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点舌丹的基本资料,古籍论述2条,相关中药材21味。
梅花点舌丹的基本资料
点舌丸(梅花点舌丹)(现代标准)名称点舌丸(梅花点舌丹)
拼音Dianshe Wan
成份西红花 红花 雄黄蟾酥 乳香 没药 血竭 沉香 硼砂蒲公英 大黄 葶苈子穿山甲 牛黄 麝香珍珠 熊胆 蜈蚣金银花 朱砂 冰片
性状本品为朱红色的包衣水丸,除去包衣后,显深黄色至黄棕色;味苦凉、微麻舌。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各种疮疡初起,无名肿毒,疔疮发背,乳痈肿痛等症。
规格每10丸重1、25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丸,一日3次,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贮藏密封。
执行标准WS3-B-3280-98
梅花点舌丹(《外科全生集》)处方没药 硼砂 藤黄 熊胆 乳香 血竭 葶苈 大冰片 沉香各3克 蟾酥 麝香各6克 珍珠9克 朱砂 牛黄各6克
制法上药各制为末,将蟾酥用人乳化开,入末和捣,为500丸,如绿豆大,金箔为衣。
药理作用增强免疫功能《山西中医》1986(4):26,梅花点舌丹能显着增加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提高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促进溶血素形成;这种增强作用不仅在动物正常生理状态下存在,而且对应用免疫抑制剂后以及在荷瘤小鼠身上亦有明显增强作用。其抗癌作用有可能是通过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特别是激活巨噬细胞而实现。
功能主治治疔毒恶疮,无名肿毒,红肿痈疖,乳蛾,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凡红肿痈疖初起,取1丸,入葱白内打碎,用酒吞,盖暖取汗,六小时后,毒消而愈。
梅花点舌丹古籍论述
梅花点舌丹《外科全生集》治红肿痈疖初起,一丸即消。龙胆 冰片 腰黄 硼砂 血竭 葶苈 沉香 乳香 没药(各一钱)破大珠子(三钱)牛黄 麝香 蟾酥(人乳化)朱砂(各二钱)各研细末为丸,如胖绿豆大,金箔为衣,每服一丸,以葱白打碎,陈酒送下,醉盖取汗。
梅花点舌丹《奇方类编》治一切疔毒及一切恶疮初起,天行瘟毒,咽喉等肿痛诸症。轻者二粒,重者四粒。先用无根水送下,次以一粒噙于舌下化之。乳香(去油)三钱 珍珠八分 没药(去油)二钱 京牛黄二钱 朱砂二钱 熊胆六分 硼砂二钱 苦葶苈二钱 片脑一钱 血竭二钱 沉香一两 麝香六分 雄黄二钱 蟾酥二钱 人乳拌 共为细末,用人参汁丸,如黍米大,金箔为衣。
梅花点舌丹相关中药材
1、金银花别名忍冬花,鹭鸶花,银花,双花,二花,金藤花,双苞花,金花,二宝花,忍冬花,苏花,山金银花,土忍冬,土银花。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山银花Lonicara confusa DC.的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生境分布生于溪边、旷野疏林下或灌木丛中。产于四川、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
性状花蕾棒状,略弯曲,长1~3cm。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唇部与冠部近相等,被短糙毛,萼筒亦密生灰白色或淡黄色小硬毛。气清香,味微苦。
功能主治同金银花。
2、穿山甲别名鲮鲤甲,鳢鲤甲,鲮鲤角,川山甲,鳖鲤甲,山甲,甲片,麒鳞片,鳞片,随碱片,鲮鲤甲,鳣鲤甲,麒麟片,麟片,山甲片,钱鲤甲。
来源为鲮鲤科动物鲮鲤的鳞甲。捕得后杀死,去净骨肉,晒干,即为“甲壳”(亦称“甲张”)。将甲壳置沸水中,甲片自行脱落,晒干;或直接用沸水烫死,取下甲片,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主产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浙江、福建、湖南、安徽等地亦产。
性状甲片随生长部位不同而形状大小不一。呈扇面形、菱形或盾形,一般长或宽1.5~5厘米,中央较厚,边缘较薄。背面青黑色,有纵线纹多条,底部边缘,有效条横线纹。腹面色淡较滑润,中央有一条弓形的横向棱线。角质,微透明,坚韧有弹性,很难折断。气微腥,味咸。以片匀、色青黑、无腥气、不带皮肉者为佳。
功能主治消肿溃痈,搜风活络,通经下乳。治痈疽疮种,风寒湿痹,月经停闭,乳汁不通。外用止血。①《别录》:“主五邪惊啼悲伤,烧之作灰,以酒或水和方寸匕,疗蚁瘘”②陶弘景:“疗疮癞”③《药性论》:“治山瘴疟。恶疮,烧敷之”④《日华子本草》:“治小儿惊邪,痔漏、恶疮、疥癣”⑤《滇南本草》:“治疥癞痈毒,破气行血,胸膈膨胀逆气,治膀胱疝气疼痛”⑥《纲目》:“除痰疟寒热,风痹强直疼痛,通经脉,下乳汁,消痈肿,排脓血,通窍杀虫”⑦《本草再新》:“搜风去湿,解热败毒”
备注进口的穿山甲商品,多来自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一般分大甲片与小甲片。大甲片灰黄色,习称“铜甲片”,品质较次;小甲片褐色,习称“铁甲片”,品质较优。
3、蒲公英别名凫公英,蒲公草,耩褥草,仆公荚,仆公罂,地丁,金簪草,孛孛丁菜,黄花苗,黄花郎,鹁鸪英,婆婆丁,白鼓丁,黄花地丁,蒲公丁,耳瘢草,狗乳草,奶汁草,残飞坠,黄狗头,卜地蜈蚣,鬼灯笼,羊奶奶草,双英卜地,黄花草,古古丁,凫公英,仆公英,真痰草。
