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散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2条,相关中药材60味。
黄柏散的基本资料
黄柏散(《圣惠》卷七十四)处方黄柏(微炙,锉)1两,桑寄生1两,当归(锉,微炒)1两,赤芍药1两,阿胶(捣碎,炒令黄燥)1两,艾叶(炒令微黄)1两,芎?1两,干姜3分(炮裂,锉),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下痢赤白,腹里(疒丂)痛,腰疼,或如欲产。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黄柏散(《圣济总录》卷六十九)处方黄柏2两(涂蜜,慢火炙焦)。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心脏热极,舌上出血。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温糯米饮调下。
黄柏散(《圣惠》卷三十八)处方黄柏3分(锉),川升麻1两,石膏1两,犀角屑3分,玄参1两,甘草1两(生,锉),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牛蒡子半两(微炒)。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乳石发动,头痛心烦,口舌生疮,干呕恶食。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黄柏散(《圣惠》卷六十五)处方黄柏1分(微炒),黄丹1分(炒令紫色),密陀僧1分,白狗粪半两(烧灰),腻粉半两,麝香2钱(细研),麒麟竭3钱。
制法上为细散,都研令匀。
功能主治久恶疮疼痛,诸药未效。
用法用量先用甘草汤洗疮口,后用津唾调涂之。
黄柏散(《外科真诠》卷上)处方炒柏1钱,轻粉3分,儿茶2钱,上片1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胞漏疮。
用法用量擦。
黄柏散(《圣惠》卷五十九)处方黄柏1两(炙微赤,锉),当归1两(锉,微炒),黄连1两(去须,微炒),地榆3分(锉)。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血痢日夜不止,腹中(疒丂)痛,心神烦闷。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黄柏散(《圣惠》卷五十九)处方黄柏1两(炙微赤,锉),栀子仁1两,黄连1两(去须),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当归1两(锉,微炒)。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脓血痢,心烦,腹(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粥饮调下,不拘时候。
黄柏散(《圣济总录》卷一七八)处方黄柏(去粗皮,炙)1两,黄连(去须)1两,桃白皮(炙,锉)1两,胡粉(炒)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丁香1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小儿赤白痢,久痢成疳。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匕,米饮调下,空心、午后服。
黄柏散(《中医皮肤病学简编》)处方黄柏78g,青黛6g,肉桂3g,冰片1g。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口炎。
用法用量外用。
黄柏散(《圣惠》卷九十)处方黄柏2两(锉),水银半两,苦参3两(锉),黄连1两(去须)。
制法上为散,以猪脂和搅乳,入研水银星尽。
功能主治小儿头面身体生疮,热痛。
用法用量每使,先用温清洗疮令净,拭干敷之,日3次。
黄柏散(《普济方》卷三○○)处方黄柏1两,五倍子2钱,密陀僧少许,甘草少许。
功能主治茧唇。
用法用量除黄柏外为末,水调匀,敷于黄柏上,火炙3-5次,炙尽药末为度。将黄柏薄片,临睡贴之,天明即愈。
黄柏散(《普济方》卷三○九)别名白骨膏。
处方黄柏1斤,半夏半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打扑伤损筋骨折,及跌扑疼痛。
用法用量每用半两,生姜自然汁调如稀糊,以鹅翎敷之,用纸靥贴,如干再敷。先用绢帛封缚,次用杉木扎定,良久痛止,即痒觉热,乃是血活,即得筋骨复旧,轻者3-5日即愈,重者不过旬月。干,频上姜汁尤佳。
黄柏散(《普济方》卷三○二)处方黄柏、黄芩各等分(为末),萝卜叶1握(捣细。如无,用子亦可)。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寒湿金疮举发,打扑伤损。
用法用量以酸米醋调敷患处,多多用,药干,醋解之。
黄柏散(《圣济总录》卷一六七)处方黄柏(去粗皮)1两半,釜底黑煤(研)3分,乱发灰(研)1分。
制法先捣黄柏为末,入2味合研令匀。
功能主治小儿脐风,汁出不止。
用法用量敷脐中。
黄柏散(《圣惠》卷九十一)处方黄柏1两(锉),黄连1两(去须),赤小豆1两,臭黄1两,水银半两,硫黄1两(与水银结为砂子)。
制法上为末,与臭黄、水银砂子,同研令细。
功能主治小儿疥,及身上热疮。
用法用量用生油调涂,日3次。
黄柏散(《圣惠》卷八十七)处方黄柏1两(微炙,捣为末),青黛半两,麝香1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口疮,及齿龈生烂肉,及口臭,虫蚀作孔。
用法用量每取少许掺贴疮上,1日3-4次。
黄柏散(《普济方》卷四○六)处方赤芍药、白药子、小黄柏皮、白芷稍、青黛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丹瘤赤肿,未破。
用法用量用藕节、地黄研汁,调敷肿处;如腐烂,干粉之,糁药。
黄柏散(《朱氏集验方》卷十四)处方鸡子壳、黄柏树皮、朴消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汤火伤。
用法用量白水调涂。
黄柏散(《外科真诠》卷下)处方生黄柏5钱,上片3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烟火丹。有从两跗起,赤色肿痛,乃足三阳经风热;亦有从足底心起,乃足少阴肾经火热。
用法用量用水腐调涂,或用蜜亦可。
黄柏散(《圣济总录》卷一三一)处方黄柏2两,烟熏壁土(多年者)2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发背未溃,身体寒热。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茅根煎汤调下,仍用生姜汁调药敷之。
黄柏散(《圣济总录》卷一四一)处方黄柏、铅丹、黄连、腻粉、白矾各等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痔。
用法用量先煎葱汤洗,后用药散1钱匕涂之。久患不过3度。
黄柏散(《圣惠》卷九十一)处方黄柏(末)1两,熏陆香1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小儿白秃疮,发落苦痒。
用法用量以生麻油调稀稠得所,涂之,干即更涂。不过4-5度。
黄柏散(《得效》卷十九)处方鸡子壳、黄柏树皮、朴消、大黄、寒水石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汤火伤。
用法用量白水调涂。
黄柏散(《圣惠》卷十一)处方黄柏3分,黄连3分(去须),白矾半两(烧令汁尽),川朴消3分,龙脑1钱(细研)。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伤寒,心肺热,口内生疮。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用新绵薄裹,食后含之。良久,口内有涎唾,即吐之。
黄柏散(《鸡峰》卷四)处方黄柏1两,葱根10茎。
功能主治肾脏风毒流注,脚膝生疮,紫黑,久不愈。
用法用量上同捣为泥,再焙,捣为细末。每用看疮多少,以蜜调,摊纸上贴之;先以汤浸2-3钱,淋渫疮,拭干后用黄柏散贴之亦佳。
黄柏散(《中医皮肤病学简编》)处方黄柏31g,黄连31g,大黄31g,黄芩31g,川山甲31g,木鳖子(去壳)31g,槐枝63g,香油500ml。
制法常法熬膏。
功能主治湿疹。
用法用量外用。
黄柏散(《儒门事亲》卷十五)处方黄柏、白及、白敛各等分,黄丹少许。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蜂窠、缠腰等疮。
用法用量凉水调涂。
黄柏散(《疡医大全》卷二十八)处方胡椒5钱,黄柏4钱,黄连4钱,防风4钱,大枫肉2钱,枯矾2钱,大茴香3钱,花椒3钱,雄黄5分,硫黄5分,槟榔2枚,斑蝥10个,潮脑1钱5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手足皮枯,则为水窠,或痒如疥癞,及雁来疯。
用法用量腊猪油调搽。如麻木者,亦可擦其痒;搔破擦之则皮自然如旧矣。
黄柏散(《圣济总录》卷一七三)处方黄柏根皮(炙,锉)3分,黄连(去须)3分,黄芩(去黑心)3分,升麻(锉)3分,大青半两,干虾蟆(酥炙)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小儿疳(匿虫)口疮,齿龈宣露。
用法用量以绵裹,贴齿龈上,吐涎。
黄柏散(《朱氏集验方》卷十五)处方黄柏皮、黄连(去须)、白矾(煅过)、白蛇皮(烧灰)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入麝香、腊茶少许,和匀。
功能主治风毒流行,谷道生泡,痒而复痛。
用法用量津唾调抹;爪破水出则干糁。
黄柏散(《鸡峰》卷二十二)处方五倍子半两(末之),密陀僧1两,铜青1两,黄柏1两(蜜炙)。
功能主治上膈壅毒,咽喉肿塞,口舌生疮,痰涎不利;及小儿疮痛,毒气攻口齿。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每用少许,掺患处,咽津。
黄柏散(《医方类聚》卷一九一引《经验良方》)处方黄柏皮末1钱。
功能主治下部疮。
用法用量先用热温水洗过揩痛处,却用黄柏皮末1钱和匀,新米泔调涂。或用新米泔调黄柏末服3-5服。
黄柏散(《圣惠》卷九十一)别名白敛散。
处方黄柏(去粗皮,炙,锉)半两,白敛半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小儿冻耳成疮,或痒或痛。
用法用量白敛散(《得效》卷十二)。
黄柏散(《医学心悟》卷四)处方黄柏1块。
制法猪胰涂,炙酥,为末。
功能主治天泡疮,肿起白泡,小如绿豆大,大如蚕豆大。连片而生,或生头顶,或生耳前后。
用法用量湿者干掺;干者,麻油调搽。
黄柏散(《圣济总录》卷一三七)处方黄柏(去粗皮)1两,黄连(去须)1两,胡粉(研)1两,雌黄(研细)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湿癣痒不可忍。
用法用量先以米泔清洗净,拭干敷药,1日2-3次。
黄柏散(《回春》卷八)处方黄柏1两,轻粉3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臁疮湿痛;及遍身热疮。
用法用量用猪胆汁调涂,湿则干掺。
黄柏散(《世医得效方》卷十九)处方鸡子壳 黄柏 朴消 大黄 寒水石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汤火伤。
用法用量白水调涂。
黄柏散(《圣济总录》卷一一七)别名黄柏白蚕散(《古今医统》卷六十三)。
处方黄柏(蜜涂,炙千,去火毒)白僵蚕(直者,置新瓦上,下以火焙至丝断,去火毒)各等分
功能主治治口糜生疮。
用法用量上二味,捣为细散,掺口内及舌上,有涎吐出。
黄柏散(《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八)处方黄柏9克(猪胆汁炙)橄榄核(烧存性)陈螺蛳(烧存性)各6克 儿茶 轻粉各4.5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下疳。
用法用量先以甘草水洗净患处,再以药末掺之。
黄柏散古籍论述
黄柏散《医学心悟》黄柏(一块猪胰涂炙酥,为末。湿者干掺,干者,麻油调搽。
黄柏散《儒门事亲》治鹏窠徼腰等疮。黄柏 白芨 白蔹(以上各等份)黄丹(少许)上为细末。凉水调涂。
黄柏散相关中药材
1、赤芍药别名木芍药,红芍药,赤芍,臭牡丹根。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芍药(野生种)、草芍药、川赤芍等的根。秋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支根,洗净泥土,晒至半干时,按大小分别捆把,再晒至足干。四川地区也有刮去粗皮后再晒干者。
生境分布主产内蒙占、河北、辽宁、黑龙江、吉林。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亦产。其中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所产的赤芍药,以芍药的根为主,部分为草芍药的根。西南一带所产的赤芍药,以川赤芍的根为主。上述商品中,以内蒙古多伦所产的质量最佳,特称为“多伦赤芍”。
