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别名柳桂),辛;甘;性温,散寒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主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症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小编整理出含有桂枝的处方共806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721~780共60个。
处方1、化毒汤处方桂枝8分,麻黄8分,赤芍8分,防风8分,荆芥5分,羌活5分,桔梗5分,人参5分,川芎5分,牛蒡子1钱,生姜3片。
功能主治痧症初起,冬月寒冷。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玉案》卷六
处方2、桂枝加葛根汤处方葛根12克 麻黄9克(去节)芍药6克 生姜9克(切)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桂枝6克(去皮)
功能主治解肌发表,生津和营。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先煮麻黄、葛根,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覆取微似汗。调养如桂枝汤法。
备注据林亿等考证,本方当去麻黄。
摘录《伤寒论》
处方3、桂枝加桂汤处方桂枝15克(去皮)芍药9克 生姜9克(切)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温阳祛寒,平冲降逆。治太阳病,误用烧针发汗,使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致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者。
用法用量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摘录《伤寒论》
处方4、羌活芎藁汤处方半夏(姜汁炒)杏仁(去皮、尖)羌活 藁本 川芎 防风 白茯苓 甘草 白芷 麻黄 陈皮 桂枝各等分
制法上药锉末。
功能主治治太阳经头风头痛,夜热恶寒。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审视瑶函》卷三
处方5、麻黄人参芍药汤别名麻黄桂枝汤(《兰室秘藏》卷中)。
处方人参 麦门冬各0.9克 桂枝 当归身各1.5克 麻黄 炙甘草 白芍药 黄耆各3克 五味子2个
功能主治治气阴两虚,外感寒邪,致患吐血、衄血。
用法用量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450毫升,先煮麻黄令沸,去上沫,煎至300毫升,入余药同煎至150毫升,临卧时去滓热服。
摘录《脾胃论》卷下
处方6、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处方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芍药9克 大枣12枚(擘)厚朴6克(去皮,炙)杏仁50枚(去皮、尖)
功能主治解肌发表,下气平喘。治素患喘病,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自汗,鼻塞喘咳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覆取微似汗。
摘录《伤寒论》
处方7、健步丸处方生地黄15克 归尾 芍药 陈皮 苍术各30克 吴茱萸 条芩各15克 牛膝30克 桂枝6克 大腹子3个
制法上药为末,蒸饼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湿热脚气。
用法用量每服100丸,空腹时煎白术、木通汤送下。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处方8、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处方桂枝 芍药 生姜各9克 甘草6克 大枣12枚 龙骨 牡蛎各9克
功能主治平补阴阳,潜镇固摄。治虚劳阴阳两虚,夜梦遗精,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象极虚芤迟,或芤动微紧;亦治下焦虚寒,少腹拘急,脐下动悸之遗尿证。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处方9、桂枝加黄耆汤处方桂枝 芍药 甘草各6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黄耆6克
功能主治治黄汗,两胫自冷,腰以上有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则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黄疽脉浮,有表虚症状者。
