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果子散

医药知识2023-02-10 00:21:41百科知识库

草果子散

草果子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

草果子散的基本资料

草果子散(《幼幼新书》卷十七引《吉氏家传方》)

处方草果子半两,半夏半两,柴胡1两,厚朴1两,甘草(炙)1两,乌梅1两,大枣1两,常山1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疟。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2片,煎至7分,温服。或去柴胡,加鳖甲。

草果子散相关中药材

1、柴胡

别名地熏,茈胡,山菜,茹草,柴草。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狭叶柴胡等的根。舂、秋挖取根部,去净茎苗、泥土,晒干。

性状①北柴胡 又名:硬柴胡。为植物北柴胡的根,并带有少许茎的基部。根呈圆锥形,主根顺直或稍弯曲,下部有分歧,根头膨大,呈疙瘩状,长6~20厘米,直径0.6~1.5厘米,外皮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及支根痕,顶部有细毛或坚硬的残茎。质较坚韧。不易折断,断面木质纤维性,黄白色。气微香,味微苦辛。以根条粗长、皮细、支根少者为佳。主产辽宁、甘肃、河北、河南。此外,陕西、内蒙古、山东等地亦产。②南柴胡 又名:软柴胡(《本草汇言》),香柴胡。为植物狭叶柴胡的根。外形与北柴胡相似,惟根较细,分歧少,多弯曲不直,长4~10厘米,直径6~10毫米,表面红棕色,有纵皱及须根痕,顶部无疙瘩头,而有地上茎叶枯死后遗留的毛状纤维。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呈淡棕色。气味同北柴胡。以根条粗长、无须根者为佳。主产湖北、江苏、四川。此外,安徽、黑龙江、吉林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阳。治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口苦耳聋,头痛目眩,疟疾,下利脱肛,月经不调,子宫下垂。①《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②《别录》:“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③《药性论》:“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劳乏羸瘦;主下气消食,主时疾内外热不解,单煮服。”④《千金方》:“苗汁治耳聋,灌耳中。”⑤《四声本草》:“主痰澜、胸胁中痞。”⑥《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除烦止惊,益气力,消痰止嗽,润心肺,添精补髓,天行温疾热狂乏绝,胸胁气满,健忘。”⑦《珍珠囊》:“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⑧《医学启源》:“除虚劳烦热,解散肌热,去早晨潮热。”⑨《滇南本草》:“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痹痿,除肝家邪热、痨热,行肝经逆结之气,止左胁肝气疼痛,治妇人血热烧经,能调月经。”“发汗用嫩蕊,治虚热、调经用根。”⑩《纲目》:“治阳气下陷,平肝、胆、三焦、包络相火,及头痛、眩晕,目昏、赤痛障翳,耳聋鸣,诸疟,及肥气寒热,妇人热入血室,经水不调,小儿痘疹余热,五疳羸热。”

备注除上述2种外,尚有多种同属植物亦作柴胡入药。主要的有:长白柴胡分布东北;兴安柴胡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大叶柴胡分布东北;长茎柴胡分布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云南、青海;膜缘柴胡分布云南、四川、贵州、陕西;小柴胡分布四川、云南、贵州、湖北;金黄柴胡(又名:穿叶柴胡)分布新疆:多脉柴胡分布四川、甘肃、内蒙古。柴胡药材中,尚有“竹叶柴胡”与“春柴胡”二种,其原植物主要为狭叶柴胡。前者系采收成长的全株,全长约20~40厘米,根同南柴胡,茎叶灰绿色至淡绿色,产地同南柴胡。后者系春季采收幼嫩的全株,故又称“芽胡”,全长约15厘米,根细,棕色,茎叶淡绿色而多卷曲皱缩。产江苏、安徽、山东。

2、甘草

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⑤《珍珠囊》:“补血,养胃。”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备注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①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其特征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分布新疆。②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分布甘肃。③胀果甘草,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3、草果

别名草果仁,草果子,草果仁,老蔻。

来源为姜科植物草果的果实。10~11月果实开始成熟,变为红褐色而未开裂时采收,晒干或微火烘干。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于疏林下。分布云南、广西、贵州等地。主产于云南、广西、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呈椭圃形,具三钝棱,长2~4厘米,直径1~2.5厘米。顶端有一圆形突起,基部附有节果柄。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有显着纵沟及棱线。果皮有韧性,易纵向撕裂。子房3室,每室含种子8~11枚,集成长球状。种子四至多面形,长宽均为5毫米,表面红棕色,具灰白色膜质假种皮,有纵直的纹理,在较狭的一端有一凹窝状的种脐,合点在背面中央,成一小凹穴,合点与种脐间有一纵沟状的种脊。质坚硬,破开后,内为灰白色。气微弱,种子破碎时发出特异的臭气,味辛辣。以个大、饱满,表面红棕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燥湿除寒,祛痰截疟,消食化乱治疟疾,痰饮痞满,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泻痢,食积。①李杲:“温脾胃,止呕吐,治脾寒湿、寒痰;益真气,消一切冷气膨胀,化疟母,消宿食,解酒毒、果积。兼辟瘴解瘟。”②《饮膳正要》:“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③《本经逢原》:“除寒,燥湿,开郁,化食,利膈上痰,解面食、鱼、肉诸毒。”④《本草求原》:“治水肿,滞下,功同草蔻。”

