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煎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0味。
赤小豆煎的基本资料
赤小豆煎(《奇正方》)处方芫花8分,大戟8分,桑白皮1钱,葶苈子1钱2分,商陆20钱,生姜5钱,赤小豆1合。
功能主治脚气疝胀,产后肿满,水肿胀满,不论虚实。
用法用量以水8合,先煮6物,取4合3勺,去滓,纳赤小豆更煮令熟,日一夜吃尽。
临床应用水肿胀满,一男子患肿满,命悬旦夕,诸医袖手,遂作此方与之,十有余日,病脱然复故尔;后活几十人,皆用此方。
赤小豆煎(《圣济总录》卷八十四)处方赤小豆2升半,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炒),桑根白皮(铁)1两,生姜(切)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以水3升,煎至1升半,去滓,更入吴茱萸末半分,蜀椒末半分,再煎1-2沸,令如膏,密器收。
功能主治脚气。
用法用量每服1匙头许,空心以酒调下。
赤小豆煎相关中药材
1、赤小豆别名赤豆,红小豆,小豆,赤豆,红豆,猪肝赤,杜赤豆,小红绿豆,虱牳豆,朱赤豆,金红小豆,朱小豆,茅柴赤,米赤豆,亦豆,虱拇豆。
来源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种子。夏、秋分批采摘成熟荚果,晒干,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性状①赤小豆:干燥种子略呈圆柱形而稍扁,长5~7毫米,直径约3毫米,种皮赤褐色或紫褐色,平滑,微有光泽,种脐线形,白色,约为全长的2/3,中间凹陷成一纵沟,偏向一端,背面有一条不明显的棱脊。质坚硬,不易破碎,除去种皮,可见两瓣乳白色于仁。气微,嚼之有豆腥味。以身干,颗粒饱满,色赤红发暗者为佳。主产广东、广西、江西等地。②赤豆:又名饭赤豆。干燥种子,呈矩圆形,两端圆钝或平截,长5~8毫米,直径约4~6毫米,种皮赤褐色或稍淡,平滑有光泽,种脐位于侧缘上端,白色,不显着突出,亦不凹陷;其他性状与亦小豆相似。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药材以赤小豆品质为好,但货源不多,渐为赤豆所代替。
功能主治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治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痈肿。①《本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②《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③《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通气,健脾胃。”④《食疗本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暴利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⑤《蜀本草》:“病酒热,饮汁。”⑥《食性本草》:“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⑦《日华子本草》:“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⑧《纲目》:“辟温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⑨《本草再新》:“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
2、桑白皮别名桑根白皮,白桑皮桑桑皮,根皮,桑根白皮,桑根皮,桑皮,白桑皮。
来源为桑科植物桑除去栓皮的根皮。冬季采挖,洗净,趁新鲜刮去背棕色栓皮,纵向剖开,以木槌轻击,使皮部与木心分离,剥取白皮,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安徽、河南、浙江、江苏、湖南等地;其他各地亦产。
性状干燥根皮多呈长而扭曲的板状,或两边向内卷曲成槽状。长短宽狭不一,厚1~5毫米。外表面淡黄白色或近白色,有少数棕黄色或红黄色斑点,较平坦,有纵向裂纹及稀疏的纤维。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平滑,有细纵纹,或纵向裂开,霉出纤维。体轻,质韧,难折断,易纵裂,撕裂时有白色粉尘飞出。微有豆腥气,味甘微苦。以色白、皮厚、粉性足者为佳。
功能主治泻肺平喘,行水消肿。治肺热喘咳,吐血,水肿,脚气,小便不利。①《本经》:“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脉绝,补虚益气。”②《别录》:“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可以缝金疮。”③《药性论》:“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④孟诜:“入散用,下一切风气水气。”⑤《滇南本草》:“止肺热咳嗽。”⑧《纲目》:泻肺,降气,散血。⑦《本草求原》:“治脚气痹挛,目昏,黄疸,通二便,治尿数。”⑧《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风湿麻木。”
