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益肺法如何治疗哮喘病?

医药知识2023-02-09 07:48:12百科知识库

补肾益肺法如何治疗哮喘病?

(1)哮喘病的病因病机 

  哮喘病发病,因以寒冷、感冒为最多,其次为闻异味、劳累等,其病机主要为肺肾两虚。盖肺主气,司呼吸,为气机升降出入之机枢,如感受风寒之邪,或闻异味等而引起肺之肃降失司,肺气上逆而为喘息,喘促日久,肺气必虚,肺虚则气机升降失常,以致呼吸急促,气喘发憋,甚则张口抬肩,鼻翼记动,口唇爪甲青紫,心慌气短,迫心阳外越而汗出,肾主纳气,为元气之根,喘久及肾,肾气受损,则摄纳无权,气不归元,则气上逆迫肺,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能续,端坐呼吸 ,不能平卧为肺肾两虚之辨证要点。因此治疗法则,当以调补肺肾,扶正祛邪为主。中医发病学认为,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生理平衡失调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中医对发病的基本认识。哮喘病人的病因以素体不足,病久体弱及正气虚为其突出特点,所以扶正为主,改善体质是哮喘病的主要治法,同时要注意调畅气机、化痰行瘀。肺的升降出入是人体气机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孟英说:“肺受病,一身之气皆失顺降之机”。从临床上看,哮喘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憋闷,故调畅气机,和顺肺肾是治疗哮喘的主要内容。然痰瘀的生成均与气机不畅有密切关系,所以调补肺肾即寓调畅气机之意,并有化痰行瘀,改善微循环之效,以达平喘的目的,此即扶正寓祛邪之法。 

  (2)补肾益肺平喘方 

  方药组成: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陈皮、姜半夏、炒苏子、乌梅、地龙、磁石、补骨脂、胎盘、桃仁。加减法:气虚甚者加黄芪;阴虚者加沙参、生地;阳虚者加附子、肉桂;血瘀者加丹参、川芎;咳甚痰多者加瓜蒌仁、川贝母。 

  本方以《内外伤辨惑论》之生脉饮加味,意在滋补肺肾,补益气阴,方中用太子参不用人参以避其燥,麦门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方中妙用五味子以其酸涩,入肺肾两经,有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之效。孙思邈称其“在上可滋源,在下则补肾”,实为肺肾双补之要药。陈皮、半夏理气和胃,化痰止咳。苏子降气消痰,地龙通络解痉。乌梅酸温,入肺肾两经,可“收肺气 ”、“治久嗽”、“吸气归元”,故此药可辅生脉散收肺气、纳肾气。方中紫河车大补元气而不燥,可阴阳双补,用其疗喘报道颇多。磁石辛咸而平,入肺肾之经,可“纳气平喘”。补骨脂辛温,入肾助阳,使肾水不寒,蒸腾气化,肺气得荫,对于肾虚咳喘,历代医家,均喜用之。方中桃仁活血行瘀,润肠,使肺气通畅,补而不滞。纵观全方,以调补肺肾为主,兼顾脾胃,阴阳双补,并有化痰,理气行血之效,共使正气渐充,肺肾气调,气顺痰消,喘可平矣。且全方性味平和 ,补而不燥,滋而不腻,适于长期服用。 

  (3)寓治于防,寓防于治 

  对于哮喘的治疗,“发作时治其标,缓时治本”为许多医家所推崇,这对于发作性哮喘,无疑是正确的治法。然纵观传统的治标平喘药,一般为辛温之麻黄、细辛,或寒峻之葶苈、桑皮等,均易耗伤正气,很难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尤其对长期反复发作的哮喘患者,正气原本不足,若再用辛散寒峻之味,不啻犯“虚虚”之诫。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减少发作比发作时缓解的治疗意义更大,即念念不忘扶正气。总之,发作期治疗尽量不用伤津耗气之品,无论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应标本同治,扶正祛邪,并将此精神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 

  常用的哮喘治疗法有哪些? 

  不论内因或外因所致之哮喘,其病机都是气机的升降出纳失常,使肺气失宣、失降、失纳所致。因此对哮喘的治疗,关键在于理顺气机,而理顺气机的要点,可总括为宣、降、纳三法,因为肺气以宣为用,以降为顺,以纳为益(受纳于肾)。现分述于下。 

  (1)宣法 

  即宣畅肺气法。肺气以宣畅、布达为用。肺气只有宣达、顺畅,才能有效地吸清呼浊,维持生命之需要。若肺内夙有隐伏之痰饮,复感外邪,或饮食不慎,情志所伤,引动伏痰则使肺气失宣, 发为哮喘。其治则当用宣浊,以宣通肺气。临床上根据病因不同,宣浊又具体分为“温宣法” 、“清宣法”和“祛宣法”。即冷哮者,温宣以通;热哮者,清宣以通;浊哮者,祛宣以通。 

  ①温宣法 

  温宣法是用性味辛温之方药,以温散束肺之寒邪,分解互结之寒痰,从而宣畅肺气,以收止喘平哮之功。此法用于冷哮证,症见哮喘因感受风寒,或进食生冷之物而诱发,哮喘急迫,胸闷气促,形寒肢冷,面青唇紫,痰白而粘,舌苔白腻,脉象弦滑,喉间有水鸡声,肺部有哮鸣音等。用射干麻黄汤合小青龙汤加减药如射干、麻黄、细辛、法夏、桂枝、生姜、五味子、甘草等。麻、细、姜、桂都是辛温散寒宣肺之药,尤以细辛辛温走窜,善通关窍,为开通气道之先锋;麻黄辛苦温 ,上宣肺气,下降逆气,既开鬼门,又洁净府,是宣肺平喘之主将。生姜、半夏善化寒痰,射干、桂枝寒温并用,善利咽通滞,少佐五味子收敛肺气以防宣散太过而伤肺气,甘草调和诸药而本身亦善平喘。如此则寒散痰化而气道通畅,哮喘自平。 