性状干燥根呈圆柱形,两端粗细近于相等,稍弯曲,长10~36厘米,径约6~19毫米。表面暗褐色或暗棕色,粗糙,有横向凸起的皮孔及根痕,具粗而深的纵皱纹,手搓之则外皮易脱落,显出白色或淡棕色的皮层。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粉白色或黄白色,皮层窄,呈类粉红色,中央髓部小,木质部射线明显,有时具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涩。以根条粗长,外皮易脱落,皱纹粗而深,断面白色,粉性大者为佳。
功能主治行瘀,止痛,凉血,消肿。治瘀滞经闭,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④《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⑤《开宝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⑥《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⑦《药品化义》:“泻肝火”
备注陕西、甘肃所产者,尚杂有变叶芍药的根,其形态大多呈纺锤状。在四川除用川赤芍外,有些地区亦有用美丽芍药及毛叶芍药的根者。四川商品并分刮皮赤芍和原皮赤芍两种,刮皮赤芍系除去外皮者,呈圆柱形,表面淡紫红色或肉白色,有顺向皱纹,断面外围淡紫色,内心有淡黄色射线。原皮赤芍系未去皮者,形状相似,但间有叉枝,外表粗皮棕红色或棕褐色。新疆所产者,除上述草芍药外,还用块根芍药,其块根作纺锤形。
2、五倍子别名棓子,百药煎,百虫仓,文蛤,木附子,盐麸叶上球子,漆倍子,红叶桃,旱倍子,乌盐泡。
来源为倍蚜科昆虫角倍蚜或倍蛋蚜在其寄主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等树上形成的虫瘿。其寄主植物分别参见“盐麸子”、“膏麸杨根”、“红麸杨”条。角倍蚜的虫瘿,称为“角倍”,多于9~10月间采收;倍蛋蚜的虫瘿称为“肚倍”,多于5~6月间采收。如收采过时,则虫瘿开裂;影响质量。采得后,入沸水中煎3~5分钟,将内部仔虫杀死,晒干或阴干。
性状①角倍 又名:菱倍,花倍.呈不规则的囊状或菱角状,有若干瘤状突起或角状分枝,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有灰白色软滑的绒毛,质坚脆,中空,破碎后可见黑褐色倍蚜的尸体及白色外皮和粉状排泄物。壁厚1~2毫米,内壁浅棕色,平滑。破折面角质样。气微而特异,味涩而有收敛性。以皮厚、色灰棕、完整不碎者为佳。②肚倍 又名:独角倍。呈纺锤形囊状或长圆形,无突起或分枝,外表毛茸较少,壁厚2~3毫米,折断面角质样,较角倍光亮。以个大、皮厚、质坚、完整者为佳。上述药材产于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湖北、广西等地。此外,如湖南、河南、甘肃、广东、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山西等地亦产。以角倍的产量为大,肚倍的质量为佳。
功能主治敛肺,涩肠,止血,解毒。治肺虚久咳,久痢。久泻,脱肛,目汗,盗汗,遗精,便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肿毒,疮疖,睫毛倒卷。①《本草拾遗》:“治肠虚泄痢,热汤服”②《日华子本草》:“治中药毒,消酒毒”③《开宝本草》:“疗齿宣疳蠿,肺脏风毒流溢皮肤作风湿疮,瘙痒脓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儿面鼻疳疮”④《本草图经》:“生律液”⑤《本草衍义》:“口疮,以末掺之”⑥《本草衍义补遗》:“菩收顽痰,解诸热病”⑦《本草荤筌》:“煎汤洗眼目,消亦目止疼,专为收敛之剂”⑧《纲目》:“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呕吐,失血,久痢,黄病,心腹痛,小儿夜啼,治眼赤湿烂,消肿毒、喉痹,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⑨《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用于火伤及烫伤”
3、鸡子壳别名鸡卵壳,混沌池,凤凰蜕,混沌皮,鸡子蜕,鸡卵壳,鸡蛋壳。
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的蛋壳。
功能主治治停饮脘痛,反胃,小儿佝偻病,各种出血,眼生翳膜,头身疮疖,聘耳流脓。①《日华子本草》:“研摩障翳”②《本草备要》:“研细,麻油调,搽痘毒”③《本草再新》:“能消疽瘤,解毒,治气,下胎”④《随息居饮食谱》:“治小便不通,暨饮停脘痛。外治痘疮入目,白秃,聤耳,下疳,囊痈”⑤《现代实用中药》:“焙燥研细末,开水服,治粘膜性胃炎,胃痛及佝偻病,肺结核,骨结核等”
4、白僵蚕别名僵蚕,天虫,僵虫,僵蚕,白僵虫。
来源为蚕蛾科昆虫家蚕蛾的幼虫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干燥全虫。收集病死的僵蚕,倒入石灰中拌匀,吸去水分,晒干或焙干。
性状呈圆柱形,多弯曲而皱缩。长约2~5厘米,直径4~7毫米。表面灰白色或现浅棕色,多被有白色粉霜。头、足及各节均清晰可辨。体外常杂有丝团缠绕。头部黄褐色,类圆形。足8对,呈突起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色棕、黑不一,多光亮,外层为白色,显粉性,内有4个褐色的亮圈。微有腐臭气,味微咸。以条直肥壮,质坚,色白,断面光者为佳。
功能主治祛风解痉,化痰散结。治中风失音,惊痫,头风,喉风。喉痹,瘰疬结核。风疮瘾疹,丹毒,乳腺炎。①《本经》:“主小儿惊痫夜啼,去三虫,灭黑黚,男子阴疡病”②《别录》:“女子崩中赤白,产后余痛,灭诸疮瘢痕。”“未之,封疔肿,根当自出”③《药性论》:“治口噤,发汗,主妇人崩中下血不止”④《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并一切风疾,小儿客忤,男子阴痒痛,女子带下”⑤《本草图经》:“治中风,急喉痹,捣筛细末,生姜自然汁调灌之”⑥《医学启源》:“去皮肤间诸风”⑦《纲目》:“散风痰结核,瘰疬,头风,风虫齿痛,皮肤风疮,丹毒作痒,痰疟癥结,妇人乳汁不通,崩中下血,小儿疳蚀鳞体,一切金疮,疔肿风痔”⑧《本草正》:“治小儿疳蚀,牙龈溃烂,重舌,木舌”⑨《玉楸药解》:“活络通经,驱风开痹。治头痛胸痹,口噤牙疼,瘾疹风瘙;烧研酒服,能溃痈破顶,又治血淋崩中”
备注此外,用白僵菌接种于蚕蛹,使发病而成僵蛹,可代白僵蚕供药用,参见“僵蛹”条。
5、赤小豆别名赤豆,红小豆,小豆,赤豆,红豆,猪肝赤,杜赤豆,小红绿豆,虱牳豆,朱赤豆,金红小豆,朱小豆,茅柴赤,米赤豆,亦豆,虱拇豆。
来源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种子。夏、秋分批采摘成熟荚果,晒干,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性状①赤小豆:干燥种子略呈圆柱形而稍扁,长5~7毫米,直径约3毫米,种皮赤褐色或紫褐色,平滑,微有光泽,种脐线形,白色,约为全长的2/3,中间凹陷成一纵沟,偏向一端,背面有一条不明显的棱脊。质坚硬,不易破碎,除去种皮,可见两瓣乳白色于仁。气微,嚼之有豆腥味。以身干,颗粒饱满,色赤红发暗者为佳。主产广东、广西、江西等地。②赤豆:又名饭赤豆。干燥种子,呈矩圆形,两端圆钝或平截,长5~8毫米,直径约4~6毫米,种皮赤褐色或稍淡,平滑有光泽,种脐位于侧缘上端,白色,不显着突出,亦不凹陷;其他性状与亦小豆相似。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药材以赤小豆品质为好,但货源不多,渐为赤豆所代替。
功能主治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治水肿,脚气,黄疸,泻痢,便血,痈肿。①《本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②《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③《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通气,健脾胃”④《食疗本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暴利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⑤《蜀本草》:“病酒热,饮汁”⑥《食性本草》:“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⑦《日华子本草》:“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⑧《纲目》:“辟温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⑨《本草再新》:“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
6、寒水石别名红石膏,方解石,凝水石,白水石,凌水石,盐精,水石,冰石,鹊石,盐精石,泥精,盐枕,盐根。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的晶体。
功能主治清热降火,利窍,消肿。治时行热病,积热烦渴,吐泻,水肿,尿闭,齿衄,丹毒,烫伤。①《本经》:“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②《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③《别录》:“除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烦满,口渴,水肿,小腹痹”④《医学入门》:“治小儿丹毒,烧为末,醋调敷之”⑤《纲目》:“治小便白,内痹,凉血降火,止牙疼,坚牙明目”⑥《医林纂要》:“除妄热,治天行大热及霍乱吐泻,心烦口渴,湿热水肿”⑦《本草求真》:“敷汤火伤”⑧《本草求原》:“治心肾实热”
7、桑寄生别名寄生,桑上寄生,寓木,宛童,寄屑,寄生树,寄生草,茑木,冰粉树,蠹心宝。
来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桑寄生或毛叶桑寄生等的枝叶。①槲寄生 一般在冬季采收(河南、湖南则在3~8月采),用刀割下,除去粗枝,阴干或晒干,扎成小把或用沸水捞过(使不变色),晒干。②桑寄生及毛叶桑寄生 一般在夏季砍下枝条,晒干。
性状①槲寄生 又名:北寄生、柳寄生。干燥的枝茎呈圆柱形,无叶或枝捎带叶,长约30厘米,直径0.3~1厘米。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有明显的纵皱纹,茎有节,节间长约3~5厘米,往往由节生出2~3个分枝。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纤维呈放射状,并有粉状物散出。叶对生于枝端,极易脱落,叶片长卵形,稍厚而有光泽,似革质而略柔,黄棕色,皱纹明显;叶脉3条。气微,味略苦。以条匀、枝嫩、色黄绿、带叶、整齐不碎者为佳。主产河北、辽宁、吉林、安徽、内蒙古、湖南、浙江、河南等地。此外,黑龙江、山西、四川、江西、陕西、福建、湖北、江苏、青海等地亦产。②桑寄生 又名:广寄生。茎枝呈圆柱形,长30厘米以上,直径0.5~1厘米,具分枝或枝痕。表面灰褐色或红褐色,有多数细小的浅色皮孔,嫩枝上或带有棕色细毛及叶。叶长椭圆形,对生或互生,易脱落,似革质,质坚硬,断面不平坦。气无,味淡。以外皮棕褐色、条匀、叶多、附有桑树干皮者为佳。主产广东、广西等地。此外,云南、贵州、四川、江西等地亦产。③柿寄生 为毛叶桑寄生的干燥枝叶,茎枝圆柱形,下部粗0.5~1厘米,分枝尾梢仅2~3毫米;外表棕褐色微带紫红,有多数细小的浅色皮孔,吸枝有不规则细纵纹。叶片椭圆形,下面黄褐色,革质而脆,多数脱落而仅留叶痕。偶有干枯的花果。质坚硬,断面黄白色。气无,味涩。以枝细,外皮棕褐色者为佳。产于陕西、四川、云南、湖南、福建等地。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通经络,益血,安胎。治腰膝酸痛,筋骨痿弱,偏枯,脚气,风寒湿痹,胎漏血崩,产后乳汁不下。①《本经》:“主腰痛,小儿背强,痈肿,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②《别录》:“主金疮,去痹,女子崩中,内伤不足,产后余疾,下乳汁”③《药性论》:“能令胎牢固,主怀妊漏血不止”④《日华子本草》:“助筋骨,益血脉”⑤《滇南本草》:“生槐树者,主治大肠下血、肠风带血、痔漏。生桑树者,治筋骨疼痛,走筋络,风寒湿痹。生花椒树者,治脾胃寒冷,呕吐恶心翻胃;又用治梅疮毒,妇人下元虚寒或崩漏”⑥《本草蒙筌》:“散疮疡,追风湿,却背强腰痛”⑦《生草药性备要》:“消热,滋补,追风。”“养血散热,作茶饮,舒筋活络”⑧《玉楸药解》:“治痢疾”⑨《医林纂要》:“坚肾泻火”⑩《本草再新》:“补气温中,治阴虚,壮阳道,利骨节,通经水,补血和血,安胎定痛”⑾《药材学》:“治动脉硬化性高血压”⑿《辽宁经济植物志》:“治郁血性肾炎,月经困难,咯血,瘰疬,心脏诸病及早期肺病”⒀《湖南药物志》:“治肝风昏眩,四肢麻木,酸痛,内伤咳嗽,小儿抽搐”⒁《广西药植名录》:“除风湿,消肿,清热,祛痰,顺气,止咳。治痢疾,疮疥,吐血,子宫脱垂”
