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经》的病机学说,总的原则是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指导下,以脏腑功能失常和邪气侵犯来解释所产生的病证。
(1)邪正斗争:
①解释发病、发展、转归、预后。
②解释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八纲病理。初病,邪在表为表证,多为实、热、阳证。往往以邪气特点和营卫气血不和来解释所出现的症状。中期、后期邪入里为里证,多为虚、寒、阴证。往往以邪气特点和脏腑功能失常以及气血津液损伤来解释临床症状。
(2)阴阳失调:
①解释八纲病理:
阳胜伤阴———热证 阳盛———实热证
阴虚———虚热证
阴胜伤阳———寒证 阴盛———实寒证
阳虚———虚寒证
②解释气血营卫病理:
气滞血瘀,气脱血脱,对立统一,相互影响。
营卫不和,卫气闭郁———发热、恶寒、无汗。
卫气不固———自汗。
卫强营弱,阳加于阴———汗出。
营卫不通———头痛身痛。
③解释脏腑病理:心火←→肺阴;肝肾之阴←→肝阳;肾阴←→心火;脾阳←→胃阴;脾燥←→胃润等等都是对立统一相互影响的。其中脾为后天之本,气血之化源;肾为先天之本,阴阳之根蒂。从脾肾两脏找阴阳失调的原因便能抓住关键。
(3)升降失常:脾胃是升降的枢纽,肾是升清降浊的动力。肺之宣降,肝之藏泄;肺气肃降,肝气升发;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无不配合脾胃完成升降运动,以保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因此升降失常主要用以解释脏腑病机。例如:
①胃气不降———吐、呕、哕、呃。
②肺气不降———咳喘气逆。
③肝气不升———气郁胁胀。
④脾气不升———眩晕、耳聋、目障、下利脱肛。
⑤肾气不纳———喘息气短,行动为甚。
⑥心肾不交———心烦失眠、遗精腰酸。
⑦腑气不通———便秘。
⑧湿热下迫大肠———热泻热痢。
⑨湿热下注膀胱———尿短赤涩痛。
⑩气虚下陷———二便失禁。
总之,中医学的病理基本上属于抽象的认识,含有哲理,把上述三方面结合到脏象学说就可以解释各种临床病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