4、乌梅

别名梅实,熏梅,桔梅肉,梅实,春梅,酸梅,黄仔,合汉梅,干枝梅。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实。5月间采摘将成熟的绿色果实(青梅),按大小分开,分别炕焙,火力不宜过大,温度保持在40℃左右。当梅子焙至六成干时,须上下翻动(勿翻破表皮),使其干燥均匀。一般炕焙2~3昼夜,至果肉呈黄褐色起皱皮为度,焙后再焖2~3天,待变成黑色即成。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主产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此外,广东、湖北、云南、陕西、安徽、江苏、广西、江西、河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果实呈扁圆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3厘米。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皱缩、凹凸不平。有的外皮已破碎,核露于外。果实一端有明显的凹陷(即果柄脱落处),果肉质柔软。核坚硬,棕黄色,内含淡黄色种仁1粒,形状及气味极似杏仁。气特异,味极酸。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乌黑色、不破裂露核、柔润、味极酸者为佳。

功能主治收敛生津,安蛔驱虫。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牛皮癣,胬肉。①《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②《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脉,去痹。”③陶弘景:“伤寒烦热,水渍饮汁。”④孟诜:“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挼去核,杵为丸如枣大,纳下部,少时即通。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乱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⑤《本草拾遗》:“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⑥《日华子本草》:“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⑦《本草图经》:“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躁」一作「燥」)渴,虚劳瘦羸,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⑧《用药心法》:“收肺气。”⑨《纲目》:“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⑩《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诸血证,自汗,口燥咽干。”

5、常山

别名互草,恒山,七叶,鸡骨常山,翻胃木,互草,黄常山,土常山,大金刀,大常山,树盘根,一枝蓝,鸡骨风,风骨木,白常山,摆子药,蜀漆。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的根。秋季采挖,除去茎苗及须根,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林荫湿润山地,或栽培于林下。分布江西、湖北、湖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主严于四川、贵州、湖南。此外,湖北、广西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圆柱形,常分歧,弯曲扭转,长10~15厘米,直径约0.3~2厘米。表面黄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及支根痕迹,栓皮易剥落,显出淡黄色木质部。质坚硬,折断时有粉飞出。横断面黄白色,用水湿润后可见明显的类白色射线,放射状排列。根基类圆柱形而近块状。横断面除中央有髓外,其他均与根的横断面相同。气微弱,昧苦。以质坚实而重、形如鸡骨,表面及断面淡黄色、光滑者为佳,根粗长顺直、质松、色深黄、无苦味者不可入药。

功能主治除痰,截疟;治疟疾,瘰疬。①《本经》:“主伤寒寒热,温疟,胸中痰结吐逆。”②《别录》:“疗水胀,洒洒恶寒,鼠瘘。”③《药性论》:“治诸疟,吐痰涎,去寒热,项下瘤瘿。”④《医学入门》:“治疟母及腹中积聚,邪气痞结坚症。”⑤《本草正》:“治狂、痫、癫厥。”

6、大枣

别名干枣,美枣,良枣,红枣,木蜜,干枣,干赤枣,胶枣,南枣,白蒲枣,半官枣,刺枣,枣子。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拣净杂质,晒干。或烘至皮软,再行晒干。或先用水煮一滚,使果肉柔软而皮未皱缩时即捞起,晒干。

生境分布一般多为栽培。分布全国各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于河北、河南、山东、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果实略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2~3.5厘米,直径约1.5~2.5厘米。表面暗红色,带光泽,有不规则皱纹,果实一端有深凹窝,中具一短丽细的果柄,另一端有一小突点。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质松软,如海绵状,黄棕色。果核纺锤形,坚硬,两端尖锐,表面暗红色。气微弱,味香甜。以色红、肉厚、饱满、核小、味甜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治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赃躁。①《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②《本草经集注》:“煞乌头毒。”③《别录》:“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僻澼。”④《药对》:“杀附子、天雄毒。”⑤孟诜:“主补津液,洗心腹邪气,和百药毒,通九窍,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小儿患秋痢,与虫枣食,良。”⑥《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劳损,除肠胃癣气。”⑦《珍珠囊》:“温胃。”⑧李杲:“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⑨《药品化义》:“养血补肝。”⑩《本草再新》:“补中益气,滋肾暖胃,治阴虚。”⑾《中国药植图鉴》:“治过敏性紫斑病、贫血及高血压。”

