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耆汤

医药知识2023-02-09 13:34:29百科知识库

槐耆汤

槐耆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7味。

槐耆汤的基本资料

槐耆汤(《验方新编》卷十五)

处方槐花1两,青蒿1两,生地7钱,紫苏7钱,南薄荷7钱,连翘7钱,生黄耆5钱,天冬5钱,元参5钱,花粉5钱,黄柏3钱。

功能主治疳蛊,口干火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头痛,加白芷3钱,川芎2钱。

注意受毒极重者,戒盐、荤、女色;服药数月后,开荤、盐,近色无妨。

槐耆汤相关中药材

1、天冬

别名大当门根,天门冬,明天冬,天冬草,倪铃,丝冬,赶条蛇,多仔婆。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H)Merr.的根。秋、冬季采挖,除去须根人沸水中煮或蒸,除去外皮,微火烘干或用硫磺熏后再烘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亦栽培于庭园。分布我国中部、西北、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

性状块根长圆纺锤形,长6~20cm,中部直径0.5~2cm。表面黄白色或浅黄棕色,呈油润半透明状。干透者质坚硬而脆,未干透者质柔软,有粘性,断面蜡质样。味甘、微苦。

功能主治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劳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白喉。

2、黄柏

别名檗木,檗皮,黄檗,元柏,檗木。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黄柏或黄皮树的树皮。3~6月间采收。选十年以上的黄柏,轮流剥取部分树皮。不能一次剥尽,以保持原树继续生长。剥去后,即自行生长新皮,未割部分可在下年采收。将剩下的树皮晒至半干,压平,刮净粗皮(栓皮),至显黄色为度,不可伤及内皮,刷净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霉变色。

性状①东黄柏 又名:关柏、关黄柏。为植物黄柏的干燥树皮。呈稍弯曲的板片状,边缘不整齐,长宽不一,厚约2~4毫米。栓皮留存或已剥离,栓皮较厚,表面灰白色;栓皮剥离者,表面棕黄色,平坦或有抽皱及皮孔;内表面灰黄色。质较松,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淡黄色稍带绿。气微,味苦。粉末遇水即带粘性,并使水染成黄色。以片张厚大、鲜黄色、无栓皮者为佳。主产辽宁、吉林、河北。此外,黑龙江、内蒙古亦产。以辽宁产量最大。②川黄柏(《得配本草》)为植物黄皮树及其变型变种的干燥树皮。呈稍弯曲的板片状,边缘不整齐,长宽不一,厚约3~5毫米,栓皮多已剥离。外表面深黄色,较平坦,有纵棱线及棕色皮孔;内表面灰黄色或黄色。质坚硬而轻,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呈片状分裂,鲜黄色。气微,味苦,嚼之有粘滑性,能使水染黄色。以片张厚大、鲜黄色、无栓皮者为佳。主产四川、贵州、湖北、云南。此外,湖南、甘肃、广西亦产。以四川、贵州产量最大。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治热痢,泄泻,消渴,黄疸,痿躄,梦遗,淋浊,痔疮,便血,亦白带下,骨蒸劳热,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疮疡肿毒。①《本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②《别录》:“疗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③《药性论》:“主男子阴痿。治下血如鸡鸭肝片;及男子茎上疮,屑末敷之”④《本草拾遗》:“主热疮疱起,虫疮,痢,下血,杀蛀虫;煎服,主消渴”⑤《日华子本草》:“安心除劳,治骨蒸,洗肝,明目,多泪,口干,心热,杀疳虫,治蛔心痛,疥癣,蜜炙治鼻洪,肠风,泻血,后分急热肿痛”⑥《珍珠囊》:“治肾水。膀胱不足,诸痿厥,腰膝无力”⑦《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泻膀胱龙火,利结小便,下焦湿肿,痢疾先见血,脐中痛,补肾水不足”⑧《用药心法》:“治疮痛不可忍者”⑨《兰室秘藏》:“泻冲脉之邪。治夏月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卧”⑩《纲目》:“敷小儿头疮”⑾《现代实用中药》:“打扑挫筋等,磨粉调如泥状涂贴”

备注黄皮树的变种秃叶黄皮树(分布湖北、四川、贵州、陕西)、峨嵋黄皮树(分布四川)、云南黄皮树(分布云南)、镰刀叶黄皮树(分布云南)等也同等入药。

3、连翘

别名旱连子,大翘子,空壳,旱连子,空翘,落翘,连壳,黄花条,黄链条花,黄奇丹,青翘。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果实初熟或熟透时采收。初熟的果实采下后,蒸熟,晒干,尚带绿色,商品称为“青翘”;熟透的果实,采下后晒干,除去种子及杂质。称为“老翘”;其种子称“连翘心”。

生境分布多丛生于山野荒坡间,各地亦有栽培。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江西、云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主产山西、河南、陕西、山东。此外,湖北、河北、四川、甘肃亦产。

