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生续命丹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3味。
回生续命丹的基本资料
回生续命丹(《外科百效》卷五)处方川乌2两(泡),草乌2两(泡),五灵脂2两,木鳖子2两,骨碎补2两,威灵仙2两,金毛狗2两,自然铜2两(火煅),地龙(去土)2两半,乌药2两半,青皮2两半,陈皮(去白)2两半,茴香2两半,乳香(另研)1分半,红娘子1分半,没药1分半,麝香1分半,牵牛5钱,禹余粮(醋淬)4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筋骨断折,损伤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钱,酒调下。后服再生活血止痛散。
回生续命丹(《秘传打损扑跌药方》)处方川乌3两(泡),草乌2两(泡),自然铜2两(火煨),地龙(去土),乌药2两5钱,青皮2两5钱,陈皮(去白)2两5钱,茴香2两5钱,乳香(另研)半分,红娘子半分,没药半分,禹余粮(醋淬)4钱。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打损扑跌伤。
用法用量每服5钱,用好酒送下。
回生续命丹(《跌损妙方》)处方川乌2钱,草乌2钱,自然铜2两,地龙4钱,乌药4钱,青皮4钱,禹余粮(醋淬)4钱。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筋骨断折,疼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用2钱。
回生续命丹相关中药材
1、骨碎补别名猴姜,胡狲姜,石毛姜,石庵闾,过山龙,石岩姜,石良姜,毛姜,申姜,毛贯仲,马猬姜,碎补,毛生姜,鸡姜,猴姜,猢狲姜,石庵 (艹闾),爬岩姜,树蜈蚣,地蜈蚣,黄爬山虎,麻鸡翅膀,搜山虎,肉碎补,猴掌姜,石连,石巴掌,岩姜,岩连姜。
来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中华槲蕨、石莲姜槲蕨、崖姜、光亮密网蕨以及骨碎补科植物大叶骨碎补、海州骨碎补等的根茎。冬、舂采挖,除去叶片及泥砂,晒干或蒸熟后晒干,用火燎去毛茸。
性状①槲蕨、中华槲蕨及石莲姜槲蕨的干燥根茎呈扭曲的扁平长条状,常多分歧,长6~20厘米,直径0.5~1~2厘米,厚约2~4毫米。表面淡棕色至暗棕色,密被细小鳞片,黄棕色至棕色,柔软如毛;用火燎过则残留鳞片成棕色至深棕色,两侧及上表面具突起或凹下的圆形叶痕。质硬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红棕色,有黄白色散在的维管束,成圆圈状排列。气无、味淡而微涩。以粗壮扁平为佳。槲蕨主产于浙江、湖北、广东、广西、四川,此外,贵州、江西、福建等地亦产。中华槲蕨产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石莲姜槲蕨产于四川、云南。②崖姜的干燥根茎呈圆柱形或扁条状,粗大,略弯曲而扭曲,不分枝,长7~15厘米,直径1~2厘米,表面棕黑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纹和皱纹,在沟纹、皱纹及叶基处可见黄棕色细密的鳞片,上面有哭起的圆形叶痕,直径约1厘米。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红棕色,有众多的黄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凹”形。气微弱,味微涩。产于广东,在辽宁、广东使用。③光亮密网蕨的干燥根茎详“猪毛蕨”条。④大叶骨碎补的干燥根茎呈扭曲的圆柱形,或略扁,长4~13厘米,直径7~9毫米,表面棕褐色,有纵沟纹及皱纹,残留少量黄棕色鳞片。上侧有突起的圆形叶基痕。质坚硬。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红棕色,有多数黄色点状维管束,排成环状,中央有两个维管束较大,呈新月形。气微弱,味微涩。产于广西、广东,在辽宁、广西、广东使用。
