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别名茯菟、松腴、不死面、松薯、松木薯、松苓),甘;淡;平,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遗精白浊,小编整理出含有茯苓的处方共14142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1381~1440共60个。
处方1、干地黄补虚益气能食资颜色长阳方处方干地黄7分,蛇床子6分,远志10分,茯苓7分,苁蓉10分,五味子4分,麦门冬5分,杜仲10分,阿胶8分,桂心5分,天雄7分,枣肉8分,甘草10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虚,益气,进食,资颜色,长阳。主五劳、七伤、六极,脏腑虚弱,饮食不下,颜色黛黯,八风所伤。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酒送下,1日2次。加至30丸。常服尤佳。
摘录《千金》卷十九
处方2、柴胡散处方柴胡2两(去苗),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白术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赤茯苓1两,槟榔2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赤芍药1两,诃黎勒皮2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气膈,心腹痞满,不下饮食,肩背壅闷,四肢烦疼。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
处方3、调经饮处方当归3至5钱,牛膝2钱,山楂1至2钱,香附2钱,青皮1钱半,茯苓1钱半。
功能主治妇人经脉阻滞,气逆不调,多痛而实者。
用法用量《会约》有玄胡索、陈皮,无青皮。如因不避生冷而寒滞其血者,加肉桂、吴茱萸之类;如兼胀闷者,加厚朴1钱,或砂仁亦可;如气滞者,加乌药2钱;或痛在小腹者,加茴香1钱半。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处方4、山栀子汤别名五淋散、五淋汤
处方当归、芍药(赤者)、茯苓(赤者)、甘草、山栀子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五淋及血淋。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出少起多,脐腹急痛,蓄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热淋便血。
用法用量五淋散《局方》卷六(宝庆新增方)、五淋汤(《医学实在易》卷七)。
各家论述《医学实在易》:此方用栀、苓治心腹,以通上焦之气,而心火清;归、芍滋肝肾,以安下焦之气,而五脏阴复;甘草调中焦之气,而阴阳分清,则太阳之气化,而膀胱之府洁矣。
摘录《鸡峰》卷十八
处方5、大醒脾散处方全蝎(焙)2分,白附子(炮)2分,天麻(炮)2分,甘草(炙)2分,人参(去芦)2分,白茯苓(去皮)2分,木香(炮)2分,石菖蒲2分,白术2分,陈皮(去白)2分,南星(炮)2分,石莲肉2分,肉豆蔻2分,山药2分,缩砂仁1分,丁香1分。
功能主治脾风内虚,昏述不醒。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回阳,加附子、白僵蚕。
摘录《普济方》卷三七二
处方6、丁香散处方丁香半两,白术3分,桂心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藿香半两,人参3分(去芦头),赤茯苓3分,干姜半两(炮裂,锉),诃黎勒皮2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五膈气,脾胃虚冷,呕吐酸水,不能下食,四肢乏力。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
处方7、调脉理中茯苓散处方赤茯苓2两,黄芩1两,栀子仁1两,人参1两(去芦头),赤石脂2两,远志1两(去心),犀角屑1两,麦门冬1两(去心,焙),石膏4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脉极实热,血气伤心,好生嗔怒,面色变赤,语涩不快。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水1中盏,入淡竹叶2-7片,豉50粒,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圣惠》卷二十六
