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泽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7味。
大泽汤的基本资料
大泽汤(《医醇剩义》卷四)处方天冬6克 生地18克 人参4.5克 龟版24克 麦冬4.5克 茯神6克 柏仁6克 蛤粉12克 丹参6克 石斛6克 灯心100厘米 藕5大片
功能主治主阴液大亏,心火上炽,舌色绛红,边尖破碎。舌有血痕而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大泽汤相关中药材
1、天冬别名大当门根,天门冬,明天冬,天冬草,倪铃,丝冬,赶条蛇,多仔婆。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H)Merr.的根。秋、冬季采挖,除去须根人沸水中煮或蒸,除去外皮,微火烘干或用硫磺熏后再烘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亦栽培于庭园。分布我国中部、西北、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
性状块根长圆纺锤形,长6~20cm,中部直径0.5~2cm。表面黄白色或浅黄棕色,呈油润半透明状。干透者质坚硬而脆,未干透者质柔软,有粘性,断面蜡质样。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劳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白喉。
2、丹参别名红根,大红袍,血参根,血山根,红丹参,紫丹参,郄蝉草,赤参;木羊乳,逐马,奔马草,山参,红根,山红萝卜,活血根,靠山红,红参,精选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子根,蜜罐头,朵朵花根,蜂糖罐,亦参,木羊乳,紫党参,烧酒壶根。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自11月上旬至第二年3月上旬均可采收,以11月上旬采挖最宜。将根挖出,除去泥土、根须,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阳处。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山西、陕西、甘肃、广西等地。主产安徽、山西、河北、四川、江苏等地。此外,湖北、甘肃、辽宁、陕西、山东、浙江、河南、江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根茎顶部常有茎基残余,根茎上生1至多数细长的榀。根略呈长圆柱形,微弯曲,有时分支,其上生多数细须根,根长约10~25厘米,直径约0.8~1.5厘米,支根长约5~8厘米,直径约2~5毫米,表面棕红色至砖红色,粗糙,具不规则的纵皱或栓皮,多呈鳞片状剥落.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带角质或纤维性,皮部色较深,呈紫黑色或砖红色,木部维管束灰黄色或黄白色,放射状排列。气弱,味甘微苦。以条粗、内紫黑色,有菊花状白点者为佳。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安神宁心,排脓,止痛。治心绞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血崩带下,症瘕,积聚,瘀血腹痛,骨节疼痛,惊悸不眠,恶疮肿毒。①《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②《吴普本草》:“治心腹痛。”③《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④陶弘景:“渍酒饮之,疗风痹。”⑤《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呜吼。”⑥《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⑦《滇南本草》:“补心定志,安神宁心。治健忘怔冲,惊悸不寐。”⑧《纲目》:“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⑨《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散瘀,镇静止痛。治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痹痛,子宫出血,吐血,乳腺炎,痈肿。”