功能主治补肾,活血,止血。治肾虚久泻及腰痛,风湿痹痛,齿痛,耳鸣,跌打闪挫、骨伤,阑尾炎,斑秃,鸡眼。①《药性论》:“主骨中毒气,风血疼痛,五劳六极,口(一作「足」)手不收,上热下冷”②《日华子本草》:“治恶疮,蚀烂肉,杀虫”③《开宝本草》:“主破血,止血,补伤折”④《本草正》:“疗骨中邪毒,风热疼痛,或外感风湿,以致两足痿弱疼痛”⑤《本草述》:“治腰痛行痹,中风鹤膝风挛气证,泄泻,淋,遗精,脱肛”⑥《广西中药志》:“治小儿疳积”⑦《四川中药志》:“泄湿,通经”
2、威灵仙别名能消,铁脚威灵仙,灵仙,黑脚威灵仙,黑骨头,能消,葳灵仙,葳苓仙,九草阶,风车,鲜须苗,黑木通,铁杆威灵仙,铁搧帚,七寸风,铁脚灵仙,牛闲草,牛杆草,老虎须,辣椒藤,铁灵仙,灵仙藤,黑灵仙,黑须公,芝查藤根,百条根,铁扫帚。
来源为毛莨科植物威灵仙的根。秋季采挖,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田埂及路旁。分布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山东、四川、广东、福建等地亦产。
性状根茎呈不规则块状,黄褐色,上端残留木质茎基,下侧丛生多数细根。根细长圆柱形,长约8~16厘米,直径约1~4毫米,略弯曲,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有细纵纹。质坚脆易折断,皮部与木部易脱离,断面平坦,类圆形,皮部灰黄色,木部黄白色。根茎质较坚韧,断面不平坦,纤维性。气微弱。味微苦。以条匀,皮黑、肉白、坚实者为佳。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涎,散癖积。治痛风、顽痹、腰膝冷痛,脚气,疟疾,症瘕积聚,破伤风,扁桃体炎,诸骨鲠咽。(1)祛风湿止痛:用于风湿痛。其性善行,能通行十二经络,故对全身游走性风湿痛尤为适宜。(2)消鱼骨:用本品30克(加醋)煎汤缓咽,治鱼骨哽喉。用于诸骨鲠咽。可用本品煎汤,缓缓咽下,一般可使骨鲠消失。亦可和入米醋、砂糖服。此外本品能消痰水,可用于噎膈、痞积。①《唐本草》:“腰、肾、脚膝、积聚、肠内诸冷病,积年不瘥,服之效”②《开宝本草》:“主诸风,宣通五藏,去腹内冷滞,心隔痰水久积,癥瘕痃癣气块,膀胱宿脓恶水,腰膝冷疼及疗折伤”③《本草衍义》:“治肠风”④《本草衍义补遗》:“痛在上者(「上者」一作「上下者」)服之”⑤《本经逢原》:“痘疹毒壅于上不能下达,腰下胫膝起灌迟者,用为下引”⑥《南京民间药草》:“鲜根泡酒服治胃痛;和白糖打烂敷脑门处一昼夜,见皮肤生泡即除去,治牙龈肿胀”⑦《安徽药材》:“捣敷眉心治白喉”⑧《广西中草药》:“祛风除湿,通经活络,利尿,止痛。治风湿骨痛,黄疸,浮肿,小便不利,偏头痛,跌打内伤”
