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圣散

医药知识2023-02-09 22:16:15百科知识库

白圣散

白圣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5味。

白圣散的基本资料

白圣散(《保命集》卷下)

处方樟柳根3两,大戟2两半,甘遂1两(炒)。

制法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产后腹大坚满,喘不能卧。

用法用量每服2-3钱,热汤调下。取大便宣利为度。

白圣散(《圣济总录》卷六)

处方大雄(炮裂,去皮脐)2两,山茱萸(炒过,候冷)2两,山芋3两,干姜(炮)1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中风口眼?斜。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用热豆淋酒半盏调下,患重者加至3钱匕。

白圣散相关中药材

1、山茱萸

别名蜀枣,鬾实,鼠矢,鸡足,山萸肉,实枣儿,肉枣,枣皮,药枣,红枣皮,蜀枣,萸肉。

来源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肉。10~11月间果实成熟变红后采摘,采后除去枝梗和果柄,用文火烘焙,冷后,取下果肉,再晒干或用文火烘干。宜放置阴暗干燥处,以防霉蛀变质。

生境分布杂生于山坡灌木林中。有栽培。分布陕西、河南、山西、山东、安徽、浙江、四川等地。产浙江、河南、安徽、陕西、山西、四川等地。

性状肉质果皮破裂皱缩,不完整或呈扁简状,长约1.5厘米,宽约o.5厘米。新货表面为紫红色,陈久者则多为紫黑色,有光泽,基部有时可见果柄痕,顶端有一四形宿萼痕迹。质柔润不易碎。无臭,味酸而涩苦。以无核、皮肉肥厚、色红油润者佳。

功能主治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治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小便频数,肝虚寒热,虚汗不止,心摇脉散。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温肝补肾,除一切风,止月经过多,治老人尿频。①《本经》:“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②《雷公炮炙论》:“壮元气,秘精。”③《别录》:“肠胃风邪,寒热疝瘕,头风,风气去来,鼻塞,目黄,耳聋,面疱,温中,下气,出汗,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利,明目,强力。”④《药性论》:“治脑骨痛,止月水不定,补肾气;兴阳道,添精髓,疗耳鸣,除面上疮,主能发汗,止老人尿不节。”⑤《日华子本草》:“暖腰膝,助水脏,除一切风,逐一切气,破癥结,治酒皶。”⑥《珍珠囊》:“温肝。”⑦《本草求原》:“止久泻,心虚发热汗出。”

2、干姜

别名白姜,均姜,白姜,干生姜。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去净茎叶、须根、泥沙,晒干或微火烘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有指状分枝。长4~6厘米,厚0.4~2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在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质坚实,断面颊粒性,灰白色或淡黄色,质松者则显筋脉,有细小的油点及一明显的环纹。气芳香,味辛辣。以质坚实,外皮灰黄色、内灰白色、断面粉性足、少筋脉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次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①《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②《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③《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④《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⑤《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⑥《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⑦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经炮则温脾燥胃。”⑧《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⑨《药品化义》:“炮姜,退虚热。”⑩《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3、甘遂

别名猫儿眼,化骨丹,甘泽,肿手花,萱根子,主田,重泽,甘藁,陵藁,苦泽,白泽,鬼丑,陵泽,肿手花根,九头狮子草,头痛花,猫儿眼,陵津。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根。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苗枯萎后采挖根部,除去泥土、外皮,以硫黄熏后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沟荒地。分布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等地。主产陕西、山东、甘肃、河南等地。

性状干燥根呈连珠状纺锤形、长椭圆形,长3~9厘米,直径0.6~1.5厘米;亦有细长呈不规则的棒状者,略弯曲或扭曲,长3~10厘米,直径2~5毫米。表面白色或浅黄白色,常残留少数淡黄色的须根或末去净的赤褐色栓皮。质轻,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白色,约占半径的1/2,本部浅黄色。气微,味微甘而有持久的刺激性。以肥大饱满,表面白色或黄白色,细腻,断面粉性足,无纤维者为佳。根细长,黄棕色,粉性少,断面纤维性强者为次。