处方8、鹿茸丸处方鹿茸1两,麋茸2两,熟干地黄2两,牛膝1两,人参1两,白茯苓1两,桂心1两,五味子1两,巴戟1两,菟丝子1两,附子1两,肉苁蓉1两,山茱萸1两,薯蓣1两,车前子1两,远志1两,蛇床子1两,汉椒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取白羊肾十只,去筋膜,细切,烂研,用好酒5升,慢火熬成膏,入前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虚劳不足,肾脏伤惫。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温酒送下。
摘录《鸡峰》卷七
处方9、黄耆汤处方黄耆、麦门冬(去心)、白茯苓、防风、人参、地骨皮、漏芦、知母、远志(去心)、熟地黄各等分。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阴漏症。眼脓漏不止。
用法用量白水2钟,煎至8分,去滓热服。
摘录《审视瑶函》
处方10、丹砂镇心丸处方丹砂(别研)1两,牛黄(别研)1钱,龙脑(别研)1钱,麝香(别研)1钱,铅白霜(别研)2钱,天麻(酒炙)2两,天竺黄2钱,人参半两,茯苓(去黑皮)半两,甘草(炙,锉)半两。
制法上为末,和匀,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化痰涎,利咽膈;安镇心神,罢惊止搐。主诸风惊悸,或忧愁思虑,心神恍惚,狂言烦闷,口眼歪斜;小儿心神不宁,有时惊悸,目睛偏视,痰涎不利,甚则瘈疭。
用法用量每服3丸,食后、夜卧煎金银薄荷汤化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四
处方11、慢惊丸处方人参3钱,白术(麸炒)3钱,橘皮3钱,甘草(炙)1钱,茯苓3钱,山茱萸(酒蒸)2钱,炮姜3钱,肉豆蔻(煨)2钱,防风3钱,天南星(制)2钱,白芍1钱,天麻2钱,当归2钱,肉桂1钱。
制法山茱萸单放,将人参等13味共轧为细粉,取部分细粉与山茱萸同轧碎,干燥后,轧为细粉,再与其余细粉陆续配轧,和匀,过80~100目细罗,炼蜜为丸,每丸重1钱(含药量约4分5厘)。
功能主治扶阳祛寒,健脾止泻。主脾胃阳虚引起的慢脾惊风,面色青黄,昏睡神衰,天吊鼻搧,四肢厥冷。
用法用量每服1丸,周岁内酌减,温开水送下,1日2次。
摘录《天津市固有成方统一配本》
处方12、柴胡芍药茯苓汤处方芍药3钱,柴胡2钱,茯苓3钱,半夏3钱,甘草2钱,桔梗3钱。
功能主治耳内热肿疼痛。
用法用量煎半杯,热服。热盛,加黄芩;脓成,加丹皮、桃仁。
摘录《四圣心源》卷八
处方13、煎麦散别名麦煎汤、麦煎散
处方大鳖甲2两(醋煮30-50沸后,净去裙襕,另用好醋煮令香),银州柴胡2两(去苗),大川乌头1两(炮制去皮脐),元参3两,干漆1两(炒),干葛1两,秦艽2两(去土),人参1两,茯苓1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退劳倦,调顺经络。主营卫不调,夜多盗汗,四肢烦疼,饮食进退,肌瘦面黄。
用法用量麦煎汤(《圣济总录》卷八十八)、麦煎散(《三因》卷十)。
摘录《博济》卷一
处方14、柴胡散处方柴胡1两(去苗),赤茯苓3分,玄参3分,大青1两,龙胆3分(去芦头),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川芒消2两,络石2两,川升麻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脾实热,舌本强,咽喉不利,体重不能行步。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注意忌炙爆热面。
摘录《圣惠》卷五
处方15、鹿茸丸处方鹿茸2两(去毛,涂酥炙微黄),蛇床子1两,远志1两(去心),熟干地黄3两,菟丝子2两(酒浸3日,晒干,别捣为末),五味子1两,肉苁蓉2两(酒浸1宿,刮去皴皮,炙干),白茯苓1两,薯蓣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劳六极七伤衰损;虚劳衰损,小便白浊。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二十六
