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刺消痛片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9味。
骨刺消痛片的基本资料
骨刺消痛片(现代标准)名称骨刺消痛片
拼音Guci Xiaotong Pian
成份川乌 草乌 秦艽 白芷 甘草 萆解 穿山龙 薏苡仁 天南星 红花 当归 徐长卿
性状本品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显黄褐色;味微麻、辣、咸。
功能主治祛风止痛。用于骨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2~3次。
注意事项肾病患者慎用。
贮藏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执行标准WS3-B-2744-97
骨刺消痛片相关中药材
1、天南星别名半夏精,鬼南星,虎膏,蛇芋,野芋头,蛇木芋,山苞米,蛇包谷,山棒子,虎掌,半夏精,蛇头天南星,南星,虎掌南星,三棒子,药狗丹,大扁老鸦芋头,斑杖,蛇六谷,白南星。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东北天南星或异叶天南星等的块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外皮,晒干。或晒至半干时,用硫黄熏一次,则色白,易干。亦有用明矾水浸泡,待色白后去皮晒干者,此法外皮易于脱落。
生境分布主产四川、河南、贵州、云南、广西等地。此外。山东、河北、江苏、浙江、安徽、陕西、甘肃、辽宁、吉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块茎,呈扁圆形块状。直径2~7厘米,厚1~2厘米。表面乳白色或棕色,皱缩或较光滑,茎基处有凹人痕迹,周围有麻点状须根痕。块茎的周围具球状侧芽的,习称“虎掌南星”,亦有不带侧芽的。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不平坦,色白,粉性。微有辛气,味辣而麻。以体大、色白、粉性足、有侧芽者为佳。未去外皮者不宜入药。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治中风痰塑,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风痰眩晕,喉痹,瘰疬,痈肿,跌扑折伤,蛇虫咬伤。生用外治痈肿、蛇虫咬伤。祛风痰,解痉痫:用于风痰壅盛之中风眩晕、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惊痫,常配半夏、天麻。也可用于破伤风。①《本经》:“主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拘缓,利水道”②《别录》:“除阴下湿,风眩”③《药性论》:“治风眩目转,主疝瘕肠痛,伤寒时疾,强阴”④《本草拾遗》:“主金疮伤折瘀血。碎敷伤处”⑤《日华子本草》:“窨蛇、虫咬、疥癣恶疮”⑥《开宝本草》:“主中风,除痰,麻痹,下气,破坚积,消痈肿,利胸膈,散血堕胎”⑦《医学启源》:“去上焦痰及头眩晕”⑧李杲:“主破伤风,口噤身强”⑨王好古:“补肝风虚。治痰功同半夏”⑩《纲目》:“治惊痫,口眼歪斜,喉痹,口舌疮糜,结核,解颅”
2、穿山龙别名穿地龙,地龙骨,金刚骨,鸡骨头,野山药,穿龙骨,穿地龙,狗山药,山常山,穿山骨,火藤根,粉萆薢,黄姜,土山薯,竹根薯,铁根薯,雄姜,黄鞭,山花啦,串山龙,过山龙。
来源为薯蓣科植物穿龙薯蓣的根茎。秋季采挖,除去细根,刮去栓皮,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边、灌丛中,或沟边。分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产辽宁、古林、黑龙江、山东、浙江、河北、山西等地。
性状干燥根茎,星长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具多数不规则的分枝.外表土黄色,有多数细纵纹及突起的须根残基,全角略似鹿角。质坚硬,断面淡黄色,粉性,可见多数带细孔的维管束散在。气微,味苦。以根茎粗长,土黄色,质坚硬者为好。
功能主治活血舒筋,消食利水,祛痰截疟。治风寒湿痹,慢性气管炎,消化不良,劳损扭伤,疟疾,痈肿。①《东北药植志》:“舒筋活血,治腰腿疼痛,筋骨麻木”②《山东中药》:“治风寒湿痹”③《陕西植药调查》:“制疟,止疼,消肿”④《陕西中草药》:“治咳嗽,风湿性关节炎,大骨节病关节痛,消化不良,疟疾,跌打损伤,痈肿恶疮”
3、薏苡仁别名解蠡,起实,赣米,感米,薏珠子,回回米,草珠儿,菩提子,赣珠,必提珠,芑实,薏米,米仁,薏仁,苡仁,苡米,草珠子,六谷米,珠珠米,胶念珠,尿塘珠,老鸦珠,菩提珠,药玉米,水玉米,沟子米,解蠡,起英,玉秣,裕米,益米,薏苡,薏仁米。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秋季果实成热后,割取全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外壳及黄褐色外皮,去净杂质,收集种仁,晒干。
生境分布多生于屋旁、荒野、河边、溪涧或阴湿山谷中。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一般多为栽培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福建、河北、辽宁。
