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茶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0味。
七星茶的基本资料
小儿七星茶颗粒(现代标准)名称小儿七星茶颗粒
拼音xiaoer qixingcha keli
成份薏苡仁、淡竹叶、甘草、稻芽、钩藤、山楂、蝉蜕
性状本品为红棕色的颗粒;气微,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定惊消滞。用于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二便不畅,夜寐不安。
规格每袋装7克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3、5~7克,一日3次。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1、忌食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食品。2、治疗一周后症状未见改善者,应及时到医院咨询医师。3、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4、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5、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6、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7、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
小儿七星茶冲剂(现代标准)名称小儿七星茶冲剂
拼音Xiao'er Qixingcha Chongji
成份钩藤、蝉蜕、山楂、稻芽、薏苡仁、淡竹叶、甘草,辅料为;蔗糖、糊精。
性状本品为红棕色的颗粒;气微,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定惊消滞。用于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二便不畅,夜寐不安。
规格每袋装7克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3、5~7克,一日3次。
注意事项1、忌食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食品。2、治疗一周后症状未见改善者,应及时到医院咨询医师。3、过敏体质者慎用。4、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5、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6、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7、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
有效期30个月。
执行标准部标九册
小儿七星茶糖浆(现代标准)名称小儿七星茶糖浆
拼音Xiao’er Qixingcha Tangjiang
成份钩藤、蝉蜕、山楂、稻芽、薏苡仁、淡竹叶、甘草。
性状本品为棕红色的澄清液体;味甜、微涩。
功能主治定惊消滞。用于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二便不畅,夜寐不安。
规格每瓶装1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儿童一日2次,每次10~20毫升,婴儿酌减。
注意事项1、忌食生冷、油腻等不易消化食品。2、治疗一周后症状未见改善者,应及时到医院咨询医师。3、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4、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5、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6、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7、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执行标准部标九册
七星茶(现代标准)名称七星茶
拼音qi xing cha
成份钩藤、防风、蝉蜕、僵蚕(姜汁制)、天竺黄、麦芽(炒)、神曲、淡竹叶、灯芯草。
功能主治驱风,消食,定惊。用于小儿伤风咳嗽,积食,夜睡不宁。
规格每盒装15克
用法用量煎服,小儿周岁以上一次1盒,未满周岁减半,一日2次。