备注四川所用的威灵仙是地上部分,为干燥的茎叶,茎之表面黑色,有纵沟与节,中空,质脆,易断。气微、味淡。同属植物作威灵仙使用的尚有:①山蓼又名:绵团铁线莲、黑薇。根茎呈短柱状,黄褐色,上端残留茎基,下侧丛生细根。根长4~10厘米,径0.8~1.5毫米,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有细纵纹,少数皮部脱落露出黄白色细条状木部;质坚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白色,木部与皮部间常有裂隙,木部类白色,略呈方形。根茎及茎基部质坚韧;折断面不平坦,纤维性。气微,味微苦。使用于东北、华北、山东、江苏。②小木通,使用于云南、湖南、广西、浙江,参见“川木通”条。③柱果铁线莲,又名:老虎师藤,使用于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福建、浙江、江西。④毛柱铁线莲,使用于广西、福建、湖南。⑤单叶铁线莲,使用于广西、江西、安徽、浙江,参见“雪里开”条。⑥山木通,使用于广西、江西、浙江、安徽,参见“山木通”条。⑦东北铁线莲,使用于东北。⑧黄药子,使用于江苏、浙江,参见“铁脚威灵仙叶”条。此外,尚有以百合科植物短梗菝葜(使用于陕西,参见“金刚刺”条)、鞘柄菝葜(使用于甘肃,参见“鞘菝葜”条)及华东菝葜(使用于山东,参见“粘鱼须”条)的根茎及根作威灵仙使用。《开宝本草》、《本草图经》、《救荒本草》等所载的威灵仙,为玄参科植物轮叶婆婆纳,此种威灵仙目前未见使用。《滇南本草》所载的威灵仙,系菊科植物显脉旋复花,参见“草威灵”条。
3、红娘子别名樗鸡,灰花蛾,红娘虫,么姑虫,红女,红姑娘,红娘,花大鸡,山鸡腰,红盖虫,红蝉。
来源为蝉科昆虫红娘子的干燥全虫。于6~8月间,朝露未干时捕捉。此虫能分泌毒液,刺激人的皮肤而发泡,故捕时宜戴手套及口罩。捕得后,蒸死或烤死,然后晒干。
生境分布分布湖南、湖北、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四川、云南等地。产于湖南、河南、湖北、江苏、四川、安徽,河北等地;以湖南、河南产量较大。
性状干燥虫体呈长圆形,尾部较狭。头黑臂红,复眼大而突出。颈部棕黑色,两肩红色。背部翅黑棕色,质脆易破碎。胸部棕黑色,足3对,多已脱落,腹部红色,可见有8个环节,尾部尖。质松而轻,剖开后可见体内呈淡黄色。气微臭,以身干、翅黑、腹红、色鲜艳、完整不碎、新鲜者为佳。
功能主治攻毒,通瘀,破积。外用治瘰疬,癣疮;内服治血瘀经闭,狂犬咬伤。①《本经》:“主心腹邪气,阴痿”②《别录》:“疗腰痛,下气”③《本草衍义》:“行瘀血、月闭”④《纲目》:“主瘰疬,散目中结翳,疗猘犬伤”⑤《药材资料汇编》:“效用与斑蝥同”⑥《山西中药志》:“外用治疮癣”
备注红娘子和樗鸡,在现代动物学上是两种不同科属的昆虫,而历代《本草》每多混淆。或云“形似寒螀”,或云“形类蚕蛾”。“寒螀”是蝉类,云似“寒螀”者,颇与蝉科红娘子相近;类“蚕蛾”者,则很象樗鸡科的樗鸡。但目前药材只用红娘子,樗鸡未见入药。樗鸡体较红娘子小;体表及翅都附有白色蜡质。头狭小,淡褐色,复眼黑褐色。前胸背板淡褐色,中央有隆起线1条,小盾片三角形,颇大,暗褐色。前翅革质,基半部淡褐色,稍带绿色,存黑斑20余枚,翅脉白色;后翅膜质,基部约占翅的1/2呈红色,上有黑色斑纹7~8枚,翅端黑色,中央有白色纹,腹部宽大,尾端逐渐狭小。多群栖于樗、榆、刺槐、桐、枫、女贞及多种果树上;吸食树中液汁,为林木之害。
4、禹余粮别名太一余粮,石脑,禹哀,太一禹余粮,白余粮,石中黄子,天师食,山中盈脂,石饴饼,石中黄,白禹粮,禹粮石,余粮石,禹粮土,太一余粮。
来源为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的一种矿石。采挖后去净杂石即可。
生境分布分布很广。产河南、江苏、浙江、四川等地。
性状为不规则的斜方块状,一般长6~10厘米,厚1~3厘米,表面淡棕色或红棕色,多凹凸不平,或覆有黄色粉末。断面显深棕色与淡棕色相间的层次,深棕色的部分质坚硬,但可砸碎,砸碎面不整齐而光滑;浅棕色的部分质较松,用指甲可以划动,其黄色粉末极易附着他物。有土腥气,味淡,嚼之无砂粒感。以整齐不碎、赭褐色、断面显层纹无杂石者为佳。部分溶于盐酸。其溶液显铁化合物的各种特殊反应。