备注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痛等。桑寄生能祛风湿,舒筋络,治疗风湿痹痛;而尤长于补肝肾,强筋骨。故肝肾不足,腰膝酸痛者尤为适宜。常与此独活、牛膝、杜仲、当归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2、用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本品补肝肾,养血而安胎,可治肝肾虚损,冲任不固之胎漏、胎动不安,常与艾叶、阿胶、杜仲、川续断等配伍。
8、麦门冬别名麦冬,虋冬,不死药,禹余粮。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沿阶草的块根。商品大多为栽培品。浙江于栽培后第三年立夏时采挖,称“杭麦冬”;四川于栽培第二年清明后采挖,称“川麦冬”。野麦冬多在清明后挖取,习称“土麦冬”。麦冬挖起后,剪下块根,洗净泥土,暴晒3~4天,堆通风处,使其反潮,蒸发水气,约3日,摊开再晒,如此反复2~3次。晒干后,除净须根杂质即可。
生境分布生长于溪沟岸边或山坡树林下。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或为栽培。主产浙江、四川。此外,江苏、贵州、云南、广西、安徽、湖北、湖南等地亦产,但多野生,少有栽培。
性状①杭麦冬 又名:笕麦冬、浙麦冬。干燥块根呈纺锤形,两头钝尖,中部肥满,微弯曲,长2厘米左右,有的可达4厘米,中部直径4~6毫米。表面黄白色,半透明,有不规则的纵皱纹。未干透时,质较柔韧,干后质坚硬。折断面黄白色,角质状。横断面中央有细小的木质部。气微香,味微甜。②川麦冬形状与杭麦冬相似而较短粗。表面乳白色,有光泽。质较坚硬;香气较小;味较淡,少粘性。③土麦冬 表面粗糙皱缩,黄黑色,形体瘦小,纤维性强。以上均以表面淡黄白色、肥大、质柔、气香、味甜、嚼之发粘者为佳。瘦小、色棕黄、嚼之粘性小者为次。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痈,虚劳烦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①《本经》:“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②《别录》:“疗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③《药性论》:“治热毒,止烦渴,主大水面目肢节浮肿,下水。治肺痿吐脓,主泄精”④《本草拾遗》:“治寒热体劳,下痰饮”⑤《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安魂定魄,时疾热狂,头痛,止嗽”⑥《本草衍义》:“治心肺虚热”⑦《珍珠囊》:“治肺中伏火,生脉保神”⑧《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治经枯乳汁不下”⑨《用药心法》:“补心气不足及治血妄行”⑩《南京民间药草)):“治妇女湿淋”⑾《福建民间草药》:“能清心益肝,利尿解热,治小便淋闭,小儿肝热”⑿《安徽药材》:“治咽喉肿痛”
备注此外,西藏所用的麦冬,为百合科植物蜈蚣七的块根。各地作土麦冬使用的,尚有以下几种麦冬属植物的块根。①大叶麦冬,植物体较高大;叶长15~30厘米,宽3~7毫米;花较稀,花被6片,花丝略与花药等长,花药钝头,子房上位。分布华北、华中、华东及南方各地。②阔叶麦冬,形态与上种相似,叶宽7~13毫米,花较密。分布华东、华中。③小麦冬,植物体较小,高12~25厘米,叶宽2~3毫米。分布江苏、浙江。④甘肃麦冬,叶宽1.5毫米;花1~2成一簇,花丝长约为花药的二倍。分布甘肃。
9、白药子别名白药,白药根,白药,山乌龟,白药脂,盘花地不容,金线吊乌龟,金线吊葫芦,金丝吊鳖。
来源为防己科植物金线吊乌龟的块根。秋季采挖,洗净泥土,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阴湿山坡、路旁或溪边、林缘。分布四川、贵州、广东、广西、台湾、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产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性状完整的干燥块根,呈椭圆形或扁圆形;表面暗褐色,外表皱缩。商品多已切成片状,横切片径4~8厘米,厚1~2厘米;切面白色,粉质,较粗糙,有环形轮纹,有时见有偏心性车轮状木心;质脆,气微,味淡而微苦。以干燥、片大、粉性足、色白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消痰,凉血解毒,止痛。治咽痛喉痹,咳嗽,吐血,衄血,金创出血,热毒痈肿,瘰疬。①《药性论》:“治喉中塞热,噎痹不通,胸中隘塞,咽中常痛,肿胀”②《唐本草》:“主金疮生肌”③《日华子本草》:“消痰止嗽,治渴并吐血、喉闭,消肿毒”④《开宝本草》:“解野葛、生金、巴豆药毒。刀斧折伤,能止血痛,干末敷之”⑤《纲目》:“散血,降火,消痰,解毒”⑥《植物名实图考》:“患齿痛者,切其根贴龈上。兼能补肾养阴”⑦《饮片新参》:“消肿毒喉痹,散瘀血,治伤痛”⑧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利水,清热,化痰。治风湿疼痛,腰肌劳损,肾炎水肿,胃痛,肺结核,无名肿毒,毒蛇咬伤”⑨《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祛风解毒,通经活络”⑩《中药鉴别手册》:“清热解毒,止痛。治急性肝炎,恶性疟疾,急性阑尾炎,急性菌痢,毒蛇咬伤,急性胃肠炎,腹痛及其它炎症”
备注白药子除上述品种外,尚有云南所产的滇白药子,为薯蓣科植物黄山药的根茎。根茎呈圆柱形,有时略弯曲。直径2~3厘米。表皮黄棕色,有纵皱纹,零星散布须根的痕迹,呈深棕色。质硬而韧,折断后断面呈白色绒毛状,并散布很多黄色点状维管束。味微甜。陕西所产的白药子为蓼科植物翼蓼的根茎,参见“荞麦七”条。湖北所用的白药子为防己科植物千金藤的块根。参见“千金藤”条。
10、橄榄核别名青果核。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果核。
生境分布主产福建,此外,广东、广西亦产。
性状果核呈梭形,两头钝尖,红棕色,上有6条棱线,质坚硬,不易碎;剖开内有3室,其中各有种子1粒。种子细长梭形。种皮棕红色,内为白色种仁,油性足。无臭。
功能主治消诸鱼骨鲠,治胃痛,疝气,肠风下血。①《纲目》:“磨汁服治诸鱼骨鲠,及食鲙成积,又治小儿痘疮倒黡。烧研服之治下血”②《本草备要》:“烧灰,敷疰疳”③《本经逢原》:“灰末,敷金疮无瘢。生核磨水,搽瘢渐灭”④《本草再新》:“治肝胃气,疝气,消疽瘤”⑤《岭南采药录》:“磨碎涂眼,去眼膜”
11、密陀僧别名炉底,陀僧,金陀僧,蜜陀僧,没多僧,炉底,银池,淡银,金炉底,银炉底。
来源为粗制氧化铅。
生境分布产广东、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性状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橙红色,镶嵌着具有金属光泽的小块,对光照之闪闪发光。表面粗糙,有时一面呈橙黄色而略平滑。质硬体重,易砸碎。断面红褐色。气无。粉末黄色。以色黄有光泽,内外一致,体坚重者为佳。略溶于水,易溶于硝酸。露置空气中则徐徐吸收二氧化碳气,变成碱式碳酸铅(铅粉)。
功能主治消肿杀虫,收敛防腐,坠痰镇惊。治痔疮,肿毒,溃疡,湿疹,狐臭,创伤,久痢,惊痫。①《唐本草》:“主久利,五痔,金创。面上瘢酐,面膏药用之”②《日华子本草》:“镇心,补五脏,治惊痫、嗽、呕及吐痰等”③《本草别说》:“通治口疮最验”④《纲目》:“疗反胃,消渴,疟疾,下痢。止血,杀虫,消积。治诸疮,消肿毒,除胡臭”⑤《本草正》:“治汗斑,收阴汗、脚气”⑥《本经逢原》:“水磨服,解砒霜、硫黄毒”
12、牛蒡子别名大力子,恶实,鼠粘子,黍粘子,大力子,蝙蝠刺,毛然然子,黑风子,毛锥子,粘苍子,鼠尖子,弯巴钩子,万把钩,大牛子,牛子,大牛了,土大酮子。
来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果实。8~9月果实成熟时,分批采集。晒干,打出果实,除去杂质,再晒至全干。生用或炒黄用。
生境分布分布全国各地。一般为栽培品。
性状瘦果呈长扁卵形,长约6毫米,中部直径约3毫米。外皮灰褐色,有数条微突起的纵纹,中间一条较明显,全体有稀疏的斑点,又似致密的网纹.一端略窄,微弯曲,顶上有一浅色小点;另一端钝圆,稍宽,有一小凹窝。纵面稍隆起,边缘光圆而厚。外皮较坚硬,破开后种仁两瓣,灰白色,富有油性。无臭,味微苦。以粒大、饱满、外皮灰褐色者佳。主产河北,吉林、辽宁、浙江、黑龙江等地。此外,四川,河南、湖北、陕西等地亦产。以东北产量较大,浙江所产品质较优。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宣肺透疹,消肿解毒。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作痒,痈肿疮毒。①《别录》:“明目补中,除风伤”②《药性论》:“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③《食疗本草》:“炒过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④《本草拾遗》:“主风毒肿,诸痿”⑤《医学启源》:“消利咽膈。《主治秘要》:润肺散气”⑥李杲:“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⑦《纲目》:“消斑疹毒”
13、木鳖子别名木蟹,土木鳖,壳木鳖,漏苓子,地桐子,藤桐子,鸭屎瓜子,木鳖瓜,木蟹,地桐子藤桐子,藤桐,木别子。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木鳖子的成熟种子。9~11月果实成熟时采摘,剖开果实,晒至半干,剥取种子;或装入盆钵内,待果皮近于腐败时将果皮弄烂,用清水淘洗,除去瓤肉及外膜,取出种子,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坡、林缘,土层较深厚的地方。也有栽培。分布广西、四川、湖北、河南、安徽、浙江、福建、广东、贵州、云南等地。主产广西、四川、湖北。此外,湖南、贵州、云南、广东、安徽亦产。
性状种子略呈扁平圆板状,中间稍隆起,直径约2~3厘米,厚约5毫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黑色,粗糙,有凹陷的网状花纹,周边两侧均有十数个相对的锯齿状突起。外种皮质坚而脆,内种皮薄膜状,表面灰绿色,绒毛样,其内为二片大形肥厚子叶,黄白色,富油质,有特殊的油腻气,味苦。以籽粒饱满、不破裂、体重、内仁黄白色、不泛油者为佳。
功能主治消肿散结,祛毒。治痈肿、疔疮、瘰疬、痔疮、无名肿毒、癣疮,风湿痹痛,筋脉拘挛。①《日华子本草》:“醋摩消肿毒”②《开宝本草》:“主折伤,消结肿恶疮,生肌,止腰痛,除粉刺酐蹭,好人乳痈,肛门肿痛”③《纲目》:“治疳积痞块,利大肠泻痢,痔瘤瘰疬”④《本草备要》:“泻热,外用治疮。利大肠,治泻痢疳积,瘰疬疮痔,乳痈,蚌毒。消肿追毒,生肌除酐”⑤《本草求原》:“治一切寒湿郁热而为痛风瘫痪、行痹、瘙厥、脚气、挛症、鹤膝”
14、胡椒别名白胡椒,黑胡椒,昧履支,浮椒,玉椒,味履支。
来源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实。当果穗基部的果实开始变红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烘干后,即成黑褐色,取下果实,通称“黑胡椒”。如全部果实均已变红时采收,用水浸渍数天,擦去外果皮,晒干,则表面里灰白色,通称“白胡椒”。
生境分布生长于荫蔽的树林中。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华南及西南地区有引种。国内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国外产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南部、泰国、越南等地。
性状①黑胡椒 又名:黑川。为近圆球形果实,直径3~6毫米。表面暗棕色至灰黑色,具网状皱纹。顶端有微细突起的柱头遗迹,基部有自果轴脱下的疤痕。外果皮及中果皮质松睫,易剥落,内果皮薄壳状而稍坚硬。纵切面大部分为淡黄棕色或黄白色、坚硬而稍带粉性的外胚乳,靠近顶端有细小的胚及内胚乳,外胚乳通常中央颜色较浅,并具有空隙。气芳香,有刺激性,味辛辣。以粒大、饱满、色黑、皮皱、气味强烈者为佳。②白胡椒(《纲目拾遗》)又名:白川。为近圆球形果核,直径3~6毫米。表面灰白色,平滑,顶端略扁或微凹,基部多少隆起,有时显黑棕色斑。四周有纵走的脉纹10~14条。内果皮及种子的性状均与黑胡椒同。以个大、粒圆,坚实、色白;气味强烈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下气,消痰,解毒。治寒痰食积,脘腹冷痛,反胃,呕吐清水,泄泻,冷痢。并解食物毒。①《唐本草》:“主下气,温中,去痰,除脏腑中风冷。”②《海药本草》:“去胃口气虚冷,宿食不消,霍乱气逆,心腹卒痛,冷气上冲,和气。”③《日华子本草》:“调五脏,止霍乱,心腹冷痛,壮肾气,主冷痢,杀一切鱼、肉、鳖、草毒。”④《本草蒙筌》:“疗产后血气刺疼,治跌扑血滞肿痛。”⑤《纲目》:“暖肠胃,除寒湿反胃、虚胀冷积,阴毒,牙齿浮热作痛。”
