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精(别名龙衔、白及、兔竹、垂珠、鸡格、米脯、菟竹、鹿竹、重楼、救穷、戊已芝、萎蕤、苟格、马箭、仙人余粮、气精、生姜、野生姜、米餔、野仙姜、山生姜、玉竹黄精、白及黄精、阳誉蕻、土灵芝、老虎姜、山捣臼、鸡头参、赖姜。),甘;平,养阴润肺;补脾益气,滋肾填精。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脾虚乏力;食少口干;消渴;肾亏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耳鸣目暗;须发早白;体虚赢瘦;风癞癣疾。小编整理出含有黄精的处方共3546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781~840共60个。
处方1、调中汤处方白术2两,茯苓1两,丁香半两,厚朴2两(生姜汁炒),半夏1两(汤浸7次,切,焙干),甘草1两(炙赤色),肉桂半两(忌火),槟榔2对(锉碎)。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伤寒后脾胃气不和。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5片,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日进3服。
摘录《普济方》卷一四六引《保生回车论》
处方2、除湿膏处方广胶3两,生姜半斤(捣汁),乳香1钱半,没药(取末)1钱半。
制法上入铜勺内,火上熬化,移在滚汤内顿,以筋搅匀,入花椒末少许,再搅匀,摊厚纸或绢上。
功能主治中湿,遍身骨节疼痛。
用法用量贴患处,用鞋底烘热熨之。
摘录《寿世保元》卷二
处方3、丁香散处方丁香半两,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3分,白术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人参1两(去芦头),赤芍药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膈气,心胸冷气疼痛,不食少力。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入酒半小盏,更煎3-2沸,不拘时候,稍热服。
摘录《圣惠》卷五十
处方4、麻子汤处方麻子5合(熬),橘皮3两,芍药3两,生姜3两,桂心3两,甘草(炙)3两,半夏5两(洗),人参1两,当归2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风邪感结众殃,恍惚不安,气欲绝,水浆不入口。
用法用量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次服。
注意忌海藻、菘菜、羊肉、饧、生葱等物。
摘录《外台》卷十五引《肘后方》
处方5、麻子汤处方麻子1升,桂心2两,人参2两,阿胶1两,紫菀1两,生姜3两,干地黄4两,桑白皮1斤,饧1斤。
功能主治肺气不足,咳唾脓血,气短不得卧。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酒1斗5升,水1斗5升,煮取4升,分5次服。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此炙甘草汤之变方。因咳唾血脓,肺中津伤,故用人参、阿胶、地黄、麻仁以滋津血之燥,生姜、桂枝以散肺气之结,紫菀即甘草之变味,桑皮即麦冬之变味,饧糖则大枣之变味耳。
摘录《千金》卷十七
处方6、解肌汤处方恒山2两,柴胡4两,知母1两,甘草1两,青蒿子1两,桃枝1两,桂、生姜2两,乌梅12枚,葱白3寸,薤白3寸,柳枝1握,鳖甲(醋炙,去裙襕)2两。
功能主治伤寒往来寒热,有时肢节烦疼者;久疟。
用法用量方中桂用量原缺。不用葱、薤亦良。
摘录《普济方》卷一四二
处方7、黄耆桂枝五物汤别名黄耆汤、黄耆五物汤、桂枝五物汤、五物汤
处方黄耆3两,芍药3两,桂枝3两,生姜6两,大枣12枚(一方有人参)。
功能主治调养荣卫,祛风散邪。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用法用量黄耆汤(《圣济总录》卷十九)、黄耆五物汤(《三因》卷三)、桂枝五物汤(《赤水玄珠》卷十二)、五物汤(《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
各家论述《金鉴》:以黄耆固卫;芍药养阴;桂枝调和营卫,托实表里,驱邪外出;佐以生姜宣胃;大枣益脾,为至当不易之治也。
临床应用1.痹:张,形寒,手足痛,肌肉渐肿,劳力行走,阳气受伤,客邪内侵,营卫失和。仿《局方》“痹在四肢,汗出阳虚者,与黄耆五物汤”。黄耆、桂枝、茯苓、炙草、当归、煨姜、南枣。2.真中风:诊得两手脉厚而长,惟左手略兼弦象,两寸稍紧,脉厚者,得土之敦气,厚道足以载福,为长寿之征。但弦为风脉,紧为痛脉,今紧在两寸,主上半身有痹痛之患,据称手腕及臂上痛,时愈时作,已阅五年之久,且指尖时苦麻木,昔年尤甚,近年略减,细察此症,系风在关节而作痛,至其所以痛者,乃气血与风邪相抗拒,非同偏枯者之全不觉痛,其妙在于痛处,不难扶正以屏邪,书称中指麻木,三年内防患中风,以中指属手心经故也。今幸麻木之处以食指、拇指为甚,系肺与大肠气之不调,尚无大害,然风善行而变数,必须及早治之,然斯时若肥风药以预防中风,是适招风取中,无异借寇兵而齐盗粮,宜出诸郑重,切勿孟浪以图一逞,宜用黄耆五物汤。