用法用量上六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温服100毫升。须臾饮热稀粥约200毫升,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处方10、桂枝加当归汤处方桂枝 赤芍 甘草 生姜 大枣 当归
功能主治养血和营,温经通络。治脱疽、冻疮等由于营血不足,寒湿凝滞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中医外科学讲义》
处方11、桂枝加附子汤处方桂枝9克(去皮)芍药9克 甘草9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附子6克(炮)
功能主治调和营卫,回阳固表。治太阳病发汗太过,遂致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
用法用量上六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100毫升,温服。调养如桂枝汤法。
摘录《伤寒论》
处方12、桂枝加归芍汤处方桂枝 芍药 甘草 当归 生姜 大枣等量 芍药倍用
功能主治治肾疟。腰脊痛,大便难,手足寒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五
处方13、桂枝黄芩汤处方柴胡36克 黄芩 人参 甘草各13.5克 半夏12克 石膏 知母各15克 桂枝6克
制法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疟疾,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合病者。
用法用量每服15~21克,水煎,于疟发前服之。
摘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处方14、桂枝加大黄汤处方桂枝9克(去皮)大黄6克 芍药18克 生姜9克(切)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
功能主治治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大实痛者。
用法用量上六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摘录《伤寒论》
处方15、小青龙汤处方麻黄(去节)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干姜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功能主治解表蠲饮,止咳平喘。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溢饮,身体重痛,肌肤悉肿。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属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者。
用法用量上药八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两次温服。若口渴,去半夏,加栝楼根9克;微利,去麻黄,加荛花(熬令赤色)5克;噎者,去麻黄,加附子(炮)1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去皮、尖)9克。
备注方中麻黄、桂枝解表发汗,宜肺平喘;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诸药温散太过而耗散肺气;炙甘草缓和药性,益气和中。合用而成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剂。
摘录《伤寒论》
处方16、防己地黄汤处方防己7.5克 桂枝22.5克 防风22.5克甘草7.5克
功能主治滋阴凉血,祛风通络。主治风入心经,阴虚血热,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脉浮;或血虚风胜,手足蠕动,瘈疭,舌红少苔,脉虚神倦,阴虚风湿化热,肌肤红斑疼痛,状如游火。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癔病、癫痫等证属阴虚热伏者。
用法用量上四味药,以酒200毫升,渍12小时,绞取汁;用生地黄1千克哎咀,蒸1小时,绞取汁;以铜器将上二种药汁和匀,分二次服。
备注方中重用生地黄滋补真阴,凉血养血为君;防己善搜经络风湿,兼可清热为臣;防风、桂枝调和营卫,解肌疏风为佐;甘草调补脾胃,和协诸药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滋阴凉血,祛风通络之功。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处方17、姜苓阿胶汤处方丹皮9克,丹参9克,桂枝9克,茯苓9克,干姜9克,首乌9克,阿胶9克,甘草6克。
功能主治温经养血,通络调经。主寒凝血脉。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四圣心源》
处方18、清热除湿汤处方防己6克,云苓15克,泽泻6克,赤小豆30克,地龙15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黄芪12克,鸡血藤18克,仙灵脾10克,桂枝10克,甘草3克。