处方16、琥珀抱龙丸处方甘草5钱,天竺黄1两2钱,防风1两2钱,天麻1两5钱,茯苓1两5钱,羌活1两5钱,川贝母1两5钱,白附子(炙)1两5钱,蝉退1两5钱,胆星1两5钱,桔梗1两5钱,全蝎9钱,僵蚕(炒)9钱,钩藤9钱,人参(去芦)9钱(以上共为细粉,过罗),牛黄5钱,珍珠(豆腐炙)5钱,琥珀1两,明雄黄6钱,朱砂6钱,麝香9钱。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重5分,金衣三十六开,蜡皮封固。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镇惊安神。主内热痰盛,咳嗽喘促,惊吓失魂,惊风抽搐。
用法用量每服1丸,温开水送下,1日2次。
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处方17、慢脾散处方白术5分,半夏5分,白附5分,全蝎5分,甘草5分,人参7分,南星7分,茯苓7分,木香2分,姜1片。
功能主治小儿吐泻不止,作慢脾风,睡困昏沉,默默不食。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仙拈集》卷三
处方18、款冬花散处方款冬花半两,贝母(煨微黄)半两,桔梗(去芦头)半两,紫菀(洗,去苗土)半两,旋覆花半两,五味子半两,海蛤半两,天门冬(去心,焙)半两,赤茯苓半两,汉防己1分,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妇人产后咳嗽,涕唾稠粘,胸膈壅闷,喘息不调,四肢无力。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八
处方19、健脾化痰开郁行气丸处方南星(姜煮)4两,大半夏(姜矾煮)4两,陈皮4两,苍术(泔浸,炒)4两,白术(炒)4两,芍药(炒)4两,香附米(童便浸,炒)3两,栀子(炒)3两,栝楼仁(炒)3两,茯苓3两,贝母(去心)3两,枳实2两,神曲(炒)2两,山楂(去核)2两,地黄(酒)2两,归身(酒洗)2两,川芎2两,黄连(炒)2两,甘草(炒)2两,黄芩(炒)2两。
制法蒸饼为丸。
功能主治健脾化痰,开郁行气。
用法用量温水送下。
摘录《便览》卷二
处方20、海蛤散处方海蛤1两(研细),泽漆叶1两,汉防己1两,桑根白皮1两(锉),百合1两,赤茯苓1两半,槟榔1两,木通1两(锉),牵牛子1两(微炒),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肺气咳嗽,面目浮肿,小便不通,喘息促急,欲成水病。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四十六
处方21、茯苓丸处方茯苓1两,黄芩1两,五味子半两,半夏(汤洗7遍;切,姜汁浸,焙)3分,橘皮(洗)1两,桔梗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咳,大便坚,从腹上至头发热,脉疾。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米饮送下。
摘录《全生指迷方》卷四
处方22、大腹皮散处方大腹皮半两(锉碎),枳壳1分(麸炒令微黄,去瓤),赤茯苓3分,赤芍药3分,桑根白皮3分(锉),百合1两,牵牛子1两(微炒),甘草1分(炙微赤,锉),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尖,微炒)。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6-7日,大肠壅结不通,腹胁胀满,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得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十三
处方23、丁香温气汤处方丁香1两,吴茱萸(汤浸,微炒)1两,桂心(去粗皮)1两,附子(炮,去皮脐)2两,黄耆(去芦)2两,白茯苓2两,人参(去芦头)1两半,半夏(沸汤泡7次)1两半,良姜1两半,白术1两半,甘草7钱(炙),诃子(面煨,去核)3分,沉香少许。
功能主治胃寒呕吐涎沫。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2个,煎至7分,去滓服,不拘时候。
摘录《百一》卷二
处方24、理脾丸处方白芍药3两(酒浸,炒),白术4两,枳实1两(面炒),白茯苓3两,黄连1两(去毛,姜制),神曲1两(炒),砂仁1两(炒),陈皮2两,半夏2两(汤泡7次,姜制),木香5钱,麦糵1两(炒),甘草1两(炒)。