黄耆2钱,桂枝尖2钱,生白芍2钱,生姜4钱,大枣2枚,同煎服。3.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一老妪,证见右半身瘫痪,口眼喎[音 wāi]斜,手足麻木,肌肉不仁,右半身自汗出。血压:150/100毫米汞柱。此乃营卫气血虚亏,阳气阻闭,经脉失于营养之证。予黄耆桂枝五物汤治之。共服15剂,血压:140/90毫米汞柱,脉舌正常。诸症蠲除,一如常人。四年后追访,终未再作。4.血痹:刘某,患四肢麻木一年余,夜晚尤甚。用维生素B12与维生素B1;肌肉注射60余日,疗效不明显。后改为针灸治疗,初针有小效,继之无效。证见气虚懒言,疲乏无力,四肢麻木以上肢较甚,臀部发凉。脉双沉细,舌质淡嫩,苔薄白。取黄耆桂枝五物汤治之。服15剂,诸证俱蠲。5.自汗:患者,女,31岁。工人。痢后继见汗出,已两年余。动则大汗淋漓,乍冷乍热,时时恶风,并出现肠鸣,进食不慎即泻,头晕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无力寸浮大。经某医院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屡治罔效。遂用黄耆桂枝五物汤加白术、五味子,水煎4剂,服后自汗明显改善,将桂枝减量,白术增制,使之外助黄耆以固表,内达健脾以收功。继进6剂,肠鸣消失。再进3剂,诸症悉除。6.胸痹:患者,女,51岁,干部。病初自觉胸闷气短,继则胸前区时感隐痛,并向左肩背放射,遇寒痛甚,已2年余。心电图诊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予黄耆桂枝五物汤加薤白、炙甘草,共服30余剂,胸痛诸证得以控制,心电图近于正常。7.胃脘痛:患者,女,42岁,工人。胃脘时感隐痛,逢劳遇寒尤甚,已5年许,钡餐透视诊为“胃窦炎”。曾屡服大剂辛热理气之品,渐致腹胀纳呆,大便时溏,周身乏力,舌淡润,脉沉弦迟。方用黄耆桂枝五物汤加炙甘草、干姜,服药后,胃痛顿解。酌去干姜,加腹皮与茯苓交替使用,予以健脾,因病陈久,宜缓缓图治。继服20余剂,诸证渐愈。8.低热:朱某某,女.35岁,教师。低热2年余,体温常在37.5℃左右,偶尔达38℃。伴有怯风怕冷,自汗津津,声低气短,纳谷不香,大便溏薄,周身乏力等证。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而胖,脉细缓无力。证属气虚身热。拟取甘温除热法,黄耆桂枝五物汤加焦白术、炙甘草。服上方12剂后,症状基本消失。改用补中益气丸调服半月以善后,随访至今未发。
摘录《金匮》卷上
处方8、大腹皮散处方大腹皮1两(锉),草豆蔻半两(去皮),人参半两(去芦头),白茯苓半两,白术1两半,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干姜半两(炮裂,锉),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白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桂心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和气,益脾胃。主伤寒后,胃气不和,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三
处方9、调中丸处方赤茯苓1两,白术1两,桔梗(锉碎)1两,泽泻1两,陈皮(去白)1两,干葛1两,滑石1两半,枳壳(麸炒去瓤)1两半,半夏(汤洗7次,焙)1两半,猪苓(去皮)2分,黄芩2分,木通2分,黑牵牛1两半,干生姜3钱。
制法上为细末,白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剖判清浊,升降水土,流湿润燥,消饮除痰。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摘录《御药院方》卷三
处方10、黑豆生姜汤处方黑豆1合,生姜1两(切),杉木节2两,沉香1两,紫苏茎叶2两,槟榔2两,童便3升,木瓜2两(干者)。
制法上锉细。
功能主治脚气冲心,烦闷气喘,坐卧不得。
用法用量先炒黑豆、生姜令熟,后入小便并诸药,煎至2升,去滓,暖1小盏服,不拘时候。
摘录方出《圣惠》卷四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二四四
处方11、丁香散处方丁香3分,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白术3分,前胡3分(去芦头),桂心3分,人参3分(去芦头),枇杷叶半两(去毛,炙微黄),厚朴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柴胡1两(去苗),白茯苓3分,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诃黎勒1两(煨用皮),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气劳,脾胃久弱,呕逆不纳饮食,四肢羸瘦,渐加乏力。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二十八
处方12、茯神汤处方茯神4两,独活4两,黄耆5两,远志5两,防风5两,生姜3两,甘草2两,人参2两,当归2两,牡蛎2两,白术2两,苁蓉2两,附子2两。
功能主治风眩倒,屋转,吐逆,恶闻人声。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劳水1斗2升,煮取3升,服5合,昼夜尽。