功能主治渗湿利水为主,佐以活血祛滞,益气清热。主湿热上蒸,蒙闭清窍。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李纪源方
处方19、鳖甲煎丸处方鳖甲90克(炙)乌扇22.5克(烧)黄芩22.5克 柴胡45克 鼠妇22.5克(熬)干姜22.5克 大黄22.5克 芍药37.5克 桂枝22.5克 葶苈7.5克(熬)石韦22.5克(去毛)厚朴22.5克 牡丹37.5克(去心)瞿麦15克 紫葳22.5克 半夏7.5克 人参7.5克 蟅虫37.5克(熬)阿胶37.5克(炙),蜂窠30克(炙)赤消90克 蜣螂45克(熬)桃仁15克
制法上药二十三味,为末,取煅灶下灰1.5千克,清酒5升,浸灰内过滤取汁,煎鳖甲成胶状,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行气化瘀,软坚消症。主疟疾日久不愈,胁下痞硬有块,结为疟母,以及症瘕积聚。
用法用量空腹时服3~6克,每日二至三次。
注意孕妇忌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处方20、小青龙加石膏汤处方麻黄9克 芍药9克 桂枝6克 细辛3克 甘草6克 干姜3克 五味子3克 半夏9克 石膏9克
功能主治解表化饮,清热除烦。治肺胀,心下有水气,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
用法用量上九味,以水1升,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分两次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处方21、防己茯苓汤处方防己9克 黄耆9克 桂枝9克 茯苓18克 甘草6克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温阳利水。主治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肌肉晌动。
用法用量上五味药,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分三次温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处方22、理气降痰汤处方桔梗 枳壳(麸炒)橘红 半夏曲(炒)茯苓(去皮)香附(童便浸)贝母各3.6克 桂枝 甘草各1.5克
功能主治治痰证,冷汗自出。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五
处方23、麻黄升麻汤处方麻黄7.5克(去节)升麻3.5克 当归3.5克 知母2.5克 黄芩2.5克 萎蕤(一作菖蒲)3克 芍药2克 天门冬2克(去心)桂枝2克(去皮)茯苓2克 甘草2克(炙)石膏3克(碎,绵裹)白术2克 干姜2克
功能主治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者。
用法用量用水2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入余药,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每次相隔约1~2小时。汗出愈。
摘录《伤寒论》
处方24、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处方黄芪60克,当归20克,桂枝12克,白芍20克,炙甘草16克,大枣10克,威灵仙12克,川山甲6克,防风12克,蜈蚣2条,生姜10克,羌活12克。
功能主治补卫气,通经络,散寒湿。主卫气亏虚,贼风邪气入侵,寒湿阻滞经络。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胡国栋方
处方25、八物肾气丸别名八味丸(《朱氏集验方》卷二)。
处方干地黄120克 茯苓 薯蓣 桂枝 牡丹皮 山茱萸各60克 泽泻30克 五味子60克
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平补肾气,固齿驻颜。肾气不足,腰膝酸软,面色不华,牙齿松动,消渴等证。
用法用量每服7~10丸,日服三次,空腹时温酒送下。
备注本方原书无方名,现据《御药院方》卷六补。
摘录《肘后方》卷四
处方26、麻黄汤处方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川芎 防风 羌活
功能主治辛温发汗,祛风解表,治冬时正伤寒,头痛如斧劈,发热如火炽,恶寒无汗,身体疼痛,腰背项强拘急,脉浮紧。
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葱白、豆豉,水煎,热服。温覆取汗。不得多服。
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二
处方27、秦艽升麻汤处方升麻 干葛 甘草(炙)芍药 人参各15克 秦艽 白芷 防风 桂枝各9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疏风散寒,益气扶正。治老年中风。风寒客手足阳明经,口眼歪斜,恶风恶寒,四肢拘急。
用法用量每30克,连须葱白2根同煎。
摘录《卫生宝鉴》卷八
