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陷胸丸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9条,相关中药材3味。
大陷胸丸的基本资料
大陷胸丸(《伤寒论》)处方大黄25克 葶苈子17克(熬)芒消17克 杏仁17克(去皮、尖,熬黑)
功能主治泻热开结,化饮通便。主结胸证,颈项强直,朐脘痞满,自汗出,大便不通,脉沉实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捣筛二味,纳杏仁、芒消,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1枚;别捣甘遂末1克,白蜜20毫升,用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再服,取下为效。
大陷胸丸古籍论述
大陷胸丸《退思集类方歌注》治结胸项强,如柔痉状者;并治阳明热喘,及水肿初起形实者。大黄(半斤)葶苈子(熬)芒硝 杏仁(各半升去皮尖熬黑)先捣葶苈、大黄为末,纳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一升,温 大陷胸(汤)治大结胸,大黄(涤热荡实)芒硝(软坚破结)甘遂(逐水消饮)从。心腹石硬(结胸之的证)痛拒按,(心下至少腹石硬而痛不可近,较承气证为尤甚。)便秘焦烦燥渴供。(与承气证同)但头汗出脉沉紧,(结胸因下早,致热与水结,热不外泄,而但上蒸,故头有汗而身无汗。脉沉紧者,水遏热伏,阳病(反见阴脉。)水结胸中治亦同。(结胸本无他物,热与水气结也。)项若强如柔痉状,更加葶杏蜜丸攻。(名大陷胸丸 结胸项强,邪据太阳之高位矣,故于前方加葶苈、杏仁,从高陷下其邪。蜜丸者,欲其缓攻于下也。)此泄水邪并热实,(此陷胸汤丸之总诀)太阴寒实勿相蒙。(寒实结胸,治宜温下,误服寒药则死。)后人通变斯方治,热喘水肿有殊功。(按∶大陷胸丸,王海藏以之治阳明热喘,柯韵伯以之治水肿初起形实者,均收奇效。可知古方贵于活用,触类旁通,医之能事毕矣。)
大陷胸丸《时方妙用》大黄(四钱)葶苈子(熬.)芒硝 杏仁(各一钱五分)捣为丸.如弹子大.每用一丸.入甘遂末三分.白蜜半匙.水一杯.煎半杯温服.一宿乃下
大陷胸丸《医方论》大黄八两 芒硝 葶苈(炒)杏仁(去皮尖)各半升 合研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白蜜二合,煮服。变汤为丸,加葶苈、杏仁以泄肺气,是专为上焦喘满而设。
大陷胸丸《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大黄 芒硝 葶苈 杏仁 如大陷胸证而兼项强,病连荣卫,不可急攻,宜用丸药缓攻。硝黄清结热,杏仁降滞气,葶苈去结水也。
大陷胸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以下之太早故也,其病项强如柔状,下之则和。大黄(二两)葶苈(炒) 杏仁(去皮尖炒) 芒硝(各三分)上前二味为末,将杏仁、芒硝合研为脂,和药,取如弹子大一枚,别杵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一大匕,水二盏,煎至七分,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甘遂性猛,宜斟酌虚实入之。
大陷胸丸《医方考》大黄(酒浸,半斤)葶苈(炒)杏仁(去皮尖)芒硝(各半升)甘遂(一钱)白蜜(二 顿服之,一宿乃下。不下者,更服之。伤寒结胸项强,如柔痉状,此方下之则和。结胸项强者,胸满硬痛,能仰而不能俯也。有汗项强为柔痉。此虽有汗,其项强乃胸中满实而不能俯,非是中风痉急,故曰如柔痉。不用汤液而用丸剂,何也?汤主荡涤,前用大陷胸汤者,以其从心下至少腹皆硬痛,三焦皆实,故用汤以荡之。此惟上焦满实,用汤液恐伤中、下二焦之阴,故用丸剂以攻之。大黄、芒硝之苦寒,所以下热;葶苈、杏仁之苦甘,所以泄满;甘遂取其直达;白蜜取其润利。
大陷胸丸《伤寒寻源》大黄(半斤去皮)葶苈(半斤熬)芒硝(半斤)杏仁(半斤去皮尖熬黑)上四味.捣筛二味.纳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按结胸而至于项强.则胸结十分紧迫.浊邪布满胸中.升而上阻.津液不行.筋脉失养.故如柔痉状.邪踞于上.法当峻下.但汤剂直趋下焦.必变汤为丸.煮而连滓服之.使其逗遛病所.自上而下.方能与邪相当.而结自解. 喻嘉言曰.方中用大黄甘遂芒硝.可谓峻矣.乃更加葶苈杏仁.以射肺邪而上行其急.煮时又倍加白蜜令留恋而润导之.而下行其缓.必识此意.方知用法之妙.