功能主治泻水饮,破积聚。通二便。治水肿胀满,留饮,结胸,痢痫,噎膈,症瘕积聚,二便不通。①《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②《别录》:“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③《药性论》:“能泻十二种水疾,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水,主皮肤浮肿。”④《纲目》:“泻肾经及隧道水湿,脚气,阴囊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塞。”

4、大戟

别名邛巨,红芽大戟,紫大戟,下马仙,京大戟。

来源为大戟科植物大戟或茜草科植物红芽大戟的根。春季未发芽前,或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性状①京大戟 为植物大戟的干燥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长16~20厘米,直径可达4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深棕色,粗糙而具侧根,顶端多膨大,上有许多圆形的地上茎痕,向下渐细,有纵直沟纹及横生皮孔与支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类白色至灰棕色。气无,味苦涩。以根条均匀,肥嫩、质软无须者为佳。主产江苏。此外,四川、江西、广西等地亦产。②红大戟 为植物红芽大戟的干燥根。又名:红毛大戟、红芽戟、南大戟。呈长圆锥形至纺锤形,多不分歧,偶有分歧者,长6~8~14厘米,直径O.6~1厘米。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多扭转的皱纹,有时可见横生皮孔及支根残基或支根痕;顶端有地上茎痕。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红褐色至棕黄色。气微,味辣刺喉。以条大,肥壮,色紫红、坚实无须根者为佳。主产广西、广东、云南、贵州等地。此外,大戟科植物准噶尔大戟的根,在新疆亦作大戟使用。

功能主治泻水沈,利二便。治水肿,水臌,痰饮,瘰疬,痈疽肿毒。①《本经》:“主十二水,腹满急痛,积聚,中风皮肤疼厢,吐逆。”②《别录》:“主颈腋痈肿,头痛,发汗,利大小肠。”③《药性论》:“下恶血癖块,腹内雷鸣,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堕胎孕。”④《日华子本草》:“泻毒药,泄天行黄病、温疟,破症瘕。”⑤《本草图经》:“治隐疹风及风毒脚肿。”⑥《医学启源》:“泻肺。”⑦《本草正》:“性峻利,善逐水邪痰涎,泻湿热胀满。”⑧《药征》:“主利水,旁治掣痛,咳烦。”⑨《现代实用中药》:“用于壮实体质之腹水,全身水肿。胸肋膜积水等。”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杀虫。”

备注历代《本草》所载大戟,品种亦不止一种,但大多数是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如《蜀本草》中所述的大戟,《本草图经》的“滁州大戟”、“并州大戟”以及《植物名实图考》中的“大戟”所述的形态都和大戟科大戟近似。此外,《本草图经》中的“河中府大戟”,似为豆科植物;《纲目》所称的“北方绵大戟”,似即今之绵大戟(参见“狼毒”条);至于茜草科的红芽大戟,《本草》中未见收载,但为目前大戟药材中使用最广的一种。

5、柳根

别名杨柳须,水柳须,红龙须,分水翁,青龙须,杨柳须。

来源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根及根须。全年可采。

功能主治利水,通淋,祛风,除湿。治淋病,白浊,水肿,黄疸,风湿疼痛,黄水湿疮,牙痛,烫伤。①《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②《滇南本草图说》:“治大肠下血。”③《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④《草木便方》:“祛风除湿,疗热痢,崩、带,四肢拘挛,筋疼,汤火,牙痛。”⑤《分类草药性》:“治水肿。”⑥《中医药实验研究》:“治黄水湿疮,痔疮,淋浊茎中痒。”

本文标签: 药学  方剂大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白圣散
2023-02-09
白神丸
2023-02-09
白神散
2023-02-09
白蛇汤
2023-02-09
白蛇散
2023-02-09
白蛇浸酒
2023-02-09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