备注此外,尚有下列几种植物的根,有些地区亦作丹参使用:①甘肃丹参,根呈圆锥形。叶多基生或生于茎的下部,十片三角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心形或戟形。使用于甘肃,宁夏、青海、云南、西藏。②褐毛丹参,叶背面密生褐色柔毛。使用于甘肃、宁夏、青海、云南。③滇丹参,根肉质,肥厚,纺锤形,数个簇生。叶根生,单叶或羽状复叶,单叶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基部微心形,两面多皱纹及微柔毛,边缘有圆齿;羽状复叶有小叶3~5。轮伞花序有花4~6,于茎顶排成疏生的总状花序;花冠青紫色。使用于云南地区。
3、石斛别名吊兰,林兰,禁生,杜兰,石蓫,金钗花,千年润,黄草,吊兰花,悬竹,千年竹。
来源为兰科植物金钗石斛或其多种同属植物的茎。全年均可采挖,但以秋后采挖者质量好。采回后如保存鲜用时,在春、秋季则应及时栽培于细砂石中,放置阴湿处,经常浇水使根部保持湿润。在冬天应平放于竹筐内,上盖蒲包,但应注意空气流通。干石斛一般系将鲜石斛剪去须根,洗净,晒干或烘干;在广西地区先用开水烫过,趁热边搓边晒(或烘)至全郎干燥为止。耳环石斛:加工时,拣长约4厘米的鲜石斛,修去部分须根,洗净,晾干,然后放入铁锅内,均匀炒至柔软,趁热搓去薄膜状叶鞘,放置略通风处,两天后置于有细眼的铅皮盘内,下面用适当的微火,在离盘约一尺处,微微加温,用手使之弯成螺旋形或弹簧状,再晾干,如此反复进行2~3次,至干燥为止。
性状本品因品种及加工方法不同,通常分为金钗石斛、黄草石斛、小黄草石斛、耳环石斛及鲜石斛等效种。①金钗石斛 为植物金钗石斛的加工品。干燥茎长约20~45厘米,直径约1~1.5厘米,基部为圆柱形,中部及上部为扁圆柱形,茎节微向左右弯曲,表面金黄色而微带绿色,有光泽,具纵沟纹,节明显,棕色,有时节部稍膨大,节间长约2.5~3厘米,向上渐短。体轻而质致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散布有深色的小点。气无,味苦,嚼之带粘性。以身长、色金黄、质致密、有光泽者为佳。②黄草石斛 为铁皮石斛、罗河石斛、广东石斛、细茎石斛等的加工品。干燥茎长一般在30厘米以上,直径约3~5毫米,圆柱形,略弯曲,表面金黄色而略带绿色,有光泽,具深纵沟纹,节明显,节间长约2~3.5厘米。横切的厚片断面类圆形,边缘有多数角棱,形成齿轮状,中间散布有类白色小点。气无,味微苦,嚼之略带粘性。以条匀、金黄色、致密者为佳。③小黄草石斛 为美花石斛、罗河石斛、细叶石斛的加工品。干燥茎长一般在30厘米以下,直径约2~2毫米,多弯曲盘绕成团,表面有细密纵纹理,金黄色而略带绿色,有光泽,节间长约1~1.5厘米,断面类圆形,略带粉性。以卷曲、节密、金黄色、富粉质,嚼之有甘凉味、粘性足者为佳。④耳环石斛 又名:枫斗。为石斛属多种植物的茎经特殊加工制成。㈠西枫斗,干燥茎扭曲呈螺旋形或弹簧形;一般可见有1~4个旋纹,长约1~1.5厦米,直径约3毫米,一端可见茎基及残留的短须根,称龙头,另一端为茎的尖端,称“凤尾”,表面黄绿色,有细纵纹理,节明显或有时不明显。气无;味淡。以条粗肥、旋纹少、有头吊、富粉质者为佳。又以所用原料不同又可分为铁皮枫斗(铁皮石斛制成)、铜皮枫斗(细茎石斛制成)、云南枫斗(小美石斛制成)等。㈡圆枫斗,用铁皮、细茎、小美等石斛长于8厘米的茎而不适宜加工成西枫斗者,将其剪成5厘米左右的长度,在微火上烘干,同时扭卷成圆形,如钟表发条状。㈢结子斗,用铁皮石斛的茎节剪断,烘干时打成纽结状。商品枫斗还有直条枫斗、葫芦斗、生川斗、广霍斗等等规格名称。⑤鲜石斛 金钗型的鲜石斛茎呈稍扁的圆柱形,基部较细,直径约1~1.5厘米,表面黄绿色,光滑,有纵棱,节明显,节上有棕黄色的环,节基部包围有灰色膜质的叶鞘,长度约占节间的1/2。黄草型的鲜石斛茎呈圆柱形,肉肥厚。常见的有:㈠铁皮石斛:外皮黑绿色,茎较短壮,粗细均匀,节略弯曲;叶片瓜子形,质厚,叶鞘紧包于节间。嚼之有浓厚粘性,味淡。品质好。㈡细茎石斛:外皮黄绿色,茎较瘦长,叶亦较长,质薄,叶鞘易剥离,节直。嚼之粘性较薄,味淡。品质较差。㈢爪兰石斛:外皮绿色,茎粗细不均匀,常两端细,中间粗,叶较长。嚼之有苦味。品质略次。鲜石斛均以青绿色或黄绿色、肥满多汁、嚼之发粘者为佳。以上各种石斛,主产四川、贵州、广西、广东、云南、湖北。此外,安徽、湖南、江西、福建、浙江、陕西、河南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生津益胃,清热养阴。治热病伤津,口干烦渴,病后虚热,阴伤目暗。①《本经》:“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久服厚肠胃。”②《别录》:“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疿气,脚膝疼冷痹弱,定志除惊。”③《僧深集方》:“囊湿精少,小便余沥者,宜加之。”④《药性论》:“益气除热。主治男子腰脚软弱,健阳,逐皮肌风痹,骨中久冷,虚损,补肾积精,腰痛,养肾气,益力。”⑤《日华子本草》:“治虚损劣弱,壮筋骨,暖水脏,益智,平胃气,逐虚邪。”⑥《本草衍义》:“治胃中虚热。”⑦《纲目》:“治发热自汗,痈疽排脓内塞。”⑧《药品化义》:“治肺气久虚,咳嗽不止。”⑨《本草备要》:“疗梦遗滑精。”⑩《纲目拾遗》:“清胃除虚热,生津,已劳损,以之代茶,开胃健脾。定惊疗风,能镇涎痰,解暑,甘芳降气。”⑾《本草再新》:“理胃气,清胃火,除心中烦渴,疗肾经虚热,安神定惊,解盗汗,能散暑。”