摘录《千金》卷十三
处方13、黄耆汤处方黄耆(锉)1两,当归(切、焙)1两,人参1两,甘草(炙,锉)1两,干草(炮)1两,芍药1两半,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半,半夏(汤洗去滑)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心腹彻痛,诸虚冷气胀满。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冷气多者,加附子1枚(炮裂,去皮脐)。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处方14、麻子汤处方大麻子1升(净择,水渍1宿),麻黄(去节)3两,防风3两,生姜3两,橘皮3两,荆芥3两,芎䓖3两,桂心2两,石膏5两(碎,绵裹),竹叶(洗)1握,葱白1握,豉心1合,蜀椒30枚(汗,去目),杜仲5两,独活4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偏风。
用法用量以水2斗,煮麻子令牙出,去滓,取1斗,先煮麻黄3沸,去沫,纳诸药,煎取3升,去滓,空腹顿服之令尽。覆取汗,以粉粉身,勿冲风。有患风水及大风者,不过3-4剂。
注意忌生葱、生菜、热面、荞麦、猪、鱼、笋,一切陈臭物。
摘录《外台》卷十四引《广济方》
处方15、理中汤处方槟榔(锉)、赤茯苓(去黑皮)、木通(锉)、桂(去粗皮)、陈橘皮(汤浸,去白)、半夏(用生姜捣碎,焙)、沉香各等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痰饮。思后余毒,不思饮食,三焦气惫。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半分(切),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处方16、高良姜散别名高良姜汤
处方高良姜半两(锉),人参3分(去芦头),草豆蔻1两(去皮),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诃黎勒1两(煨,用皮),丁香半两,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3分,甘草1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脾虚腹胀,肠鸣切痛,食少无力。
用法用量高良姜汤(《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摘录《圣惠》卷四十三
处方17、丁香散处方丁香3分,肉豆蔻(去壳)3分,当归(锉,微炒)3分,白术3分,缩砂(去壳皮)3分,人参(去芦头)3分,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产后胃气虚弱,因饮食不节,致成霍乱。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2个,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八
处方18、高良姜丸处方白术1两半,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参1两(去芦头),高良姜1两(锉),桂心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京三棱1两(微煨,锉),红豆蔻半两(去皮),干姜半两(炮裂,锉)。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伤寒后宿食不消,脾胃积冷,多吐酸水,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姜、枣汤送下。
摘录《圣惠》卷十三
处方19、椒附丸处方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1两,桔梗(锉,炒)半两,芍药半两,干姜(炮)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乌头(炮裂,去皮脐)1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七疝。或心腹厥逆,不得气息,痛达背膂;或心下坚痛,手不可近;或脐下坚痛,得寒冷食辄剧;或胁下坚痛大如手;或少腹胀满,引膀胱急痛;或女子月事不时。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米饮或温酒送下,1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处方20、高良姜汤别名高良姜散
处方高良姜10分,当归10分,橘皮8分,厚朴10分(炙),桔梗8分,桃仁50枚(去皮尖),吴茱萸8分,生姜8分,诃黎勒5分。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久心痛刺肋,冷气结痛不能食。
用法用量高良姜散(《圣惠》卷四十三)。
注意忌猪肉、生冷、油腻、粘食、小豆。
摘录《外台》卷七引《广济》
处方21、椒矾汤处方蜀椒3两,白矾(碎)3两,葱白1握(并须洗净),大豆5升(拣净),盐2两,生姜(切)2两。
功能主治脚气。兼治肠风,瘾疹,眼昏,鼻衄,耳聋等疾。
