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芝散

医药知识2023-02-09 06:19:30百科知识库

青芝散

青芝散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0味。

青芝散的基本资料

青芝散(《集验良方拔萃》卷二)

处方上川连2.4克 广青黛3.6克 梅花冰片0.6克 白硼砂3.6克 西瓜霜6克 橄榄核9克 丝瓜叶6克

制法上药各研净末,和匀,研极细,无声为度,瓷瓶收贮。

功能主治治咽喉风火时邪急症,及双单乳蛾等。

用法用量临用时,约半匙许,吹患处。提出痰涎立愈,慎勿吹多。

青芝散相关中药材

1、橄榄核

别名青果核。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果核。

生境分布主产福建,此外,广东、广西亦产。

性状果核呈梭形,两头钝尖,红棕色,上有6条棱线,质坚硬,不易碎;剖开内有3室,其中各有种子1粒。种子细长梭形。种皮棕红色,内为白色种仁,油性足。无臭。

功能主治消诸鱼骨鲠,治胃痛,疝气,肠风下血。①《纲目》:“磨汁服治诸鱼骨鲠,及食鲙成积,又治小儿痘疮倒黡。烧研服之治下血”②《本草备要》:“烧灰,敷疰疳”③《本经逢原》:“灰末,敷金疮无瘢。生核磨水,搽瘢渐灭”④《本草再新》:“治肝胃气,疝气,消疽瘤”⑤《岭南采药录》:“磨碎涂眼,去眼膜”

2、西瓜霜

别名西瓜白霜,西瓜硝。

来源为西瓜皮和皮硝混合制成的白色结晶。

性状为白色粉粒状结晶,形似粗盐,遇热即化。以洁白、纯净、无泥屑、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治喉风,喉痹,口疮,牙疳,久嗽咽痛。①《疡医大全》:“治咽喉口齿,双蛾喉痹”②《本草再新》:“治喉痹久嗽”

3、丝瓜叶

别名虞刺叶。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或粤丝瓜的叶片。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治痈疽,疔肿,疮癣,蛇咬,汤火伤。①《纲目》:“癣疮,频挼掺之,疗痈疽,丁肿,卵颓”②《本经逢原》:“捣汁生服,解蛇伤毒,以滓盦伤处,干即易之”③《随息居饮食谱》:“消暑解毒。治痧秽腹痛,绞汁服”④《岭南采药录》:“煎服,治鹅喉”⑤《广州植物志》:“捣烂,治痈疽和小儿夏月皮肤病,有消肿退炎之效”

4、冰片

别名合成龙脑,梅片,艾粉,结片。

来源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或为樟脑、松节油等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龙脑冰片:从龙脑香树干的裂缝处,采取干燥的树脂,进行加工。或砍下树干及树枝,切成碎片,经水蒸气蒸馏升华,冷却后即成结晶。

生境分布分布南洋群岛一带。

性状①龙脑冰片 又名:龙脑(《别录》),脑子(《海上方》),瑞龙脑(《本草图经》),梅花脑子(《小儿药证直诀》),梅花片脑(《夷坚志》),片脑(《寿域神方》),梅花脑、冰片脑(《纲目》),梅片、梅冰。为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呈半透明块状、片状或颗粒状结晶,直径1~7毫米,厚约1毫米,类白色至淡灰棕色。气清香,昧清凉,嚼之则慢慢溶化。微量升华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为棒状或多角形。燃烧时无黑烟或微有黑烟。以片大而薄、色洁白、质松、气清香纯正者为佳。主产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②机制冰片 为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呈半透明薄片状结晶,直径5~15毫米,厚约2~3毫米。白色,表面有如冰的裂纹。质松脆有层,可以剥离成薄片,手捻即粉碎。气清香,味辛凉。燃烧时有黑烟,无残迹遗留。产于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地。另有菊科植物艾纳香的叶提取的结晶,习称艾片。在商品中亦作为冰片之一种,详“艾片”条。

功能主治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亦翳膜,蛲虫病。①《别录》:“妇人难产,取龙脑研末少许,以新汲水调服”②《唐本草》:“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③《海药本草》:“主内外障眼,三虫,治五痔,明目,镇心,秘精”④张元素:“治大肠脱”⑤李杲:“治骨痛”⑥王好古:“散心盛有热”⑦《纲目》:“疗喉痹,脑痛,鼻息,齿痛,伤寒舌出,小儿痘陷。通诸窍,散郁火”⑧《本草备要》:“治惊痫痰迷”⑨《会约医镜》:“治肢节疼痛”