性状干燥的种仁,呈圆球形或椭圆球形,基部较宽而略平,顶端钝圆,长5~7毫米,宽约3~5毫米,表面白色或黄白色,光滑或有不明显纵纹,有时残留黄褐色外皮,侧面有1条深而宽的纵沟,沟底粗糙,褐色,基部凹入,其中有一棕色小点。质坚硬,破开后,内部白色,有粉性。气微,味甘淡。以粒大、饱满、色白、完整者为佳。
功能主治健脾,补肺,清热,利湿。治泄泻,湿痹,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水肿,脚气,肺痿,肺痈,肠痈,淋浊,白带。①《本经》:“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②《别录》:“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③《药性论》:“主肺痿肺气,吐脓血,咳嗽涕唾上气。煎服之破五溪毒肿”④《食疗本草》:“去干湿脚气”⑤《本草拾遗》:“温气,主消渴。”“杀蛔虫”⑥《医学入门》:“主上气,心胸甲错”⑦《纲目》:“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⑧《国药的药理学》:“治胃中积水”⑨《中国药植图鉴,:“治肺水肿,湿性肋膜炎,排尿障碍,慢性胃肠病,慢性溃疡”
备注变种植物川谷同供药用。
4、徐长卿别名鬼督邮,石下长卿,别仙踪,料刁竹,钓鱼竿,逍遥竹,一枝箭,英雄草,料吊,土细辛,九头狮子草,竹叶细辛,铃柴胡,生竹,一枝香,牙蛀消,线香草,小对叶草,对月草,天竹,溪柳,蛇草,瑶山竹,黑薇,蜈蚣草,铜锣草,山刁竹,蛇利草,药王,对叶莲,上天梯,老君须,香摇边,摇竹消,摇边竹,三百根,刁竹,千云竹,痢止草,鬼督邮,寮刁竹,遥竹逍,了刁竹,对节莲。
来源为萝藦科植物徐长卿的根及根茎或带根全草。夏季连根掘起,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坡或路旁。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产于江苏、河北、湖南、安徽、贵州、广西及东北等地。
性状①干燥的全草,茎呈细圆柱状,表面灰绿色,基部略带淡紫色,具细纵条纹。质稍脆,折断面纤维性。叶纸质,灰绿色,往往纵向卷折,主脉下面突出,呈淡黄色,茎下部的叶多脱落。②干燥根茎短而弯曲,长0.5~3.5厘米,深黄褐色,表面具疣状突起的根痕,有时有线状环节。根细长,多数而丛生,直径约1毫米,表面深灰褐色。质脆易断,断面较平,粉质。气香,味微辛。
功能主治镇痛,止咳,利水消肿,活血解毒。治胃痛,牙痛,风湿疼痛,经期腹痛,慢性气管炎,腹水,水肿,痢疾,肠炎,跌打损伤,湿疹,荨麻疹,毒蛇咬伤。1、用于风湿痹痛、腰痛、跌打损伤疼痛、脘腹痛、牙痛等各种痛症。徐长卿有较好的祛风止痛作用,广泛地用于风湿、寒凝、气滞、血瘀所致的各种痛症。近年来也用于手术后疼痛及癌肿疼痛,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可单味应用,或随证配伍有关的药物。2、用湿疹、风疹块、顽癣等皮肤病。本品有祛风止痒作用。可单用内服或煎汤外洗,亦可配伍苦参、地肤子、白鲜皮等清利湿热的药物。此外,本品还能解蛇毒,治毒蛇咬伤。可与半边莲同用内服或外用。①《本经》:“主蛊毒,疫疾,邪恶气,温疟,”“主注易亡走,啼哭,悲伤,恍惚”②《别录》:“益气”③《生草药性备要》:“浸酒,除风湿”④《简易草药》:“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⑤《岭南采药录》:“治小儿腹胀,青筋出现。又治癫狗咬伤”⑥《中国药植志》:“治一切痧症和肚痛,胃气痛,食积,霍乱”⑦《南京民间药草》:“苗,浸酒漱口,可治牙痛”⑧《贵州民间方药集》:“通经活血。治红崩,白带”⑨《福建民间草药》:“益气,逐凤,强腰藤,解蛇毒”⑩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止痛,解毒消肿,温经通络。治毒蛇咬伤,风湿骨痛,心胃气痛,跌打肿痛,带状疱疹,肝硬化腹水,月经不调,痛经”⑾《吉林中草药》:“利尿,强壮,镇静止痛,驱寒散瘀,解蛇毒,通络和血。治脚气,水肿,腹水,胀满,寒性腹痛”
5、当归别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一般须培育3年才可采收。秋末挖取根部,除净茎叶、泥土,放在通风处阴干几天,按大小分别扎成小把,用微火熏于令透即得。本品带油性,易霉败、虫蛀,必须贮存干燥处。逢霉雨季节,须用硫黄熏过或适当的烘透。
生境分布分布甘肃、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湖北等地。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甘肃、云南。此外,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可分为3部:根头部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及支根梢部称“归尾”。全长约10~25厘米,身长约3~10厘米。归头直径2~4厘米,支根直径0.3~1厘米。外表灰棕色或棕褐色,全体具纵皱纹,支根部尤多,归头顶端圆平,有茎叶残基,常有不显着的环形皱纹,归身略呈圆柱形,身面凹凸不平,其下生有3~5条或更多的归尾,归尾上粗下细,多扭曲,表面有小疙瘩状的须根痕迹。质多柔韧,断面黄白色,有裂隙,中层有浅棕色环纹,并有多数棕色油点。气清香浓厚,味甘微苦辛。以主根大、身长、支根少、断面黄白色、气味浓厚者为佳。主根短小、支根多、气味较弱及断面变红棕色者质次。
