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火丹

医药知识2023-02-09 23:11:47百科知识库

避火丹

避火丹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味。

避火丹的基本资料

避火丹(《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

处方刘寄奴、生熟地榆、川军各等分。

制法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火伤烫伤。

用法用量香油调擦。

避火丹相关中药材

1、刘寄奴

别名金寄奴,乌藤菜,六月雪,九里光,白花尾,炭包包,千粒米,斑枣子,细白花草,九牛草,苦连婆。

来源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于8月开花时,连根拔起,晒干,除去根及泥土,打成捆。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坡、树林下。分布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贵州、福建、广西、广东等地。主产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性状干燥的带花全草,枝茎长60~90厘米,通常已弯折,直径2~4毫米,表面棕黄色至棕褐色,常被白色毛茸,茎质坚而硬,折断面呈纤维状,黄白色,中央白色而疏松。叶互生,通常干枯皱缩或脱落,表面暗绿色,背面灰绿色,密被白毛,质脆易破碎或脱落,枝梢带花穗,枯黄色。气芳香,味淡。以叶绿、花穗黄而多、无霉斑及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破血通经,敛疮消肿。治经闭症瘕,胸腹胀痛,产后血瘀,跌打损伤,金疮出血,痈毒焮肿。①《唐本草》:“主破血,下胀。”②《日华子本草》:“治心腹痛,下气水胀、血气,通妇人经脉症结,止霍乱水泻。”③《开宝本草》:“疗金疮,止血为要药;产后余疾,下血、止痛。”④《本草蒙筌》:“消焮肿痈毒,灭汤火热疼。”⑤《纲目》:“小儿尿血,新者研末服。”⑥《本草求原》:“治心气痛,疳疮出血。”

备注商品刘寄奴,各地所用品种很不一致。唯上述一种与《本草》所载近似,但仅在江苏、上海、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使用,习称“南刘寄奴”。另一种“北刘寄奴”,系玄参科植物阴行草的带果全草,主产河北、山东、河南、吉林、黑龙江等地。虽与《本草》所载者不同,但亦有较长的使用历史。参见“铃茵陈”条。此外,四川所用的刘寄奴为菊科植物狭叶艾的全草,又名红陈艾、芦蒿。其特征:茎呈红紫色。叶通常3~4深裂,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上部叶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头状花序直立,成穗状圆锥花丛;苞片略被白色细柔毛。

2、地榆

别名白地榆,鼠尾地榆,涩地榆,马连鞍薯,山红枣根,赤地愉,紫地榆,枣儿红,岩地芨,红地榆,水橄榄根,花椒地输,线形地榆,水槟榔,山枣参,黄根子,蕨苗参,黄瓜香,玉札,山枣子,酸赭,豚榆系,白地榆,西地榆,地芽,野升麻,马连鞍,花椒地榆,血箭草。

来源为蔷薇种植物地榆的根及根茎。春季发芽前或秋季苗枯萎后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地的灌木丛、草原、山坡或田岸边。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浙江等地。此外,甘肃、江西、陕西、内蒙古、湖南、湖北、吉林、辽宁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呈不规则的纺锤形或圆柱形,梢弯曲,长约8~13厘米,径约0.5~2厘米。外皮暗紫红色或棕黑色,有纵皱及横向裂纹,顶端有时具环纹。少数有圆柱状根茎,多数仅留痕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粉红色残淡黄色,有排成环状的小白点。气无,味微苦涩。以条粗、质坚。断面粉红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凉血上血,清热解毒。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肠风,痔漏,痈肿,湿疹,金疮,烧伤。①《本经》:“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②《别录》:“止脓血,诸瘘,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③《药性论》:“止血痢蚀脓。”④《唐本草》:“主带下十二病。”⑤《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⑥《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止冷热痢及疳痢热。”⑦李杲:“治胆气不足。”⑧《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⑨《纲目》:“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⑩《本草正》:“清火明日。治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⑾《药品化义》:“解诸热毒痈。”⑿《药物图考》:“调敷汤火伤,疳疮溃烂。”⒀《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胃痛,胃肠出血。”

备注除上述正品外,尚有同属植物小白花地榆(东北、内蒙古)、细叶地榆(东北)、大花地榆(内蒙古)、长叶地榆(东北、内蒙古)等,亦同等入药。

本文标签: 药学  方剂大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避火丹
2023-02-09
避秽香
2023-02-09
避秽丹
2023-02-09
避寒术
2023-02-09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