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叶粥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
淡竹叶粥的基本资料
淡竹叶粥(《圣惠》卷九十七)处方淡竹叶1握,粳米1合,茵陈半两。
功能主治小儿心脏风热,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上以水2大盏,煎2味,取汁1盏,去滓,投米作粥食之。
淡竹叶粥相关中药材
1、淡竹叶别名碎骨子,山鸡米,金鸡米,迷身草,竹叶门冬青,金竹叶,长竹叶,山冬,地竹,淡竹米,林下竹,竹叶麦冬,野麦冬,土麦冬。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全草。5~6月未开花时采收,切除须根,晒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坡林下及阴湿处。分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产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广东。此外,安徽、江西、四川、福建、河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带叶的茎枝,全长30~60厘米。商品常已切断。茎枯黄色,中空,扁压状圆柱形,直径1~2毫米;有节,叶鞘抱茎,沿边缘有长而白色的柔毛。叶片披针形,皱缩卷曲,长5~20厘米,宽2~3.5厘米,青绿色或黄绿色,二面无毛或被短柔毛,脉平行,有明显的小横脉,质轻而柔弱。气微弱,味淡。以色青绿、叶大、梗少、无根及花穗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心火,除烦热,利小便。治热病口渴,心烦,小便赤涩,淋浊,口糜舌疮,牙龈肿痛。①《纲目》:“去烦热,利小便,清心。”②《生草药性备要》:“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浊,退热,散痔疮毒。”③《握灵本草》:“去胃热。”④《本草再新》:“清心火,利小便,除烦止渴,小儿痘毒。外症恶毒。”⑤《草木便方》:“消痰,止渴。治烦热,咳喘,吐血,呕哕,小儿惊痫。”⑥《分类草药性》:“治咳嗽气喘,眼捕。”⑦《现代实用中药》:“清凉解热,利尿。治热病口渴,小便涩痛,烦热不寐,牙龈肿痛,口腔炎。”⑧《广西中药志》:“治鼻衄。”
备注本植物的根茎及块根(碎骨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2、粳米别名白米,粳粟米,稻米,大米,硬米。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种仁。
生境分布水生或陆生。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①《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泄。”②《千金·食治》:“平胃气,长肌肉。”③孟诜:“温中,益气,补下元。”④《日华子本草》:“壮筋骨,补肠胃。”⑤《滇南本草》:“治诸虚百损,强阴壮骨,生津,明目,长智。”⑥《纲目》:“粳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炒米汤:益胃除湿。”
备注稻的类型很多,按米粒的粘性不同,可分为粳稻、籼稻、糯稻等种。粳稻植株较矮,秆硬,叶幅狭,谷粒较短圆,米的粘性较强,胀性小。籼稻植株较高,秆软,叶幅宽,谷粒细长,米的粘性差,胀性大。糯稻在以上二种类型中都有,其米粒中含有多量糊精,粘性最强,胀性小。
3、茵陈别名绵茵陈,白蒿,绒蒿,松毛艾,绵茵陈,茵陈蒿,猴子毛。
来源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边。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功能主治清湿热,退黄疸。
备注同属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dldst.et Kit. 的幼苗同作茵陈入药。
4、竹叶别名淡竹叶。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随时采鲜者入药。
性状叶呈狭披针形,长7.5~16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形,叶柄长约5毫米,边缘之一侧较平滑,另一侧具小锯齿而粗糙;平行脉,次脉6~8对,小横脉甚显着;叶面深绿色,无毛,背面色较淡,基部具微毛;质薄而较脆。气弱,味淡。以色绿、完整、无枝梗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亦,口糜舌疮。①《别录》:“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②《药性论》:“主吐血热毒风,止消渴。”③《食疗本草》:“主咳逆,消渴,痰饮,喉痹,除烦热。”④《日华子本草》:“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并怀妊人头旋倒地,止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⑤张元素:“凉心经,益元气,除热,缓脾。”⑥《纲目》:“煎浓汁,漱齿中出血,洗脱肛不收。”⑦《本草正》:“退虚热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痫。”⑧《重庆堂随笔》:“内息肝胆之风,外清温署之热,故有安神止痉之功。”⑨《本草再新》:“凉心健脾,治吐血、鼻血,聪耳明目。”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