  ②清宣法 

  清宣法是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来清热化痰,宣通肺气,从而达到止哮平喘的一种治法。它适用于痰热交阻、壅塞气道的热哮证。症见哮喘声高息涌,胸胀气粗,膨膨然若气不能容,张口抬肩,倚息难卧,以呼出为快,或兼发热,口干,汗多,舌红,苔黄,脉滑数。听之喉间痰鸣如曳锯,肺部有哮鸣音,甚至干湿性口罗音(多系合并感染)。常用自订的清宣平哮汤,即麻杏石甘汤加葶苈子、马兜铃、桑白皮、鲜竹沥等药。麻杏石甘汤辛凉宣泄,清肺定喘为主药,辅以葶苈子、马兜铃苦寒降气,桑白皮、竹沥甘寒润肺,合用之,使肺热得以清泄,痰热能够化解,两邪即除,气道自通,哮喘焉作? 

  ③祛宣法 

  祛宣法是指祛逐风邪法。过敏性哮喘,其来迅速,其去也疾,符合风邪的“善行而数变”之特点,因而将过敏原病邪归属于风邪一类较妥。祛宣平哮法用于风邪偏胜的哮喘,症见哮喘突然发作,胸闷气憋,咽痒,呛咳,痰少或无痰,舌苔净,脉浮滑,常用祛风汤(自制验方):防风10g,荆芥10g,白芷6g,细辛3g,地龙10g,蝉衣6g,木蝴蝶5g,薄荷6g,苍耳子10g,甘草10g。风性轻扬,善客上焦,故用药宜轻,不仅药量宜轻,而且药质宜轻 ,如荆、防、辛、蝉衣、木蝴蝶等。药性轻扬,宣泄上焦,才能起到祛风止哮之功,此所谓 “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降法 

  即通降肺气法。肺主肃降,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以壅塞上涌为逆。肺气的壅塞多因痰饮内伏窠臼,复感外邪引动,故而痰气交阻,闭阻气道,发为哮喘。因此,治疗哮喘常用降气法。临床又据证分为两法。 

  ①理气降逆法 

  理气降逆法多以涤痰、宽胸、下气药均组方,治疗以痰气交阻为甚的哮喘证,症见哮喘发作, 声高息涌,喉间痰鸣如曳锯,胸闷气粗,痰涎壅盛,或见恶心呕吐痰涎,舌苔厚腻,脉滑或弦滑。可用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荣汤: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橘红、半夏、当归、前胡、厚朴、生姜、桂枝、沉香、甘草。本方以三子、橘红、半夏、前胡除痰实为主药,其中莱菔子、橘红、厚朴、沉香宽胸下气为辅,当归、桂枝、生姜、甘草能通利血脉,因肺朝百脉,百脉通利则有利于肺气降。全方既能除痰降气,又能通利血脉,气道乃通,哮喘可宁。 

  ②釜底抽薪法 

  肺与大肠相表里,若肺气不降,则大便难通;反之,若大便不通,则肺气难降,两者都可诱发或加重哮喘。一般多见于肺热痰结型哮喘,或已发哮喘而兼见大肠热结者。症见哮喘发作,哮声响亮,胸闷腹胀,大便秘结,数日不通,或兼见额头大汗,口干渴,舌暗红,苔黄厚, 脉滑数。可用宣白承气汤加味,以清肺降气,化痰通下,药如生大黄、生石膏、杏仁、瓜蒌、桑白皮、枳实、厚朴、莱菔子。便秘甚者加芒硝。若病情紧急,不便煎汤药者,也可单用生大黄粉一味 3~5g吞服,每日2~3次,也有效果。 

  (3)纳法 

  肺气以呼、吸相合,宣纳互济为治。若肺气只呼不吸,或只吸不呼,则肺气将绝。若宣多纳少, 则肺气耗散无根而形成虚喘。若纳多宣少,则肺气壅塞而成喘。是故肺气的升降出入与哮喘之成因关系密切。纳气法多用于单喘无哮者,多见于慢性哮喘的间歇期,不哮单喘,动辄气喘吁吁,呼吸短促者。临床上根据证候不同,而有补肾纳气法与镇纳浮阳法两种。 

  ①补肾纳气法 

  补肾纳气法用于肺肾两虚之虚喘证,症见呼吸短促,急促低喘,易出汗,活动更甚,常伴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夜尿多,尺脉弱。可用人参蛤蚧散加减,偏肺气虚,汗多易感冒咳嗽者,加玉屏风散、五味子、紫菀;偏肾气虚,阳虚怕冷,腰腿酸软,阳痿,夜尿多者,加胡桃肉、仙灵脾、肉苁蓉、鹅管石等;偏阴虚,五心烦热,盗汗,口干不饮,形瘦,脉细数者,加熟地、麦冬、五味子, 或改用麦味地黄汤。 

  ②镇纳浮阳法 

  镇纳浮阳法用于哮喘多年,正气极虚,元气耗散者,症见喘促急迫,呼吸短浅,汗出肢冷,面色粉红或苍白,惶惶然若气欲断,脉微细或浮散无根。选用参茸黑锡丹吞服,或参附龙牡汤。

本文标签: 内科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