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夷滴鼻油

医药知识2023-02-10 00:20:05百科知识库

苍夷滴鼻油

苍夷滴鼻油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7味。

苍夷滴鼻油的基本资料

苍夷滴鼻油(现代标准)

名称苍夷滴鼻油

拼音Cangyi Dibi You

成份苍耳子 白芷 辛夷油 冰片 薄荷油

性状本品为浅棕黄色的澄清油状液体;气香。

功能主治通?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71879.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乔希⒎缧啊S糜诒窃ǎ侨魈椤?/p>

规格每支装10ml

用法用量滴鼻用,或以棉球蘸药油塞入鼻腔。一次2~3滴,一日数次。

注意事项忌吸入气管中。

贮藏密封,置凉暗处。

执行标准WS3-B-2702-97

苍夷滴鼻油相关中药材

1、薄荷油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鲜茎叶经蒸馏而得的芳香油。

性状为无色至淡黄色或绿黄色的油状液体,具有纯馥的薄荷香气,带辛辣而清凉,有强烈的窜透性。在温度较低时有大量的无色晶体析出。存放日久则色渐变深,质渐变粘。易溶于水,与醇、醚、氧仿等均能任意混合。比重(25℃)0.899~0.909。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齿痛,皮肤风痒。①《重庆堂随笔》:“患风热头疼龈痛,搽患处。”②《中国医学大辞典》:“清热散风。治头风,目赤,咽痛,牙疼,皮肤风热。”③《国药的药理学》:“头痛、晕船、反胃、胃肠气胀等,涂布或内服。”④《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疝痛,下痢。”

2、苍耳子

别名苍耳,老苍子,苍子,葈耳,苍刺头,毛苍子,痴头猛,羊带归,枱耳实,牛虱子,胡寝子,苍郎种,棉螳螂,胡苍子,饿虱子,苍棵子,苍耳蒺藜,葈耳实,苍浪子。

来源为菊科植物苍耳带总苞的果实。8~9月间果实成熟时摘下晒干;或割取全株,打下果实,除净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产。主产山东、江西、湖北、江苏等地。

性状干燥带总苞的果实呈纺锤形成椭圆形,长约1~1.7厘米,直径4~7毫米。表面黄绿色、棕绿色或暗棕色,着生多数长约2毫米的钩刺。一端有2根较粗大的尖刺,分离或相连,外皮(总苞)坚韧,内分2室,各藏1个小瘦果。瘦果略呈纺锤形,一面较平坦,果皮灰黑色,纸质,一端具1刺状突起的柱基;种子浅灰色,种皮膜质,内有子叶2片,胚根位于尖端。气微弱,味微苦、油样。以粒大饱满色黄绿者为佳。

功能主治散风,止痛,祛湿,杀虫。治风寒头痛,鼻渊,齿痛,风寒湿痹,四肢挛痛,疥癞,瘙痒。①《本经》:“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②《本草拾遗》:“浸酒去风,补益。”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填髓,暖腰脚。治瘰疬、疥癣及瘙痒。”④《本草蒙筌》:“止头痛善通顶门,追风毒任在骨髓,杀疳虫湿匿。”⑤《本草正》:“治鼻渊。”⑥《本草备要》:“善发汗,散风湿,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治头痛,目暗,齿痛,鼻渊,去刺,”⑦《玉楸药解》:“消肿开痹,泄风去湿。治疥疠风瘙瘾疹。”⑧《要药分剂》:“治鼻息。”⑨《会约医镜》:“疗诸痔。”⑩《本草再新》:“治目痛。”

3、冰片

别名合成龙脑,梅片,艾粉,结片。

来源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或为樟脑、松节油等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龙脑冰片:从龙脑香树干的裂缝处,采取干燥的树脂,进行加工。或砍下树干及树枝,切成碎片,经水蒸气蒸馏升华,冷却后即成结晶。

生境分布分布南洋群岛一带。

性状①龙脑冰片 又名:龙脑(《别录》),脑子(《海上方》),瑞龙脑(《本草图经》),梅花脑子(《小儿药证直诀》),梅花片脑(《夷坚志》),片脑(《寿域神方》),梅花脑、冰片脑(《纲目》),梅片、梅冰。为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呈半透明块状、片状或颗粒状结晶,直径1~7毫米,厚约1毫米,类白色至淡灰棕色。气清香,昧清凉,嚼之则慢慢溶化。微量升华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为棒状或多角形。燃烧时无黑烟或微有黑烟。以片大而薄、色洁白、质松、气清香纯正者为佳。主产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②机制冰片 为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呈半透明薄片状结晶,直径5~15毫米,厚约2~3毫米。白色,表面有如冰的裂纹。质松脆有层,可以剥离成薄片,手捻即粉碎。气清香,味辛凉。燃烧时有黑烟,无残迹遗留。产于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地。另有菊科植物艾纳香的叶提取的结晶,习称艾片。在商品中亦作为冰片之一种,详“艾片”条。