功能主治涩肠止血。治久泻久痢,妇人崩漏带下,痔漏。①《本经》:“主咳逆,寒热烦满,下利赤白,血闭症瘕,大热”②《雷公炮炙论》:“益脾,安脏气”③《别录》:“疗小腹痛结烦疼。”“肢节不利,大饱绝力身重”④《药性论》:“主治崩中”⑤《日华子本草》:“治邪气及骨节疼,四肢不仁,痔漏等疾”⑥《纲目》:“催生,固大肠”⑦《医林纂要》:“补脾,敛固胃气,泻肝,去瘀血,厚大肠”⑧《现代实用中药》:“外用为撒布剂,治溃疡。配合他种强壮药,作补血剂”
5、自然铜别名石髓铅,方块铜。
来源为天然硫化铁黄铁矿矿石。全年皆可生产,在矿区捡取,除去杂石即得。
生境分布为分布较广的硫化物,并能在各种地质条件下形成。
性状多呈规则的方块形,大小不一,通常直径0.3~2厘米,表面平坦,亮黄色,具金属光泽,酷似黄铜块,有时表面呈棕褐色。质坚硬,但易砸碎,断面亮黄白色,有金属光泽。无臭,无味。以色黄亮、质重、表面光滑、断面白亮者为佳。
功能主治散瘀止痛,接骨续筋。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血瘀疼痛,积聚,瘿瘤,疮疡,烫伤。①《日华子本草》:“排脓,消瘀血,续筋骨。治产后血邪,安心,止惊悸。以酒磨服”②《开宝本草》:“疗折伤,散血止痛,破积聚”③《玉楸药解》:“破血消瘿,疗风湿瘫痪之属。收湿之力,与无名异同”
6、五灵脂别名灵脂,糖灵脂,灵脂米,灵脂块,药本,寒号虫粪,寒雀粪。
来源为鼯鼠科动物橙足鼯鼠和飞鼠等的干燥粪便。全年可采,但以春、秋为多,春采者品质较仕。采得后,拣净砂石、泥土等杂质,按形状分别为“灵脂块”和“灵脂米”两类。
性状①灵脂块 又名:糖灵脂。系由许多粪粒凝结而成,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黑棕色,黄棕色、红棕色或灰棕色,凹凸不平,有的有油润性光泽;粪粒呈长椭圆柱形,其表面常碎裂,呈纤维性。体轻,质较硬,但较易破碎,断面不平坦,可模糊地看出粪粒的形状,有时呈纤维性。气腥臭,味苦。以块状、黑棕色、有光泽、油润而无杂质者佳。②灵脂米 又名:散灵脂。呈长椭圆形圆柱状,两端钝圆,长5~15毫米,直径3~6毫米。表面黑棕色,较平滑残微祖糙,常可见浅色的斑点,有的具有光泽。体轻而松,易折断,断面黄色,黄绿色或黑棕色,呈纤维性。气微弱,味微苦咸。以表面粗糙,外黑棕色、内黄绿色,体轻无杂质者佳。品质较灵脂块为差。以上2种药材主产河北、山西。此外,甘肃、吉林、新疆、北京郊区亦产。
功能主治生用行血止痛。治心腹血气诸痛,妇女经闭,产后瘀血作痛;外治蛇、蝎、蜈蚣咬伤。炒用止血。治妇女血崩,经水过多,赤带不绝。①《开宝本草》:“主疗心腹冷气,小儿五疳,辟疫,治肠风,通利气脉,女子月闭”②《本草图经》:“治伤冷积聚及小儿女子方中多用之”③《本草衍义补遗》:“能行血止血。治心腹冷气,妇人心痛,血气刺痛”④《本草蒙筌》:“行血宜生,止血须炒,通经闭及治经行不止;定产妇血晕,除小儿疳蛔”⑤《纲目》:“止妇人经水过多,赤带不绝,胎前产后,血气诸痛;男女一切心腹、胁肋。少腹诸痛,疝痛,血痢、肠风腹痛;身体血痹刺痛,肝疟发寒热,反胃,消渴及痰涎挟血成窠,血贯疃子,血凝齿痛,重舌,小儿惊风,五痫,癫疾;杀虫,解药毒及蛇蝎蜈蚣伤”⑥《本草述》:“主损伤接骨”⑦《现代实用中药》:“涂敷疮疥”