处方28、全蝎散处方全蝎(去毒,炒)僵蚕(直者。炒)甘草 赤芍药 桂枝(不见火)麻黄(去节)川芎 黄芩(去心)各9克 天麻18克 大天南星(汤浸七次,去皮、脐,切,焙)9克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小儿惊风、中风,口眼喁斜,言语不正,手足偏废不举。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7片,煎至160毫升,量儿大小与之,温服,每日三至四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羊肉。
摘录《阎氏小儿方论》
处方29、桂枝散处方桂枝15克 葛根15克 麻黄22克(去根、节)石膏30克 赤芍药15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杏仁1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
功能主治解表清热。治热病二日,头痛壮热,无汗烦躁。
用法用量每服9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葱白16.5厘米,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热服。衣覆取汗,未汗再服。
摘录《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处方30、桂枝桃仁汤处方桂枝 芍药 生地黄各60克 桃仁(制)50个 甘草30克
制法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温经散寒,活血去瘀。治月经不通,腹痛有冷感,脉沉紧。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个,煎至20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妇人大全良方》卷一
处方31、麻桂温经汤处方麻黄 桂枝 红花 白芷 细辛 桃仁 赤芍 甘草
功能主治治损伤后复感寒邪,周身关节疼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伤科补要》卷三
处方32、麻黄加术汤别名麻黄白术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
处方麻黄9克(去节)桂枝6克(去皮)甘草3克(炙)杏仁9克(去皮、尖)白术12克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散寒除湿。治外感寒湿,恶寒发热,身体烦疼,无汗不渴,苔白腻,脉浮紧者。
用法用量上五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50毫升,去滓,温服150毫升,覆被取微汗。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处方33、栝楼桂枝汤处方栝楼根6克 桂枝9克 芍药9克 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功能主治解肌发表,生津舒筋。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身体强,几几然,脉沉迟而有力者。
用法用量上六味,以水9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取微汗。汗不出,服顷啜热粥发之。
备注本方即《伤寒论》桂枝汤加蒌根而成,所治之证,为痉病中之柔痉。是外有表邪,经络受阻,经脉拘急不舒,复因表虚汗出,津液不得濡润而成。方中用桂枝汤外解风寒,加入栝楼根甘寒润燥而通津液,并且善通经络。配合成方,可收解表生津并重之效,表证解,津液通,经脉濡,而痉亦自愈。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处方34、桂枝汤别名桂枝治伤汤(《中医伤科学讲义》)。
处方桂枝 枳壳 陈皮 红花 香附 生地 归尾 元胡索 防风 赤芍 独活各等分
功能主治理气活血,通络止痛。治手臂筋骨损伤。
用法用量童便、陈酒煎服。
摘录《伤科补要》卷四
处方35、补偏愈风汤处方人参9克 熟地黄18克 茯苓9克 生黄耆18克 炙黄耆9克 白术6克 赤芍药3克 当归9克 杜仲(洒炒)9克 怀牛膝9克 羌活 独活各4.5克 桂枝2.4克
功能主治主气血虚弱,内风沸腾,不拘左偏右偏,两手足俱废瘘者。
用法用量加桑寄生24克,煎汤代水服。
摘录《医方简义》卷二
处方36、阳和解凝膏别名阳和膏(《经验方》卷上)。
处方新鲜大力子根、叶、梗1.5千克 活白凤仙梗120克 川附 桂枝 大黄 当归 肉桂 官桂 草乌 川乌 地龙 僵蚕 赤芍 白芷 白蔹 白及各60克 川芎120克 续断 防风 荆芥 五灵脂 木香 香橼 陈皮各30克 乳香末 没药末各60克苏合油120克 麝香30克
功能主治温经和阳,行气活血,驱风散寒,化痰通络。治寒湿凝滞所致之阴疽、流注、瘰疠、冻疮、乳癖等阴性疮疡;兼治筋骨酸痛,寒性疟疾(贴背心)。现用于淋巴腺结核及胸壁结核硬结期、I~Ⅱ度冻伤、骨与关节结核初期等。
用法用量先以菜油5千克煎大力子、白凤仙,煎枯去滓;次日除后四味外,余药入油内煎枯,去滓滤净;经一宿油冷后称准份量,每500克油加黄丹(炒透)210克,搅拌,熬至滴水成珠,不粘指为度,离火稍冷;将后味研为细末,加入油内搅和。半月后加热烊化,摊布上,贴患处。