功能主治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亦翳膜,蛲虫病。①《别录》:“妇人难产,取龙脑研末少许,以新汲水调服。”②《唐本草》:“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③《海药本草》:“主内外障眼,三虫,治五痔,明目,镇心,秘精。”④张元素:“治大肠脱。”⑤李杲:“治骨痛。”⑥王好古:“散心盛有热。”⑦《纲目》:“疗喉痹,脑痛,鼻息,齿痛,伤寒舌出,小儿痘陷。通诸窍,散郁火。”⑧《本草备要》:“治惊痫痰迷。”⑨《会约医镜》:“治肢节疼痛。”

4、白芷

别名芳香,苻蓠,泽芬,白茞,香白芷,芳香,白茝。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川白芷、杭白芷或云南牛防风的根。秋播种植的,次年7~9月间茎叶枯黄时采挖。春播种植的,当年10月采挖。择晴天,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出根部。除净残茎、须根及泥土(不用水洗),晒干或微火烘干。置干燥不通风处保存,防虫蛀或霉烂。

性状①川白芷(《济生方》)为植物兴安白芷或川白芷的干燥根。类圆锥形而无明显的棱脊,长约7~24厘米,直径约1.5~2厘米。有时附有支根。顶端有凹洼的茎痕,也有多数同心环状的纹理。表面黄色或淡棕色,有众多皱纹,分布有少数长0.5~1厘米的皮孔样横向突起,突起处色较深,有时有支根切除的痕迹,显淡棕色。质坚硬而较轻。断面粉质,全部淡棕色,随处密布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棕色而明显,木质部约占横断面的1/3强,射线紧密,自中心向四周辐射。气微香,味苦辛。以独支、皮细,外表土黄色、坚硬、光滑、香气浓者为佳。主产四川。产于河北者称祁白芷;产于河南者称禹白芷、会白芷。此外,湖南、湖北、山西、安徽、山东等地亦产。②杭白芷 为植物杭白芷的干燥根。类圆锥形而具四棱,长约10~20厘米,直径约1.5~2.5厘米,顶端有凹洼的茎痕。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较少的纵皱纹,布有多数长0.5~1厘米的皮孔样横向突起,习称“疙瘩丁”,多排列成四纵行,体形因之而具四棱,突起处色较深,有时也有支根切除的痕迹。质坚硬。断面粉质,白色或类白色,皮部有多数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棕色,明显;木质部淡棕灰色,约占横断面1/2强,射线紧密,自中心向四周辐射。气芳香,味苦辛。以根条粗大、皮细、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条小或过大,体轻松、粉性小、香气淡者质次。主产浙扛。③滇白芷 为植物云南牛防风的干燥根。直径0.2~1.5厘米,分枝或不分枝,下部细。外表棕黄色,多深纵纹,时有支根痕,上部有横皱纹。质脆。断面皮部类白色,散有棕色油点及裂隙,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淡黄色,占全径1/3。商品多已切成厚约1厘米以下的厚片。气芳香,味辣而苦。主产云南。

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消肿,止痛。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①《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②《别录》:“疗风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泻」),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③《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④《日华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⑤《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⑥《纲目》:“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5、苍耳

别名卷耳,苓耳,地葵,枱耳,白胡荽,常枱,爵耳,耳珰草,常思,常思菜,羊负来,只刺,进贤菜,道人头,喝起草,佛耳,缣丝草,野缣丝,野茄,猪耳,痴头婆,虱麻头,粘粘葵,白痴头婆,卷耳,胡葈,枲耳,常枲,刺儿颗,假矮瓜,白猪母络,疔疮草,野紫菜,野落苏,狗耳朵草,苍子棵,青棘子,菜耳。

来源为菊科植物苍耳的茎叶。夏季割取全草,去泥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荒坡草地或路旁。分布全国各地。