制法上为细末,稀面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理脾。
用法用量每服70-80丸,清米汤送下。
摘录《摄生众妙方》卷五
处方25、大竹沥汤处方竹沥1斗4升,独活2两,芍药2两,防风2两,茵芋2两,甘草2两,白术2两,葛根2两,细辛2两,黄芩2两,芎䓖2两,桂心1两,防己1两,人参1两,石膏1两,麻黄1两,生姜3两,茯苓3两,乌头1枚。
功能主治卒中风。口噤不能言,四肢缓纵,偏痹挛急,风经五脏,恍惚恚怒无常,手足不随。脚气痹挛,风毒所致。口噤不能语,四肢顽痹缓弱,挛急疼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竹沥煮取4升,分6服,先未汗者取汗。一状相当即服。
摘录《千金》卷七
处方26、调经济阴丸处方生地5两,山药3两,茯苓3两,香附3两,当归3两,白芍3两,山萸肉2两,泽泻2两,杜仲2两,地骨皮2两,丹皮2两,青蒿1两3钱,蕲艾茸1两3钱,川芎1两3钱,知母1两3钱,黄柏1两3钱,牛膝1两3钱,鳖甲1两3钱。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
功能主治开郁清热,滋阴济火。主阴虚内热,热郁于经脉之中,久而不清,遂成骨蒸劳热,火炎金燥,水涸精枯,先致咯血、吐血、咳嗽、音哑,渐及自汗盗汗,虚寒虚热,冲任不和,天癸闭绝。
用法用量每服3钱,早、晚空心白汤下。
摘录《活人方》卷二
处方27、调中六神散处方白术1分,茯苓1分,甘草1分,藿香叶1分,草果子1分,丁香2钱。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小儿或吐或泻,脾困,不进乳食,或惊风、伤风、潮热,或喘后出汗。兼治气不匀,疳泻利。
用法用量每服1钱,紫苏米汤煎下。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五
处方28、川连茯苓汤别名黄连茯苓汤
处方黄连1两,茯苓1两,麦门冬(去心)半两,车前子(炒)半两,通草半两,远志(去心,姜汁制,炒)半两,半夏(汤洗去滑)1分,黄芩1分,甘草(炙)1分。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心虚为寒冷所中,身热,心躁,手足反寒,心腹肿病,喘咳,自汗,甚则大肠便血。
用法用量黄连茯苓汤(《医方类聚》卷五十三引《永类钤方》)。
摘录《三因》卷五
处方29、调中健脾丸处方五加皮、人参、黄耆、苍术、茯苓、陈皮、半夏、香附、楂肉、苡仁、吴萸、白芍、黄连、莱菔子、草蔻仁、大腹绒、泽泻、苏子、沉香、瓜蒌、川椒。
制法荷叶煎汤,打黄米粉为丸。
功能主治单腹胀。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汤送下。
摘录《证治宝鉴》卷七
处方30、理脾调中化湿膏处方潞党参6钱,于术(生、炒)3钱,广皮3钱,姜连3钱(研),炒神曲4钱,炒谷芽4钱(研),壳砂3钱(研),麦冬6钱,云茯苓6钱,炙香附4钱(研),藿梗3钱,炙草4钱。
功能主治理脾调中化湿。
用法用量上药以水煎透,去滓,再熬浓汁,少兑炼蜜为膏。每服1匙,白开水送下。
各家论述本方由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而成,加藿梗、神曲、谷芽与姜连,有利于醒脾消导。
摘录《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处方31、茯苓汤处方赤茯苓(去黑皮)2两,桑根白皮2两,防己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芎藭1两半,芍药1两半,麻黄(去根节)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风湿痹,四肢疼痹,拘挛浮肿。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大枣1个(去核),煎取1盏,去滓温服,连3服后,以热姜粥投之,汗出为度。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九
处方32、调脾养荣汤处方人参、山药、茯苓、麦门冬、当归、芍药、黄连、酸枣仁、甘草。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调脾养荣。主痘疹。
用法用量加莲肉、园眼肉,水煎服。
摘录《痘疹传心录》卷十五