15、当归别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一般须培育3年才可采收。秋末挖取根部,除净茎叶、泥土,放在通风处阴干几天,按大小分别扎成小把,用微火熏于令透即得。本品带油性,易霉败、虫蛀,必须贮存干燥处。逢霉雨季节,须用硫黄熏过或适当的烘透。
生境分布分布甘肃、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湖北等地。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甘肃、云南。此外,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可分为3部:根头部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及支根梢部称“归尾”。全长约10~25厘米,身长约3~10厘米。归头直径2~4厘米,支根直径0.3~1厘米。外表灰棕色或棕褐色,全体具纵皱纹,支根部尤多,归头顶端圆平,有茎叶残基,常有不显着的环形皱纹,归身略呈圆柱形,身面凹凸不平,其下生有3~5条或更多的归尾,归尾上粗下细,多扭曲,表面有小疙瘩状的须根痕迹。质多柔韧,断面黄白色,有裂隙,中层有浅棕色环纹,并有多数棕色油点。气清香浓厚,味甘微苦辛。以主根大、身长、支根少、断面黄白色、气味浓厚者为佳。主根短小、支根多、气味较弱及断面变红棕色者质次。
功能主治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①《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②《别录》:“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藏,生肌肉”③《药性论》:“止呕逆、虚劳寒热,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止痢腹痛。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女人沥血腰痛,疗齿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⑤《珍珠囊》: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汤液本草》引作“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⑥李杲:“当归梢,主癥癖,破恶血,并产后恶血上冲,去诸疮疡肿结,治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⑦王好古:“主痿躄嗜卧,足下热而痛。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⑧《本草蒙筌》:“逐跌打血凝,并热痢括疼滞住肠胃内”⑨《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⑩《本草再新》:“治浑身肿胀,血脉不和,阴分不足,安生胎,堕死胎”
备注下列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有时也作当归入药,但质量较差。①东当归的根,又名:延边当归、日本当归。根肥大柔软,分枝较多,呈马尾状。质脆,油性较少。产吉林延边。②粉绿当归的根,又名:野秦归、云南野当归。根圆锥形,长5~10厘米,根头部径约1~2厘米,外表棕色或黑褐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产云南。③欧当归,我国有栽培,曾试代当归入药。
16、艾叶别名艾蒿,家艾,冰台,艾蒿,医草,灸草,蕲艾,黄草,甜艾,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
来源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等处。亦有栽培者。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
性状干燥的叶片,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叶片略呈羽状分裂,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面灰绿色,生有软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微苦辛。以下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功能主治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①《别录》:“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②陶弘景:“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③《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⑤《食疗本草》:“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⑥《日华子本草》:“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⑦《珍珠囊》:“温胃”⑧《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闭痛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⑨《王好古》:“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⑩《纲目》:“温中,逐冷,除湿”⑾《本草正》:“辟风寒涅,瘴疟”⑿《本草再新》:“调经开郁,理气行血。治产后惊风,小儿脐疮”
备注本植物的果实(艾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同属植物野艾,又名:火艾、五月艾。高45~100厘米。中部叶1~2回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披针形至线形,全缘或有锯齿,叶上面无腺点,近秃净,下面被白色丝状毛;上部叶近乎无柄,裂片狭窄如线.花期9~10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其叶亦可作艾叶用。
17、槟榔别名榔玉,宾门,青仔,国马,槟楠,尖槟,鸡心槟榔,仁频,宾门药饯,白槟榔,橄榄子,槟榔仁,洗瘴丹,大腹子,大腹槟榔,槟榔子,马金南,槟榔玉,榔玉。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种子。冬、春果实成熟时采收。摘下果实,将果皮剥下,取其种子,晒干。
生境分布分布广西、云南、福建、台湾、广东等地。主产广东、云南、台湾、广西、福建。国外以印度尼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等地产量最多。
性状干燥种子呈圆锥形或扁圆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径2~3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或黄棕色,粗糙,有颜色较浅的网形凹纹,并偶有银色斑片状的内果皮附着。基部中央有圆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淡色的疤痕状的种脐。质坚实,纵剖面可见外缘的棕色种皮向内褶入,与乳白色的胚乳交错,形成大理石样花纹。基部珠孔内侧有小形的胚,常呈棕色,干枯皱缩不显。气无,味涩而微苦。以果大体重、坚实、不破裂者为佳。
功能主治杀虫,破积,下气,行水。治虫积、食滞,脘腹胀痛,泻痢后重,疟疾,水肿,脚气,痰癖,症结。①《别录》:“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疗寸白”②《药性论》:“宣利五脏六腑壅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③《唐本草》:“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敷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④《脚气论》:“治脚气壅毒,水气浮肿”⑤《海药本草》:“主奔豚诸气,五膈气,风冷气,宿食不消”⑥《日华子本草》:“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癥结,下五膈气”⑦《医学启原》:“治后重”⑧王好古:“治冲脉为病,气逆里急”⑨《纲目》:“治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气秘,痰气喘急。疗诸疟,御瘴疠”⑩《本草通玄》:“止疟疗疝”⑾《随息居饮食谱》:“宣滞破坚,定痛和中,通肠逐水,制肥甘之毒。且能坚齿,解口气”⑿《现代实用中药》:“驱除姜片虫、绦虫,兼有健胃、收敛及泻下作用”
18、冰片别名合成龙脑,梅片,艾粉,结片。
来源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或为樟脑、松节油等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龙脑冰片:从龙脑香树干的裂缝处,采取干燥的树脂,进行加工。或砍下树干及树枝,切成碎片,经水蒸气蒸馏升华,冷却后即成结晶。
生境分布分布南洋群岛一带。
性状①龙脑冰片 又名:龙脑(《别录》),脑子(《海上方》),瑞龙脑(《本草图经》),梅花脑子(《小儿药证直诀》),梅花片脑(《夷坚志》),片脑(《寿域神方》),梅花脑、冰片脑(《纲目》),梅片、梅冰。为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呈半透明块状、片状或颗粒状结晶,直径1~7毫米,厚约1毫米,类白色至淡灰棕色。气清香,昧清凉,嚼之则慢慢溶化。微量升华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为棒状或多角形。燃烧时无黑烟或微有黑烟。以片大而薄、色洁白、质松、气清香纯正者为佳。主产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②机制冰片 为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呈半透明薄片状结晶,直径5~15毫米,厚约2~3毫米。白色,表面有如冰的裂纹。质松脆有层,可以剥离成薄片,手捻即粉碎。气清香,味辛凉。燃烧时有黑烟,无残迹遗留。产于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地。另有菊科植物艾纳香的叶提取的结晶,习称艾片。在商品中亦作为冰片之一种,详“艾片”条。
功能主治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亦翳膜,蛲虫病。①《别录》:“妇人难产,取龙脑研末少许,以新汲水调服”②《唐本草》:“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③《海药本草》:“主内外障眼,三虫,治五痔,明目,镇心,秘精”④张元素:“治大肠脱”⑤李杲:“治骨痛”⑥王好古:“散心盛有热”⑦《纲目》:“疗喉痹,脑痛,鼻息,齿痛,伤寒舌出,小儿痘陷。通诸窍,散郁火”⑧《本草备要》:“治惊痫痰迷”⑨《会约医镜》:“治肢节疼痛”
19、防风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铜芸,茴芸,茴草,闾根,百蜚。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春、秋均可采挖,将根挖出后,除去茎叶及泥土,先晒至八成干,捆把后,再晒至足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丘陵地带山坡草丛中,或田边、路旁,高山中、下部。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湖南等地。
性状干燥的根,呈圆锥形或纺锤形,稍弯曲,长20~30厘米,根头部直径约1厘米,中部直径1~1.5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根头部有密集的细环节,节上有棕色粗毛,顶端有茎的残痕;根部外皮皱缩而粗糙,有不整齐的纵皱及细横纹,除散生污黄色的横长皮孔外,点状突起的须根痕也随处可见。质松而软,易折断,断而不平坦,木部淡黄色,皮部黄棕色有裂隙,射线呈放射状。气微香,味微甘。以条粗壮、皮细而紧、无毛头、断面有棕色环、中心色淡黄者为佳。外皮粗糙、有毛头,带硬苗者质次。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此外,辽防风药材宁、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亦产。以黑龙江产量最大。在商品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所产的称"关防风"或"东防风",品质最佳;内蒙古(西部)、河北(承德、张家口)所产的"口防风"和山西所产的"西防风"品质次于关防风;河北(保定、唐山)及山东所产的称"山防风",又称"黄防风"、"青防风",品质亦较次。