3、葶苈子别名大适,大室,蕇蒿,丁历,大适。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北美独行莱或播娘蒿的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晒干,打下种子,筛净杂质。
性状①北葶苈子 又名:苦葶苈。为植物独行菜或北美独行菜的种子。形如瓜子而扁,黄棕色,长约1.5毫米,宽约0.75毫米。一端钝圆,一端渐尖而微凹,种脐位于凹入处,但不明显;扩大镜观察,表面多颗粒状细小突起,并有2条纵列的浅槽。气微,味苦辛,有粘性。以子粒充实、均匀、黄棕色、无杂质者为佳。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此外,吉林、山西、甘肃、青海、黑龙江等地亦产。②华东葶苈子 又名:甜葶苈。为植物播娘蒿的种子。长圆形而扁,黄棕色,微有光泽,长约1毫米,径约0.5毫米,一端钝圆,另一端近截形,二边往往不等长,中央凹入,种脐位于凹入处,但不甚明显,种子表面具有细密的网纹及2条纵列的浅槽。气微,味淡,有粘性。以粒均匀、充实、黄棕色、无杂质者为佳。主产江苏、山东、安徽。此外,甘肃、河南、山西、陕西、河北、浙江等地亦产。此外,尚有①宽叶独行菜的种子在青海、甘肃作葶苈子使用(参见“宽叶独行菜”条);②柱腺独行菜的种子在甘肃作葶苈子使用。③桂竹糖芥的种子在山东、河北、内蒙古等部分地区作葶苈子使用,山东称为苦葶苈子,参见“桂竹糖芥”条。历代本草所载葶苈子的原植物不止一种。其中《政和本和所记载的葶苈均为独行菜属植物,即今之药材北葶苈子。《本草图经》的描述及《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的,则为蔊菜,其种子呈球形,略具棱角,长不足1毫米,黄褐色。目前在安徽、江西等地仍作葶苈子使用。
功能主治下气行水。治肺壅喘急,痰坎咳嗽,水肿胀满。①《本经》:“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②《别录》:“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③《药性沦》:“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息急,止嗽。”④《开宝本草》:“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⑤《伤寒类要》:“治肾瘅、唇干。”⑥《纲目》:“通月经。”
4、生姜别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生姜汁。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夏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广东、山东、陕西等地。
性状鲜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并有枝状分枝,各柱顶端有茎痕或芽,表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有光泽,具浅棕色环节。质脆,折断后有汁液渗出;断面浅黄色,有一明显环纹,中间稍现筋脉。气芳香而特殊,味辛辣。以块大、丰满、质嫩者为佳。
功能主治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①《本经》:“去臭气,通神明。”②《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③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④《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⑤《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⑥《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⑦《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⑧《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⑨《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⑩《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⑾《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⑿《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⒀《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⒁《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
5、白皮别名牛千斤。
来源为卫矛科植物腾冲卫矛的树皮。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生山谷森林中。分布云南、贵州等地。
功能主治止血。治刀伤,水磨浓汁搽,或研细末撒患处。
