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经文提出的“四气调神”养生原则,但历代注家对此注释不一,莫衷一是。王冰认为是阴阳互制,即春夏阳盛,宜食寒凉抑制亢阳,“全阴则阳气不极”,秋冬阴盛,宜食温热抑制盛阴,“全阳则阴气不穷”。张介宾认为是阴阳互根,即春夏养阳,为秋冬阴之基,故春夏每因风凉生冷,伤其阳气而患疟泄等病;秋冬养阴,为春夏阳之基,故秋冬每因纵欲过度,伤其阴而患火证。高士宗认为四时的太少阴阳是万物的根本,所以春夏养阳使少阳、太阳之气生。秋冬养阴,使太阴、少阴之气藏。《千金?脾劳门》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其根本矣。肝心为阳,脾肺肾为阴,逆其根则伐其本。综上,王、张氏所注与文义不符,难合经旨。高氏、《千金》所注与文义贯通,但高氏未注明少阳、太阳、太阴、少阴所指。而《千金》明确指出阴阳所属,即阳为肝心,阴为肺脾肾,当从。根据如下:
(1)文义贯通:经文言“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后言“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均探讨四时阴阳与脏腑疾病的关系。
(2)四时之气与五脏相通,即春、夏、长夏、秋、冬分别通于肝心脾肺肾,以及四时与五脏病的关系。可知春夏养阳当为调养肝、心之气,以防春夏时邪伤之;秋冬养阴,当为调养肺脾肾之气,以防秋冬时邪伤及肺脾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