7、木鳖子别名木蟹,土木鳖,壳木鳖,漏苓子,地桐子,藤桐子,鸭屎瓜子,木鳖瓜,木蟹,地桐子藤桐子,藤桐,木别子。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木鳖子的成熟种子。9~11月果实成熟时采摘,剖开果实,晒至半干,剥取种子;或装入盆钵内,待果皮近于腐败时将果皮弄烂,用清水淘洗,除去瓤肉及外膜,取出种子,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坡、林缘,土层较深厚的地方。也有栽培。分布广西、四川、湖北、河南、安徽、浙江、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地。主产广西、四川、湖北。此外,湖南、贵州、云南、广东、安徽亦产。
性状种子略呈扁平圆板状,中间稍隆起,直径约2~3厘米,厚约5毫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黑色,粗糙,有凹陷的网状花纹,周边两侧均有十数个相对的锯齿状突起。外种皮质坚而脆,内种皮薄膜状,表面灰绿色,绒毛样,其内为二片大形肥厚子叶,黄白色,富油质,有特殊的油腻气,味苦。以籽粒饱满、不破裂、体重、内仁黄白色、不泛油者为佳。
功能主治消肿散结,祛毒。治痈肿、疔疮、瘰疬、痔疮、无名肿毒、癣疮,风湿痹痛,筋脉拘挛。①《日华子本草》:“醋摩消肿毒”②《开宝本草》:“主折伤,消结肿恶疮,生肌,止腰痛,除粉刺酐蹭,好人乳痈,肛门肿痛”③《纲目》:“治疳积痞块,利大肠泻痢,痔瘤瘰疬”④《本草备要》:“泻热,外用治疮。利大肠,治泻痢疳积,瘰疬疮痔,乳痈,蚌毒。消肿追毒,生肌除酐”⑤《本草求原》:“治一切寒湿郁热而为痛风瘫痪、行痹、瘙厥、脚气、挛症、鹤膝”
8、青皮别名青橘皮,青柑皮,四花青皮,个青皮,青皮子。
来源为芸香利植物福橘或朱橘等多种橘类的未成热的果皮或幼果。一般在春末夏初时采收,但亦有延长至秋季采摘者。个大者用刀将皮剖成四片至蒂部为止,除净内瓤,晒干,称“四花青皮”;中等大者称“个青皮”,最小者习称“青皮子”,晒干即得。
性状①四花青皮(《医林集要》)形状不一,裂片多数为长椭圆形,边缘多向内卷曲,皮薄。外皮黑绿色或青绿色,有皱纹。内面黄白色,有脉络纹。断面边缘有油点。气清香,味苦辛。以皮黑绿色、内面白色、油性足者为佳。②个青皮 又名:均青皮。呈不规则的圆球形,直径2~2.5厘米,小于1厘米的称“青皮子”。表面深灰色或黑绿色,有细皱纹及小瘤状突起.基部有果柄痕,指划之可见油迹。质坚硬,破开后断面皮厚1.5~3毫米,淡黄色或黄白色,外层显油点,内有果瓤。气清香,味苦辛。以坚实、个整齐、皮厚、香气浓者为佳。以上均主产于福建、浙江、四川。此外,江西、云南、湖南等地亦产。青皮药材,除用橘类的未成熟果实外,其同属植物甜橙(广东、广西、贵州、福建、陕西、云南)、香橼(浙江、福建)以及茶枝柑(广东、广西)等柑类的未成热果实亦有作青皮使用者。植物形态参见“甜橙”、“香橼”、“柑”等条。
功能主治疏肝破气,散结消痰。治胸胁胃脘疼痛,疝气,食积,乳肿,乳核,久疟癖块。①《本草图经》:“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②《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厥阴、少阳之分有病用之。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左胁有积气”③《纲目》:“治胸膈气逆,胁痛,小腹疝气,消乳肿,疏肝胆,泻肺气”④《本草备要》:“除痰消痞,治肝气郁结,胁痛多怒,久疟结癖,疝痛,乳肿”⑤《现代实用中药》:“治胃痛,吐逆,解热,消痰水”
9、乌药别名旁其,天台乌药,鳑魮,矮樟,矮樟根,铜钱柴,土木香,鲫鱼姜,鸡骨香,白叶柴,天台乌,台乌,香桂樟,班皮柴。
来源为樟科植物乌药的根。冬、春二季采挖;以初夏采者粉性大,质量好。挖取后,除去须根,洗净晒干,商品称为“乌药个”。如刮去栓皮,切片,烘干者,称为“乌药片”。