处方33、茯苓丸处方白茯苓(去皮)3两,菟丝子5两(酒浸1宿,别捣,焙干),龙齿2两,益智(去壳)2两,破故纸(炒)2两,远志(去心)2两,人参(去芦头)2两,石菖蒲2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滋养血气,蠲除风冷。主真元气弱,荣卫俱虚,精滑不固,神气消耗。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心、食前煎灯心汤送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八
处方34、调胃散处方人参(去芦)、陈皮(去白)、白术、苍术、白茯苓(去皮)、桔梗(炒)、缩砂仁、厚朴(姜制)、肉豆蔻、扁豆(姜炒)、薏苡仁(炒)、山药、石莲肉(去心)、粉草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冷痢。
用法用量猪肉拌食。痢不止,加诃子肉;吐不止,加丁香;吐痢内虚,可酌加附子、木香;重者,加白姜。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六
处方35、琥珀丸处方马鸣退(生了早蚕纸,隔纸炙令黄,刮取壳)半两,寒水石(太山者)半两(煅过,出火毒,研),人参半两,赤茯苓3分(去皮),当归半两(洗),菌桂半两(生用),牡丹皮3分,牛膝半两(酒浸1夕),芍药3分,香白芷半两,木香半两,芎䓖半两,山茱萸半两,藁本半两,麻黄半两,黑附子半两(炮,去皮),细辛半两,泽兰半两,甘草半两(炮),防风半两,桔梗(去头)半两,丹参半两,蝉壳半两,沉香1分(生用)。
制法上锉细,焙令干,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产前后三十六种冷气血风,手足疼痛,一切诸疾。
用法用量每服1粒,空心嚼烂,温酒送下。凡妊妇入所投之月,每日进1丸,至产日不觉分娩;产前伤寒中风,体如板者,热煎麻黄汤研下1粒;产后腹内搅痛,迸脐下如刀刺者,可服1粒;胎前产后,患赤白痢,并冷痰虚气攻冲,呕逆,饮食减少,宜进1粒;经信不通,忽又频来,赤白带下,饮食无味,黄瘦,遍身生血斑黑点,急宜饵此药;应胎前产后,如中诸般急危之疾,速宜以无灰酒送下1粒。
摘录《医方类聚》卷二一一引《王岳产书》
处方36、茯苓丸处方辰砂(水飞)、石菖蒲(去须,洗)、人参(去芦)、远志(去心,洗,锉,炒令黄色)、茯神(去木)、白茯苓(去木)、真铁粉、半夏曲、南星(羊胆制)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生姜4两,取汁,和水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别用朱砂为衣,干之。
功能主治安神镇心,消风痰,止头眩。主惊悸。风历年岁,或歌或笑或哭,言语无所不及。
用法用量每服10丸,加至30丸,夜卧生姜汤送下。
各家论述《本事方释义》:辰砂气味苦温,入手少阴;石菖蒲气味辛温,入手少阴、足厥阴;人参气味甘温,入脾胃;远志气味辛微温,入心肾;茯神气味甘平,入心,茯苓气味同而淡渗,入脾胃;真铁粉气味咸平,入肝;半夏曲气味辛微温,入胃;陈胆星气味苦寒,入手少阴、足厥阴;生姜为引。即同治上心疾不用辛温峻利之品者,欲其专行手少阴、足厥阴二经,使得安神定心,不使药性之胜脾胃也。
摘录《本事》卷二
处方37、茯苓丸处方远志3两,甘草3两,茯苓3两,麦门冬3两,人参3两,当归3两,白术3两,泽泻3两,独活3两,菖蒲3两,薯蓣1两,阿胶1两,干姜4两,干地黄5两,桂3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大豆大。
功能主治安定心神。主虚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不知稍增至50丸,末食温酒送下。大虚,身体冷,少津液,加钟乳3两。
摘录《鸡峰》卷十一
处方38、第三竹沥汤别名竹沥汤
处方竹沥19升,防风3两,茯苓3两,秦艽3两,当归2两,黄芩2两,人参2两,芎䓖2两,细辛2两,桂心2两,甘草2两,升麻2两,麻黄2两,白术2两,附子2枚,蜀椒1两,葛根5两,生姜8两.。
功能主治脚气。风毒入人五内,短气,心下烦热,手足烦疼,四肢不举,皮肉不仁,口噤不能语。
用法用量竹沥汤(《普济方》卷九十八)。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其第三方,即于第二方中除去独活之风燥,茵芋之毒劣,防己之伤阴,石膏之伤阳;仍用第一方中附子,以监麻黄之散;升麻以载人参之功,秦艽以助芎、归之力,蜀椒以壮桂、附开痹之动也。
摘录《千金》卷七
处方39、春泽汤处方人参、白术、茯苓、泽泻、猪苓。