性状干燥的果实呈长卵形,长1.5~2厘米,直径0.6~1厘米。顶端锐尖,基部有小柄,或已脱落。表面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多数凸起的小斑点,两侧各有1条明显的纵沟。青翘多不开裂,绿褐色,表面凸起的灰白色小斑点较少,种子多数,细长,一侧有翅,黄绿色。老翘自尖端开裂或裂成两瓣,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内表面多为浅黄棕色,种子棕色,多已脱落。气微香,味苦。青翘以色青绿、无枝梗者为佳;老翘以色黄、壳厚、无种子、纯净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①《本经》:“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②《别录》:“去白虫”③《药性论》:“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④《日华子本草》:“通小肠,排脓。治疮疖,止痛,通月经”⑤李杲:“散诸经血结气聚;消肿”⑥王好古:“治耳聋浑浑焞焞”

4、青蒿

别名草蒿,方溃,臭蒿,香蒿,三庚草,蒿子,草青蒿,草蒿子,细叶蒿,香青蒿,苦蒿,臭青蒿,香丝草,酒饼草,草蒿,方渍,野兰蒿,黑蒿,白染艮,细青蒿。

来源为菊科植物青蒿或黄花蒿的全草。夏季开花前,选茎叶色青者,割取地上部分,阴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性状①青蒿的干燥全草,长约60~90厘米。茎圆柱形,表面黄绿色或绿褐色,有纵向的沟纹及棱线,全体无毛,质轻,易折断,断面呈纤维状,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叶片部分脱落,残存的叶皱缩卷曲,绿褐色,质脆易碎。气香,味微苦。以质嫩、色绿、气清香者为佳。②黄花蒿的干燥全草详“黄花蒿”条。

功能主治清热,解暑,除蒸。治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疟疾,痢疾,黄疸,疥疮,瘙痒。①《本经》:“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留热在骨节间,明目”②《唐本草》:“生按敷金疮,大止血,生肉,止疼痛”③《食疗本草》:“益气,长发,补中,明目,煞风毒。治骨蒸。烧灰淋汁,和石灰煎,治恶疮瘢靥”④《本草拾遗》:“主妇人血气,腹内满,及冷热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并捣绞汁朋。亦暴干为末,小便冲服。如觉冷,用酒煮”⑤《日华子本草》:“长毛发,发黑不老,兼去蒜发,心痛热黄,生捣汁服并敷之。泻痢,饭饮调末五钱匕”⑥《滇南本草》:“去湿热,消痰。治痰火嘈杂眩晕。利小便,凉血,止大肠风热下血,退五种劳热,发烧怕冷”⑦《纲目》:“治疟疾寒热”⑧《本草新编》:“退暑热”⑨《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食积,洗疥癞”⑩《医林纂要》:“清血中湿热,治黄疸及郁火不舒之证”

备注此外,部分地区习惯作青蒿使用的,尚有下列几种:①茵陈蒿及滨蒿的老枝,前者使用于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后者使用于东北地区。参见“茵陈蒿”条.②牡蒿的全草,在江苏、上海、四川等地使用。参见“牡蒿”条。

5、槐花

别名槐蕊,金药树,护房树,豆槐,槐米。

来源为豆科植物槐的花朵或花蕾。夏季,花初开放时采收花朵,商品称“槐花”;花未开时采收花蕾,商品称“槐米”。除去杂质,当日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平原或植于庭园。我国大部地区有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而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广东、广西、辽宁等地为主产区。

性状①槐花 干燥花朵,花瓣多数散落,完整的花呈飞鸟状,直径约1.5厘米,花瓣5枚,黄色或淡棕色,皱缩、卷曲。基部萼筒黄绿色,先端5浅裂。雄蕊淡黄色,须状,有时弯曲。子房膨大。质轻,气弱,味微苦。以色黄白、整齐、无枝梗杂质者为佳。②槐米 又名:槐花米(《医方易简》)。系干燥的花蕾,呈卵形或长椭圆形,长2.5~5毫米,宽1.5~2毫米。外表黄褐色或黄绿色,稍皱缩,下部为钟状花萼,先端具不甚明显的5齿裂,有时有短柄,上部为未开放的花冠,大小不一,花萼和花冠的外面均疏生白色短柔毛。质松脆。气弱,味微苦。以花蕾足壮、花萼色绿而厚、无枝梗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止血。治肠风便血,痔血,尿血,血淋,崩漏,衄血,赤白痢下,风热目赤,痈疽疮毒。并用于预防中风。①《日华子本草》:“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藏虫及热,治皮肤风,并肠风泻血,赤白痢”②《医学启源》:“凉大肠热”③《纲目》:“炒香频嚼,治失音及喉痹。又疗吐血,衄,崩中漏下”④《本草正》:“凉大肠,杀疳虫。治痈疽疮毒,阴疮湿痒,痔漏,解杨梅恶疮,下疳伏毒”⑤《医林纂要》:“泄肺逆,泻心火,清肝火,坚肾水”⑥《本草求真》:“治大、小便血,舌衄”⑦《本草求原》:“为凉血要药。治胃脘卒痛,杀蛔虫”⑧《东北药植志》:“治疗糖尿病的视网膜炎”