生境分布生于荒山灌木林中或高草丛中阳光充足、土壤肥沃处。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湖南、陕西等地。
性状①乌药个 呈纺锤形,略弯曲,两头稍尖,中部膨大,或成连珠状,长10~15厘米;膨大部直径1~2厘米。表面黄棕色或黄褐色,有须根残痕,具纵皱及横裂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横切面类圆形,浅棕色而微红,稍显粉性,中心色较深,外层皮部棕色,甚薄;木质部有放射状纹理及环纹。气微香,味微辛苦.以连珠状、质嫩、粉性大、横断面浅棕色者为佳。②乌药片 分薄片与厚片,均为类圆形片状,厚片有时斜切成椭圆形,直径1~2厘米,厚约1.5毫米;薄片厚1毫米以下。平整而有弹性。切面黄白色至淡棕色而微红,有放射状纹理及环纹。以平整不卷、色淡、无黑斑、不破碎者为佳。主产浙江、湖南、安徽、广东、广西。此外,湖北、江西、陕西、四川、云南、福建等地亦产。习惯以浙江天台所产者品质最佳,故称“天台乌药”或“台乌药”。
功能主治顺气,开郁,散寒,止痛。治气逆胸腹胀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寒疝,脚气,小便频数。①《本草拾遗》:“主中恶心腹痛,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肾间冷气攻冲背膂,妇人血气,小儿腹中诸虫”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除一切冷,霍乱及反胃吐食.泻痢,痈疖疥癞,并解冷热”③王好古:“理元气”④《纲目》:“治中气,脚气,疝气,气厥头痛,肿胀喘息,止小便数及白浊”⑤《本草通玄》:“理七情郁结,气血凝停,霍乱吐泻,痰食稽留”⑥《玉楸药解》:“破瘀泄满,止痛消胀”
备注广西地区另有一种乌药,植物为白胶木,形态与本种相似,主要区别:其老叶下面密生金黄色或锈色贴伏柔毛,有光泽。参见“千打锤”条。
10、乳香别名滴乳香,熏陆香,乳头香,塌香,马思答吉,天泽香,摩勒香,杜噜香,多伽罗香,浴香,马尾香,西香。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的胶树脂。春、夏均可采收,以春季为盛产期。采收时,干树干的皮部由下向上顺序切伤,并开一狭沟,使树脂从伤口渗出,流入沟中,数天后凝成干硬的固体,即可采取。落于地面者常粘附砂土杂质,品质较次。本品性粘,宜密闭,防尘;遇热则软化变色,故宜贮藏于阴凉处。
生境分布分布红海沿岸至利比亚、苏丹、土耳其等地。主产于红海沿岸的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
性状干燥胶树脂,多呈小形乳头状、泪滴状颗粒或不规则的小块,长0.5~3厘米,有时粘连成团块。淡黄色,常带轻微的绿色、蓝色或棕红色。半透明。表面有一层类白色粉尘,除去粉尘后,表面仍无光泽。质坚脆,断面蜡样,无光择,亦有少数呈玻璃样光泽。气微芳香,味微苦。嚼之,初破碎成小块,迅即软化成胶块,粘附牙齿,唾液成为乳状,并微有香辣感。遇热则变软,烧之微有香气(但不应有松香气),冒黑烟,并遗留黑色残渣。与少量水共研,能形成白色乳状液。以淡黄色、颗粒状、半透明、无砂石树皮杂质、粉末粘手、气芳香者为佳。
功能主治调气活血,定痛,追毒。治气血凝滞、心腹疼痛,痈疮肿毒,跌打损伤,痛经,产后瘀血刺痛。①《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风瘾疹痒毒”②《本草拾遗》:“疗耳聋,中风口噤,妇人血气,能发酒,理风冷,止大肠泄澼,疗诸疮令内消”③《日华子本草》:“止霍乱,心腹痛。煎膏止痛长肉”④《证类本草》:“治不眠”⑤《珍珠囊》:“定诸经之痛”⑥《纲目》:“消痈疽诸毒,托里护心,活血定痛,伸筋,治妇人难产,折伤”⑦《本草从新》:“治癫狂,止泄痢”⑧《要药分剂》:“赤白痢腹痛不止者,加入乳香无不效”