鉴别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5~30列细胞。皮层窄,有较大的椭圆形油管。韧皮部较宽,有多数类圆形油管,周围分泌细胞4~8个,管内可见金黄色分泌物;射线多弯曲,外侧常成裂隙。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甚多,呈放射状排列。根头处有髓,薄壁组织中偶见石细胞。粉末淡棕色。油管直径17~60μm,充满金黄色分泌物。叶基维管束常伴有纤维束。网纹导管直径14~85μm。石细胞少见,黄绿色,长圆形或类长方形,壁较厚。
功能主治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①《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②《本草经集注》:“杀附子毒。”③《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④《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⑤《珍珠囊》:“身:去上风,梢:去下风。”⑥《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⑦王好占:“搜肝气。”⑧《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盔汗,断漏下、崩中。”⑨《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备注除上述正品防风外,尚有以下几种,均为地区习惯用药。①川防风为同科植物短裂藁本的根,详"川防风"条。②竹叶防风 为同科植物竹叶防风的根,详"竹叶防风"条。③云防风 为同科植物松叶防风的根,产云南、四川。植物高30~100厘米,茎有细条纹。叶为2回或3回成三数分裂,裂片狭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中部以上茎生叶有叶鞘。伞形花序,花序柄延长,坚硬;无总苞或仅有叶状总苞1片;伞辐6~8,长短不一;小总苞片约10片;萼缺;花冠黄色。果卵形。④新疆防风 为同科植物细叶防风的根。产新疆。植物高1~2米。基生叶多数,3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茎生叶较小。伞形花序,伞辐少数,不等长,被短柔毛;总苞有5~10片披针形苞片,背面被短柔毛;小伞形花序有花多数,集成头状,小总苞有6~7片小苞片;萼齿短,丝状;花瓣白色。果近圆柱形,密生柔毛。
20、硫黄别名硫磺,黄牙,天生黄,石流黄,石留黄,硫黄,昆仑黄,黄硇砂,石硫黄,流黄,黄英,烦硫,石亭脂,九灵黄童,山石住,将军,白硫黄,硫黄花,硫黄粉。
来源为硫黄矿或含硫矿物冶炼而成。将泥块状的硫黄及矿石,在坑内用素烧罐加热熔化,取其上层之硫黄溶液,倒入模型内,冷却后,取出。
生境分布产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苏、四川、广东、台湾等地。
性状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呈黄色,或带浅绿色或浅棕黄色。表面不平坦,常有麻纹及细砂孔;有光泽,半透明。体轻,质脆易碎。断面常呈粗针状结晶形。有特异之臭气,味淡。以色黄,光亮、松脆、无杂质者为佳。燃之易熔融,发蓝色火焰,并放出刺激性的二氧化硫臭气。不溶于水及盐酸、硫酸;遇硝酸或王水被氧化成硫酸;溶于二硫化碳、煤袖及松节油中。
功能主治壮阳,杀虫。治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外用治疥癣,湿疹,癞疮。①《本经》:“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头秃”②《别录》:“疗心腹积聚,邪气,冷癣在胁,咳逆上气,脚冷疼弱无力,及鼻衄恶疮,下部匿疮,止血,杀疥虫”③《药性论》:“除冷风,顽痹。生用治疥癣及疗寒热咳逆,炼服主虚损泄精”④《海药本草》:“主遗精痔漏,老人风秘等”⑤《日华子本草》:“杀腹脏虫”⑥《纲目》:“主虚寒久痢滑泄,霍乱,补命门不足,阳气暴绝,阴毒伤寒,小儿慢惊”⑦《纲目拾遗》:“天生磺,治膈症。”“舶上硫黄,灭斑,杀虫,治疮通血,止泻痢”
备注此外,尚有天生碘和舶上硫黄二种商品:①天生磺(《纲目拾遗》)系含硫温泉处升华凝结于岩石上者,收集后,先用冷水洗去泥土,再用热水烫7~10余次,然后放在香油内,捞取浮于表面者。本品为浅黄色粉末,少有呈碎片状,闪烁发光,有臭气。②舶上硫黄(《博济方》)又名:舶硫(《遵生八笺》),白硫黄(《百草镜》)。系将硫黄提炼而成。商品为不规则的块状,全体鲜黄色,半透明,有玻璃样光泽。体轻而脆,易碎,断面不平坦。有臭气,味淡。
21、白芷别名芳香,苻蓠,泽芬,白茞,香白芷,芳香,白茝。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川白芷、杭白芷或云南牛防风的根。秋播种植的,次年7~9月间茎叶枯黄时采挖。春播种植的,当年10月采挖。择晴天,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出根部。除净残茎、须根及泥土(不用水洗),晒干或微火烘干。置干燥不通风处保存,防虫蛀或霉烂。
性状①川白芷(《济生方》)为植物兴安白芷或川白芷的干燥根。类圆锥形而无明显的棱脊,长约7~24厘米,直径约1.5~2厘米。有时附有支根。顶端有凹洼的茎痕,也有多数同心环状的纹理。表面黄色或淡棕色,有众多皱纹,分布有少数长0.5~1厘米的皮孔样横向突起,突起处色较深,有时有支根切除的痕迹,显淡棕色。质坚硬而较轻。断面粉质,全部淡棕色,随处密布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棕色而明显,木质部约占横断面的1/3强,射线紧密,自中心向四周辐射。气微香,味苦辛。以独支、皮细,外表土黄色、坚硬、光滑、香气浓者为佳。主产四川。产于河北者称祁白芷;产于河南者称禹白芷、会白芷。此外,湖南、湖北、山西、安徽、山东等地亦产。②杭白芷 为植物杭白芷的干燥根。类圆锥形而具四棱,长约10~20厘米,直径约1.5~2.5厘米,顶端有凹洼的茎痕。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较少的纵皱纹,布有多数长0.5~1厘米的皮孔样横向突起,习称“疙瘩丁”,多排列成四纵行,体形因之而具四棱,突起处色较深,有时也有支根切除的痕迹。质坚硬。断面粉质,白色或类白色,皮部有多数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棕色,明显;木质部淡棕灰色,约占横断面1/2强,射线紧密,自中心向四周辐射。气芳香,味苦辛。以根条粗大、皮细、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条小或过大,体轻松、粉性小、香气淡者质次。主产浙扛。③滇白芷 为植物云南牛防风的干燥根。直径0.2~1.5厘米,分枝或不分枝,下部细。外表棕黄色,多深纵纹,时有支根痕,上部有横皱纹。质脆。断面皮部类白色,散有棕色油点及裂隙,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淡黄色,占全径1/3。商品多已切成厚约1厘米以下的厚片。气芳香,味辣而苦。主产云南。
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消肿,止痛。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①《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②《别录》:“疗风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泻」),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③《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④《日华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⑤《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⑥《纲目》:“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22、黄芩别名腐肠,黄文,妒妇,虹胜,经芩,印头,内虚,空肠,子芩,宿芩,条芩,元芩,土金茶根,山茶根,黄金条根,腐肠,黄芩茶。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春季至夏初采收(秋季亦可)。选生长3~4年的植株。将根挖出后除去茎苗、须根及泥土,晒至半干时撞去栓皮,再晒至全干。
生境分布生于草原、高燥砾质的山坡。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四川、云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
性状干燥根呈倒圆锥形,扭曲不直,长7~27厘米,径约1~2厦米。表面深黄色或黄棕色。上部皮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皮细,有顺纹或细皱纹,上下均有稀疏的疣状支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深黄色,中间有棕红色圆心。老根断面中央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朽片状,习称“枯黄芩”或“枯芩”;或因中空而不坚硬,呈劈破状者,习称“黄芩瓣”。根遇潮湿或冷水则变为黄绿色。无臭,味苦。以条粗长、质坚实、色黄、除净外皮者为佳。条短、质松、色深黄、成瓣状者质次。主产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陕西等地。此外,辽宁、黑龙江亦产。四川、云南所产的黄芩,为植物滇黄芩的根。药材外形相似,但较细,直径一般约0.5~1厘米,常有分枝,断面为极明显的黄绿色,质量较差。
功能主治泻实火,除湿热,止血,安胎。治壮热烦渴,肺热咳嗽,湿热泻痢,黄疸,热淋,吐、衄、崩、漏,目赤肿痛,胎动不安,痈肿疔疮。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⑦李杲:“治发热口苦”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⑾《科学的民间药草》:“外洗创口,有防腐作用”
备注下列同属植物亦同供药用:①粘毛黄芩,又名:黄花黄芩。形态与黄芩相似,唯植株较矮,高仅10~27厘米。花淡黄色,花萼密被腺毛及柔毛。小坚果被长柔毛。生砂砾地、荒地或草坡。分布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②滇黄芩,又名:西南黄芩。植株矮小,高10~25厘米。茎直立,每节间密被两纵列白色柔毛及腺毛。叶片长椭圆形或广披针形,长达3.5厘米,宽约1.2厘米,全缘或稍具疏齿,两面疏被微柔毛;无柄。总状花序顶生;花冠蓝紫色,外面密被柔毛及腺毛。小坚果椭圆形,棕褐色,被柔毛。生于山区林边或疏林间。分布四川、云南等地。③甘肃黄芩,形态与滇黄芩相近,但叶较宽,呈卵状三角形,叶缘有不等的锯齿,叶柄显著。多生于石山地向阳草坡上。分布甘肃、陕西及山西。④薄叶黄芩,植株较小,高约35厘米。叶较薄,上面无毛或散生短毛,下面叶脉及边缘具短毛,散生腺点。分布东北至宁夏等地。⑤丽江黄芩,茎高20~36厘米,被倒向小疏柔毛。叶近无柄,椭圆状卵形或椭圆形。花冠黄白色、黄色至绿黄色,常带紫斑。生灌丛、草坡或松林下。分布云南西北部。⑥川黄芩,茎高10~30厘米。叶片大多为卵形。花冠白色、绿白色至紫色、紫蓝色。小坚果卵球形,具瘤。生于草坡、高山森林林缘。分布四川西部。
23、甘草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⑤《珍珠囊》:“补血,养胃”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备注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①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其特征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分布新疆。②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分布甘肃。③胀果甘草,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24、螺蛳别名蜗篱,师螺,蜗螺,蜗篱,蜗蠃。
来源为田螺科动物方形环棱螺或其他同属动物的全体。