功能主治伤暑烦渴,引饮无度,兼治伤寒温热,表里未解,烦渴引水,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证治要诀类方》春泽汤,为五苓散加人参。
临床应用水逆证:马某某,女性,回族。患儿于半年前某日中午外出拾柴,劳累汗出,口渴难忍,回家后暴饮生冷水二瓢,自觉胃脘胀满,夜寐不安,半夜后吐出清稀痰涎半碗许始得安睡。第二天晨起即觉口干,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半年来未见好转,亦未延医诊治。就诊时心下胀满,活动时,胃脘有振水声,呕吐清水后腹中肠鸣,漉漉有声,脘腹微痛,喜热恶冷,大便微溏,小便不利,四肢欠温。舌质淡,苔白腻水滑,脉弦滑稍缓,诊为水逆之证。治以温化,春泽汤增损治之。处方:桂技9g,茯苓9g,炒白术9g,猪苓9g,泽泻10g,党参6g,生姜6g,代赭石12g(先煎)。每日一剂,水煎温服,连服五剂,药后呕吐止,诸症减轻,继进前方去代赭石十剂,后以六君子汤加味而竟全功。
摘录《得效》卷二
处方40、救急散处方苍术2钱,姜连1钱半,厚朴3钱,陈皮3钱,制草3钱,生芍3钱,泽泻3钱,茯苓3钱,防风3钱,车前3钱,扁豆3钱,佛手3钱,滑石3钱,清夏3钱,寸冬3钱,猪苓3钱。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和中健脾,止吐止泻,利水避秽,止渴。主卒然吐泻,心腹绞痛,呕吐恶心,四肢厥冷,口渴心烦;夏月伤暑腹痛,胃痛。
用法用量每服1-2钱,1日2-3次,白开水送下。
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处方41、鹿角胶丸处方鹿角胶2两(捣碎,炒令黄燥),补骨脂1两(微炒),石斛1两(去根,锉),熟干地黄1两,薯蓣1两,人参1两(去芦头),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菟丝子1两(酒浸1宿,晒干,别捣为末),白茯苓1两,杜仲1两(去粗皮,炙令微黄,锉),柏子仁1两,山茱萸1两,酸枣仁1两,虎胫骨1两(涂酥炙令黄),牛膝1两(去苗),五味子1两,巴戟1两,肉苁蓉2两(酒浸1宿,刮去皴皮,炙干)。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骨极。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送服。
摘录《圣惠》卷二十六
处方42、黄金汤处方黄土5钱,扁豆4钱(炒),谷芽2钱(炒),茯苓1钱,黑豆3钱,甘草8分,白芍1钱5分(炒),生姜3片,金银花3钱,五谷虫2钱(炒,研),扁豆花10枚。
功能主治解疫毒,救胃气。主痢疾。
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不拘时服。体实受邪者,加黄连1味。
各家论述《证因方论集要》:黑豆、银花解毒;甘草、白芍理太阴腹痛,茯苓、扁豆醒脾开胃;谷芽消滞和中;扁豆花清暑;黄土治泄痢冷热赤白,腹内热毒绞痛;五谷虫止毒痢,且藉其秽以入大肠;生姜畅胃口而下食;是方寓平淡于神奇矣。
摘录《杂症会心录》卷上
处方43、桔梗汤处方紫苏叶、桔梗、麻黄、桑白皮、杏仁、赤茯苓、天冬、百合、川贝母、前胡。
功能主治风寒子嗽。
摘录《金鉴》卷四十六
处方44、结毒神效方处方当归3钱,川芎3钱,肥皂子7个,防风2钱,生地2钱,白鲜皮2钱,赤芍2钱,金银花2钱,牛膝2钱,人参2钱,防己2钱,威灵仙2钱,土茯苓4两。
功能主治一切结毒,并筋骨痛。
用法用量水4碗,煎2碗,温服。服后饮酒,以助药力。
摘录《玉案》卷六
处方45、黄连丸处方黄连半两(去须,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人参半两(去芦头),赤石脂半两,乌梅肉1分(微炒),龙骨半两,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黄芩半两,白茯苓半两。
制法上为末,软饭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儿(曰襄)痢,经久不断,增减有时。
用法用量每服7丸,以粥饮送下,每日3-4次。
摘录《圣惠》卷九十三
处方46、大八风散处方巴戟天半两,黄耆半两,桂心半两,细辛半两,天雄半两,萆薢半两,苁蓉半两,牡荆子半两,薯蓣半两,菊花半两,萎蕤半两,山茱萸半两,秦艽半两,黄芩半两,石斛半两,白术半两,礜石(1作矾石)半两,厚朴半两,龙胆半两,人参半两,蜀椒半两,附子18铢,五味子18铢,菖蒲1两,茯苓1两,牛膝1两,乌喙1两,远志1两,桔梗30铢,芎䓖6铢,白敛6铢,芍药6铢。