用法用量上纳釜中,以浆水3斗,煮至2斗5升,用新瓦瓮子1口,可容5斗者。用板子阔3寸,于瓮子近底横着之。将煎得汁去滓,乘热投入中,候冷暖得所,即入脚踏瓮中板上蘸脚,频频以汤从骭面淋之,其汤只可离脚面2-3寸,不可过脚踝。或汤冷,即依前纳釜中,入前药滓,煎3-4沸后,去滓,依前法蘸之。其滓只可重煎3-4度,若有汗出甚者乃止。得汗后,须衣被盖覆,候定吃姜汤茶1碗。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四
处方22、淡竹茹汤处方生淡竹茹1升,麦门冬5合,甘草1两,小麦5合,生姜3两,大枣14枚。
功能主治产后虚烦,头痛,短气欲绝,心中闷乱不解。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竹茹、小麦,取8升,去滓,乃纳诸药,煮取1升,去滓,分2服,羸人分作3服。若有人参入1两,若无人参,纳茯苓1两半亦佳。气逆者,加半夏2两。
摘录《千金》卷三
处方23、川芎茶处方紫苏叶(锉碎)、生姜(锉丝)、鲜川芎梗叶(锉碎。如无,用干川芎亦可)、陈皮、鲜菖蒲(用根,锉丝)各等分。
制法作1盒,细茶1盒,于5月5日午时洗干净手收药,与茶拌匀,用厚纸包封,勿令泄气,焙干,瓷瓶收贮。
功能主治感冒风寒,头痛鼻塞,身体拘急,畏风者。
用法用量每服用时,加葱白,用滚汤泡1钟,热服之。汗出即愈。
摘录《万氏家抄方》卷一
处方24、橘姜饮处方陈皮(水洗,不去白)2两,生姜(捶碎,不去皮)4两。
功能主治身热,头昏重,未辨阴阳,夹湿伤寒暑等疾。
用法用量以水4碗,煎至1碗半,取1盏,通口并服。
摘录《普济方》卷一三六引《百一》
处方25、大腹皮散处方大腹皮1两(锉),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木香半两,桂心半两,白术3分,川芒消1两,厚朴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食毒伤寒,心腹胀满,时复呕吐,憎寒,不下饮食,大小便秘涩。
用法用量《普济方》卷一三六引本方无生姜,名“大腹汤”。
摘录《圣惠》卷十一
处方26、大腹木香汤处方大腹(锉)1两,木香1两,前胡(去芦头)半两,肉豆蔻(去壳)半两,人参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京三棱(炮,锉)1两半,干姜(炮)半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诃黎勒(炮,去核)半两,陈曲(微炒)1两,桂(去粗皮)半两,大麦芽(微炒)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焙)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脾气虚弱,心腹胀满,呕吐痰逆,胸膈不利,腹胁刺痛,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2枚(去核),同煎至7分,去滓,稍热食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六
处方27、调中人参饮处方人参3分,龙骨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分,当归(切,焙)1两,干姜(炮裂)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下痢色白,小便赤。
用法用量1-2岁儿,每用1钱匕,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分2次温服,空心、日晚各1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处方28、干姜汤处方干姜(炮)3两,黄连(去须)3两,赤石脂3两,当归(锉,炒)3两,半夏(先研为末,生姜汁制作饼子用)5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2两,桂(去粗皮)2两,龙骨(火烧红)2两,枳壳(去瓤,麸炒)2两,人参2两,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产后霍乱吐利,四肢逆冷,虚烦。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取8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处方29、集宝疗痹膏处方川乌4钱,草乌4钱,南星4钱,半夏4钱,当归4钱,红花4钱,独活4钱,羌活4钱,大黄4钱,桃仁4钱,山甲1钱,肉桂1钱,白芷5钱,陀僧2两,硫黄半斤,松香1斤,生姜汁1钱,麻油1斤,竹汁1碗。
功能主治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收煎好,加乳香、没药、血竭、胡椒、樟脑、细辛、牙皂末各2钱,若加商陆根、凤仙、闹羊花、鲜烟叶、鲜蒜、鲜豨莶等汁更妙。
摘录《医学从众录》卷七
处方30、鹿肉汤处方鹿肉3斤,芍药3两,半夏1升,干地黄2两,独活3两,生姜6两,桂心1两,芎䓖1两,甘草1两,阿胶1两,人参4两,茯苓4两,秦艽3两,黄芩3两,黄耆3两。
功能主治产后中风,风虚头痛,壮热,言语邪僻。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2斗,煮肉得1斗2升,去肉纳药,煎取3升,去滓,纳胶令烊,分4服,日3夜1。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产后为虚风所袭,非峻培气血,助其祛风之力,弗g有济。恐草木无情,不能速为取效,故取血肉之味,稍兼独活、秦艽鼓舞参、耆之性,不能助力祛邪,兼杜虚风复入,真补中寓泻之良法也。