4、人参别名棒锤,山参,园参,参叶,人街,鬼盖,黄参,玉精,血参,土精,地精,金井玉阑,孩儿参,棒锤,人衔,神草,百尺杵,海腴,棒棰。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①园参9~10月间采挖生长6年以上的人参。用镐细心的刨起,防止断根和伤根,去掉泥土,再行加工。新鲜品称“园参水子”。新鲜的移山参称“移山参水子”。②野山参5~9月间采挖。用骨针拨松泥土,将根及须根细心拔出,防止折断,去净泥土,茎叶。新鲜品称“野山参水子”。
性状①园参 又名秧参。主根(参体)呈圆柱形,表面淡黄色,上部有断续的横纹。根茎(芦头)长约2~6厘米,直径约0.5~1.6厘米,有稀疏的碗状茎痕(芦碗)及一至数条不定根(参艼)。支根2~6条,末端多分歧,有许多细长的须状根,其上生有细小疣状突起(珍珠点)。由于加工方法不同,商品园参主要有以下几种:㈠红参:主根长约5~20厘米,直径约0.7~2厘米。表面棕红色,半透明,有大纵皱,环纹不明显,有支根痕。根茎土黄色,上有碗状茎痕4~6个。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棕红色,中有浅色圆心。气香,味微苦。㈡边条参:性状同红参,惟一般以根茎较长,身长径圆,支根较长为特点。㈢糖参:主根长约3.5~12厘米,直径0.6~2厘米。表面淡黄白色,上端有较多的断续环纹,遍体有点状表皮剥落及细根痕迹。断面平坦,粉质,黄白色,有时韧皮部附近有淡黄色圈,中心部常有放射状裂隙。气香,味甘而微苦。㈣白人参:性状同糖参,形体较好,和野山参相似,但多为顺直体,根茎较红参长,须根分散,短而脆。㈤生晒参:主根长约3~10厘米,直径约0.3~2厘米。表面土黄色,有黑棕色横纹及纵皱,细支根及须根均已除去,而仅留痕迹。质脆,体轻,断面平坦,白色,有放射状裂隙。气香,味苦。有完整的根茎及须根者,称“全须生晒参”。㈥白干参:主根表皮均已除去,体表淡黄色或类白色,上端横纹不明显,但可见浅纵皱及支根痕。其它性状与生晒参近似。㈦掐皮参:主根长约6~15厘米,直径约1.2~2.5厘米,表面淡黄色,上端环纹不明显,但可见许多加工所致的凹点。支根浅棕色,支根与须根用线扎成牛尾状。断面白色。气香,味甘微苦。㈧大力参:主根长5~15厘米,表面淡黄色,半透明,有明显纵皱,上端有棕色横纹。细支根及须根均已除去。质硬而脆。断面平坦,透明角质状。气香,味苦。园参商品,均以身长、支大、芦(根茎)长者为佳。支瘦小,芦短、糖重者为次。主产吉林,其次为辽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地。②野山参 又名山参。主根短租,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多具二个主要支根,形似人体。上端有细而深的横环纹。根茎细长,一般长3~9厘米,上部扭曲,习称“雁脖芦”,芦碗密集,下部无芦碗而较光滑,俗称“圆芦”。须根稀疏,长约为主根的1~2倍,柔韧不易折断,有明显的疣状突起(珍珠点)。全体呈淡黄白色,皮细、光润。气香浓厚,味甘微苦。由于加工不同,商品野山参有生晒参、糖参、掐皮参3种。其性状除全形外,均与相应的园参商品相似:以支大、浆足、纹细、芦长、碗密、有圆芦及珍珠点者为佳。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③移山参 体形似野山参,但主根下部往往较肥大,纹粗而浅,常延续到主根中部,须根珍珠点较少。加工商品同野山参。④朝鲜人参 产于朝鲜的人参,习称朝鲜人参,又名别直参、高丽参。商品有朝鲜红参、朝鲜白参之分,而以红者为优。㈠朝鲜红参 加工法与国产红参相同。体较足壮,上生双马蹄芦与肩齐,单芦的名“独碗芦”,中部皆深陷,边缘甚整齐,质坚硬。主根长约6~10厘米,直径约1~2厘米。表面红棕色,有顺纹,上部或显黄衣,全体显纵棱。支根多弯曲交叉。质坚体重。断面角质发亮,有菊花纹。香气浓厚,味甘微苦。㈡朝鲜白参 芦头与园参相似,体呈圆柱形。表面黄白色,有浅棕色细纹。须根大部除去,质松泡。断面有圆心。稍有香气,味甘微酸。此外,日本栽培的人参,习称东洋参,始载于《纲目拾遗》,商品因加工不同,分为白参与红参两种。