6、薄荷

别名蕃荷菜,菝蕑,吴菝蕑,南薄荷,猫儿薄苛,野薄荷,升阳菜薄苛,蔢荷,夜息药,仁丹草,见肿消,水益母,接骨草,土薄荷,鱼香草,香薷草,蕃荷菜,菝蔺,吴菝蔺,升阳菜,薄苛,夜息花。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叶。大部分产区每年收割2次,第1次(头刀)在小暑至大暑间。第2次(二刀)于寒露至霜降间,割取全草,晒干。广东,广西温暖地区1年可收割3次。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江西。

性状干燥全草,茎方柱形,长15~35厘米,直径2~4毫米,黄褐色带紫,或绿色,有节,节间长3~7厘米,上部有对生分枝,表面被白色绒毛,角棱处较密,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中空。叶对生,叶片卷曲面皱缩,多破碎。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具有白色绒毛;质脆。枝顶常有轮伞花序,黄棕色,花冠多数存在。气香,味辛凉。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

功能主治疏风,散热,辟秽,解毒。治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①《药性论》:“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②《千金·食治》:“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主辟邪毒,除劳弊”③孙思邀:“煎汤洗漆疮”④《唐本草》:“主贼风,发汗。(治)恶气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⑤《食疗本草》:“杵汁服,去心脏风热”⑥《食性本草》:“能引诸药入营卫。疗阴阳毒、伤寒头痛”⑦《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吐痰。除贼风。疗心腹胀。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⑧《本草图经》:“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小儿风涎”⑨《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劳热,用其汁与众药为膏”⑩李杲:“主清利头目”⑾王好古:“能搜肝气。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⑿《滇南本草》:“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疮。”又:“野薄荷上清头目诸风,止头痛、眩晕、发热,去风痰,治伤风咳嗽、脑漏鼻流臭涕,退虚痨发热”⒀《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⒁《本草述》:“治中风,癫痫,伤燥热郁”⒂《医林纂要》:“愈牙痛,已热嗽,解郁暑,止烦渴,止血痢,通小便”⒃《本草再新》:“消目翳”

7、黄耆

别名戴糁,戴椹,独椹,蜀脂,百本,王孙,百药绵,绵黄耆,黄芪,箭芪,土山爆张根,独根,二人抬。

来源为豆科植物黄耆或内蒙黄耆等的干燥根。秋季采挖。除净泥土,切去根头部及支根,晒干后分别打捆。或晒至六、七成干,捆成小捆,再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呈圆柱形,极少有分枝,上端较粗,下端较细,两端平坦,长20~70厘米,粗1~3厘米。一般在顶端常带有较粗大的根头,并有茎基残留。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褐色,全体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皮孔横向,细长,略突起。质硬略韧,坚实有粉性,折断面纤维性甚强,呈毛状;皮部黄白色,有放射状弯曲的裂隙,较疏松;木质部淡黄色至棕黄色,有多少不等的放射状弯曲的裂隙;老根断面木质部有时枯朽而呈黑褐色,甚至脱落而成空洞。气微弱而特异,味微甜,嚼之有豆腥气。以根条粗长、皱纹少、质坚而绵、粉性足、味甜者为佳。根条细小、质较松、粉性小及顶端空心大者质次。

功能主治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虎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血虚之证。①《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②《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③《药性论》:“治发背。内补,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生陇西者下补五脏。蜀白水赤皮者,治客热”④《日华子本草》:“黄耆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癣,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并治头风,热毒,赤目等。”“白水耆,排脓治血,及烦闷,热毒,骨蒸劳,功次黄耆;赤水耆,治血,退热毒,余功用并同上;木耆治烦,排脓力微宁黄耆,遇缺即倍用之”⑤《医学启源》:“治虚劳自寒(「寒」一作「汗」),补肺气,实皮毛,泻肺中火,脉弦自汗,善治脾胃虚弱,内托阴证疮疡必用之药”⑥王好古:“主太阴疟疾”⑦《本草备要》:“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痘症不起,阳虚无热者宜之”

备注此外,尚有多种黄耆属植物在各产地亦同供药用。如春黄耆(又名藏黄耆)(西藏)、云南黄耆(西藏、云南)、弯齿黄耆(云南)、阿克苏黄耆(新疆)等。甘肃、河北、青海所产的小白耆(又称小黄耆),为植物金翼黄耆的根;甘肃、青海所产的白大耆,为植物塘谷耳黄耆的根;四川所产的川耆,主要为塘谷耳黄耆及多花黄耆的根。此等商品外形与上述相近,但较细小,质量亦较差,产量也少。黄耆除上述品种外,尚有一种红耆。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耆的根,产量较大。药材呈长圆柱形,少分枝,上粗下细,长10~50厘米,粗6~20毫米。表面棕黄色或近于棕红色,有纵皱及少数支根痕;皮孔横向,浅黄色或暗黄色,略凸出;栓皮易剥落。质柔韧,断面纤维性且富粉质,皮部棕白色,形成层成棕色的环,木质部淡黄棕色,中心颜色较浅,有细致的类白色放射状纹理。气微弱而特异,味微甜。产甘肃南部。

本文标签: 药学  方剂大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槐耆汤
2023-02-09
槐皮丸
2023-02-09
瓜桂散
2023-02-09
槐梅膏
2023-02-09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