摘录《外科全生集》
处方37、柴胡桂枝汤别名柴胡加桂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四)。
处方桂枝(去皮)4.5克 黄芩4.5克 人参4.5克 甘草3克(炙)半夏7.5克 芍药4.5克 大枣6枚(擘)生姜4.5克 柴胡12克
功能主治解表和里。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表证未解者。
用法用量上药九味,用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摘录《伤寒论》
处方38、炙甘草汤别名复脉汤(《伤寒论》)。
处方甘草12克(炙)生姜9克(切)人参6克 生地黄30克 桂枝9克(去皮)阿胶6克 麦门冬10克(去心)麻仁10克 大枣30枚(擘)
功能主治益气养血,滋阴复脉。治气虚血弱,虚羸少气,心悸心慌,虚烦失眠,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结代;虚劳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烦,少气,失眠,自汗盗汗,脉虚数。
用法用量上药九味,以清酒10毫升,加水800毫升,先煮八味,取300毫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100毫升,一日三次。
备注方中重用炙甘草甘温益气,通经脉,利血气,缓急养心为君;人参、大枣益气补脾养心,生地、麦冬、麻仁、阿胶,滋阴养血为臣;桂枝,生姜、清酒温阳通脉为佐。诸药合用,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共奏益气养血,滋阴复脉之功。
摘录《伤寒论》
处方39、神效暖脐膏处方肉桂45克(去皮)丹皮24克 黄耆 党参 归身 生地各60克 白芍 苁蓉 附子(炮)木鳖子各30克(去壳)荆芥 防风 麻黄 桂枝 柴胡 前胡 升麻 葛根 苏叶 薄荷 羌活 独活白芷 藁本 川芎 细辛各15克
制法以真麻油1.5千克,生姜120克,葱头120克切碎,入油内慢火熬焦,去滓,滤净汁;每油500克,入飞净黄丹250克,慢火熬至老嫩得宜,以瓷器收盛。七天后方可使用。
功能主治镇痛止泻,祛风散寒,温中健胃。暖肚。治感受寒邪,腹痛腹胀,呕吐酸水等。
摘录《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处方40、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处方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牡蛎15克(熬)蜀漆9克(去腥)龙骨12克
功能主治治伤寒脉浮,误用火迫发汗,以致心阳外亡,惊悸发狂,卧起不安者。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2升,先煮蜀漆至1升,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摘录《伤寒论》
处方41、风引汤别名紫石煮散(《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癫痫汤(《普济方》卷三七八)。
处方大黄 干姜 龙骨各56克 桂枝42克 甘草 牡蛎各28克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84克
制法上十二味,杵末粗筛,以韦囊盛之。
功能主治清热熄风,镇惊安神。主治癫痫、风瘫。突然仆卧倒地,筋脉拘急,两目上视,喉中痰鸣,神志不清,舌红苔黄腻,脉滑者。
用法用量每服6~9克,用井花水300毫升,煮三沸,温服100毫升。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处方42、风湿汤处方附子(炮,去皮)白术 甘草 当归(焙)防风 桂枝 薏仁各30克 乳香 没药 茯苓各15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主治风寒湿痹,脚气筋挛,着床不能行步。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60毫升,空腹时和滓温服,日三夜一。
摘录《医方类聚》卷九十八引《施园端效方》
处方43、桃核承气汤别名桃仁承气汤(《医方类聚》卷五十四引《伤寒括要》)。
处方桃核50个(去皮、尖)桂枝6克(去皮)大黄12克 甘草6克(炙)芒消6克
功能主治破血下瘀。治瘀热蓄于下焦,少腹急结,大便色黑,小便自利,甚则谵语烦渴,其人如狂,至夜发热,及血瘀经闭、痛经,产后恶霹不下,脉沉实或涩。
用法用量上五味,以水700毫升,煮前四味,取300毫升,去滓,纳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空腹时温服100毫升,日三服。当微利。
备注方中桃核破血行瘀,大黄下瘀泄热,二药合用,以逐下焦瘀热,是为君药;桂枝活血通络,芒消泄热软坚,是为臣药;炙甘草甘平和中,缓和消、黄峻攻之性,为佐使药。诸药相配,共奏破血下瘀之效。
摘录《伤寒论》
处方44、增损逍遥散处方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陈皮15克,清半夏10克,羌活10克,桂枝10克,白芥子10克,附片10克,秦艽10克,茯苓10克,以白酒作引。