摘录《千金》卷三
处方31、茯神汤处方茯神4两,麦门冬4两,人参1两,羌活1两,远志1两,当归1两,甘草1两,紫石1两,五味子1两,半夏3两,防风3两,黄耆3两,生姜5两,酸枣3升。
功能主治风虚满,颈项强,心气不定,不能食。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3升煮酸枣,取1斗,去枣,纳余药,煎取3升半,1服7合,日3次,夜2次。
摘录《千金》卷十四
处方32、黄连丸处方黄连1两(去须,微炒),干姜1两(炮裂,锉),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多令香熟),神曲1两(炒令微黄),当归1两(微炒),禹余粮1两(烧醋淬3遍),赤石脂2两,酸石榴皮1两,川乌头1两(炮裂,去皮脐)。
制法上为末,醋煮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白痢腹痛,不思饮食,瘦瘁骨立。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艾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九
处方33、高良姜散处方高良姜3分(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陈橘皮1两(汤侵,去白瓤,焙),木瓜2两(干者),人参1两(去芦头),白术3分,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霍乱转筋、吐利,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二○三
处方34、黄芩汤处方黄芩半两,薤白1握,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豉1合,石膏1两(捣碎),麦门冬半两(去心),粟米半两,生姜半两。
制法上锉细。
功能主治乳石发动,心躁烦热,痰饮呕逆,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都以水3大盏,煎至1盏半,去滓,分为3服,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圣惠》卷三十八
处方35、大养胃汤处方厚朴(去皮)2两,生姜2两,肥枣3两(锉,上3味同炒),白术1两,山药(炒)1两,人参1两,川芎1两,橘皮1两,当归1两,五味子1两,藿香1两,甘草(炙)1两,枇杷叶(刷毛,姜炙)1两,黄耆1两。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饮食伤脾,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上气复热,四肢冷痹,三焦不调;及胃虚寒气在上,忧气在下,二气并争,但出不入,呕不得食。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7分,去滓,空腹服;或为细末,米汤调下。
摘录《三因》卷十一
处方36、高良姜汤处方高良姜(锉)2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3度,炙干)2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干)2两,白术2两,桑根白皮(锉,炒)2两,甘草(炙)2两,人参1两,木瓜(去皮瓤并子,焙干)3两,五味子(拣)2两,桂(去粗皮)1两,槟榔(锉)1两,诃黎勒皮1两,木香1两,肉豆蔻仁1两,盐3升(淘去泥滓,炼成盐花,研)。
制法上15味,先捣前14味,为细末,与盐花末同研令匀。以水5升,下药末1时入锅中,和盐花同煎,不住手搅,候水干,出药于盆中,干即贮之。
功能主治破气消食。主霍乱,心腹胀满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加生姜少许,煎汤点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处方37、葱根葛豉粥别名葱根葛豉汤
处方葱根3大握,干葛6两(切),豉3合,葱白1大握(劈),生姜少许(切),椒15颗。
功能主治服石之后,四肢筋强,背脊重,或头痛如刺,眼睛欲脱者。
用法用量葱根葛豉汤(《普济方》卷二六○)。
摘录《外台》卷三十七
处方38、浮萍葛根半夏汤别名青萍葛根半夏汤
处方浮萍3钱,葛根3钱,石膏3钱,元参3钱,芍药3钱,半夏3钱,生姜3钱,甘草2钱。
功能主治温疫,阳明经症,呕吐者。
用法用量青萍葛根半夏汤(《医学金针》卷八)。
摘录《四圣悬枢》卷二
处方39、除湿膏处方羌活2两,草乌2两,苍术2两,防风2两,黄柏2两,灵仙2两,甘遂2两,大戟2两,葶苈2两,半夏2两,川芎2两,厚朴2两,槟榔2两,泽泻2两,白芥子2两,赤苓2两,黑丑(煅)1两,白术1两,蓖麻仁1两,赤芍1两,乳香1两,没药1两,黄芩1两,陈皮1两,皂角1两,栀子1两,生姜1两,或加大黄、黄连。
制法油熬,黄丹收,滑石4两,松香6两,搅。
功能主治通治湿热。
用法用量内症贴脐,外症贴患处。
摘录《理瀹》