制法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诸缓风湿痹脚弱。
用法用量酒服半寸匕,每日3次。不知,稍增令微觉。
摘录《千金》卷七
处方47、莽草膏处方莽草1两,芎藭1两,当归1两,细辛1两,附子(炮)1两,黄芩1两,乌头(炮)1两,牛膝1两,踯躅1两,野葛1两,茯苓1两,防风1两,杜蘅1两,猪脂2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痈肿牢核,发背成脓。
用法用量用猪肪合煎,去滓。敷疮上,1日2次。
注意忌海藻、菘菜;忌猪肉、冷水、生菜、大酢。
摘录《外台》卷二十四引《范汪方》
处方48、大腹汤处方大腹7颗(连皮子,锉),犀角(镑)2两,木香2两,前胡(去芦头)1两半,旋覆花1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焙)2两,赤茯苓(去黑皮)2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脚气盛发,上冲脾胃,胸膈妨闷,噫气不畅,烦热口干,眼暗不识人;或服羚羊角汤得快利后,微热未除,气复呕逆,不下饮食,胸膈有痰,腹常如空虚。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分(拍碎),煎至7分,去滓,空腹服,1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四
处方49、调中汤处方当归、芍药、白术、茯苓、木香、黄连、槟榔、枳壳。
功能主治痢,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痘疹传心录》卷十五
处方50、健脾肥儿丸处方人参1两,白术1两,茯苓1两,山药1两,芡实1两,莲肉1两,扁豆1两,山楂1两,麦芽1两,神曲1两,黄连1两,连翘1两,泽泻1两,甘草5钱,砂仁5钱。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
功能主治健脾。
用法用量清米汤化下。
摘录《痘疹传心录》卷十五
处方51、黄连汤处方黄连(去须)1钱,黄芩1钱,赤茯苓(去皮)1钱,麦门冬(去心)1钱,升麻1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胆热口苦,神昏多睡,左手关脉实大。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十四引《护命》
处方52、栝楼根汤处方栝楼根(锉)半两,甘草(炙,锉)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止渴。主下痢,冷热相冲,脏腑气不和顺,本来下虚,津液耗少,口干咽燥,常思饮水。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麦门冬1分(去心),枣2枚(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注意初不许饮水,毒气更增,烦躁转甚;不得令至过度。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八
处方53、桂苓五味甘草汤别名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茯苓五味子汤、苓桂味甘汤、苓桂五味甘草汤、桂苓甘草五味汤
处方茯苓4两,桂枝4两(去皮),甘草3两(炙),五味子半升。
功能主治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
用法用量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原书同卷)、茯苓桂心甘草五味子汤(《千金》卷十八)、茯苓五味子汤(《三因》卷十三)、苓桂味甘汤(《普济方》卷一四○)、苓桂五味甘草汤(《类聚方》)、桂苓甘草五味汤(《血证论》卷八)。本方方名,《医学纲目》引作“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
注意忌海藻、菘菜、生葱。
各家论述《金匮要略心典》服青龙已,冲气不归,而仍上逆也。茯苓、桂枝,能抑冲气,使之下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放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厚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