生境分布生活于河沟、湖泊、池沼及水田内;多栖息于腐殖质较多的水底。以藻类及其他植物的表皮为食。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功能主治清热,利水,明目。治黄疸,水肿,淋浊,消渴,痢疾,目赤翳障,痔疮,肿毒。①《别录》:“主明目”②《本草拾遗》:“汁主明目,下水”③《日用本草》:“解热毒,治酒疸,利小水,消疮肿”④《次膳正要》:“治肝气热,止渴”⑤《纲目》:“醒酒解热,利大小便,消黄疸水肿。治反胃,痢疾,脱肛,痔漏”⑥《玉楸药解》:“清金利水,泄湿除热。治水胀满,疗脚气,黄疸,淋沥,消渴,疥疾,瘰疬,眼病,脱肛,痔瘘,痢疾,一切疔肿”
备注本动物的陈旧螺壳(白螺蛳壳)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25、斑蝥别名斑猫,龙尾,斑蚝,龙蚝,斑菌,晏青,龙苗,斑毛,班蝥,羊米虫,老虎斑毛,花斑毛,花壳虫,小豆虫,放屁虫,花罗虫,章瓦,斑猫,螌蝥,花斑蝥。
来源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全虫。7~8月间于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捕捉时宜戴手套及口罩,以免毒素刺激皮肤、粘膜。捕得后,置布袋中,用沸水烫死,然后取出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河南、广西、安徽、四川、贵州、湖南、云南、江苏等地。以河南、广西产量较大。
性状干燥虫体呈长圆形,大斑蝥全长10~25毫米,宽5~10毫米;小斑蝥长10~15毫米,宽5~7毫米。头略呈三角形。黑色。有1对较大的复眼及1对触角,触角多已脱落。背部革质鞘翅上有3条淡棕色横带纹。胸腹部棕黑色,有光泽。胸部突起,有足3对。腹部呈环节状,有黑色绒毛。气特异,味初辛后苦。以个大、有黄色花斑、色鲜明、完整不碎者为佳。
功能主治攻毒,逐瘀。外用治恶疮,顽癣,口眼歪斜,喉蛾;内服治瘰疬,狂犬咬伤。①《本经》:“主寒热,鼠瘘,恶疮疽,蚀死肌,破石癃”②《别录》:“主疥癣,血积,堕胎”③《药性论》:“治瘰疬,通利水道”④《日华子本草》:“疗淋疾,敷恶疮瘘烂”⑤《纲目》:“治疝瘕,解疔毒、猘犬毒、沙虱毒、轻粉毒”
26、栀子别名黄栀子,黄果树,山栀子,红枝子,木丹,鲜支,卮子,支子,越桃,枝子,小卮子,黄鸡子,黄荑子,黄栀子,黄栀,山黄栀,山栀。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10月间果实成熟果皮虽黄色时采摘,除去果柄及杂质,晒干或烘干。亦可将果实放入沸水(略加明矾)中烫,或放入蒸笼内蒸半小时,取出,晒干。
生境分布常生于低山温暖的疏林中或荒坡、沟旁、路边。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台湾等地。主产浙江、江西、湖南、福建;此外,四川、湖北、云南、贵州、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河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果实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4.5厘米,粗0.6~2厘米。表面深红色或红黄色,具有5~8条纵棱。顶端残存萼片,另一端稍尖,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内表面红黄色,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内有多数种子,粘结成团。种子扁圆形,深红色或红黄色,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鲜黄色。气微,味淡微酸。以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红者为佳。个大、外皮棕黄色、仁较瘪、色红黄者质次。
功能主治清热,泻火,凉血。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①《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②《本草经集注》:“解踯躅毒”③《别录》:“疗目热亦痛,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④《药性论》:“杀蟅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⑤《食疗本草》:“主瘖哑,紫癜风,黄疸积热心躁”⑥《医学启源》:“疗心经客热,除烦躁,去上焦虚热,治风”⑦《药类法象》:“治心烦懊憹而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血滞而小便不利”⑧朱震亨:“泻三焦火,清胃脘血,治热厥心痛,解热郁,行结气”⑧《纲目》:“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及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⑩《本草备要》:“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治黄疸型肝炎,蚕豆黄,感冒高热,菌痢,肾炎水肿,鼻衄,口舌生疮,乳腺炎,疮疡肿毒”
27、丁香别名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公丁香,母丁香。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间,花蕾由青转为鲜红色时采收。采下后除去花梗,晒干。
生境分布分布马来群岛及非洲,我国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广东有少数出产。
性状干燥的花蕾略呈短棒状,长1.5~2厘米,红棕色至暗棕色。下部为圆柱状略扁的萼管,长1~1.3厘米,宽约5毫米,厚约3毫米,基部渐狭小,表面粗糙,刻之有油渗出,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上部近圆球形;径约6毫米,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将花蕾剖开,可见多数雄蕊,花丝向中心弯曲,中央有一粗壮直立的花柱。质坚实而重,入水即沉;断面有油性,用指甲划之可见油质渗出。气强烈芳香,味辛。以个大,粗壮、鲜紫棕色、香气强烈、油多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①《药性论》:“治冷气腹痛”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③《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④《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⑤《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⑥《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⑦《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⑧《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⑨《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⑩《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⑾《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28、朴消别名朴消石,消石朴,海末,朴硝,皮消,盐消,水消,海皮消,毛消,朴硝石,海皮硝,毛硝。
来源为矿物芒硝经加工而得的粗制结晶。
功能主治泻热,润燥,软坚。治实热积滞,腹胀便秘,停痰积聚,目赤肿痛,喉痹,痈肿。①《本经》:“除寒热邪气,逐六府积聚,结固留癖”②皇甫谧:“主疗热,腹中饱胀,养胃消谷,去邪气”③《别录》:“主胃中食坎热结,破留血闭绝,停痰痞满,推陈致新”④《药性论》:“能治腹胀,大小便不通,女子月候不通”⑤《日华子本草》:“主通泄五脏症结。治天行热疾,消肿毒及头痛,排脓,润毛发。凡入饮药,先安于盏内,搅热药浇服”⑥《本草衍义》:“以人乳汁调半钱,扫一切风热毒气攻注目睑外,及发于头面,四肢肿痛”⑦《本经逢匾》:“治小儿赤游风,以硝倾汤中,取布蘸湿拭之”
29、升麻别名莽牛卡架,龙眼根,窟窿牙根,周升麻,周麻,鸡骨升麻,鬼脸升麻,绿升麻。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升麻、兴安升麻和大三叶升麻的根状茎。春、秋采挖,除去地上茎苗和泥土,晒至须根干时,用火燎或用竹筐撞去须根,晒干。
性状①西升麻 又名:川升麻(《纲目》),为植物升麻的干燥根茎。呈分歧极多的不规则块状,大小相差甚悬殊,长3.5~13厘米,直径0.7~6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茎基痕的圆形空洞甚密,成分歧状的突起,洞径0.4~1厘米,洞壁断面有放射状沟纹,外皮脱落处可见网状维管束。周围细根残基极多,坚而刺手。体轻而质硬,不易折断,断面带灰绿色。臭无,味微苦。以个大、外皮黑色、无细根、断面白色或淡绿色者为佳。主产陕西、四川、青海、云南。此外,贵州、新疆、河南等地亦产。②北升麻 又名:窟窿芽根、苦老菜根。为植物兴安升麻的干燥根茎。呈不规则的块状物,多分歧成结节状,长9~18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黑褐色,粗糙不平,上面有较密的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花纹,周围残留细根,质坚刺手,下侧凹凸不平,具细根痕。体轻而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纤维性,微带绿色。臭微,味微苦而涩。以肥大、外皮黑褐色、无细根、断面微绿色者佳。主产辽宁、黑龙江、河北、山西。此外,湖北、内蒙古等地亦产。③关升麻 为植物大三叶升麻的干燥根茎。外形与北升麻极类似,但稍大,分歧较少,直径1.5~2厘米;上面具数个深的圆形空洞,洞径可达2厘米。质硬而轻,断面黄白色呈片状,中有大空洞,洞壁的断面有放射状沟纹。气无,味微苦。以个大、整齐、外皮黑色、无细根、断面灰色者为佳。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广东、福建所产的“广东升麻”,为菊科植物麻花头的根,在当地亦习惯作升麻使用。参见“广东升麻”条。
功能主治升阳,发表,透疹,解毒。治时气疫疠,头痛寒热,喉痛,口疮,斑疹不透;中气下陷,久泻久痢,脱肛,妇女崩、带,子宫下坠;痈肿疮毒。①《本经》:“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一作「瘴气邪气」)”②《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③《药性论》:“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露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游风肿毒,口气疳匿”⑤《汤液本草》:“《主治秘诀》: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⑥《滇南本草》:“表小儿痘疹,解疮毒,咽喉(肿),喘咳音哑。肺热,止齿痛。乳蛾,痄腮”⑦《纲目》:“消斑疹,行窃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30、白皮别名牛千斤。
来源为卫矛科植物腾冲卫矛的树皮。全年可采。
生境分布生山谷森林中。分布云南、贵州等地。
功能主治止血。治刀伤,水磨浓汁搽,或研细末撒患处。
31、黄柏别名檗木,檗皮,黄檗,元柏,檗木。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黄柏或黄皮树的树皮。3~6月间采收。选十年以上的黄柏,轮流剥取部分树皮。不能一次剥尽,以保持原树继续生长。剥去后,即自行生长新皮,未割部分可在下年采收。将剩下的树皮晒至半干,压平,刮净粗皮(栓皮),至显黄色为度,不可伤及内皮,刷净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霉变色。