功能主治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①《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②《别录》:“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藏,生肌肉”③《药性论》:“止呕逆、虚劳寒热,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止痢腹痛。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女人沥血腰痛,疗齿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⑤《珍珠囊》: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汤液本草》引作“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⑥李杲:“当归梢,主癥癖,破恶血,并产后恶血上冲,去诸疮疡肿结,治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⑦王好古:“主痿躄嗜卧,足下热而痛。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⑧《本草蒙筌》:“逐跌打血凝,并热痢括疼滞住肠胃内”⑨《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⑩《本草再新》:“治浑身肿胀,血脉不和,阴分不足,安生胎,堕死胎”
备注下列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有时也作当归入药,但质量较差。①东当归的根,又名:延边当归、日本当归。根肥大柔软,分枝较多,呈马尾状。质脆,油性较少。产吉林延边。②粉绿当归的根,又名:野秦归、云南野当归。根圆锥形,长5~10厘米,根头部径约1~2厘米,外表棕色或黑褐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产云南。③欧当归,我国有栽培,曾试代当归入药。
6、红花别名草红花,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
来源为菊科植物红花的花。5~6月当花瓣由黄变红时采摘管状花,晒干、阴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多有栽培。主产河南、浙江、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的管状花,长约1.5厘米,橙红色,花管狭细,先端5裂,裂片狭线形,长5~7毫米,雄蕊5枚,花药黄色,联合成管,高出裂片之外,其中央有柱头露出。具特异香气,味微苦。以花片长、色鲜红、质柔软者为佳。
功能主治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治经闭,症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①《唐本草》:“治口噤不语,血结,产后诸疾”②《开宝本草》:“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③《本草蒙筌》:“喉痹噎塞不通,捣汁咽”④《纲目》:“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⑤《本草正》:“达痘疮血热难出,散斑疹血滞不消”⑥《本草再新》:“利水消肿,安生胎,堕死胎”
7、白芷别名芳香,苻蓠,泽芬,白茞,香白芷,芳香,白茝。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川白芷、杭白芷或云南牛防风的根。秋播种植的,次年7~9月间茎叶枯黄时采挖。春播种植的,当年10月采挖。择晴天,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出根部。除净残茎、须根及泥土(不用水洗),晒干或微火烘干。置干燥不通风处保存,防虫蛀或霉烂。
性状①川白芷(《济生方》)为植物兴安白芷或川白芷的干燥根。类圆锥形而无明显的棱脊,长约7~24厘米,直径约1.5~2厘米。有时附有支根。顶端有凹洼的茎痕,也有多数同心环状的纹理。表面黄色或淡棕色,有众多皱纹,分布有少数长0.5~1厘米的皮孔样横向突起,突起处色较深,有时有支根切除的痕迹,显淡棕色。质坚硬而较轻。断面粉质,全部淡棕色,随处密布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棕色而明显,木质部约占横断面的1/3强,射线紧密,自中心向四周辐射。气微香,味苦辛。以独支、皮细,外表土黄色、坚硬、光滑、香气浓者为佳。主产四川。产于河北者称祁白芷;产于河南者称禹白芷、会白芷。此外,湖南、湖北、山西、安徽、山东等地亦产。②杭白芷 为植物杭白芷的干燥根。类圆锥形而具四棱,长约10~20厘米,直径约1.5~2.5厘米,顶端有凹洼的茎痕。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较少的纵皱纹,布有多数长0.5~1厘米的皮孔样横向突起,习称“疙瘩丁”,多排列成四纵行,体形因之而具四棱,突起处色较深,有时也有支根切除的痕迹。质坚硬。断面粉质,白色或类白色,皮部有多数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棕色,明显;木质部淡棕灰色,约占横断面1/2强,射线紧密,自中心向四周辐射。气芳香,味苦辛。以根条粗大、皮细、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条小或过大,体轻松、粉性小、香气淡者质次。主产浙扛。③滇白芷 为植物云南牛防风的干燥根。直径0.2~1.5厘米,分枝或不分枝,下部细。外表棕黄色,多深纵纹,时有支根痕,上部有横皱纹。质脆。断面皮部类白色,散有棕色油点及裂隙,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淡黄色,占全径1/3。商品多已切成厚约1厘米以下的厚片。气芳香,味辣而苦。主产云南。