6、杏仁别名杏核仁,杏子,木落子,苦杏仁,杏梅仁,杏核仁,甜梅。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味苦的干燥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种仁,晾干。置阴凉干燥处,防虫蛀。
生境分布主产东北、华北各省。
性状干燥种子,呈心脏形略扁,长1~1.5厘米,宽约1厘米左右,顶端渐尖,基部钝圆,左右不对称。种皮红棕色或暗棕色,自基部向上端散出褐色条纹,表面有细微纵皱;尖端有不明显的珠孔,其下方侧面脊棱上,有一浅色棱线状的种脐,合点位于底端凹入部,自合点至种脐,有一颜色较深的纵线,是为种脊,种皮菲薄,内有乳白色肥润的子叶两片,富于油质,接合面中间,常有空隙,胚根位于其尖端,味苦,有特殊的杏仁味。以颗粒均匀、饱满肥厚、味苦、不发油者为佳。杏仁有甜、苦之分,栽培杏所产者甜的较多,野生的一般均为苦的。从原植物来看,西伯利亚杏、辽杏及野生山杏的杏仁为苦杏仁,而杏及山杏的栽培种的杏仁有些是苦杏仁,有些是甜杏仁。
功能主治祛痰止咳,平喘,润肠。治外感咳嗽,喘满,喉痹,肠燥便秘。①《本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②《本草经集注》:“解锡、胡粉毒。”③《别录》:“主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④《药性论》:“治腹痹不通,发汗,主温病。治心下急满痛,除心腹烦闷,疗肺气咳嗽,上气喘促。入天门冬煎,润心肺。可和酪作汤,益润声气。宿即动冷气。”⑤崔禹锡《食经》:“理风噤及言吮不开。”⑥《医学启源》:“除肺中燥,治风燥在于胸膈。《主治秘诀》云,润肺气,消食,升滞气。”⑦《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润肺,润肠胃,消面粉积,下气,治疳虫。”⑧《纲目》:“杀虫,治诸疮疥,消肿,去头面诸风气鼓疱。”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以下两种同属植物的种子亦同等使用。其形态特点:①西伯利亚杏 叶片卵形或阔卵形,叶基部圆形或稍狭,边缘具细钝齿,背面脉腋常具有白色柔毛。花梗极短或缺如。核果球形,果肉薄,直径约2厘米,成熟时开裂。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②辽杏 大部分的特征与杏相同,但其叶基部很少呈心形,边缘有粗而深锐的重锯齿,花梗一般较萼筒为长,无毛。核边缘圆钝。分布东北。
7、大戟别名邛巨,红芽大戟,紫大戟,下马仙,京大戟。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大戟或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的根。春季未发芽前,或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性状①京大戟 为植物大戟的干燥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16~20厘米,直径可达4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粗糙而具侧根,顶端多膨大,上有许多圆形的地上茎痕,向下渐细,有纵直沟纹及横生皮孔与支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类白色至灰棕色。气无,味苦涩。以根条均匀,肥嫩、质软无须者为佳。主产江苏。此外,四川、江西、广西等地亦产。②红大戟 为植物红芽大戟的干燥根。又名:红毛大戟、红芽戟、南大戟。呈长圆锥形至纺锤形,多不分歧,偶有分歧者,长6~8~14厘米,直径O.6~1厘米。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多扭转的皱纹,有时可见横生皮孔及支根残基或支根痕;顶端有地上茎痕。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红褐色至棕黄色。气微,味辣刺喉。以条大,肥壮,色紫红、坚实无须根者为佳。主产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此外,大戟科植物准噶尔大戟的根,在新疆亦作大戟使用。
功能主治泻水沈,利二便。治水肿,水臌,痰饮,瘰疬,痈疽肿毒。①《本经》:“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厢,吐逆。”②《别录》:“主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③《药性论》:“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堕胎孕。”④《日华子本草》:“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症瘕。”⑤《本草图经》:“治隐疹风及风毒脚肿。”⑥《医学启源》:“泻肺。”⑦《本草正》:“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泻湿热胀满。”⑧《药征》:“主利水,旁治掣痛,咳烦。”⑨《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壮实体质之腹水,全身水肿。胸肋膜积水等。”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杀虫。”