性状①东黄柏 又名:关柏、关黄柏。为植物黄柏的干燥树皮。呈稍弯曲的板片状,边缘不整齐,长宽不一,厚约2~4毫米。栓皮留存或已剥离,栓皮较厚,表面灰白色;栓皮剥离者,表面棕黄色,平坦或有抽皱及皮孔;内表面灰黄色。质较松,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淡黄色稍带绿。气微,味苦。粉末遇水即带粘性,并使水染成黄色。以片张厚大、鲜黄色、无栓皮者为佳。主产辽宁、吉林、河北。此外,黑龙江、内蒙古亦产。以辽宁产量最大。②川黄柏(《得配本草》)为植物黄皮树及其变型变种的干燥树皮。呈稍弯曲的板片状,边缘不整齐,长宽不一,厚约3~5毫米,栓皮多已剥离。外表面深黄色,较平坦,有纵棱线及棕色皮孔;内表面灰黄色或黄色。质坚硬而轻,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呈片状分裂,鲜黄色。气微,味苦,嚼之有粘滑性,能使水染黄色。以片张厚大、鲜黄色、无栓皮者为佳。主产四川、贵州、湖北、云南。此外,湖南、甘肃、广西亦产。以四川、贵州产量最大。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治热痢,泄泻,消渴,黄疸,痿躄,梦遗,淋浊,痔疮,便血,亦白带下,骨蒸劳热,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疮疡肿毒。①《本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②《别录》:“疗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③《药性论》:“主男子阴痿。治下血如鸡鸭肝片;及男子茎上疮,屑末敷之”④《本草拾遗》:“主热疮疱起,虫疮,痢,下血,杀蛀虫;煎服,主消渴”⑤《日华子本草》:“安心除劳,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泪,口干,心热,杀疳虫,治蛔心痛,疥癣,蜜炙治鼻洪,肠风,泻血,后分急热肿痛”⑥《珍珠囊》:“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膝无力”⑦《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泻膀胱龙火,利结小便,下焦湿肿,痢疾先见血,脐中痛,补肾水不足”⑧《用药心法》:“治疮痛不可忍者”⑨《兰室秘藏》:“泻冲脉之邪。治夏月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⑩《纲目》:“敷小儿头疮”⑾《现代实用中药》:“打扑挫筋等,磨粉调如泥状涂贴”
备注黄皮树的变种秃叶黄皮树(分布湖北、四川、贵州、陕西)、峨嵋黄皮树(分布四川)、云南黄皮树(分布云南)、镰刀叶黄皮树(分布云南)等也同等入药。
32、干姜别名白姜,均姜,白姜,干生姜。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挖取,去净茎叶、须根、泥沙,晒干或微火烘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贵州等地。
性状干燥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有指状分枝。长4~6厘米,厚0.4~2厘米。表面灰白色或灰黄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在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质坚实,断面颊粒性,灰白色或淡黄色,质松者则显筋脉,有细小的油点及一明显的环纹。气芳香,味辛辣。以质坚实,外皮灰黄色、内灰白色、断面粉性足、少筋脉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次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①《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潞下痢。生者尤良”②《别录》:“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③《药性论》:“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治嗽,主温中,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④《唐本草》:“治风,下气,止血,宣诸络脉,微汗”⑤《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藏冷,反胃干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⑥《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通心气,助阳,去脏腑沉寒,发诸经之寒气,治感寒腹痛”⑦王好古:“主心下寒痞,目睛久亦。”“经炮则温脾燥胃”⑧《医学入门》:“炮姜,温脾胃,治里寒水泄,下痢肠澼,久疟,霍乱;心腹冷痛胀满,止鼻衄,唾血,血痢,崩漏”⑨《药品化义》:“炮姜,退虚热”⑩《长沙药解》:“燥湿温中,行郁降浊,下冲逆,平咳嗽,提脱陷,止滑泄”
33、阿胶别名傅致胶,盆覆胶,驴皮胶。
来源为马科动物驴的皮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块。动物形态详"驴肉"条。
生境分布主产山东、浙江。以山东产者最为著名,浙江产量最大。此外上海、北京、天津、武汉、沈阳等地亦产。
性状呈整齐的长方形块状,通常长约8.5厘米,宽约3.7厘米,厚约0.7或1.5厘米。表面棕黑色或乌黑色,平滑,有光泽。对光照视略透明。质坚脆易碎,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平滑,有光泽。气微弱,味微甜。以色乌黑、光亮、透明、无腥臭气、经夏不软者为佳。
功能主治滋阴补血,安胎。治血虚,虚劳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崩中,胎漏。①《本经》:“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安胎。久服益气。”②《别录》:“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③《药性论》:“主坚筋骨,益气止痢。”④《千金·食治》:“治大风。”⑤孟诜:“治一切风毒骨节痛,呻吟不止者,消和洒服。”⑥《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并鼻洪、吐血、肠风、血痢及崩中带下。”⑦《纲目》:“疗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肠风,下痢。女人血痛、血枯、经水不调,无子,崩中,带下,胎前产后诸疾。男女一切风病,骨节疼痛,水气浮肿,虚劳咳嗽喘急,肺痿唾脓血,及痈疽肿毒。和血滋阴,除风润燥,化痰清肺,利小便,调大肠。”⑧《纲目拾遗》:“治内伤腰痛,强力伸筋,添精固肾。”
34、肉桂别名菌桂,牡桂,大桂,筒桂,辣桂,玉桂,紫桂,桂皮。
来源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一般于8~10月间,选择桂树,按一定阔度剥取树皮,加工成不同的规格,主要有下列几种:①官桂:剥取栽培5~6年的幼树干皮和粗枝皮,晒1~2天后,卷成圆筒状,阴干。②企边桂:剥取十余年生的干皮,两端削齐,夹在木制的凸凹板内,晒干。③板桂:剥取老年桂树的干皮,在离地30厘米处作环状割口,将皮剥离,夹在桂夹内晒至九成干时取出,纵横堆叠,加压,约1个月后即完全干燥。至于“桂心”,即肉桂加工过程中检下的边条,除去栓皮者。各种肉桂商品均宜贮藏于干燥阴凉处,或入锡盒内,密闭保存。
生境分布栽培于砂土及斜坡山地。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
性状①官桂(《本草图经》)又名:菌桂(《本经》一作箘桂),筒桂(《唐本草》),桂尔通、桂通、条桂。呈半槽状或圆筒形,长约40厘米,宽约1.5~3厘米,皮厚1~3毫米。外表面灰棕色,有细皱纹及小裂纹,皮孔椭圆形,偶有凸起横纹及灰色花斑;刮去栓皮者,表面较平滑,红棕色,通称“桂心”。内表面暗红棕色,颗粒状。质硬而脆,断面紫红色或棕红色,可见浅色石细胞群,断纹成环状。气芳香,味甜辛。②企边桂 又名;清化桂。呈长片状,左右两边向内卷曲,中央略向下凹,长40~50厘米,宽4.5~6厘米,厚3~6毫米。外表面灰棕色,内表面红棕色,用指甲刻划时则现棕色油纹。香气浓烈,其它与官桂相似。③板桂(《本草图经》)又名:桂楠。呈板片状,通常长30~40厘米,宽5~12厘米,厚约4毫米,两端切面较粗糙。以上均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浓,味甜微辛,嚼之无渣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症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①《本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②《别录》:“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主温中,利肝肺气,心腹寒热、冷疾,霍乱转筋,头痛,腰痛,止唾,咳嗽,鼻齆:能堕胎,坚骨节,通血脉,理疏不足;宣导百药,无所畏”③《药性论》:“主治:几种心痛,杀三虫,主破血,通利月闭,治软脚,痹、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结气、痈痹,止腹内冷气,痛不可忍,主下痢,鼻息肉。杀草木毒”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气,补五劳七伤,通九窍,利关节,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癥瘕,消瘀血,治风痹骨节挛缩,续筋骨,生肌肉”⑤《珍珠囊》:“去卫中风邪,秋冬下部腹痛”⑥《医学启源》:“补下焦不足,治沉寒肩冷及表虚自汗。《主治秘要》:渗泄,止渴”⑦《用药心法》:“敌寒邪,治奔豚”⑧王好古:“补命门不足,益火消阴”⑨《纲目》:“治寒痹,风瘖,阴盛失血,泻痢,惊痢。”“治阳虚失血,内托痈疽痘疮,能引血化汗化脓,解蛇蝮毒”
备注《本经》有牡桂、菌桂,《名医别录》又另立“桂”条。《本草纲目》认为桂即牡桂,并将两者合为一条。又云:“桂即肉桂也”,可见牡桂、肉桂为同一物。至于菌桂,陶弘景称其“正圆如竹”,《图经》称:“树皮青黄,薄卷若简,亦名筒桂”。据此,菌桂当即今之官桂。
35、铅丹别名黄丹,真丹,铅华,丹粉,红丹,虢丹,国丹,朱粉,松丹,东丹,朱丹,陶丹,铅黄,黄丹,黄龙肝,黄虢丹,障丹,桃丹粉,漳丹,彰丹。
来源为用铅加工制成的四氧化三铅。
生境分布产于河南、广东、福建、湖南、云南等地。
性状为橙红色或橙黄色的粉末,光泽暗淡,不透明,质重,用手指搓揉,先有沙性触及,后觉细腻,能使手指染成橙黄色。有金属性辛味。以色橙红,细腻光滑,无粗粒,见水不成疙瘩者为佳。不溶于水和酒精,能溶于硝酸,溶于盐酸则放出氯气。炽热之,放出氧气,一部分变为氧化铅。
功能主治解毒,生肌,坠痰镇惊。治痈疽,溃疡,金疮出血,口疮,目翳,汤火灼伤,惊痫癫狂,疟疾,痢疾,吐逆反胃。①《本经》:“主吐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②《别录》:“止小便利,除毒热脐挛,金疮溢血”③《药性论》:“治惊悸狂走,呕逆,消渴。煎膏用,止痛生肌”④《日华子本草》:“镇心安神,疗反胃,止吐血及嗽,敷金疮,长肉,及汤火疮,染须发,可煎膏”⑤《本草衍义》:“治疟及久积”⑥《医学入门》:“主中恶心腹胀痛”
36、黄连别名王连,灾连,王连,支连,云连,雅连,川连,味连,鸡爪连。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峨嵋野连或云南黄连的根茎。以立冬后(11月)采收为宜。掘出后除去茎叶、须根及泥土,晒干或烘干,撞去粗皮。
性状黄连商品,因原植物与产地的不同,大致可分如下几种:①味连,又名:川连(《本草蒙筌》),鸡爪连、鸡爪黄连、光连。为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多分枝,常3~6枝成束,稍弯曲,形如鸡爪,长约3~7厘米,单枝直径3~8毫米。外表黄褐色,栓皮剥落处呈红棕色;分枝上有间断横纹,结节膨大,形如连珠,着生多数坚硬的细须根及须根痕,有的表面无横纹而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枝”或“过桥杆”;上部多有褐色鳞片残留,顶端有未去净的残茎或叶柄。质坚实而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暗棕色,木部金黄色,射线有裂隙,中央髓部红黄色,偶有空心。无臭,味极苦,嚼之唾液可染为红黄色。以条肥壮、连珠形、质坚实、断面红黄色、无残茎及须根者为佳。均属栽培品,主产四川、湖北。陕西(平利)亦产。②雅连(《本草从新》),又名:峨嵋连、嘉定连、刺盖连。为植物三角叶黄连的干燥根茎。多为单枝,少有分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呈蚕状,长约4~8厘米,直径约3~9毫米。外表褐色或黄棕色,间断横纹多,结节明显,有多数须根残痕、叶柄残基及鳞片,“过桥枝”较味连为少。质坚实,断面不齐,皮部暗棕色,木部深黄色,射线明显,髓部时有空心。无臭,味极苦。以条肥壮、连珠形、质坚实、断面黄色、无残茎及须根者为佳。均属栽培品,主产四川(峨嵋、洪雅)。③野黄连,又名:凤尾连。为植物峨嵋野连的干燥根茎。外形与雅连相近,惟顶端多留有长6~10厘米的叶柄,作为野生的标记;根茎多单枝或有2分枝,略弯曲,长约5~6厘米,直径4~6毫米,外表呈黑褐色,结节紧密成连珠状,无“过桥枝”;残留的鳞片较多,须根较硬。断面木部鲜黄色。均属野生。主产四川(峨嵋、洪雅、峨边),产量极小,但一般认为品质最优。④云连(《本草从新》)主要为植物云南黄连的干燥根茎。较细小,多弯曲,拘挛,多为单枝,形如蝎尾。长约1.5~8厘米,直径约2~4毫米。外皮黄绿色或灰黄色。其余特征与以上品种大致相同。栽培或野生。主产云南(德钦、维西、腾冲、碧江)。
