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常见的潮热有阴虚潮热、阳明潮热、湿温潮热三种。
阴虚潮热:即常说的阴虚发热。每当午后开始体温升高,至下午3~5点或傍晚达到高潮,以后就逐渐下降。阴虚潮热的体温一般不算太高,多在38℃以下。其病机是阴液不足,阴不制阳,相对阳盛,虚热内生。阴虚潮热常兼见五心烦热,口咽干燥,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表现。
阳明潮热:即所说的阳明经热。阳明经多气多血,抵抗力相当强大,邪犯阳明,正气抗争,因而出现大热,高热不退,属里热证。这种热同样是午后加重。其病机为下午3~5点是阳明经气血充盛,正邪相争剧烈,故定时热度升高,亦称日哺潮热。常兼见口大渴而喜冷饮,汗大出,脉洪大,或大便秘结等症。
湿温潮热:湿热邪气侵犯人体,湿郁热蒸,湿热裹结,热在湿中。难于透达,故身热不扬,所谓身热不扬系指发热虽甚而皮肤不灼手,甚或四肢反凉;或初扪之不觉热,扪之稍久即感灼手;或发热较高而患者并不感到太热,面色不红或反淡黄。而且常伴有汗出热不解或汗出热减,继而复热,口渴不思饮,饥而不欲食,或胸闷不饥,便溏等症。湿温潮热亦午后为甚。这是由于湿热邪气困遏中焦,午后阳明经气旺盛与邪相争加剧,因而热度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