备注此外,尚有同属植物鲍达乳香树及野乳香树等数种。所产乳香,形状均与上种相似。
11、茴香别名蘹香,小茴香,土茴香,野茴香,大茴香,谷茴香,谷香,香子,小香。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果实。9~10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果实,去净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我国各地普遍栽培。主产山西、甘肃、辽宁、内蒙古。此外,吉林、黑龙江、河北、陕西、四川、贵州、广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果实,呈小圆柱形,两端稍尖,长5~8毫米,宽约2毫米。基部有时带小果柄,顶端残留黄褐色的花柱基部。外表黄绿色。分果呈长椭圆形,有5条隆起的棱线,横切面呈五边形,背面的四边约等长,结合面平坦。分果中有种子1粒,横切面微呈肾形。气芳香,味甘微辛。以颗粒均匀、饱满、黄绿色、香浓味甜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肾散寒,和胃理气。治寒疝,少腹冷痛,肾虚腰痛,胃痛,呕吐,干、湿脚气。①《千金·食治》:“主蛇咬疮久不瘥,捣敷之。又治九种瘘。”②《唐本草》:“主诸瘘、霍乱及蛇伤。”③《开宝本草》:“主膀胱、肾间冷气及盲肠气,调中止痛,呕吐。”④《日华子本草》:“治干、湿脚气并肾劳颓疝气,开胃下食(「食」一作「气」),治膀胱痛,阴疼。”⑤李杲:“补命门不足。”⑥《伤寒蕴要》:“暖丹田。”⑦《玉揪药解》:“治水土湿寒,腰痛脚气,固瘕寒疝。”⑧《本草求真》:“肝经虚火从左上冲头面者用之。”⑨《随息居饮食谱》:“杀虫辟秽,制鱼肉腥臊冷滞诸毒。”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慢性气管炎。”⑾《吉林中草药》:“散寒止痛。治疝气,肾寒小腹痛,胃痛,腰痛,遗尿。”
备注莳萝子与本品形极相似,甘肃、广西等部分地区有以莳萝子作茴香使用者。《纲目》亦称莳萝子别名小茴香,可见以莳萝子作茴香,历史已久。但二者名实不宜混淆,其药材之主要不同点为:莳萝子较小而圆,分果呈广椭圆形,扁平,长3~4毫米,直径2~3毫米;横切面背面四边不等长,两侧延展成翅状。气味较弱。参见“莳萝子”条。
12、没药别名末药,明没药。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没药树或爱伦堡没药树的胶树脂。11月至翌年2月或6~7月采收。本品多由树皮的裂缝处自然渗出;或将树皮割破,使胶树脂从伤口渗出。初呈黄白色的液体,接触空气后逐渐凝固而成红棕色硬块。采得后去净树皮及杂质,置干燥通风处保存。
生境分布主产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南部。以索马里所产者最佳。
性状干燥的胶树脂呈不规则颗粒状或粘结成团块,大小不一,一般直径约2.5厘米,有的可达10厘米,红棕色或黄棕色,表面祖糙,覆有粉尘。质坚脆,破碎面呈不规则颗粒状,带棕色油样光泽,并伴有白色小点或线纹,薄片半透明。与水共研则成黄色乳状液。气微弱而芳香,味苦微辛。以块大、棕红色、香气浓而杂质少者为佳。
