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降压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
山楂降压丸的基本资料
山楂降压丸(现代标准)名称山楂降压丸
拼音Shan ha Jiangya Wan
成份山楂 夏枯草 菊花 小蓟 泽泻 决明子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的大蜜丸;味酸、微甜。
功能主治降血压,降低胆固醇。用于高血压症,头痛眩晕,耳鸣目胀。
规格每丸重7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贮藏密封。
执行标准WS3-B-0487-91
山楂降压丸相关中药材
1、决明子别名草决明,羊明,羊角,马蹄决明,还瞳子,狗屎豆,假绿豆,马蹄子,千里光,芹决,羊角豆,野青豆,猪骨明,猪屎蓝豆,细叶猪屎豆,夜拉子,羊尾豆,草决明,大号山土豆,钝叶决明。
来源为豆科植物决明的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收,将全株割下或摘下果荚,晒干,打出种子,扬净荚壳及杂质,再晒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坡、河边,或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全国各地均产。主产于安徽、广西、四川、浙江、广东等地。
性状干燥种子,呈菱方形,状如马蹄,一端稍尖,一端截状,长5~8毫米,宽2.5~3毫米。表面黄褐色或绿褐色,平滑光泽,两面各有1凸起的棕色棱线,棱线两侧各有一条浅色而稍凹陷的线纹,水浸时由此处胀裂。质硬不易破碎横切面皮薄,可见灰白色至淡黄色的胚乳,子叶黄色或暗棕色,强烈折叠而皱缩。气无,味微苦,略带粘液性。以颗粒均匀、饱满、黄褐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利水,通便。治风热赤眼,青盲,雀目,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习惯性便秘。①《本经):“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益精光”②《别录》:“疗唇口青”③《药性论》:“利五脏,除肝家热”④《日华子本草》:“助肝气,益精水;调末涂,消肿毒,熁太阳穴治头痛,又贴脑心止鼻衄;作枕胜黑豆,治头风,明目”⑤《本草衍义补遗》:“解蛇毒”⑥《生草药性备要》:“治小儿五疳,擦癣癞”⑦《医林纂要》:“泻邪水”⑧《湖南药物志):“明目,利尿。治昏眩,脚气,浮肿,肺痈,胸痹”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肝明目,利水通便。治肝炎,肝硬化腹水,高血压,小儿疳积,夜盲,风热眼痛,习惯性便秘”
2、夏枯草别名棒槌草,铁色草,大头花,夏枯头,夕句,乃东,燕面,麦穗夏枯草,麦夏枯,铁线夏枯,棒柱头花,灯笼头,羊肠菜,榔头草,白花草,胀饱草,棒槌草,干叶叶,锣锤草,东风,牛枯草,地枯牛,广谷草,六月干,棒头柱,牛牯草,灯笼草,古牛草,牛佤头,丝线吊铜钟。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果穗。夏季当果穗半枯时噪下,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荒地、路旁及山坡草丛中。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性状干燥果穗呈长圆柱形或宝塔形,长2.5~6.5厘米,直径1~1.5厘米,棕色或淡紫褐色,宿萼数轮至十数轮,作覆瓦状排列,每轮有5~6个具短柄的宿萼,下方对生苞片2枚。苞片肾形,淡黄褐色,纵脉明显,基部楔形,先端尖尾状,背面生白色粗毛,宿萼唇形,上唇宽广,先端微3裂,下唇2裂,裂片尖三角形,外面有租毛。花冠及雄蕊都已脱落。宿萼内有小坚果4枚,棕色,有光泽。体轻质脆,微有清香气,味淡。以色紫褐、穗大者为佳。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河南等地,其他各省亦产。
功能主治清肝,散结。治瘰疬,瘿瘤,乳痈,乳癌,目珠夜痛,羞明流泪,头目眩晕,口眼歪斜,筋骨疼痛,肺结核,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血崩,带下。(1)清肝明目:用于肝热目赤肿痛,及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如高血压病),可配苦丁茶、野菊花。(2)清热散结:用于乳腺炎、腮腺炎,可配柴胡、赤芍、浙贝母。用于瘰疬(如淋巴腺结核)、瘿瘤(如单纯性甲状腺肿大),常配牡蛎、浙贝母。①《本经》:“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②《本草衍义补遗》:“补养血脉”③《滇南本草》:“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行肝气,开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窃、周身结核”④《生草药性备要》:“去痰消脓,治瘰疬,清上补下,去眼膜,止痛”⑤《本草从新》:“治瘰疬、鼠瘘、瘿瘤、癥坚、乳痈、乳岩”⑥《科学的民间药草》:“有利尿杀菌作用。煎剂可洗创口,治化脓性外症,洗涤阴道,治阴户及子宫粘膜炎”⑦《现代实用中药》:“为利尿药,对淋病、子宫病有效;并能治高血压,能使血压下降”