5、梅花

别名白梅花,绿萼梅,绿梅花,酸梅,黄仔,合汉梅。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Sieb.)Sieb.et Zucc.的花蕾。初春花未开放时采摘,及时低温干燥。

生境分布全国有栽培。

性状花蕾尖球形,直径3~6mm,有短梗。苞片数层,鳞片状,棕褐色;花萼灰绿色或红棕色;花瓣5或多数,黄白色或淡粉红色。体轻。气清香,味微苦、涩。

功能主治开郁和中,化痰,解毒。用于郁闷心烦、肝胃气痛、梅核气、瘰疬疮毒。

备注近成熟的果实亦入药,称:“乌梅”,能敛肺生津。

6、硼砂

别名大朋砂,蓬砂,鹏砂,月石,盆砂。

来源为矿物硼砂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一般于8~11月间采挖矿砂,将矿砂溶于沸水中,滤净后,倒入缸内,在缸上放数条横棍,棍上系数条麻绳,麻绳下端吊一铁钉,使绳垂直沉入溶液内。冷却后在绳上与缸底都有结晶析出,取出干燥。结在绳上者名“月石坠”,在缸底者称“月石块”。

生境分布主产青海、西藏。此外,云南、新疆、四川、陕西、甘肃等地亦产。

性状由菱形、柱形或粒状结晶组成的不整齐块状,大小不一,无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有玻璃样光泽。日久则风化成白色粉末,不透明,微有脂肪样光泽。体轻,质脆易碎。气无,味咸苦。以无色透明洁净的结晶为佳。可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中,溶液显碱性。燃之易熔融,初则体积膨大酥松如絮状,继则熔化成透明的玻璃球状。

功能主治清热消痰,解毒防腐。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翳障,骨哽,噎膈,咳嗽痰稠。①《日华子本草》:“消痰止嗽,破症结喉痹”②《本草衍义》:“含化咽津,治喉中肿痛,膈上痰热”③《纲目》:“治上焦痰热,生津液,去口气,消障翳,除噎膈反胃,积块结瘀肉,阴癀,骨哽恶疮及口齿诸病”④《本草通玄》:“杀劳虫”⑤《本草求原》:“生则化腐,煅枯则生肌”

7、橄榄

别名橄榄子,橄棪,忠果,青果,青子,谏果,青橄榄,白榄,黄榄,甘榄,橄榄子,余甘子。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橄榄的果实。果实成熟后采摘,晒干或阴干,或用盐水浸渍后晒干。

生境分布分布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台湾等地。产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地。

性状鲜橄榄:呈梭形,两端钝圆,或渐尖,长可达3~4厘米,粗约1.5~2厘米。外表碧绿或黄绿色,时日较久者呈乌黄色,平滑,微带光泽。顶端有细小黑色的突起,基部有果柄痕迹。果肉颇厚实,内面黄白而多汁液。果核呈梭形,棕褐色,具6条棱线;质坚硬不易碎。核的横切面可见3个孔洞,其中各有一粒细长梭形的种子;种皮红棕色,种仁白色,油润,有香气,无臭,味涩微酸,嚼之有回甜。以个大、肉厚、色青绿者为佳。干橄榄:外形同上,外表棕褐色或紫棕色,皱缩,有多数凹凸不平的皱纹。果肉较薄,棕褐色或灰棕色,质坚韧,可与果核分离,内核性状与鲜者无异。味甜,酸涩味较差。以个大、肉厚;色灰绿、无乌黑斑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肺,利咽,生津,解毒。治咽喉肿痛,烦渴,咳嗽吐血,菌痢,癫痫,解河豚毒及酒毒。①孟诜:“主河豚毒,汁服之”②《日华子本草》:“开胃,下气,止泻”③《开宝本草》:“主消酒”④《本草衍义》:“嚼汁咽治鱼鲠”⑤《滇南本草》:“治一切喉火上炎,大头瘟症。能解湿热、春温,生津止渴,利痰,解鱼毒、酒、积滞”⑥《纲目》:“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鱼鳖毒”⑦《本草通玄》:“固精”⑧《本经逢原》:“令痘起发”⑨《本草再新》:“平肝开胃,润肺滋阴,消痰理气,止咳嗽,治吐血”⑩《随息居饮食谱》:“凉胆息惊”⑾《现代实用中药》:“治神经病癫痫,配合明矾煮成流膏用”