功能主治泻火,燥湿,解毒,杀虫。治时行热毒,伤寒,热盛心烦,痞满呕逆,菌痢,热泻腹痛,肺结按,吐、衄、下血,消渴,疳积,蛔虫病,百日咳,咽喉肿痛,火眼,口疮,痈疽疮毒,湿疹,汤火烫伤。①《本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辩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②《本草经集注》:“解巴豆毒”③《别录》:“主五脏冷热,久下泄辩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④《药性论》:“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⑤《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⑥《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⑦《仁斋直指方》:“能去心窍恶血”⑧《珍珠囊》:“泻心火,心下痞。酒炒、酒浸,上颈已上”⑨王好古:“主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⑩《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⑾《纲目》:“解服药过剂烦闷及轻粉毒”⑿《本草新编》:“止吐利吞酸,解口渴,治火眼,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⒀《本草备要》:“治痈疽疮疥,酒毒,胎毒。除疳,杀蛔”
备注此外,尚有短萼黄连(分布广西、广东、福建、安徽、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少有栽培),五裂黄连(分布云南东南部),亦同供药用。此外,植物短萼黄连的根,商品多称为“土黄连”或“土川连”,各地有少量生产;植物五裂黄连的根,在云南亦作“云连”使用。黄连加工过程的剩余部分-黄连须(须根)、剪口连(叶柄基部)、千子连(全部叶柄)、黄连叶(叶片)、黄连渣(撞笼中撞下的渣子)在少数地区亦代黄连使用。
37、鸡子别名鸡卵,鸡蛋。
来源为雉科动物家鸡的卵。
功能主治滋阴润燥,养血安眙。治热病烦闷,燥咳声哑,目赤咽痛,胎动不安,产后口渴,下痢,烫伤。①《本经》:“主除热火疮,痫痉”②《药性论》:“治目亦痛”③《食疗本草》:“治大人及小儿发热,可取卵三颗,白蜜一合,相和服之”④《本草拾遗》:“益气,多食令人有声。一枚以浊水搅,煮两沸,合水服之,主产后痢。和蜡作煎讲,与小儿食之,止痢”⑤《日华子本草》:“镇心,安五藏,止惊,安胎。治怀妊天行热疾狂走,男子阴囊湿痒,及开声喉。醋煮,治久痢。和光粉炒干,止小儿疳痢,及妇人阴疮。和豆淋酒服,治贼风麻痹”⑥《日用本草》:“治汤火疼痛”⑦《随息居饮食谱》:“补血安胎,濡燥除烦,解毒息风,润下止逆”
38、地榆别名白地榆,鼠尾地榆,涩地榆,马连鞍薯,山红枣根,赤地愉,紫地榆,枣儿红,岩地芨,红地榆,水橄榄根,花椒地输,线形地榆,水槟榔,山枣参,黄根子,蕨苗参,黄瓜香,玉札,山枣子,酸赭,豚榆系,白地榆,西地榆,地芽,野升麻,马连鞍,花椒地榆,血箭草。
来源为蔷薇种植物地榆的根及根茎。春季发芽前或秋季苗枯萎后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地的灌木丛、草原、山坡或田岸边。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河北、浙江等地。此外,甘肃、江西、陕西、内蒙古、湖南、湖北、吉林、辽宁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呈不规则的纺锤形或圆柱形,梢弯曲,长约8~13厘米,径约0.5~2厘米。外皮暗紫红色或棕黑色,有纵皱及横向裂纹,顶端有时具环纹。少数有圆柱状根茎,多数仅留痕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粉红色残淡黄色,有排成环状的小白点。气无,味微苦涩。以条粗、质坚。断面粉红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凉血上血,清热解毒。治吐血,衄血,血痢,崩漏,肠风,痔漏,痈肿,湿疹,金疮,烧伤。①《本经》:“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②《别录》:“止脓血,诸瘘,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主内漏不止,血不足”③《药性论》:“止血痢蚀脓”④《唐本草》:“主带下十二病”⑤《日华子本草》:“排脓,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浓煎止肠风”⑥《开宝本草》:“别本注云,止冷热痢及疳痢热”⑦李杲:治胆气不足。⑧《滇南本草》:“治酒寒,面寒疼,肚腹疼”⑨《纲目》:“汁酿酒:治风痹,补脑。捣汁涂虎、犬、蛇.虫伤”⑩《本草正》:“清火明日。治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⑾《药品化义》:“解诸热毒痈”⑿《药物图考》:“调敷汤火伤,疳疮溃烂”⒀《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胃痛,胃肠出血”
备注除上述正品外,尚有同属植物小白花地榆(东北、内蒙古)、细叶地榆(东北)、大花地榆(内蒙古)、长叶地榆(东北、内蒙古)等,亦同等入药。
39、白及别名白根,地螺丝,白鸡儿,白鸡娃,连及草,羊角七,甘根,白根,白给,白芨,冰球子,白乌儿头,千年棕,君球子,一兜棕,皲口药,利知子,臼根,白鸟儿头,君求子。
来源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块茎。8~11月采挖,除去残茎、须根,洗净泥土,经蒸煮至内面无白心,然后撞去粗皮,再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野川谷较潮湿处。分布河南、陕西、甘肃、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干燥块茎略呈掌状扁平,有2~3个分歧,长1.5~4.5厘米,厚约0.5厘米。表面黄白色,有细皱纹,上面有凸起的茎痕,下面亦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以茎痕为中心,周围有棕褐色同心环纹,其上有细根残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横切面呈半透明角质状,并有分散的维管束点。气无,味淡而微苦,并有粘液性。以根茎肥厚,色白明亮,个大坚实,无须根者为佳。主产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河南、浙江、陕西等地;此外,安徽、云南、江西、甘肃、江苏、广西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补肺,止血,消肿,生肌,敛疮。治肺伤咳血,衄血,金疮出血,痈疽肿毒,溃疡疼痛,汤火灼伤,手足皲裂。①《本经》:“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痱缓不收”②《别录》:“除白癣疥虫”③《药性论》:“治结热不消,主阴下痿,治面上皯疱,令人肌滑”④《唐本草》:“手足皲拆,嚼以涂之”⑤《日华子本草》:“止惊邪、血邪,痢疾,赤眼,症结,发背,瘰疬,肠风,痔瘿,刀箭疮扑损,温热疟疾,血痢,汤火疮,生肌止痛,风痹”⑥《本草图经》:“治金疮不瘥,痈疽方中多用之”⑦李杲:“止肺血”⑧《滇南本草》:“治痨伤肺气,补肺虚,止咳嗽,消肺痨咳血,收敛肺气”⑨《中国药植图鉴》:“治矽肺”
40、白矾别名明矾,矾石,石涅,羽涅,羽泽,涅石,理石,白君,明矾,雪矾,云母矾,生矾。
来源为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而成的结晶。
性状为不规则的结晶体,大小不一。无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细密纵棱,有玻璃样光泽。质硬而脆,易砸碎。气微,味微甜而涩。以色白、透明、质硬而脆、无杂质者为佳。易溶于水或甘油,不溶于酒精。水溶液显铝盐、钾盐与硫酸盐的各种反应。产甘肃、安徽、山西、湖北、浙江等地。
功能主治消痰,燥湿,止泻,止血,解毒,杀虫。治癫痫,喉痹,疚涎壅甚,肝炎,黄疸,黄肿,胃、十二指肠溃疡,子宫脱垂,白带,泻痢,衄血,口舌生疮,疮痔疥癣,水、火、虫伤。①《本经》:“主寒热泄痢,白沃,阴蚀恶疮,目痛,坚骨齿”②《别录》:“除固热在骨髓,去鼻中息肉”③《药性论》:“治鼠漏,瘰疬,疗鼻衄,治齆鼻,生含咽津,治急喉痹”④《日华子本草》:“除风去劳,消痰止渴,暖水藏。治中风失音,疥癣。和桃人、葱汤浴,可出汗”⑤《本草衍义》:“火枯为粉,贴嵌甲,牙缝中血出如衄者,贴之亦愈”⑥《本草蒙筌》:“禁便泻,塞齿疼,洗脱肛涩肠。敷脓疮收水”⑦《医学入门》:“治耳卒肿出脓,目赤,目翳,胬肉,口舌生疮,牙齿肿痛出血,历久碎坏欲尽,急喉风痹,心肺烦热,风涎壅盛,作渴泄痢。兼治蛇蝎、恶犬、壁镜、驴涎,马汗毒伤”⑧《纲目》:“吐下痰涎饮磷,燥湿解毒,追涎,止血定痛,蚀恶肉,生好肉,治痈疽疔肿,恶疮,癫痫,疸疾,通大小便,口齿眼目诸病,虎犬蛇蝎百虫伤”⑨《医林纂要》:“生用解毒,煅用生肌却水”
41、花椒别名大椒,秦椒,蜀椒,南椒,巴椒,蓎藙,汗椒,陆拨,汉椒,川椒,点椒,大椒,香椒,大花椒,椒目。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8~10月果实成熟后,剪取果枝,晒干,除净枝叶杂质,分出种子(椒目),取用果皮。
生境分布野生于路旁、山坡的灌木丛中,或为栽培。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主产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等地。此外黑龙江、四川、湖北、青海、湖南、广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果皮(又名:红花椒、红椒、大红袍)腹面开裂或背面亦稍开裂,呈两瓣状,形如切开之皮球,而基部相连,直径4~5毫米;表面红紫色至红棕色,粗糙,顶端有柱头残迹,基部常有小果柄及1~2个未发育的心皮,呈颗粒状,偶有2~3个小蓇葖果并生于果柄尖端。外果皮表面极皱缩,可见许多呈疣状突起的油腺,油腺直径0.5~1毫米;内果皮光滑,淡黄色,常由基部与外果皮分离而向内反卷。有时可见残留的黑色种子。果皮革质,具特殊的强烈香气,味麻辣而持久。以鲜红、光艳、皮细、均匀、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鱼腥毒。治积食停饮,心腹冷痛,呕吐,噫呃,咳嗽气逆,风寒湿痹,泄泻,痢疾,疝痛,齿痛,蛔虫病,蛲虫病,阴痒,疮疥。①《本经》:“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发,明目。”“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②《别录》:“疗喉痹,吐逆,疝瘕,去老血,产后余疾腹痛,出汗,利五脏。”“除六腑寒冷,伤寒,温疟,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肠游下痢,泄精,女子字乳余疾,散风邪瘕结,水肿,黄疸,杀虫鱼毒。开腠理,通血脉,坚齿发,调关节,耐寒暑,可作膏药”③《药性论》:“治恶风,遍身四肢顽痹,口齿浮肿摇动;主女人月闭不通,治产后恶血痢,多年痢,主生发,疗腹中冷痛。”“治头风下泪,腰脚不遂,虚损留结,破血,下诸石水,腹内冷而痛,除齿痛”④《食疗本草》:“灭瘢,下乳汁”⑤《日华子本草》:“破癥结,开胃,治天行时气温疾,产后宿血,治心腹气,壮阳,疗阴汗,暖腰膝,缩小便”⑥《纲目》:“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蛔虫,止泄泻”
备注此外,同属植物香椒子的干燥果皮,亦作花椒使用。习称“青花椒”,其果实多为2~3个小蓇葖果集生于一果柄上,只有一个蓇葖果的较少;直径3~4毫米,顶端开裂,具短小的喙尖。外果皮表面草绿色至黄绿色,少有暗绿色,有细皱纹,油腺呈深色点状,不甚隆起。内果皮灰白色,常与外果皮分离,两层果皮都向内反卷。残留的种子黑色,光亮,卵圆形。气香,味麻辣。主产于辽宁、江苏、河北等地。各地所产的土花椒,主要为同属植物野花椒(参见“野花椒叶”条)、竹叶椒(参见“竹叶椒叶”条)、勒欓(参见“鹰不泊”条)、柄果花椒(参见“麻口皮子药”条)等的果皮,亦作花椒之代用品。
42、槐枝别名槐嫩蘖。
来源为豆科植物槐的嫩枝。
功能主治治崩漏带下,心痛,目赤,痔疮,疥疮。①《别录》:“主洗疮及阴囊下湿痒”②《唐本草》:“嫩蘖枝炮熨,止蝎毒”③《本草拾遗》:“木为灰,长毛发”④《本草图经》:“春采嫩枝,煅为黑灰,以揩齿去停簧涨嘀θ×ぃ酝垦ⅰ雹荨兜崮媳静荨罚骸跋雌し艚犟テし麴髦纭雹蕖陡倌俊罚骸爸纬嗄浚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