处方40、槐实丸处方槐实1两,黄耆(锉)1分,枳实(去瓤,麸炒黄)1分,贯众1分,白术1分,肉豆蔻仁1分,防风(去叉)1分,荆芥穗1分,樗荚(去皮,炒紫色)1分,苦参1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半两,麝香(别研)半两,木香半两,芎䓖半两,皂荚子黄(炒)半两。
制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种痔疾。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米饮送下,晚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一
处方41、大黄散处方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槟榔半两,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木香半两,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时气后宿食不消,大肠秘涩。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惠》卷十五
处方42、桂心散处方桂心1两,当归半两(锉,微炒),食茱萸半两,赤芍药半两,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槟榔2两,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九种心痛,多吐腹胀。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三
处方43、高良姜散处方高良麦3分(锉),诃黎勒皮1两,白术3分,赤茯苓3分,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细辛半两,桂心3分,桔梗半两(去芦头),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参半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胃气虚冷,胸膈冷气,痰饮,口中清水自出,胁急胀痛,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一
处方44、调胃干姜散处方生姜或干姜1-2升。
功能主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
用法用量《圣济总录》本方用干姜(炮)一两,上为细散。每服二钱匕,温粥饮调下。
摘录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圣济总录》卷四十
处方45、款气丸处方生姜1斤,阿魏1钱,青皮4两,甘草4两,大缩砂100个,干姜1分,木香1分,桂1两,当归1两,莪术1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中焦虚痞,食少痰多,胸膈满闷,呕逆恶心,胁肋坚胀,便利不调,九种心痛,五般膈气;及妇人妊娠,挟寒脐腹(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1-2丸,食前烂嚼,白汤送下。或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米饮送下。
摘录《鸡峰》卷二十
处方46、黄耆汤处方黄耆2两,生姜2两,石膏末2两,甘草2两(炙),芍药2两,升麻2两,人参2两,知母1两,茯苓1两,桂心6分,麦门冬2两(去心),大枣14枚,干地黄1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痈疽坏后,补虚去客热。
用法用量以水1斗2升,煮取4升,分4次温服,日3夜1。
摘录《鬼遗》卷三
处方47、丁香散处方丁香2两(末),生姜1斤(取汁)酒一中盏。
制法上药相和令匀,以文火熬成膏。
功能主治五膈气吐逆,食饮不下,心胸气壅滞。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丁香膏”。
摘录方出《圣惠》卷五十,名见《普济方》卷二○四
处方48、黄芩汤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芍药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大黄(锉,炒)1两,熟干地黄(焙)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1分,干姜(炮裂)1两1分,桂(去粗皮)1两1分,虻虫(去翅足,微炒)半两,甘草(炙)半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令黄色)半两,枳实(去瓤,麸炒)1两半,术1两半,芒消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产后腹中满痛,血露不尽。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酒共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
处方49、黄耆汤处方黄耆2两(锉),芍药2两,甘草2两(炙),赤茯苓2两(去黑皮),人参2两,石膏2两(碎),生地黄2两(切,焙),生姜2两(切,焙),麻黄2两(去根节,汤煮,掠去沫),麦门冬(去心,焙)2两,桂(去粗皮)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乳石发,胸背头中游热。
