水和硫化钠溶液。
功能主治安神,定惊,明日,解毒。治癫狂,惊悸,心烦,失眠:眩晕,目昏,肿毒,疮疡,疥癣。①《本经》:“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②《别录》:“通血脉,止烦满、消渴,益精神,悦泽人面,除中恶腹痛,毒气疥瘘诸疮。”③《药性论》:“镇心,主抽风。”④《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治疮疥痂息肉,服并涂用。”⑤《珍珠囊》:“心热非此不能除。”⑥李杲:“纳浮溜之火而安神明。”⑦《医学入门》:“痘疮将出,服之解毒,令出少。治心热烦跺。润肺止渴,清肝明目,兼辟邪恶瘟疫,破癥瘕,下死胎。”⑧《纲目》:“治惊痫,解胎毒、痘毒,驱邪疟,能发汗。”⑨《本草从新》:“定颠狂,止牙疼。”
7、牛黄别名丑宝,天然牛黄,犀黄,各一旺。
来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全年均产。于宰牛时注意牛的胆囊、胆管及肝管中有无硬块,如有即为牛黄,应立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迟则为胆汁浸润而变黑)。除净外部薄膜,先裹以灯心草或通草丝,外面再包以白布或毛边纸,置阴凉处阴干。干燥时,切忌风吹、日晒、火烘,以防破裂或变色。本品大多取于胆囊,形较圆,商品称为“胆黄”或“蛋黄”。取于胆管、肝管者,呈管状,称为“管黄”。
性状①胆黄(《本经逢原》)完整者呈卵形,方圆形或三角形,直径0.5~3厘米。表面金黄色或棕黄色,深浅不一,细腻而稍有光泽;有时外部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表面有裂纹,亦有呈麻面而不光滑的。质轻松脆,易于破碎。断面棕黄或金黄色,深浅不等,亦显光泽,有排列整齐的环状层纹,重重相叠。气清香,味先微苦,后微甜。入口芳香清凉,嚼之不粘牙,可慢慢溶化。以少许粉末,和以清水,涂于指甲上能染黄色,经久不褪,习称“透甲”或“挂甲”。②管黄 呈管状或破碎的小片,表面不平或有横曲纹。长约3厘米,直径约0.5~1.5厘米,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不光滑,有裂纹及小突起。断面也有很少的层次,内心多有空隙,色较深。上述牛黄以表面光泽细腻,质轻松脆,断面层纹薄而齐整,无白膜,味先苦后甘,清香而凉者为佳。主产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河南。此外,四川、西藏、青海、广西、江苏、上海等地亦产。以西北、东北的产量较大。商品产于西北者,称“西牛黄”或“西黄”;产于东北者,称“东牛黄”或“东黄”;产于北京、天津等地者,称“京牛黄”。进口的牛黄,产于加拿大、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智利、玻利维亚等地者,称“金山牛黄”;产于印度者,称“印度牛黄”。进口牛黄的色泽、气味,均不及国产牛黄。牛黄除来源于黄牛、水牛外,牛科动物的牦中及野牛的牛黄亦可入药。其外形与断面层纹与黄牛、水牛的牛黄同,所不同者外表为乌黑色;另有人工牛黄,为牛胆汁或猪胆汁经人工提取制造而成。大多呈粉末状,或不规则的球形、方形,表面浅棕色或金黄色。质轻松,气微清香而略腥,味微甜而苦,入口后无清凉感。涂于指甲亦能染成黄色,主产天津及北京。