功能主治疏肝和脾,散寒祛风。主风寒乘虚而入,凝之于肩,肩凝作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饭后服用。
摘录郭焕章方
处方45、西清汤处方桂枝1.5克 栀子4,5克(姜汁炒)苏子4.5克 桑皮6克 杏仁9克 橘红3克 半夏3克 茯苓6克 蒺藜9克 郁金6克 姜3片
功能主治治胆咳,咳呕苦水如胆汁。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醇剩义》卷三
处方46、五苓散别名猪苓散(《太平圣惠方》卷九)、五苓汤(《宣明论方》卷五)。
处方猪苓10克(去皮)泽泻15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桂枝7克(去皮)
制法上五味,捣为散。
药理作用利尿作用《中国药学会1962年学术议论文文摘集》1963:327~328,将五苓散(猪苓18克、会泽泻30克、茯苓18克、桂枝12克、白术18克)研末,用50%酒精渗漉制成1:1的酊剂。另再将上述各药分别亦按上法制成1:1的酊剂,观察五苓散及其组成的单味药对大白鼠的利尿作用。结果证明:五苓散及其组成药物在给药后第1小时排尿率,与给药前对比有显着增强,其中以二苓及桂枝的作用最强。对照组药后2次的排尿率则无显着差别。第2小时各组的排尿率增加较少,第3小时则无明显的利尿作用。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温阳化气。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小便不利,水湿内停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现用于肾炎、心性水肿、肝硬化腹水、尿潴留,急性肠炎等属水湿内停者。
用法用量以白饮和服3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备注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解表化气。五药相配,使水行气化,表解脾健,则蓄水、痰饮所致诸证自除。
摘录《伤寒论》
处方47、天雄散处方天雄52克(炮)白术112克 桂枝64克 龙骨52克
制法上四味,杵为散。
功能主治补阳摄阴。治男子失精,腰膝冷痛。
用法用量每次7克,以酒调服,一日三次。不知,稍增之。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处方48、五苓平胃汤处方柴胡4.5克 黄芩 苍术 半夏各3克 甘草0.9克 白术4.5克 陈皮 茯苓 厚朴 猪苓 泽泻各2.4克 桂枝1.5克
功能主治治疟疾初起,热多寒少。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嵩崖尊生》卷九
处方49、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处方柴胡12克 龙骨 黄芩 生姜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茯苓各4.5克 半夏6克(洗)大黄6克(切)牡蛎4.5克(熬)大枣(擘)6枚
功能主治和解清热,镇惊安神。主伤寒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烦躁惊狂不安,时有谵语,身重难以转侧,现用于癫痫、神经官能症、美尼尔氏综合征以及高血压病等见有胸满烦惊为主证者。
用法用量上药十二味,除大黄外,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再纳大黄,更煮一二沸,去滓,每次温服100毫升。
备注方中柴胡、桂枝、黄芩和里解外,以治寒热往采、身重;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安神,以治烦躁惊狂;半夏、生姜和胃降逆;大黄泻里热,和胃气;茯苓安心神,利小便;人参、大枣益气养营,扶正祛邪。共成和解清热,镇惊安神之功。
摘录《伤寒论》
处方50、缓肝理脾汤处方广桂枝 人参 白茯苓 白芍药(炒)白术(土炒)陈皮 山药(炒)扁豆(炒,研)甘草(炙)
功能主治健脾缓肝。治慢惊风,发时缓缓搐搦,时作时上,面色淡黄,或青白相兼,身必温和,昏睡眼合,或睡卧露睛,脉来迟缓,大便青色,属脾虚肝旺者。
用法用量上药加煨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摘录《医宗金鉴》卷五十一
处方51、枳实薤白桂枝汤处方枳实3克 厚朴12克 薤白9克 桂枝3克 栝楼实10克(捣)
功能主治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
用法用量上五味药以水1升,先煮枳实、厚朴,取400毫升,去滓,纳诸药,煮数沸,分三次温服。
摘录《金匮要略》卷上
处方52、接骨续筋药膏处方自然铜 荆芥 防风 五加皮 皂角 茜草 川断 羌活 独活各90克 乳香 没药 桂枝各60克 红花60克 赤芍60克 活地鳖虫60克
功能主治续筋按骨。治一切骨折、骨碎及筋断、筋裂等严重筋骨损伤证之中期。
用法用量共为细末,饴糖或蜂蜜调敷。
摘录《中医伤科学讲义》