注意事项1、忌食生冷油腻食物。2、本品适用于小儿伤风感冒,饮食停滞及惊惕不安轻者。若见高热、咳嗽痰多、呕吐腹泄、惊厥应及时就医。3、服药后出现皮疹、荨麻疹等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使用。4、按照用法用量服用,服药期间症状加重时应去医院就诊。5、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6、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7、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9、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执行标准部标十四册
七星茶相关中药材
1、淡竹叶别名碎骨子,山鸡米,金鸡米,迷身草,竹叶门冬青,金竹叶,长竹叶,山冬,地竹,淡竹米,林下竹,竹叶麦冬,野麦冬,土麦冬。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的全草。5~6月未开花时采收,切除须根,晒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坡林下及阴湿处。分布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产浙江、江苏、湖南、湖北、广东。此外,安徽、江西、四川、福建、河南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带叶的茎枝,全长30~60厘米。商品常已切断。茎枯黄色,中空,扁压状圆柱形,直径1~2毫米;有节,叶鞘抱茎,沿边缘有长而白色的柔毛。叶片披针形,皱缩卷曲,长5~20厘米,宽2~3.5厘米,青绿色或黄绿色,二面无毛或被短柔毛,脉平行,有明显的小横脉,质轻而柔弱。气微弱,味淡。以色青绿、叶大、梗少、无根及花穗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心火,除烦热,利小便。治热病口渴,心烦,小便赤涩,淋浊,口糜舌疮,牙龈肿痛。①《纲目》:“去烦热,利小便,清心”②《生草药性备要》:“消痰止渴,除上焦火,明眼目,利小便,治白浊,退热,散痔疮毒”③《握灵本草》:“去胃热”④《本草再新》:“清心火,利小便,除烦止渴,小儿痘毒。外症恶毒”⑤《草木便方》:“消痰,止渴。治烦热,咳喘,吐血,呕哕,小儿惊痫”⑥《分类草药性》:“治咳嗽气喘,眼捕”⑦《现代实用中药》:“清凉解热,利尿。治热病口渴,小便涩痛,烦热不寐,牙龈肿痛,口腔炎”⑧《广西中药志》:“治鼻衄”
备注本植物的根茎及块根(碎骨子)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2、薏苡仁别名解蠡,起实,赣米,感米,薏珠子,回回米,草珠儿,菩提子,赣珠,必提珠,芑实,薏米,米仁,薏仁,苡仁,苡米,草珠子,六谷米,珠珠米,胶念珠,尿塘珠,老鸦珠,菩提珠,药玉米,水玉米,沟子米,解蠡,起英,玉秣,裕米,益米,薏苡,薏仁米。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种仁。秋季果实成热后,割取全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外壳及黄褐色外皮,去净杂质,收集种仁,晒干。
生境分布多生于屋旁、荒野、河边、溪涧或阴湿山谷中。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一般多为栽培品。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福建、河北、辽宁。
性状干燥的种仁,呈圆球形或椭圆球形,基部较宽而略平,顶端钝圆,长5~7毫米,宽约3~5毫米,表面白色或黄白色,光滑或有不明显纵纹,有时残留黄褐色外皮,侧面有1条深而宽的纵沟,沟底粗糙,褐色,基部凹入,其中有一棕色小点。质坚硬,破开后,内部白色,有粉性。气微,味甘淡。以粒大、饱满、色白、完整者为佳。
功能主治健脾,补肺,清热,利湿。治泄泻,湿痹,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水肿,脚气,肺痿,肺痈,肠痈,淋浊,白带。①《本经》:“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②《别录》:“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③《药性论》:“主肺痿肺气,吐脓血,咳嗽涕唾上气。煎服之破五溪毒肿”④《食疗本草》:“去干湿脚气”⑤《本草拾遗》:“温气,主消渴。”“杀蛔虫”⑥《医学入门》:“主上气,心胸甲错”⑦《纲目》:“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胜湿。炊饭食,治冷气;煎饮,利小便热淋”⑧《国药的药理学》:“治胃中积水”⑨《中国药植图鉴,:“治肺水肿,湿性肋膜炎,排尿障碍,慢性胃肠病,慢性溃疡”
备注变种植物川谷同供药用。
3、防风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屏风,风肉,铜芸,茴芸,茴草,闾根,百蜚。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春、秋均可采挖,将根挖出后,除去茎叶及泥土,先晒至八成干,捆把后,再晒至足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丘陵地带山坡草丛中,或田边、路旁,高山中、下部。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湖南等地。