功能主治清心,化痰,利胆,镇惊。治热病神昏、谵语,癫痫发狂,小儿惊风抽搐,牙疳,喉肿,口舌生疮,痈疽,疔毒。①《本经》:“主惊痫,寒热,热盛狂庢。”②《别录》:“疗小儿诸痫热,口不开;大人狂癫。又堕胎。”③《药性论》:“小儿夜啼,主卒中恶。”④孙思邀:“益肝胆,定精神,除热,止惊痢,辟恶气。”⑤《日华子本草》:“疗中风失音,口噤,妇人血噤,惊悸,天行时疾,健忘虚乏。”⑥《日用本草》:“治惊病搐搦烦热之疾,清心化热,利痰凉惊。”⑦《纲目》:“痘疮紫色,发狂谵语者可用。”⑧《会药医镜》:“疗小儿急惊,热痰壅塞,麻疹余毒,丹毒,牙疳,喉肿,一切实证垂危者。”
8、麝香别名当门子,脐香,麝脐香,四味臭,臭子,腊子,香脐子,遗香,心结香,当门子,生香,元寸香,原麝香,寸草。
来源为鹿科动物麝的雄兽香腺囊中的分泌物。活麝取香:选3岁以上的壮年雄麝,缚在取麝台上,腹部向上。取香者以左手固定麝香囊(香腺囊),并分开囊口,右手持经过消毒的取香匙,徐徐插入,深度视麝香囊大小而定,防止损伤香囊。插入后,轻轻转动取香匙,并向外掏取麝香,用盘盛取。取香后,用消炎药涂搽囊口,然后将麝放回。一般每年冬、春取香1次,也有每年3、4月和7、8月取香2次。过去多猎麝取香,在冬、春季猎取雄麝,连腹皮割下麝香囊,阴干。将毛剪短,即为“整麝香”,又称“毛香”。挖取囊中的麝香颗粒,称为“麝香仁”,又称“散香”。
生境分布分布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藏、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河南、安徽等地。现在多人工饲养。主产四川、西藏、云南、陕西、甘肃、内蒙古;此外,东北、河南、安徽、湖北、广西、贵州、青海等地亦产。
性状①整麝香:呈球形、椭圆形或扁圆形,直径3~7厘米。开口面略平坦,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的细短毛,呈旋涡状排列,中央有一小孔(囊口),直径约2~3毫米,去毛后显棕色的革质皮。另一面为黑棕色的皮膜,无毛,手捏略有弹性。用剪刀剪开,可见中层皮膜,呈银灰色且透明,习称“银皮”,内层皮膜呈棕红色,习称“油皮”,再内包含有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质较柔软,有特异的香气。②麝香仁:鲜时呈稠厚黑褐色软膏状,干后为棕黄色或紫红色的粉末,并偶尔夹有细毛。其中呈块状颗粒者习称“当门子”,为不规则圆形或扁平状,多呈紫黑色,微有麻纹,油润光亮。质柔有油性,手捻成团而不粘手、不结块,手放开立即松散弹起。有强烈而特异的香气,味微苦而略辣。均以质柔软、有油性、当门子多、香气浓烈者为佳。
功能主治开窍,辟秽,通络,散瘀。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症瘕癖积,跌打损伤,痈疽肿毒。①《本经》:“主辟恶气,温疟,痫痓,去三虫。”②《别录》:“疗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妇人难产,堕胎,去面鼠,目中肤翳。”③陶弘景:“疗蛇毒。”④《药性论》:“除心痛,小儿惊痫、客忤,镇心安神。以当门子一粒,细研,熟水灌下,止小便利。能蚀一切痈疮脓。”⑤《日华子本草》:“杀脏腑虫,制蛇、蚕咬,沙虱、溪、瘴毒,吐风痰。纳子宫暖水脏,止冷带疾。”⑥《仁斋直指方》:“能化阳通腠理。”“能引药透达。”⑦王好古:“疗鼻窒不闻香臭。”⑧《纲目》:“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积聚癥瘕。”⑨《本草正》:“除一切恶疮痔漏肿痛,脓水腐肉,面酐斑疹。凡气滞为病者,俱宜用之。若鼠咬、虫咬成疮,以麝香封之。”⑩《本草备要》:“治耳聋,目翳,阴冷。”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