功能主治祛风散热,解毒杀虫。治头风,头晕,湿痹拘挛,目赤、目翳,风癞,疔肿,热毒疮疡,皮肤瘙痒。①《别录》:“治膝痛,溪毒。”②《药性论》:“主肝家热,明目。”③《唐本草》:“主大风,癫痫,头风,湿痹,毒在骨髓,除诸毒螫,杀疳湿匿,主腰膝中风毒。亦主猘狗毒。”④《本草拾遗》:“叶挼安舌下,令涎出,去目黄好睡。”⑤《履巉岩本草》:“去风活血。”⑥《纲目》:“善通顶门连脑。”⑦《天宝本草》:“去风解毒。治肚大青筋,皮肤瘙痒,风湿症。”⑧《广东中药》II:“治红云血癣,痰火核,感冒,鼻渊。”

6、辛夷

别名木笔花,望春花,春花,木兰,紫玉兰,白玉兰,二月花,广玉兰,辛矧,侯桃,房木,辛雉,迎春,木笔花,毛辛夷,姜朴花,新雉,辛夷桃。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辛夷或玉兰的花蕾。一般在早春花蕾未放时采摘,剪去枝梗,干燥即可。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河南、四川、安徽、浙江、陕西、湖北等地。

性状干燥的花蕾,呈倒圆锥状,形如毛笔头,基部带有木质短枝。花蕾长1~4厘米,中部直径0.7~2厘米。外裹苞片2枚成两层,两层之间尚可见小芽鳞。苞片表面密被黄绿色柔软长毛,毛茸长约5毫米,内表面平滑,棕紫色。除去苞片后可见3片花萼与6~12片紧密相包的棕紫色花瓣,其内有多数棕黄色雄蕊与1枚褐色雌蕊。质脆易破碎。有特殊香气,味辛凉而稍苦。以花蕾未开,身干,色绿,无枝梗者为佳。

功能主治祛风,通窍。治头痛,鼻渊,鼻塞不通,齿痛。①《本经》:“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酐。”②《别录》:“温中解肌,利九窍,通鼻塞、涕出,治面肿引齿痛,眩冒、身几几如在车船之上者。生须发,去白虫。”③《药性论》:“能治面生酐。面脂用,主光华。”④《日华子本草》:“通关脉,明目。治头痛,憎寒、体噤、瘙痒。”⑤《滇南本草》:“治脑漏鼻渊,祛风,新瓦焙为末。治面寒痛,胃气痛,热洒服。”⑥《纲目》:“鼻渊、鼻鼽、鼻窒、鼻疮及痘后鼻疮,并用研末,入麝香少许,葱白蘸入数次。”⑦《玉楸药解》:“泄肺降逆,利气破壅。”⑧《江西中药》:“外用能促进子宫收缩,具催生作用。”

备注此外,河南尚有以同属植物望春花的花蕾作辛夷;西藏地区则以滇藏玉兰的花蕾作辛夷。

7、薄荷

别名蕃荷菜,菝蕑,吴菝蕑,南薄荷,猫儿薄苛,野薄荷,升阳菜薄苛,蔢荷,夜息药,仁丹草,见肿消,水益母,接骨草,土薄荷,鱼香草,香薷草,蕃荷菜,菝蔺,吴菝蔺,升阳菜,薄苛,夜息花。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叶。大部分产区每年收割2次,第1次(头刀)在小暑至大暑间。第2次(二刀)于寒露至霜降间,割取全草,晒干。广东,广西温暖地区1年可收割3次。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江西。

性状干燥全草,茎方柱形,长15~35厘米,直径2~4毫米,黄褐色带紫,或绿色,有节,节间长3~7厘米,上部有对生分枝,表面被白色绒毛,角棱处较密,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中空。叶对生,叶片卷曲面皱缩,多破碎。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具有白色绒毛;质脆。枝顶常有轮伞花序,黄棕色,花冠多数存在。气香,味辛凉。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

功能主治疏风,散热,辟秽,解毒。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①《药性论》:“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②《千金·食治》:“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主辟邪毒,除劳弊。”③孙思邀:“煎汤洗漆疮。”④《唐本草》:“主贼风,发汗。(治)恶气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⑤《食疗本草》:“杵汁服,去心脏风热。”⑥《食性本草》:“能引诸药入营卫。疗阴阳毒、伤寒头痛。”⑦《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吐痰。除贼风。疗心腹胀。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⑧《本草图经》:“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小儿风涎。”⑨《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劳热,用其汁与众药为膏。”⑩李杲:“主清利头目。”⑾王好古:“能搜肝气。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⑿《滇南本草》:“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疮。“又:”野薄荷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虚痨发热。”⒀《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⒁《本草述》:“治中风,癫痫,伤燥热郁。”⒂《医林纂要》:“愈牙痛,已热嗽,解郁暑,止烦渴,止血痢,通小便。”⒃《本草再新》:“消目翳。”

本文标签: 药学  方剂大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