性状干燥的根,呈圆锥形或纺锤形,稍弯曲,长20~30厘米,根头部直径约1厘米,中部直径1~1.5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根头部有密集的细环节,节上有棕色粗毛,顶端有茎的残痕;根部外皮皱缩而粗糙,有不整齐的纵皱及细横纹,除散生污黄色的横长皮孔外,点状突起的须根痕也随处可见。质松而软,易折断,断而不平坦,木部淡黄色,皮部黄棕色有裂隙,射线呈放射状。气微香,味微甘。以条粗壮、皮细而紧、无毛头、断面有棕色环、中心色淡黄者为佳。外皮粗糙、有毛头,带硬苗者质次。主产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此外,辽防风药材宁、山东、山西、陕西等地亦产。以黑龙江产量最大。在商品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部)所产的称"关防风"或"东防风",品质最佳;内蒙古(西部)、河北(承德、张家口)所产的"口防风"和山西所产的"西防风"品质次于关防风;河北(保定、唐山)及山东所产的称"山防风",又称"黄防风"、"青防风",品质亦较次。
鉴别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5~30列细胞。皮层窄,有较大的椭圆形油管。韧皮部较宽,有多数类圆形油管,周围分泌细胞4~8个,管内可见金黄色分泌物;射线多弯曲,外侧常成裂隙。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甚多,呈放射状排列。根头处有髓,薄壁组织中偶见石细胞。粉末淡棕色。油管直径17~60μm,充满金黄色分泌物。叶基维管束常伴有纤维束。网纹导管直径14~85μm。石细胞少见,黄绿色,长圆形或类长方形,壁较厚。
功能主治发表,祛风,胜湿,止痛。治外感风寒,头痛,目眩,项强,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四肢挛急,破伤风。①《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②《本草经集注》:“杀附子毒。”③《别录》:“胁痛,胁风头面去来,四肢挛急,字乳金疮内痉。”④《日华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风,男子一切劳劣,补中益神,风赤眼,止泪及瘫缓,通利五脏关脉,五劳七伤,羸损盗汗,心烦体重,能安神定志,匀气脉。”⑤《珍珠囊》:“身:去上风,梢:去下风。”⑥《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⑦王好占:“搜肝气。”⑧《长沙药解》:“行经络,逐湿淫,通关节,止疼痛,舒筋脉,伸急挛,活肢节,起瘫痪,敛自汗、盔汗,断漏下、崩中。”⑨《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备注除上述正品防风外,尚有以下几种,均为地区习惯用药。①川防风为同科植物短裂藁本的根,详"川防风"条。②竹叶防风 为同科植物竹叶防风的根,详"竹叶防风"条。③云防风 为同科植物松叶防风的根,产云南、四川。植物高30~100厘米,茎有细条纹。叶为2回或3回成三数分裂,裂片狭线形或线状披针形,中部以上茎生叶有叶鞘。伞形花序,花序柄延长,坚硬;无总苞或仅有叶状总苞1片;伞辐6~8,长短不一;小总苞片约10片;萼缺;花冠黄色。果卵形。④新疆防风 为同科植物细叶防风的根。产新疆。植物高1~2米。基生叶多数,3回羽状全裂,裂片线形;茎生叶较小。伞形花序,伞辐少数,不等长,被短柔毛;总苞有5~10片披针形苞片,背面被短柔毛;小伞形花序有花多数,集成头状,小总苞有6~7片小苞片;萼齿短,丝状;花瓣白色。果近圆柱形,密生柔毛。
4、甘草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⑤《珍珠囊》:“补血,养胃”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备注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①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其特征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分布新疆。②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分布甘肃。③胀果甘草,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5、麦芽别名大麦蘖,麦蘖,大麦毛,大麦芽,大麦糵,麦糵。
来源为发芽的大麦颖果。
生境分布各地均产。
性状果实呈梭形,长8~12毫米.直径2.5~3.5毫米。上端有长约3毫米的黄棕色幼芽,下端有须根数条,纤细而弯曲,长0.2~2.0厘米,少数无须根。表面黄色或淡黄棕色,背面为外稃包围,具5脉,腹面为内稃包围,有腹沟1条。剥除内外稃后,即为果皮。果皮淡黄色,膜质,种皮薄与果皮难分离,背面基部有长椭圆形的胚,淡黄白色,长3~5毫米,腹面中央有褐色纵沟1条。胚乳很大,乳白色,粉质。气无,味微甜。以色黄粒大,饱满,芽完整者为佳。