备注大枣因加工的不同,而有红枣、黑枣之分。入药一般以红枣为主。

7、半夏

别名地文,水玉,守田,示姑,羊眼半夏,和姑,蝎子草,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地鹧鸪,地茨菇,老黄嘴,老和尚头,野芋头,老鸹头,捉嘴豆子,地巴豆,无心菜根,天落星,老鸹眼,麻芋子,地雷公,老瓜蒜,狗芋头,珠半夏,裂刀菜,麻草子,三叶半夏,三叶老,麻玉果,燕子尾,地文,害田。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7~9月间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浙江等地;以四川产量大、质量好。

性状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状,直径0.8~2厘米。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质坚实,致密。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以个小、去皮不净、色黄白、粉性小者为次。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内痰眩晕、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症;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1)燥湿化痰:用于痰清稀而多之湿痰、寒痰,常配陈皮。(2)降逆止呕:降逆止呕之功颇着,可用于各种呕吐,尤宜于湿浊中阻所致的脘闷呕吐,常配生姜、茯苓。热证呕吐,应配清热泻火药。(3)消肿止痛:外用治疮疡肿毒、毒蛇咬伤。①《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②《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③《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⑤《本草图经》:“主胃冷,呕哕。”⑥《医学启源》:“治寒痰及形寒钦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阳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⑦朱震亨:“治眉棱骨痛。”⑧《纲目》:“治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掌叶半夏的块茎,在江苏、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亦作半夏使用。与半夏的主要区别点为:掌叶半夏的块茎较大,通常直径3~4厘米;叶片掌状,有小叶9~11枚。参见“掌叶半夏”条。

8、厚朴

别名川朴,紫油厚朴,厚皮,重皮,赤朴,烈朴,川朴。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树皮或根皮。立夏至夏至间剥取生长20年以上的植株的干皮或根皮(须先将外表粗皮刮去),阴干;再堆放于土坑内,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使之发汗,取出晒干,再蒸熟使变软,卷成筒状,阴干。细小的根皮,只须除净泥土,适当切断,阴干即可。

性状商品由于采皮的部位、加工及形状的不同,种类很多,主要有筒朴、靴角朴、根朴、枝朴四类。①筒朴 为主干的干皮,经加工后卷成双卷筒状,形似“如意”,故又称为“如意卷厚朴”或“如意朴”。长15~45厘米,厚2~5毫米。表面呈淡棕色至深棕色,较薄的皮,表面裂纹少,有纵纹,可见圆形纵裂皮孔;较厚者,表面粗糙,栓皮鳞状,易剥落。内表面紫棕色,平滑,有细致的纵走纹理,以指甲划之显油纹。质较润而坚硬,不易折断,断面外侧呈灰棕色纤维性,内侧为紫棕色颗粒状,油润性。气芳香,味微辛,咀嚼之少残渣。②靴角朴 为靠近根部的干皮,经加工后其形如靴,故名。全长约30~40厘米,厚约3~10毫米。外皮粗糙,灰棕色或灰褐色,栓皮易剥落。上端为单卷筒状,基部展开成喇叭口形,有纵裂纹及横皱纹呈凹沟状。因厚薄不匀而形成紫棕色和灰黄色相间的花纹,并有刀刮痕。内面为深紫色或深红色,有直条纹,下部有凹下的横沟,与外皮的横皱纹相对,以指甲划之,可见油纹。质润而稍坚,但易折断。断面紫棕色,颗粒状。气辛香,味苦而辣,咀嚼无残渣。③根朴 为根皮经加工后卷成单或双卷,多劈破,形弯曲如鸡肠,故又名“鸡肠朴”。长15~45厘米,直径0.5~2厘米,厚约1~3毫米。表面粗糙,灰棕色,有横裂纹及纵皱纹,劈破处有纤维状物露出,内表面深紫棕色,有显著的纵纹及枝根痕。质韧,难折断,断面纤维性,油润。气味与干皮同,但咀嚼后遗留的残渣较多。④枝朴 为粗枝上剥下的皮,呈单卷状,长10~20厘米,厚1~2毫米。表面稍粗糙,灰褐色,有纵皱纹及斑痕,有时可见大型孔洞。内表面深紫棕色,平滑,有深直条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气味与干皮同,咀嚼后残渣较多。以上各种厚朴,断面均有点状闪光性结晶。以皮粗肉细,内色深紫、油性大、香味浓、味苦辛微甜、咀嚼无残渣者为佳。主产四川、湖北、浙江、贵州、湖南。以四川、湖北所产质量最佳,称紫油厚朴;浙江所产称温朴,质量亦好。此外,福建、江西、广西、甘肃、陕西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燥湿,消痰。治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痢。①《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②《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③《药性论》:“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大温胃气,呕吐酸水。主心腹满,病人虚而尿白。”④《日华子本草》:“健脾。主反胃,霍乱转筋,冷热气,泻膀胱,泄五藏一切气,妇人产前产后腹藏不安。调关节,杀腹藏虫,明耳目。”⑤王好古:“主肺气胀满,膨而喘咳。”⑥《本草正》:“温降,散滞,除寒湿泻痢。”

本文标签: 药学  方剂大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草果子散
2023-02-10
草果饮
2023-02-10
草果熟水
2023-02-10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