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①《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②《别录》:“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肋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③《药性论》:“主五脏气不足,五劳七伤,虚损瘦弱,吐逆不下食,止霍乱烦闷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主肺痿吐脓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患人虚而多梦纷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调中治气,消食开胃。”⑤《珍珠囊》:“养血,补胃气,泻心火。”⑥《医学启源》:“治脾胃阳气不足及肺气促,短气、少气,补中缓中,泻肺脾胃中火邪。《主治秘要》:补元气,止泻,生津液。”⑦《滇南本草》:“治阴阳不足,肺气虚弱。”⑧《本草蒙筌》:“定喘嗽,通畅血脉,泻阴火,滋补元阳。”⑨《纲目》:“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眩晕头痛,反胃吐食,痎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
5、茯神别名伏神,茯神木。
来源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中间天然抱有松根(即“茯神木”)的白色部分。
生境分布产地同茯苓。
性状干燥的菌核形态与茯苓相同,惟中间有一松树根贯穿。商品多已切成方形的薄片,质坚实,具粉质,切断的松根棕黄色,表面有圈状纹理(年轮)。以内厚实,松根小者为佳。
功能主治宁心,安神,利水。治心虚惊悸,健忘,失眠,惊痫,小便不利。①《别录》:“疗风眩,风虚,五劳,口干。止惊悸,多恚怒,善忘。开心益智,养精神。”②《药性论》:“主惊痫,安神定志,补劳乏;主心下急痛坚满,小肠不利。”③《本草再新》:“治心虚气短,健脾利温。”
6、龟版别名龟甲,神屋,龟壳,败龟甲,败将,败龟版,龟筒,龟下甲,龟底甲,龟腹甲,元武版,坎版,拖泥板。
来源为龟科动物乌龟的甲壳(主要为腹甲)。全年均可捕捉,但以秋、冬为多。杀死后,剔除筋肉,取其腹甲,洗净,晒干或晾干,称为“血版”。如煮死后所取的腹甲,称为“汤版”。过去商品均为腹甲,近年来亦开始采用背甲。
生境分布多群居,常栖息在川泽湖池中,肉食性,常以蠕虫及小鱼等为食。生活力很强,数月断食,可以不死。分布河北、河南、江苏、山东、安徽、广东、广西、湖北、四川、云南、陕西等地。主产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等地。此外,广东、四川、贵州、福建、陕西、河南、上海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腹甲,略呈板片状,长方椭圆形,肋鳞板附于两侧,略呈翼状。长10~20厘米,宽7~10厘米,厚约5毫米,外表面黄棕色至棕色,有时具紫棕色纹理,内:表面黄白色至灰白色。由12块腹鳞甲相对嵌合而成,嵌合处呈锯齿状缝,前端较宽,略呈圆形或截形,后端较狭且内陷,呈V形缺刻,两侧的肋板由4对肋鳞甲合成,在其两端往往留有1块残缘鳞甲。“血版”表面光滑,外皮尚存,有时略带血痕;“汤版”无光泽,皮已脱落。质坚硬,断面外缘为牙白色,坚实;内为乳白色或肉红色,有孔隙。气腥,味微咸。以血板、块大、完整、洁净无腐肉者为佳。
功能主治滋阴,潜阳,补肾,健骨。治肾阴不足,骨蒸劳热,吐血,衄血,久咳,遗精,崩漏,带下,腰痛,骨痿,阴虚风动,久痢,久疟,痔疮,小儿囟门不合。①《本经》:“主漏下赤白,破症瘕,痎疟,五痔,阴蚀,湿痹,四肢重弱,小儿囟不合。”②《别录》:“主头疮难燥,女子阴疮,及惊恚气,心腹痛,不可久立,骨中寒热,伤寒劳复,或肌体寒热欲死,以作汤良,益气资智,亦使人能食。”③《药性论》:“灰治脱肛。”④《四声本草》:“主风脚弱,炙之,末,酒服。”⑤《日华子本草》:“治血麻痹。”⑥《本草衍义》:“补心。”⑦《日用本草》:“治腰膝酸软,不能久立。”⑧朱震亨:“补阴,主阴血不足,去瘀血,止血痢,续筋骨,治劳倦,四肢无力。”⑨《本草蒙筌》:“专补阴衰,善滋肾损。”⑩《纲目》:“治腰脚酸痛,补心肾,益大肠,止久痢久泄,主难产,消痈肿,烧灰敷臁疮。”⑾《本经逢原》:“烧灰酒服,治痘疮。”⑿《医林篆要》:“治骨蒸劳热,吐血,衄血,肠风痔血,阴虚血热之症。”
7、麦冬别名麦门冬,沿阶草。
功能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止咳:用于肺胃阴虚之津少口渴、干咳咯血;心阴不足之心悸易惊及热病后期热伤津液等证。配沙参、川贝可治肺阴虚干咳。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