功能主治消食,和中,下气。治食积不消,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呕吐泄泻,乳胀不消。①《药性论》:“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②《千金·食治》:“消食和中,熬末令赤黑,捣作麨,止泄利,和清酢浆服之,日三夜一服”③《日华子本草》:“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烦,消痰,破癥结,能催生落胎”④《医学启源》:“补脾胃虚,宽肠胃,捣细炒黄色,取面用之”⑤《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止呕吐,消宿食,止吞酸吐酸,止泻,消胃宽膈,并治妇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
6、神曲别名六神曲,六曲。
来源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或麸皮混和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
性状呈方形或长方形的块状,宽约3厘米,厚约1厘米,外表土黄色,粗糙;质硬脆易断,断面不平,类白色,可见未被粉碎的褐色残渣及发酵后的空洞。有陈腐气,味苦。以陈久、无虫蛀者佳。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消食调中。治饮食停滞,胸痞腹胀,呕吐泻痢,产后瘀血腹痛,小儿腹大坚积。①《药性论》:“化水谷宿食,症结积滞,健脾暖胃”②张元素:“养胃气。治亦白荆”③《汤液本草》:“疗脏腑中风气,调中下气,开胃消宿食。主霍乱心膈气,痰逆,除烦,破症结及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能治小儿腹坚大如盘,胸中满,胎动不安,或腰痛抢心,下血不止”④《纲目》:“消食下气,除痰逆霍乱泄痢胀满。闪挫腰痛者,煅过淬酒温服有效,妇人产后欲回乳者,炒研酒服二钱,日二”⑤《本草述》:“治伤暑,伤饮食,伤劳倦,疟气痞证,水肿胀满积聚,痰饮咳嗽,呕吐反胃,霍乱,蓄血,心痛,胃脘痛,胁痛,痹痿眩晕,身重,不能食,黄疸”⑥《本草再新》:“消瘰疬疽瘤”
7、蝉蜕别名蝉退,蝉衣,虫蜕,蝉壳,蚱蟟皮,知了皮,金牛儿,蜩甲,伏壳,枯蝉,蝉甲,蜩蟟退皮,蝉退壳,蝉退,蝉脱,催米虫壳,唧唧猴皮,唧唧皮,热皮,麻儿鸟皮,仙人衣,伏蜟。
来源为蝉科昆虫黑蚱羽化后的蜕壳。夏、秋采集,除净泥土,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山东、河南、河北、湖北、江苏、四川等地。以山东产量较大。
性状全角似蝉而中空,稍弯曲。长约3~4厘米,宽约1.5~2厘米。表面呈茶棕色,半透明,有光泽,被黑棕色或黄棕色细毛。头部触角1对,呈丝状,多已断落;复眼突出,透明;额部突出;上唇宽短,下唇延长成管状。胸的背面纵裂或呈十字形纵横裂开;左右具小翅两对,前对较长,后对较短;腹面足3对,前足腿节及胫节先端具锯齿,肘节先端有2个小刺,齿刺皆呈黑棕色;中足及后足均细长。腹部扁圆;共分9节,尾端呈三角状钝尖。体轻,膜质,中空,易碎。气微弱,味淡。以色黄、体轻、完整、无泥砂者为佳。
功能主治散风热,宣肺,定痉。治外感风热,咳嗽音哑,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小儿惊痫,目赤,翳障,疔疮肿毒,破伤风。①《别录》:“主小儿痫;灰服之主久痢”②《药性论》:“治小儿浑身壮热惊痫,兼能止渴”③《本草拾遗》:“研,一钱匕,井花水服,主哑病”④《本草衍义》:“治目昏翳。又水煎壳汁,治小儿出疮疹不快”⑤《纲目》:“治头风眩运,皮肤风热,痘疹作痒,破伤风及疗肿毒疮,大人失音,小儿噤风天吊,惊哭夜啼,阴肿”
8、钩藤别名钓藤,吊藤,钩藤钩子,钓钩藤,莺爪风,嫩钩钩,金钩藤,挂钩藤,钩丁,倒挂金钩,钩耳,钓藤,双钩藤,鹰爪风,倒挂剌,吊风根,金钩草,倒挂刺。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钩藤或华钩藤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带钩枝条。春、秋采收带钩的嫩枝,剪去无钩的藤茎,晒干,或置锅内蒸后再晒干。
性状①钩藤 为干燥的带钩茎枝,茎枝略呈方柱形,长约2厘米,直径约2毫米,表面红棕色或棕褐色,一端有一环状的茎节,稍突起,节上有对生的两个弯钩,形如船锚,尖端向内卷曲,亦有单钩的,钩大小不一,基部稍圆,径2~3毫米,全体光滑,略可见纵纹理。质轻而坚,不易折断,断面外层呈棕红色,髓部呈淡黄色而疏松如海绵状。气无,味淡。以双钩形如锚状、茎细、钩结实、光滑、色红褐或紫褐者为佳。主产广西、江西、湖南、浙江、广东。②华钩藤 性状与钩藤大致相同。惟茎枝呈方柱形,径约2~3毫米,表面灰棕色,钩基部稍阔。主产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清热平肝,熄风定惊。治小儿惊痫瘈疭,大人血压偏高,头晕、目眩,妇人子痫。①《别录》:“主小儿寒热,惊痫”②《药性论》:“主小儿惊啼,瘈疭热壅”③《日华子本草》:“治客忤胎风”④《纲目》:“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小儿内钓腹痛,发斑疹”⑤《本草征要》:“舒筋除眩,下气宽中”⑥《本草述》:“治中风瘫痪,口眼歪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节挛急。又治远年痛风瘫痪,筋脉拘急作痛不已者”