功能主治散血去瘀,消肿定痛。治跌损,金疮,筋骨,心腹诸痛,症瘕,经闭,痈疽肿痛,痔漏,目障,①《药性论》:“主打搕损,心腹血瘀,伤折踒跌,筋骨瘀痛,金刃所损,痛不可忍,皆以酒投饮之”②《海药本草》:“主折伤马坠,推陈置新,能生好血,研烂,以热酒调服。堕胎.心腹俱痛及野鸡漏痔、产后血气痛,并宜丸、散中服”③《日华子本草》:“破症结宿血,消肿毒”④《开宝本草》:“主破血止痛。疗杖疮、诸恶疮、痔漏卒下血、目中翳晕痛肤赤”⑤王好古:“治心胆虚,肝血不足”⑥《纲目》:“散血消肿,定痛生肌”⑦《本草述》:“久服舒筋膜,通血脉,固齿牙,长须发”
13、麝香别名当门子,脐香,麝脐香,四味臭,臭子,腊子,香脐子,遗香,心结香,当门子,生香,元寸香,原麝香,寸草。
来源为鹿科动物麝的雄兽香腺囊中的分泌物。活麝取香:选3岁以上的壮年雄麝,缚在取麝台上,腹部向上。取香者以左手固定麝香囊(香腺囊),并分开囊口,右手持经过消毒的取香匙,徐徐插入,深度视麝香囊大小而定,防止损伤香囊。插入后,轻轻转动取香匙,并向外掏取麝香,用盘盛取。取香后,用消炎药涂搽囊口,然后将麝放回。一般每年冬、春取香1次,也有每年3、4月和7、8月取香2次。过去多猎麝取香,在冬、春季猎取雄麝,连腹皮割下麝香囊,阴干。将毛剪短,即为“整麝香”,又称“毛香”。挖取囊中的麝香颗粒,称为“麝香仁”,又称“散香”。
生境分布分布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西藏、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河南、安徽等地。现在多人工饲养。主产四川、西藏、云南、陕西、甘肃、内蒙古;此外,东北、河南、安徽、湖北、广西、贵州、青海等地亦产。
性状①整麝香:呈球形、椭圆形或扁圆形,直径3~7厘米。开口面略平坦,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的细短毛,呈旋涡状排列,中央有一小孔(囊口),直径约2~3毫米,去毛后显棕色的革质皮。另一面为黑棕色的皮膜,无毛,手捏略有弹性。用剪刀剪开,可见中层皮膜,呈银灰色且透明,习称“银皮”,内层皮膜呈棕红色,习称“油皮”,再内包含有颗粒状及粉末状的麝香仁。质较柔软,有特异的香气。②麝香仁:鲜时呈稠厚黑褐色软膏状,干后为棕黄色或紫红色的粉末,并偶尔夹有细毛。其中呈块状颗粒者习称“当门子”,为不规则圆形或扁平状,多呈紫黑色,微有麻纹,油润光亮。质柔有油性,手捻成团而不粘手、不结块,手放开立即松散弹起。有强烈而特异的香气,味微苦而略辣。均以质柔软、有油性、当门子多、香气浓烈者为佳。
功能主治开窍,辟秽,通络,散瘀。治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症瘕癖积,跌打损伤,痈疽肿毒。①《本经》:“主辟恶气,温疟,痫痓,去三虫”②《别录》:“疗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妇人难产,堕胎,去面鼠,目中肤翳”③陶弘景:“疗蛇毒”④《药性论》:“除心痛,小儿惊痫、客忤,镇心安神。以当门子一粒,细研,熟水灌下,止小便利。能蚀一切痈疮脓”⑤《日华子本草》:“杀脏腑虫,制蛇、蚕咬,沙虱、溪、瘴毒,吐风痰。纳子宫暖水脏,止冷带疾”⑥《仁斋直指方》:“能化阳通腠理。”“能引药透达”⑦王好古:“疗鼻窒不闻香臭”⑧《纲目》:“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解酒毒,消瓜果食积。治中风,中气,中恶,痰厥,积聚癥瘕”⑨《本草正》:“除一切恶疮痔漏肿痛,脓水腐肉,面酐斑疹。凡气滞为病者,俱宜用之。若鼠咬、虫咬成疮,以麝香封之”⑩《本草备要》:“治耳聋,目翳,阴冷”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