8、丝瓜

别名天丝瓜,天罗,蛮瓜,绵瓜,布瓜,天罗瓜,鱼螆,天吊瓜,纯阳瓜,倒阳菜,天络丝,天罗布瓜,虞刺,洗锅罗瓜,天罗絮,纺线,菜瓜,水瓜,缣瓜,絮瓜,砌瓜,坭瓜,天丝瓜,鱼鲛,天骷髅。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丝瓜或粤丝瓜的鲜嫩果实;或霜后干枯的老熟果实(天骷髅)。嫩丝瓜于夏、秋间采摘。老丝瓜(天骷髅)须于秋后采收。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凉血,解毒。治热病身热烦渴,痰喘咳嗽,肠风痔漏,崩带,血淋,疔疮,乳汁不通,痈肿。①朱震亨:“治痘疮不快,枯者烧存性,入朱砂研末,蜜水调服”②《本草蒙筌》:“治痘疮脚痛,烧灰,敷上”③《医学入门》:“治男妇一切恶疮,小儿痘疹余毒,并乳疽、疔疮”④《纲目》:“煮食除热利肠。老者烧存性服,去风化痰,凉血解毒,杀虫,通经络,行血脉,下乳汁;治大小便下血,痔漏崩中,黄积,疝痛卵肿,血气作痛,痈疽疮肿,齿匿,痘疹胎毒”⑤汪连仕《采药书》:“天骷髅,治妇人白带血淋,臌胀积聚,一切筋骨疼痛”⑥《陆川本草》:“生津止渴,解暑除烦。治热病口渴,身热烦躁”

9、西瓜

别名寒瓜,天生白虎汤。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果瓤。夏季采收。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功能主治清热解暑,除烦止渴,利小便.治暑热烦渴,热盛津伤,小便不利;喉痹,口疮。①《日用本草》:“消暑热,解烦渴,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②《饮膳正要》:“主消渴,治心烦,解酒毒”③《丹溪心法》:“治口疮甚者,用西瓜浆水徐徐饮之”④《滇南本草》:“治一切热症,痰涌气滞”⑤汪颖《食物本草》:“疗喉痹”

10、青黛

别名靛花,靛沫,蓝靛,靛花,青蛤粉,青缸花,蓝露,淀花,靛沫花。

来源为爵床科植物马蓝、豆科植物木蓝、十字花科植物菘蓝、草大青或蓼科植物蓼蓝叶中的干燥色素。

性状本品为极细的粉末,灰蓝色或深蓝色,质轻,易飞扬,可粘手粘纸。具草腥气,味微酸。以体轻、粉细,能浮于水面,燃烧时生紫红色火焰者为佳。如质重坚实,呈团块状,有白色小点,置水中有颗粒状下沉者品质为次。主产于福建、云南、江苏、安徽等地。此外,江西、河南、四川等地亦产。福建所产的品质最佳,称建青黛。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治温病热盛,斑疹,吐血、咯血,小儿惊痫,疮肿,丹毒,蛇虫咬伤。①《药性论》:“解小儿疳热、消瘦,杀虫”②《本草拾遗》:“解毒。小儿丹热,和水服之”③《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小儿诸热,惊痫发热,天行头痛寒热,煎水研服之。亦摩敷热疮、恶肿、金疮、下血、蛇犬等毒”④《本草蒙筌》:“泻肝,止暴注,消上膈痰火,驱时疫头痛,敛伤寒亦斑,水调服之”⑤《纲目》:“去热烦,吐血,咯血,斑疮,阴疮,杀恶虫”⑥《本草述》:“治中风、头风、胁痛、瘈疭、颤振、眩晕、咳嗽、久嗽、呕吐、舌衄、咳嗽血,颓疝”⑦《本经逢原》:“治温毒发斑及产后热痢下重”⑧《要药分剂》:“除热解毒,兼能凉血”⑨《岭南采药录》:“可涂疮及痄腮。又治眼热有膜及吐血,内服之”

本文标签: 药学  方剂大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青芝散
2023-02-09
青芝丹
2023-02-09
青真汤
2023-02-09
青云散
2023-02-09
青盂汤
2023-02-09
青银汤
2023-02-09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