备注尚有多种同属植物的带钩茎枝亦作钩藤使用,主要的有以下几种:①披针叶钩藤,枝有狭翅;钩光滑。②类钩藤,钩光滑,托叶裂片狭三角形。③大叶钩藤,参见“大叶钩藤”条。④毛钩藤,枝、钩及叶下面被粗毛。⑤无柄果钩藤,花冠管无毛,裂片外面密被绢毛,枝、钩被疏毛。⑥攀茎钩藤,枝、钩密被柔毛,叶下面被长柔毛。
9、山楂别名红果子,棠棣子,檕梅,朹子,鼠查,羊梂,赤爪实,棠梂子,赤枣子,山里红果,酸枣,鼻涕团,柿樝子,山里果子,茅樝,猴樝,映山红果,海红,酸梅子,山梨,酸查,野山楂又名:小叶山楂,山果子,粱梅,柿楂子,茅楂,猴楂。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山楂或野山楂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山楂采得后,横切成厚1.5~3毫米的薄片,立即晒干。野山楂采得后,晒干即可,或压成饼状后再晒干。商品山楂片称为“北山楂”;野山楂称为“南山楂”。
性状①北山楂 为植物山楂的果实,呈球形或梨形,径约2.5厘米。表面深红色,有光泽,满布灰白色细斑点;顶端有宿存花萼,基部有果柄残痕。商品常为3~5毫米厚的横切片,多卷缩不平,果肉深黄色至浅棕色,切面可见5~6粒淡黄色种子,有的种子已脱落;有的片上可见短果枘或下凹的花萼残迹。气微清香,味酸微甜。以个大、皮红、肉厚者为佳。主产山东、河北、河南、辽宁等省。陕西、山西、江苏亦产。②南山楂 为植物野山楂的果实,呈类圆球形,直径0.8~1.4厘米,间有压扁成饼状.表面灰红色,行细纹及小斑点,顶端有凹窝,其边缘略突出,基部有果柄残痕。质坚硬,核大,果肉薄,棕红色。气微,味酸微涩。以个匀、色红、质坚者为佳。主产江苏,浙江、云南、四川等地。此外尚有下列同属植物的果实在少数地区亦作山楂入药。①山里红 叶片宽卵形,3~5羽状深裂。果实近球形,直径约1.5厘米,红色。分布东北、华北及陕西、山东、江苏等地。②湖北山楂 叶卵形至矩圆状卵形,中部以上3~5裂;刺长1.5厘米;果实圆球形,直径约1~2.5厘米,黑赤色,有显著的小斑点。分布我国中部及陕西、江苏各地。③辽山楂 叶先端3~5裂,基部楔形,花药淡红色或紫色,果实鲜红色。分布东北及山西、内蒙古、新疆等地。④云南山楂 叶片卵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常不裂,边缘具锯齿;果实近球形,暗红色或黄色带红褐色晕斑。分布西南及广东、广西等地。
功能主治消食积,散瘀血,驱绦虫。治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泻痢,肠风,腰痛,疝气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小儿乳食停滞。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烷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血脂症。①陶弘景:“煮汁洗漆疮”②《唐本草》:“汁服主利,洗头及身上疮痒”③《本草图经》:“治痢疾及腰疼”④《履巉岩本草》:“能消食”⑤《日用本草》:“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⑥《滇南本草》:“消肉积滞,下气;治吞酸,积块”⑦《本草蒙筌》:“行结气,疗颓疝”⑧宁原《食鉴本草》:“化血块,气块,活血”⑨《纲目》:“化饮食,消肉积,癥瘕,痰饮痞满吞酸,滞血痛胀”⑩《本草再新》:“治脾虚湿热,消食磨积,利大小便”⑾《本草撮要》:“冻疮涂之”
10、竹叶别名淡竹叶。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随时采鲜者入药。
性状叶呈狭披针形,长7.5~16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形,叶柄长约5毫米,边缘之一侧较平滑,另一侧具小锯齿而粗糙;平行脉,次脉6~8对,小横脉甚显着;叶面深绿色,无毛,背面色较淡,基部具微毛;质薄而较脆。气弱,味淡。以色绿、完整、无枝梗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亦,口糜舌疮。①《别录》:“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②《药性论》:“主吐血热毒风,止消渴”③《食疗本草》:“主咳逆,消渴,痰饮,喉痹,除烦热”④《日华子本草》:“消痰,治热狂烦闷,中风失音不语,壮热,头痛头风,并怀妊人头旋倒地,止惊悸,温疫迷闷,小儿惊痫天吊”⑤张元素:“凉心经,益元气,除热,缓脾”⑥《纲目》:“煎浓汁,漱齿中出血,洗脱肛不收”⑦《本草正》:“退虚热烦躁不眠,止烦渴,生津液,利小水,解喉痹,并小儿风热惊痫”⑧《重庆堂随笔》:“内息肝胆之风,外清温署之热,故有安神止痉之功”⑨《本草再新》:“凉心健脾,治吐血、鼻血,聪耳明目”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