备注西藏、云南尚以刚毛夏枯草的花穗及果穗同等入药。
3、菊花别名甘菊花,白菊花,黄甘菊,药菊,白茶菊,茶菊,怀菊花,滁菊,毫菊,杭菊,贡菊,节华,金精,甘菊,真菊,金蕊,家菊,馒头菊,簪头菊,甜菊花,日精,女节,女华,女茎,更生,周盈,傅延年,阴成,镘头菊。
来源为菊科植物菊的头状花序。霜降前花正盛开时采收,其加工法因各产地的药材种类而不同。白菊:割下花枝,捆成小把,倒挂阴干。然后摘取花序。滁菊:摘取花序。经硫黄熏过,晒至六成干时,用筛子筛成球状,晒干。贡菊:摘取花序,烘干。杭菊:有杭白菊、杭黄菊两种,杭白菊摘取花序,蒸后晒干;杭黄菊则用炭火烘干。
生境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
性状干燥头状花序,外层为数层舌状花,呈扁平花瓣状,中心由多数管状花聚合而成,基部有总苞,系由3~4层苞片组成。气清香,味淡微苦。以花朵完整、颜色鲜艳、气清香、无杂质者为佳。各种菊花商品,其性状互有差异:①白菊 呈不规则的球状或压扁状,直径约2厘米,瓣多紧密。花序的绝大部分为白色舌状花,长约18毫米,宽约3毫米,中央为极少数短小的淡黄色管状花。主产安徽亳县,称亳菊,品质最佳。另有怀菊(河南)、祁菊(河北)、川菊(四川)也属白菊一类。但质量较次。②滁菊 呈球状,形较小,瓣紧密。舌状花白色,长约15毫米,宽约3毫米,中央管状花黄色。主产安徽滁县,品质亦佳。③贡菊 形似滁菊,瓣细而厚。舌状花白色,长10~12毫米,宽约2毫米,中央有少数黄色管状花。主产安徽歙县,亦称徽菊。过去浙江德清亦产,称德菊。④杭菊 ㈠杭白菊,又名白茶菊(《纲目拾遗》)。呈不规则压扁状,朵大,瓣宽而疏。舌状花较少,类白色,长约22毫米,宽约6毫米,中央有少数深黄色管状花。㈡杭黄菊,又名黄甘菊(《圣惠方》)。形与杭白菊相似,但舌状花黄色至淡棕色。均产浙江。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①《本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②《别录》:“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③陶弘景:“白菊:主风眩”④《药性论》:“能治热头风旋倒地,脑骨疼痛,身上诸风令消散”⑤《日华子本草》:“利血脉,治四肢游风,心烦,胸膈壅闷,并痈毒,头痛;作枕明目”⑥《珍珠囊》:“养目血”⑦《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⑧王好古:“主肝气不足”⑨《纲目拾遗》:“专入阳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
4、小蓟别名刺儿菜,刺菜,曲曲菜,青青菜,荠荠菜,刺角菜,白鸡角刺,小鸡角刺,小牛扎口,野红花,猫蓟,青刺蓟,千针草,刺蓟菜,刺儿菜,萋萋菜,枪刀菜,木刺艾,刺杆菜,刺刺芽,刺杀草,荠荠毛,小恶鸡婆,刺萝卜,小蓟姆,刺儿草,牛戳刺,刺尖头草,小刺盖。
来源为菊科植物小蓟的全草或根。夏、秋两季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产。
性状①干燥全草的茎圆柱状,常折断,直径2~3毫米,微带紫棕色,表面有柔毛及纵棱;质硬,断面纤维状,中空。叶片多破碎不全,皱缩而卷曲,暗黄绿色,两面均有白色丝状毛,全缘或微波状,有金黄色的针刺。头状花序顶生,总苞钟状,苞片黄绿色,5~6列,线形至披针形,花冠有时已不存,冠毛羽毛状。气弱,味甘。②干燥根呈长圆柱状,下部渐细:顶端直径3~7毫米,表面土棕色,有纵棱,着生多数细长须根。质硬,断面纤维性。一般用全草,青海地区则用根及茎。考诸古代本草书籍多用根。
功能主治凉血,祛瘀,止血。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急性传染性肝炎,创伤出血,疔疮,痈毒。①《食疗本草》:“取菜煮食之,除风热。根,主崩中,又女子月候伤过,捣汁半升服之。金疮血不止,挼叶封之。夏月热,烦闷不止,捣叶取汁半升服之”②《本草拾遗》:“破宿血,止新血,暴下血,血痢(「痢」一作「崩」),金疮出血,呕吐等,绞取汁温服;作煎和糖,合金疮及蜘蛛蛇蝎毒,服之亦佳”③《日华子本草》:“根,治热毒风并胸脯烦闷,开胃下食,退热,补虚损。苗,去烦热,生研汁服”④《本草图经》:“生捣根绞汁服,以止吐血,衄血、下血”⑤《纲目拾遗》:清火疏风豁痰,解一切疔疮痈疽肿毒。⑥《分类草药性》:“治血淋胀痛,跌打损伤,红崩,白带”⑦《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止血,降压,散瘀消肿。治各种出血症,高血压,黄疸,肝炎,肾炎”
备注此外,同属植物刻叶刺儿菜的全草在东北及河北亦同等使用。性状与小蓟相似,但茎略粗,直径3~5毫米,叶边缘有明显块刻。头状花序的总苞棕黄色,苞片6~8列,三角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气弱,味淡。
5、泽泻别名水泻,芒芋,鹄泻,泽芝,及泻,天鹅蛋,天秃,水泻,禹孙,水泽,如意花,车苦菜,一枝花。
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块茎。冬季叶子枯萎时,采挖块茎,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用微火烘干,再撞去须根及粗皮。