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消肿,止痛。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①《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②《别录》:“疗风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泻」),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③《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④《日华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⑤《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⑥《纲目》:“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8、甘草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⑤《珍珠囊》:“补血,养胃”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备注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①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其特征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分布新疆。②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分布甘肃。③胀果甘草,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9、秦艽别名麻花艽,小秦艽,大艽,西大艽,左扭,左拧,西秦艽,左秦艽,萝卜艽,辫子艽,秦胶,秦纠,秦爪,左宁根,秦札,瓣子艽,鸡腿艽,山大艽,曲双。
来源为龙胆科植物大叶龙胆、粗茎龙胆或西藏龙胆的根。春、秋采挖,挖取后,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晒干,或堆晒至颜色成红黄色或灰黄色时,再摊开晒干。
性状①鸡腿艽 为植物大叶龙胆的干燥根。略呈圆锥形,上粗下细,长10~20厘米,上部直径1.5~4厘米。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根头部由一个单生或数个合生而成,顶端残存茎基部并附有黄色纤雌状残叶,中部多具螺旋状扭曲的皱纹及须根痕,下部或有分枝。质松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显油性,外层黄白色或棕黄色,中心木质部黄色。气特殊,味苦而涩。以粗大、肉厚、色棕黄者为佳。主产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等地。②罗卜艽 为植物粗茎龙胆或西藏龙胆的干燥根。形如鸡腿艽而较长,微扭曲。主产四川、云南、西藏。商品秦艽,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麻花艽和小秦艽。麻花艽主要为龙胆科植物麻花艽的根,较粗大,常数个交错缠绕,呈辫子、状或扭曲呈麻花状;质轻而疏松,内部常有腐朽的空心。产四川、青海、甘肃等地。小秦艽为达乌里龙胆、北方龙胆、狭翅龙胆、天山龙胆及管花龙胆等的根。形细长而小,多分歧;质稍疏松,脆而易断。产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青海、新疆等地。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和血舒筋,清热利尿。治风湿痹痛,筋骨拘挛,黄疸,便血,骨蒸潮热,小儿疳热,小便不利。①《本经》:“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节痛,下水,利小便”②《别录》:“疗风,无问久新;通身挛急”③《药性论》:“利大小便,瘥五种黄病,解酒毒,去头风”④《四声本草》:“疗酒黄,黄疸”⑤《日华子本草》:“主骨蒸,治疳及时气”⑥《珍珠囊》:“去阳明经风湿痹,仍治口疮毒”⑦《医学启源》:“治口噤,肠风泻血。《主治秘要》云,养血荣筋,中风手足不遂者用之。去手足阳明下牙痛,以去本经风湿”⑧王好古:“泄热,益胆气”⑨《纲目》:“治胃热,虚劳发热”⑩《本草正》:“解温疫热毒,骨蒸发热,潮热烦渴及妇人胎热,小儿疳热瘦弱”
备注(1)祛风湿:用于全身性风湿痛,常配羌活、防风。(2)退虚热:用于阴虚发热,常配鳖甲、地骨皮。1、用于风湿痹痛、周身或关节拘挛,及手足不遂等。秦艽能祛风湿,舒筋络。风湿痹证无问新久、或偏寒偏热,均可配伍应用。本品性微寒,兼能清热,痹证见发热、关节红肿等热象者尤为适宜。一般偏热者,可配防已、知母、忍冬藤等;属寒者,配羌、独活、桂枝、附子等。对于中风手足不遂者,亦适用本品。2、用于骨蒸潮热。本品清虚热,为治疗阴骨蒸潮热的常用药。可与青蒿、鳖甲、知母、地骨皮等配伍,如秦艽鳖甲散。此外,本品尚能利湿退黄。治疗湿热黄疸,可与茵陈、栀子等配伍。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