处方53、肾气丸别名八味肾气丸(《金匮要略》卷上)、崔氏八味丸(《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附方)、《金匮》肾气丸(《内科摘要》卷下)、桂附八味丸(《医方集解》)、桂附地黄丸(《医宗金鉴》卷四十三)。
处方干地黄128克 薯蓣64克 山茱萸64克 茯苓48克 泽泻48克 丹皮48克 桂枝 附子(炮)各16克
制法上八味,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药理作用1.抗实验性病理代谢的研究 《日本汉方医学》1982(4):10,给增龄大白鼠投与八味地黄丸,探讨了谷光甘肽代谢,结果①晶状体中GSH和GSSG有意义地增加,推测八味地黄丸有预防老年性白内障的效果,②血中GSH增加,推测八味地黄丸参与红细胞膜的谷光甘肽代谢;③睾丸中GSH增加,提示八味地黄丸参与DNA合成和谷光甘肽代谢。2.抗糖尿病成分的研究 《中成药研究》1982(1):46,用八味丸粉末给链脲佐菌素所致大鼠糖尿病模型口服,结果表明八味丸能有效地抑制其饮水量、尿量、血糖及尿糖量。而组成该方的单味药仅山茱萸有效,并进一步找到抗糖尿病有效成分为熊果酸及齐墩果酸。
功能主治温补肾气。治肾气不足,腰酸脚软,肢体畏寒,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频数,舌质淡胖,尺脉沉细;及痰饮喘咳,水肿脚气,消渴,久泄。现用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慢性肾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及支气管哮喘等属于肾气不足者。
用法用量每服15丸,用酒送下,加至20丸,一日三次。
注意如有咽干、口燥、舌红、少苔等肾阴不足,肾火上炎症状者不宜用。
备注方中地黄、山茱萸补益肾阴而摄精气;山药、茯苓健脾渗湿,泽泻泄肾中水邪;牡丹皮清肝胆相火;桂枝、附子温补命门真火。诸药合用,共成温补肾气之效。
摘录《金匮要略》卷下
处方54、益智和中汤处方肉桂0.3克 桂枝1.2克 牡丹皮 柴胡 葛根 益智仁 半夏各1.5克 当归身 炙甘草 黄耆 升麻各3克 白芍药4.5克 干姜少许
制法上药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温中祛寒,益气升阳。治脾胃虚寒,肠辩下血,或血色紫黑,腹部冷痛,得热物熨之则减轻,右关脉弦,按之无力者。
用法用量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兰室秘藏》卷下
处方55、再造散处方人参 黄耆 川芎 甘草 熟附子 桂枝 细辛 羌活 防风 煨生姜 芍药
功能主治助阳解表。治阳虚外感。恶寒发热,寒重热轻,头痛项强,肢冷无汗,倦怠嗜睡,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或浮大无力。
用法用量上药用水400毫升,加大枣2枚,煎至200毫升,温服。夏日热甚,加黄芩、石膏。
备注方中参、耆、姜、桂、附子、甘草益气助阳;川芎、芍药、大枣活血和营;羌、防、辛发其表邪。共成扶阳解表之功。
摘录《伤寒六书》卷三
处方56、平肝饮子处方防风(去芦)桂枝(不见火)枳壳(去瓤,微炒)赤芍药 桔梗(去芦,锉,炒)各30克 木香(不见火)人参 槟榔 当归(去芦,酒浸)川芎橘红 甘草(炙)各15克
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治喜怒不节,肝气不平,邪乘脾胃,心腹胀满,连及两胁妨闷,头晕呕逆,脉来浮弦。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处方57、桂枝续命汤处方麻黄(去节)人参 黄芩 芍药 防己 川芎 甘草各30克 桂枝60克 防风90克 杏仁60克 附子15克
制法上除附子、杏仁外,捣为粗末,后入二味令匀。
功能主治治中风有汗恶风。
用法用量每服15~21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宜针风府穴。
摘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
处方58、益气养阴通络汤处方南沙参20克,北沙参20克,麦冬20克,五味子10克,桂枝10克,生地30克,丹参25克,川芎15克,益母草15克。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化瘀通络。主气阴两虚。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张志雄方
处方59、加减小建中汤处方人参 归身(米拌炒)桂枝木 白芍 兰枣
功能主治治虚劳,胃阳已弱,卫气不得拥护,背微寒,肢微冷,痰多微呕,食减不甘,小便短赤,大便微溏,脉右虚左小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原书按云:此方生姜定不可少。
摘录《医学从众录》卷一
处方60、温肺桂枝汤处方桂枝1.5克 当归6克 茯苓6克 沉香1.5克 苏子4.5克 橘红3克 半夏3.6克 瓜蒌实12克 桑皮6克
功能主治温肺降气。治肺胀,虚满而喘咳。
用法用量上药水煎,加姜汁5毫升冲服
摘录《医醇剩义》卷四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