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榆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2味。
倍榆散的基本资料
倍榆散(《赤水玄珠》卷十五)处方五倍子、地榆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脱肛。
用法用量每服5分或1钱,米饮调下。
倍榆散相关中药材
1、五倍子别名棓子,百药煎,百虫仓,文蛤,木附子,盐麸叶上球子,漆倍子,红叶桃,旱倍子,乌盐泡。
来源为倍蚜科昆虫角倍蚜或倍蛋蚜在其寄主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等树上形成的虫瘿。其寄主植物分别参见“盐麸子”、“膏麸杨根”、“红麸杨”条。角倍蚜的虫瘿,称为“角倍”,多于9~10月间采收;倍蛋蚜的虫瘿称为“肚倍”,多于5~6月间采收。如收采过时,则虫瘿开裂;影响质量。采得后,入沸水中煎3~5分钟,将内部仔虫杀死,晒干或阴干。
性状①角倍 又名:菱倍,花倍.呈不规则的囊状或菱角状,有若干瘤状突起或角状分枝,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有灰白色软滑的绒毛,质坚脆,中空,破碎后可见黑褐色倍蚜的尸体及白色外皮和粉状排泄物。壁厚1~2毫米,内壁浅棕色,平滑。破折面角质样。气微而特异,味涩而有收敛性。以皮厚、色灰棕、完整不碎者为佳。②肚倍 又名:独角倍。呈纺锤形囊状或长圆形,无突起或分枝,外表毛茸较少,壁厚2~3毫米,折断面角质样,较角倍光亮。以个大、皮厚、质坚、完整者为佳。上述药材产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北、广西等地。此外,如湖南、河南、甘肃、广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山西等地亦产。以角倍的产量为大,肚倍的质量为佳。
功能主治敛肺,涩肠,止血,解毒。治肺虚久咳,久痢。久泻,脱肛,目汗,盗汗,遗精,便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肿毒,疮疖,睫毛倒卷。①《本草拾遗》:“治肠虚泄痢,热汤服。”②《日华子本草》:“治中药毒,消酒毒。”③《开宝本草》:“疗齿宣疳蠿,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疮,瘙痒脓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儿面鼻疳疮。”④《本草图经》:“生律液。”⑤《本草衍义》:“口疮,以末掺之。”⑥《本草衍义补遗》:“菩收顽痰,解诸热病。”⑦《本草荤筌》:“煎汤洗眼目,消亦目止疼,专为收敛之剂。”⑧《纲目》:“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黄病,心腹痛,小儿夜啼,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用于火伤及烫伤。”
2、地榆别名白地榆,鼠尾地榆,涩地榆,马连鞍薯,山红枣根,赤地愉,紫地榆,枣儿红,岩地芨,红地榆,水橄榄根,花椒地输,线形地榆,水槟榔,山枣参,黄根子,蕨苗参,黄瓜香,玉札,山枣子,酸赭,豚榆系,白地榆,西地榆,地芽,野升麻,马连鞍,花椒地榆,血箭草。
来源为蔷薇种植物地榆的根及根茎。春季发芽前或秋季苗枯萎后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地的灌木丛、草原、山坡或田岸边。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浙江等地。此外,甘肃、江西、陕西、内蒙古、湖南、湖北、吉林、辽宁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呈不规则的纺锤形或圆柱形,梢弯曲,长约8~13厘米,径约0.5~2厘米。外皮暗紫红色或棕黑色,有纵皱及横向裂纹,顶端有时具环纹。少数有圆柱状根茎,多数仅留痕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粉红色残淡黄色,有排成环状的小白点。气无,味微苦涩。以条粗、质坚。断面粉红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凉血上血,清热解毒。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肠风,痔漏,痈肿,湿疹,金疮,烧伤。①《本经》:“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②《别录》:“止脓血,诸瘘,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③《药性论》:“止血痢蚀脓。”④《唐本草》:“主带下十二病。”⑤《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⑥《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止冷热痢及疳痢热。”⑦李杲:“治胆气不足。”⑧《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⑨《纲目》:“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⑩《本草正》:“清火明日。治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⑾《药品化义》:“解诸热毒痈。”⑿《药物图考》:“调敷汤火伤,疳疮溃烂。”⒀《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胃痛,胃肠出血。”
备注除上述正品外,尚有同属植物小白花地榆(东北、内蒙古)、细叶地榆(东北)、大花地榆(内蒙古)、长叶地榆(东北、内蒙古)等,亦同等入药。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