用法用量每服4钱匕,水2盏,加竹叶10片,大枣2枚(擘破),同煎至8分,去滓温服,早晨日午夜卧各1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三
处方50、葆真丸处方鹿角胶半斤(锉作豆大,就用鹿角霜拌炒成珠,研细),杜仲(去粗皮,切碎,用生姜汁1两同蜜少许拌炒断丝)3两,干山药2两,白茯苓(去粗皮,人乳拌,晒干,凡5-7次)2两,熟地黄2两,菟丝子(酒蒸,捣,焙)1两半,山茱萸肉1两半,北五味子1两,川牛膝(去芦,酒蒸)1两,益智仁(去壳)1两,远志(泔煮,去骨)1两,小茴香(青盐3钱同炒)1两,川楝子(去皮核,取净肉,酥炙)1两,川巴戟(酒浸,去心)1两,破故纸1两,胡芦巴(同故纸入羊肠内煮,焙干)1两,柏子仁(去壳,另研如泥)半两,川山甲(酥炙)3钱,沉香3钱,全蝎(去毒)1钱半。
制法上为极细末,以好嫩肉苁蓉4两(酒洗净,去鳞甲、皮垢,开心,如有黄白膜亦去之,取净2两),好酒煮成膏,同炼蜜和药末,捣千余下,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十二经络,起阴发阳,能令阳气入胸,安魂定魄,开三焦积聚,消五谷进食,强阴益子精,安五脏,除心中伏热,强筋骨,轻身明目,去冷除风。主九丑之疾。茎弱而不振,振而不丰,丰而不循,循而不实,实而不坚,坚而不久,久而无精,精而无子,及治五劳七伤,无于嗣者。
用法用量每服50丸,淡秋石汤、温酒任下,以干物压之。渐加至100丸。服7日,四肢光泽,唇脸赤色,手足温和,面目滋润。
摘录《准绳·女科》卷四
处方51、调经种子第一神方处方淡吴萸1钱半(平时腹不痛,兼之火旺者,减去5分,体寒腹痛者加5分),全当归2-3钱,正川芎1钱半,杭白芍2钱(酒炒),嫩桂枝(手足常冷兼之麻痹者,用桂尖,否则用桂枝心,火旺者用1钱,火衰者用1钱半,冬月或用2钱),真阿胶2钱(水酒另炖冲),法半夏2钱(体寒痰多者,加5分或加1钱,痰少而口常干者,减1钱,加淡条芩1钱半),台党参1钱半(津液不足,口常干苦,素体火旺者,以洁洋参2钱代之),粉丹皮1钱半(血热者用2钱),拣寸冬4钱(常时口干,唇舌红赤者,用5钱,并加生地2钱),炙甘草1钱半(胸腹胀满者减去,加四制香附1钱5分),淡生姜(切薄片)1钱半(体寒痰多易呕者,用2钱,暑月少减)。
功能主治妇人上热下寒,心中发热,少腹常痛,经寒久不受胎,经水紫黑稀少,或过期不至,两尺迟涩,两寸关洪大或弦数,或腰腹胀痛,或经行干呕。
用法用量水煎,每于经行时服起,日服1剂,每月3-4剂。服至2-3月,经即对期色正,数月必受孕矣。
摘录《寿世新编》卷上
处方52、桔梗丸处方桔梗1两(去芦头),神曲1分(微炒),麦糵半两(微炒),乌梅肉半两(微炒),黄连1两(去须,微炒),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术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赤石脂半两,黄苓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龙骨半两,桂心半两,黄雌鸡骨1具(净洗,去肉,酒浸1宿,炙令黄)。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久痢不断,肌体羸瘦,食不消化。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粥饮送下,1日3-4次。
摘录《圣惠》卷九十三
处方53、麻子汤别名麻子仁汤
处方秋麻子3升(净择,水渍1宿),防风2两,桂心2两,生姜2两,石膏(用绵裹)2两,橘皮2两,麻黄3两,竹叶1握,葱白1握,香豉1合。
功能主治大风。
用法用量麻子仁汤(《圣济总录》卷八)。患大风、贼风、刺风,加独活3两。
注意忌葱菜。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麻黄、桂枝、防风、香豉、葱白、生姜透表之药,故取以治周身四肢挛急之风;麻仁、石膏、橘皮、竹叶清里之药,故取以治精神蒙昧;此风火扰乱神明,所以神识不清,殊非本虚之谓。
摘录《千金》卷八
处方54、羚羊角汤处方羚羊角3分(镑),赤茯苓3分(去黑皮),细辛3分(去苗叶),半夏3分(汤洗7遍,生姜汁煮,焙),藁本(去苗土)3分,蔓荆实1两(去皮),芎䓖1两,旋复花1两,防风1两(去叉),甘草1两(炙,锉),枳壳(去瓤,麸炒)1两,人参1两半,羌活1两半(去芦头),前胡(去芦头)1两半,甘菊花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热毒风。胸膈烦满,语涩痰盛,筋脉挛急,头目昏痛,肢节烦疼。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加生姜2片,以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早、晚食后稍热服,急则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三
处方55、葱桃散处方细茶2钱,生姜(捣)2钱,胡桃肉(研)2钱,葱白(捣)2钱。
功能主治伤风初起,头疼发热,鼻塞畏寒。
用法用量上以水1大碗,煎7分,热服。盖被出汗。
摘录《万氏家抄方》卷一
处方56、舶上茴香丸处方舶上茴香1两,土茴香1两,川楝子1两,胡芦巴1两,巴戟1两,生姜2两,桂半两,车前子1两半,赤茯苓1两半,桃仁1两半,陈皮半两,附子半两,木香半两,枳实1分,麝香1钱。