生境分布生于沼泽边缘。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川、贵州、云南、新疆等地。四川、福建有大面积的栽培。
性状干燥块茎类圆球形、长圆球形或倒卵形,长约4~7厘米,直径约3~5厘米;表面黄白色,未去尽粗皮者呈淡棕色;有不规则的横向环状凹陷,并散有无数突起的须根痕迹,在底部尤密;质坚实,破折面黄白色,带颗粒性。气微香,味微苦。以个大、质坚、色黄白、粉性足者为佳。主产福建、四川、江西,此外贵州、云南等地亦产。商品中以福建、江西产者称“建泽泻”,个大,圆形而光滑;四川、云南、贵州产者称“川泽泻”,个较小,皮较粗糙。一般认为建泽泻品质较佳。
功能主治利水,渗湿,泄热。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呕吐,泻痢,痰饮,脚气,淋病,尿血。(1)利水渗湿:用于水湿内停之尿少、水肿、泻痢及湿热淋浊等证。治胃内停水常配白术。治尿道涩痛、小便不利常配木通、茯苓。(2)清泻肾火:用于阴虚火旺诸证。①《本经》:“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②《别录》:“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③《药性论》:“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直通水道”④《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主头旋、耳虚鸣,筋骨挛缩,通小肠,止遗沥、尿血。⑤《医学启源》:“治小便淋沥,去阴间汗。《主治秘诀》云,去旧水,养新水,利小便,消水肿,渗泄止渴”⑥李杲:“去脬中留垢、心下水痞”⑦《纲目》:“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泻痢,疝痛,脚气”
6、山楂别名红果子,棠棣子,檕梅,朹子,鼠查,羊梂,赤爪实,棠梂子,赤枣子,山里红果,酸枣,鼻涕团,柿樝子,山里果子,茅樝,猴樝,映山红果,海红,酸梅子,山梨,酸查,野山楂又名:小叶山楂,山果子,粱梅,柿楂子,茅楂,猴楂。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楂或野山楂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山楂采得后,横切成厚1.5~3毫米的薄片,立即晒干。野山楂采得后,晒干即可,或压成饼状后再晒干。商品山楂片称为“北山楂”;野山楂称为“南山楂”。
性状①北山楂 为植物山楂的果实,呈球形或梨形,径约2.5厘米。表面深红色,有光泽,满布灰白色细斑点;顶端有宿存花萼,基部有果柄残痕。商品常为3~5毫米厚的横切片,多卷缩不平,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切面可见5~6粒淡黄色种子,有的种子已脱落;有的片上可见短果枘或下凹的花萼残迹。气微清香,味酸微甜。以个大、皮红、肉厚者为佳。主产山东、河北、河南、辽宁等省。陕西、山西、江苏亦产。②南山楂 为植物野山楂的果实,呈类圆球形,直径0.8~1.4厘米,间有压扁成饼状.表面灰红色,行细纹及小斑点,顶端有凹窝,其边缘略突出,基部有果柄残痕。质坚硬,核大,果肉薄,棕红色。气微,味酸微涩。以个匀、色红、质坚者为佳。主产江苏,浙江、云南、四川等地。此外尚有下列同属植物的果实在少数地区亦作山楂入药。①山里红 叶片宽卵形,3~5羽状深裂。果实近球形,直径约1.5厘米,红色。分布东北、华北及陕西、山东、江苏等地。②湖北山楂 叶卵形至矩圆状卵形,中部以上3~5裂;刺长1.5厘米;果实圆球形,直径约1~2.5厘米,黑赤色,有显著的小斑点。分布我国中部及陕西、江苏各地。③辽山楂 叶先端3~5裂,基部楔形,花药淡红色或紫色,果实鲜红色。分布东北及山西、内蒙古、新疆等地。④云南山楂 叶片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常不裂,边缘具锯齿;果实近球形,暗红色或黄色带红褐色晕斑。分布西南及广东、广西等地。
功能主治消食积,散瘀血,驱绦虫。治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泻痢,肠风,腰痛,疝气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小儿乳食停滞。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烷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血脂症。①陶弘景:“煮汁洗漆疮”②《唐本草》:“汁服主利,洗头及身上疮痒”③《本草图经》:“治痢疾及腰疼”④《履巉岩本草》:“能消食”⑤《日用本草》:“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⑥《滇南本草》:“消肉积滞,下气;治吞酸,积块”⑦《本草蒙筌》:“行结气,疗颓疝”⑧宁原《食鉴本草》:“化血块,气块,活血”⑨《纲目》:“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⑩《本草再新》:“治脾虚湿热,消食磨积,利大小便”⑾《本草撮要》:“冻疮涂之”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