临床应用①冲气上逆(《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31):陈某,女,4O岁,1979年10月26日来诊,因情志因素致阵发性脐下悸已8个月,每日发作3-5次,发作时自觉从少腹有气上冲、胸闷喉痒,唇麻齿抖,语言不利,面色潮红,并有冷气下行,足冷腿软,步履困难,近1月来症状加重,头痛畏光,视力减退,发作完毕,一切如常,苔薄白,脉滑数有力。冲气上逆,治拟平冲降气,桂苓五甘汤主之。茯苓,桂枝各12g,甘草9g,五味子24g,共服21剂,诸证消失,随访2年,未复发。②气厥(癔病)(《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6:31):范某,女,60岁,每因生气出现脐下悸,惊恐气短,四肢发冷,遂即昏倒,小便失禁,甚时每日发作5-6次,历时半年余,西医诊断为癔病,苔薄白,脉滑数有力,辨证为气机逆乱,蒙蔽清窍,发为气厥。方用茯苓、桂枝各12g,甘草9g,五味子24g,服6剂后,除略有心悸外,余证悉平,继服24剂病告痊愈,随访无恙。
摘录《金匮》卷中
处方54、家秘正气散处方藿香、厚朴、广皮、半夏、干葛、竹茹、麦芽、白茯苓。
功能主治胃有痰涎,呕吐酸水。
用法用量水煎服。胃火旺,加川连,冲芦根汁服;胃寒,加生姜;胃燥,加天花粉,冲竹沥、萝卜汁温服。
摘录《症因脉治》卷二
处方55、调中汤处方木香1钱(不见火),防风(去芦)1分,黄耆(蜜炙)1分,炙甘草1分,人参(去芦)2两,白茯苓(去皮)2两,当归(去芦,酒浸)2两,熟干地黄2两(洗),罂粟壳(去顶蒂瓤)半两(剪碎,蜜拌炒令黄)。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赤白痢。由肠胃虚弱,冷热之气,乘虚相博,血渗入肠,则为泻痢,重者血与脓相杂,状如浓涕,轻者浓血上赤脉,状如鱼脑,日夜不绝,脐腹(疒丂)痛,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大钱,水1盏,加生姜3片,枣子1个,煎至7分,去滓,食前通口服。如血痢,加竹茹1块同煎。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七
处方56、川芎石膏散处方川芎减半(炮裂),白茯苓、薄荷、防风、石膏、白芷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一切头风攻注眼目。
用法用量每服3钱,食后茶清调下;如无茶,煎地骨皮汤服。
摘录《医方类聚》卷七十引《烟霞圣效方》
处方57、柴胡散处方柴胡、知母、贝母、茯苓、茯神、干葛、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疳热,四肢如柴,不能起止。
用法用量小麦、药各1匙,水1盏,煎6分服。
摘录《幼幼新书》卷二十六引茅先生方
处方58、鹿茸丸处方鹿茸1两(涂酥微炙,去毛),菟丝子2两(酒浸3日,晒干,别杵为末),韭子1两半(微炒),泽泻1两,白茯苓1两,牛膝1两(去苗),石龙芮1两半,龙骨1两半,巴戟1两(去苗)。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伤寒后虚损,小便如泔,及有余沥,夜梦精泄。
用法用量《普济方》引本方有桂心。
摘录《圣惠》卷十四
处方59、荆防五积散处方苍术2钱(米泔浸透),荆芥1钱,防风1钱,陈皮1钱,厚朴(姜汁炒)8分,桔梗8分,枳壳(麸炒)8分,当归(酒洗)8分,干姜8分,白芍(酒炒)8分,茯苓8分,白芷7分,川芎7分,半夏(锉)7分,肉桂7分,甘草6分。
功能主治崩漏初起。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葱3茎,醋、水各半煎服。先服独行散,次服荆防五积散1-2剂。
摘录《叶氏女科》卷一
处方60、家传和中丸处方人参2钱,炙甘草2钱,当归2钱,川芎2钱,车前子2钱,猪苓2钱,泽泻2钱,神曲2钱,麦芽(俱炒)2钱,诃子肉(面裹煨)2钱,石莲肉2钱,白术3钱,白茯苓3钱,陈皮3钱,白芍3钱,黄连(炒)3钱,木香2钱,干姜(炒)2钱,肉豆蔻(面裹煨)2钱。
制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休息痢,及疳痢。
用法用量米饮送下。
摘录《育婴秘诀》卷三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