制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膀胱小肠因风寒湿所伤,邪气舍于小腹,上下牵引,发歇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40丸,空心温酒送下,盐汤亦得。
摘录《鸡峰》卷二十
处方57、黄芩汤处方黄芩1两,桂心1两,赤茯苓1两,前胡2两(去芦头),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伤寒6日,发汗不解,呕逆,小便不利,胸胁痞满,微热而烦。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九
处方58、槟榔散处方槟榔半两,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丁香1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气不和,心腹胀满,不欲乳食。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八十三
处方59、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别名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附子汤、桂附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桂姜枣草黄辛附汤
处方桂枝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麻黄2两,细辛2两,附子1枚(炮)。
功能主治振奋阳气,调和营卫,外解风寒,内化水饮。温阳散寒,通利气机。主气分,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心肾阳虚,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头痛身痛,恶寒无汗,手足逆冷,心下痞坚,腹满肠鸣,相逐有声,或矢气,或遗尿,脉沉迟而细涩无力。
用法用量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原书同卷)、附子汤(《外台》卷八引《深师方》)、桂附汤(《三因》卷十四)、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赤水玄珠》卷五)、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金匮要略心典》卷中)、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金匮悬解》卷十)、桂姜枣草黄辛附汤(《类聚方》。本方方名,原书(涵芬楼本)作“桂姜草枣黄辛附汤”;《医门法律》引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方剂辞典》引作“桂枝去芍药加黄辛附子汤”。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猪肉、冷水、生菜。
各家论述①《金匮要略论注》:药既用桂、甘、姜、枣以和其上,而复用麻黄、附子、细辛少阴的剂以治其下,庶上下交通而病愈,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也。②《古今名医方论》引柯琴:用附子、姜、桂以生阳之气,麻黄、细辛以发阳之汗,甘草、大枣以培胃脘之阳,使心下之水饮外达于皮毛,必如虫行皮中,而坚大如盘者始散。③《金匮要略方论》:本方是桂枝去芍药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两方相合而成,桂枝去芍药汤主治表证而兼心阳不足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素体阳虚(主要为肾阳虚)而外感风寒者。今两方合用,殆为心肾阳虚、外感风寒之证而设。方中桂枝配伍麻黄,辛温发汗,宣散水气;附子温经助阳,与细辛相合可祛寒化饮。盖阳虚之体,邪客较深,取细辛可通彻表里,搜邪外出。佐以生姜、大枣,伍麻黄发越水气,合桂枝温通营卫;佐以甘草,调和诸药。
临床应用阴水《福建中医医案医话选编》:陆某,女,24岁。全身浮肿,面色苍白,恶寒,四肢冰冷,脉象沉迟,舌苔白腻,渴不多饮。此证系阴盛阳微,水气泛滥,病名阴水。盖患者脾肾阳气素虚,水湿内蕴,脾主健运,肾主排泄,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化水,故水聚而成胀也。治宜消阴救阳、扶寒逐水,主以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桂枝3钱,麻黄2钱,甘草2钱,细辛1钱,附子2钱,生姜2钱,大枣10枚。连服2剂,药后得微汗,四肢转温,恶寒已减,药已中肯,当乘胜再追,用前方再服1剂。恶寒已罢,小便通利,腹胀减小,脉象转缓,阳气亦有渐升之象,前方再服1剂。上部浮肿已消,腹胀再有减小,两足仍浮。后以鸡鸣散、实脾饮出入治愈。
摘录《金匮》卷中
处方60、大续命汤处方肉桂2分,附子2分,石膏2分,防己2分,麻黄4分,防风4分,龙齿4分,生姜4分。
功能主治痫病,角弓反张,窜视,口噤,吐沫。
用法用量水煎,加竹沥7匙,生地汁5匙,频服。
摘录《医学入门》卷八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