备注历代《本草》所载大戟,品种亦不止一种,但大多数是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如《蜀本草》中所述的大戟,《本草图经》的“滁州大戟”、“并州大戟”以及《植物名实图考》中的“大戟”所述的形态都和大戟科大戟近似。此外,《本草图经》中的“河中府大戟”,似为豆科植物;《纲目》所称的“北方绵大戟”,似即今之绵大戟(参见“狼毒”条);至于茜草科的红芽大戟,《本草》中未见收载,但为目前大戟药材中使用最广的一种。
8、商陆别名荡根,夜呼,当陆,白昌,章柳根,见肿消,山萝卜,水萝卜,白母鸡,长不老,湿萝卜,狗头三七,抓消肿,牛萝卜,春牛头,下山虎,牛大黄,野萝卜,马尾,章陆,金七娘,猪母耳,金鸡母,地萝卜,土母鸡,土冬瓜,娃娃头,花商陆,抱母鸡,章柳,莪羊菜。
来源为商陆科植物商陆的根。秋、冬或春季均可采收。挖取后,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洗净,横切或纵切成片块,晒干或阴干。
生境分布多生于疏林下、林缘、路旁、山沟等湿润的地方。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生产,主产于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性状干燥根横切或纵切成不规则的块片,大小不等。横切片弯曲不平,边缘皱缩,直径约2.5~6厘米,厚约4~9毫米,外皮灰黄色或灰棕色;切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粗糙,具多数同心环状突起。纵切片卷曲,长约4.5~10厘米,宽约1.5~3厘米,表面凸凹不平,木质部成多数突起的纵条纹,质坚,不易折断。气微;味稍甜,后微苦,久嚼之麻舌。以片大色白、有粉性、两面环纹显明者为佳。
功能主治通二便,泻水,散结。治水肿,胀满,脚气,喉痹,痈肿,恶疮。①《本经》:“主水胀,疝瘕,痹;熨除痈肿。”②《别录》:“疗胸中邪气,水肿,痿痹,腹满洪直,疏五脏,散水气。”③《药性论》:“能泻十种水病;喉痹不通,薄切醋熬,喉肿处外薄之瘥。”④《日华子本草》:“通大小肠,泻蛊毒,堕胎,熁肿毒,敷恶疮。”⑤《医林纂要》:“磨涂疮癣,杀虫。”⑥《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黄疸。”
备注广东地区曾用姜科植物闭鞘姜的根茎作商陆(草药名樟柳头)。参见“樟柳头”条。现在治癌方中,常用商陆。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
9、桑根别名桑树根。
来源为桑科植物桑的根。
功能主治治惊痫,筋骨痛,高血压,目赤,鹅口疮。①《日华子本草》:“研汁,治小儿天吊,惊痫客忤;敷鹅口疮。”②《岭南采药录》:“去骨节风痰。”③《南京民间药草》:“治筋骨痛,高血压。”
10、芫花别名南芫花,芫花条,药鱼草,莞花,头痛花,闷头花,老鼠花,癞头花,金腰带,浮胀草,去水,败花,赤芫,儿草,毒鱼,杜芫,闹鱼花,棉花条,大米花,芫条花,野丁香花,九龙花,地棉花,银腰带,小叶金腰带,南芫花,毒老鼠花,紫金花。
来源为瑞香科植物芫花的花蕾。春季花未开放前采摘,拣去杂质,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生于路旁、山坡,或栽培于庭园。分布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四川、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等地。产安徽、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福建、湖北等地。
性状干燥花蕾呈弯曲或稍压扁的棒锤状,长约1厘米,直径约0.3厘米,常单朵或3~7朵成簇。上端稍膨大,裂为4片,淡黄棕色,下端较细,灰棕色,密布白色绒毛。花心较硬,呈紫红色。全花质软。气微香,久嗅能致头痛,味微甘。嚼之有辣感。以花蕾多而整齐。淡紫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逐水,涤痰。治痰饮癖积,喘咳,水肿,胁痛,心腹症结胀满,食物中毒,疟母,痈肿。①《本经》:“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鬼疟,疝瘕,痈肿。”②《别录》:“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五水在五藏皮肤及腰痛,下寒毒、肉毒。”③《药性论》:“治心腹胀满,去水气,利五脏寒痰,涕唾如胶者。主通利血脉,治恶疮风痹湿,一切毒风,四肢挛急,不能行步,能泻水肿胀满。”④《日华子本草》:“疗嗽,瘅疟。”⑤《纲目》:“治水饮痰辩,胁下痛。”⑥《本草原始》:“煎汁渍丝线,系痔易落,(并能)系瘤。”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尚有黄芫花,为同科植物河朔芫花的干燥花蕾。与芜花相似而略小,长约0.3~1厘米。表面灰绿色或灰黄色,有白色细绒毛。产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亦同等使用。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