大陷胸丸《备急千金要方》治结胸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即和方。大黄(八两)芒硝 杏仁(熬)葶苈(各五两)上四味,捣筛大黄、葶苈,余二味别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大一枚,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一升,煮取八合,温顿服之,病乃自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其脉沉紧心下痛,按之正坚,宜大陷胸汤。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干而渴,日晡小有潮热,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小腹坚满而痛不可近,其方如下。
大陷胸丸《伤寒括要》大黄 葶苈子 芒硝 杏仁 甘遂 白蜜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项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进此汤. 病发于阳之表.未传于阴之里.但当汗解.今早下之.热气乘虚.陷入于里.邪热凝聚.结于胸中.项强如柔痉者.邪气甚也.大黄芒硝之苦咸.善于散结.葶苈杏仁之苦甘.长于泄满.甘遂取其直达.白蜜取其润利.皆为散结之品.而葶苈尤专主胸中也.
大陷胸丸相关中药材
1、葶苈子别名大适,大室,蕇蒿,丁历,大适。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北美独行莱或播娘蒿的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晒干,打下种子,筛净杂质。
性状①北葶苈子 又名:苦葶苈。为植物独行菜或北美独行菜的种子。形如瓜子而扁,黄棕色,长约1.5毫米,宽约0.75毫米。一端钝圆,一端渐尖而微凹,种脐位于凹入处,但不明显;扩大镜观察,表面多颗粒状细小突起,并有2条纵列的浅槽。气微,味苦辛,有粘性。以子粒充实、均匀、黄棕色、无杂质者为佳。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此外,吉林、山西、甘肃、青海、黑龙江等地亦产。②华东葶苈子 又名:甜葶苈。为植物播娘蒿的种子。长圆形而扁,黄棕色,微有光泽,长约1毫米,径约0.5毫米,一端钝圆,另一端近截形,二边往往不等长,中央凹入,种脐位于凹入处,但不甚明显,种子表面具有细密的网纹及2条纵列的浅槽。气微,味淡,有粘性。以粒均匀、充实、黄棕色、无杂质者为佳。主产江苏、山东、安徽。此外,甘肃、河南、山西、陕西、河北、浙江等地亦产。此外,尚有①宽叶独行菜的种子在青海、甘肃作葶苈子使用(参见“宽叶独行菜”条);②柱腺独行菜的种子在甘肃作葶苈子使用。③桂竹糖芥的种子在山东、河北、内蒙古等部分地区作葶苈子使用,山东称为苦葶苈子,参见“桂竹糖芥”条。历代本草所载葶苈子的原植物不止一种。其中《政和本和所记载的葶苈均为独行菜属植物,即今之药材北葶苈子。《本草图经》的描述及《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的,则为蔊菜,其种子呈球形,略具棱角,长不足1毫米,黄褐色。目前在安徽、江西等地仍作葶苈子使用。
功能主治下气行水。治肺壅喘急,痰坎咳嗽,水肿胀满。①《本经》:“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②《别录》:“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③《药性沦》:“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息急,止嗽。”④《开宝本草》:“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⑤《伤寒类要》:“治肾瘅、唇干。”⑥《纲目》:“通月经。”
2、杏仁别名杏核仁,杏子,木落子,苦杏仁,杏梅仁,杏核仁,甜梅。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味苦的干燥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种仁,晾干。置阴凉干燥处,防虫蛀。
生境分布主产东北、华北各省。
性状干燥种子,呈心脏形略扁,长1~1.5厘米,宽约1厘米左右,顶端渐尖,基部钝圆,左右不对称。种皮红棕色或暗棕色,自基部向上端散出褐色条纹,表面有细微纵皱;尖端有不明显的珠孔,其下方侧面脊棱上,有一浅色棱线状的种脐,合点位于底端凹入部,自合点至种脐,有一颜色较深的纵线,是为种脊,种皮菲薄,内有乳白色肥润的子叶两片,富于油质,接合面中间,常有空隙,胚根位于其尖端,味苦,有特殊的杏仁味。以颗粒均匀、饱满肥厚、味苦、不发油者为佳。杏仁有甜、苦之分,栽培杏所产者甜的较多,野生的一般均为苦的。从原植物来看,西伯利亚杏、辽杏及野生山杏的杏仁为苦杏仁,而杏及山杏的栽培种的杏仁有些是苦杏仁,有些是甜杏仁。
功能主治祛痰止咳,平喘,润肠。治外感咳嗽,喘满,喉痹,肠燥便秘。①《本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②《本草经集注》:“解锡、胡粉毒。”③《别录》:“主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④《药性论》:“治腹痹不通,发汗,主温病。治心下急满痛,除心腹烦闷,疗肺气咳嗽,上气喘促。入天门冬煎,润心肺。可和酪作汤,益润声气。宿即动冷气。”⑤崔禹锡《食经》:“理风噤及言吮不开。”⑥《医学启源》:“除肺中燥,治风燥在于胸膈。《主治秘诀》云,润肺气,消食,升滞气。”⑦《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润肺,润肠胃,消面粉积,下气,治疳虫。”⑧《纲目》:“杀虫,治诸疮疥,消肿,去头面诸风气鼓疱。”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以下两种同属植物的种子亦同等使用。其形态特点:①西伯利亚杏 叶片卵形或阔卵形,叶基部圆形或稍狭,边缘具细钝齿,背面脉腋常具有白色柔毛。花梗极短或缺如。核果球形,果肉薄,直径约2厘米,成熟时开裂。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②辽杏 大部分的特征与杏相同,但其叶基部很少呈心形,边缘有粗而深锐的重锯齿,花梗一般较萼筒为长,无毛。核边缘圆钝。分布东北。
3、大黄别名黄良,火参,肤如,将军,锦纹大黄,川军,黄良,蜀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香大黄,马蹄黄。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9~10月间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
性状①北大黄 为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茎。商品有两类:㈠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长约6~17厘米,直径约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残留,外表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俗称“锦纹”(系由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有时可见菊花状螺旋形“星点”,一端常有绳孔。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习称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黄色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亦称“锦纹”。气特殊,味苦而微涩。主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此外,尚有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和岷县大黄,亦皆属西宁大黄一类。其中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大黄,因其整个的形有如狗头,顶端平圆;下部渐细而钝圆,品质亦佳,产于甘肃武威、永登等地。㈡铨水大黄 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甚明显,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主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属于铨水大黄型的商品,尚有文县大黄、清水大黄、庄浪大黄等数种,产于甘肃文县,成县、清水等地。②南大黄 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为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多横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马蹄,少数亦呈圆锥形或腰鼓形,长约6~12厘米,直径约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黄棕色或黄色,有微弯曲的棕色线纹(锦纹)。横断面黄褐色,多空隙,星点较大,排列不规则,质较疏松,富纤维性。气味较弱。商品有雅黄、南川大黄等,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此外,陕西、湖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亦产。以上各种大黄,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功能主治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①《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②《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③《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④《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⑤《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备注另有一种山大黄为同属植物波叶大黄的根茎及根,又称苦大黄。常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无锦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气不香,味苦而涩。质次。服后有腹痛感。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