来源为菊科植物蒲公英的带根全草。春、夏开花前或刚开花时连根挖取。除净泥土,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坡草地、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野间。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全国大部地区有产。
性状干燥的根,略呈圆锥状,弯曲,长4~10厘米,表面棕褐色,皱缩,根头部有棕色或黄白色的毛茸,或已脱落。叶皱缩成团,或成卷曲的条片。外表绿褐色或暗灰绿色,叶背主脉明显。有时有不完整的头状花序。气微,味微苦。以叶多、色灰绿、根完整、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散结。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疬,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①《唐本草》:“主妇人乳痈肿”②《本草图经》:“敷疮,又治恶刺及狐尿刺”③《本草衍义补遗》:“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解食毒,散滞气”④《滇南本草》:“敷诸疮肿毒,疥癞癣疮;祛风,消诸疮毒,散瘰疬结核;止小便血,治五淋癃闭,利膀胱”⑤《纲目》:“乌须发,壮筋骨”⑥《医林纂要》:“补脾和胃,泻火,通乳汁,治噎膈”⑦《纲目拾遗》:“疗一切毒虫蛇伤”⑧《随息居饮食谱》:“清肺,利嗽化痰,散结消痈,养阴凉血,舒筋固齿,通乳益精”⑨《岭南采药录》:“炙脆存性,酒送服,疗胃脘痛”⑩《山东中药》:“为解毒、消炎、清热药。治黄疸,目赤,小便不利,大便秘结”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凉血利尿,催乳。治疔疮,皮肤溃疡,眼疾肿痛,消化不良,便秘,蛇虫咬伤,尿路感染”⑿《上海常用中草药》:“清热解毒,利尿,缓泻。治感冒发热,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爽,流火,淋巴腺炎,风火赤眼,胃炎,肝炎,骨髓炎”
备注此外,尚有多种同属植物,如:碱地蒲公英、异苞蒲公英、热河蒲公英、西藏蒲公英等,均可同等人药。
4、葶苈子别名大适,大室,蕇蒿,丁历,大适。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北美独行莱或播娘蒿的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晒干,打下种子,筛净杂质。
性状①北葶苈子 又名:苦葶苈。为植物独行菜或北美独行菜的种子。形如瓜子而扁,黄棕色,长约1.5毫米,宽约0.75毫米。一端钝圆,一端渐尖而微凹,种脐位于凹入处,但不明显;扩大镜观察,表面多颗粒状细小突起,并有2条纵列的浅槽。气微,味苦辛,有粘性。以子粒充实、均匀、黄棕色、无杂质者为佳。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此外,吉林、山西、甘肃、青海、黑龙江等地亦产。②华东葶苈子 又名:甜葶苈。为植物播娘蒿的种子。长圆形而扁,黄棕色,微有光泽,长约1毫米,径约0.5毫米,一端钝圆,另一端近截形,二边往往不等长,中央凹入,种脐位于凹入处,但不甚明显,种子表面具有细密的网纹及2条纵列的浅槽。气微,味淡,有粘性。以粒均匀、充实、黄棕色、无杂质者为佳。主产江苏、山东、安徽。此外,甘肃、河南、山西、陕西、河北、浙江等地亦产。此外,尚有①宽叶独行菜的种子在青海、甘肃作葶苈子使用(参见“宽叶独行菜”条);②柱腺独行菜的种子在甘肃作葶苈子使用。③桂竹糖芥的种子在山东、河北、内蒙古等部分地区作葶苈子使用,山东称为苦葶苈子,参见“桂竹糖芥”条。历代本草所载葶苈子的原植物不止一种。其中《政和本和所记载的葶苈均为独行菜属植物,即今之药材北葶苈子。《本草图经》的描述及《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的,则为蔊菜,其种子呈球形,略具棱角,长不足1毫米,黄褐色。目前在安徽、江西等地仍作葶苈子使用。
功能主治下气行水。治肺壅喘急,痰坎咳嗽,水肿胀满。①《本经》:“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②《别录》:“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③《药性沦》:“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息急,止嗽”④《开宝本草》:“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⑤《伤寒类要》:“治肾瘅、唇干”⑥《纲目》:“通月经”
5、冰片别名合成龙脑,梅片,艾粉,结片。
来源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或为樟脑、松节油等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龙脑冰片:从龙脑香树干的裂缝处,采取干燥的树脂,进行加工。或砍下树干及树枝,切成碎片,经水蒸气蒸馏升华,冷却后即成结晶。
生境分布分布南洋群岛一带。
性状①龙脑冰片 又名:龙脑(《别录》),脑子(《海上方》),瑞龙脑(《本草图经》),梅花脑子(《小儿药证直诀》),梅花片脑(《夷坚志》),片脑(《寿域神方》),梅花脑、冰片脑(《纲目》),梅片、梅冰。为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呈半透明块状、片状或颗粒状结晶,直径1~7毫米,厚约1毫米,类白色至淡灰棕色。气清香,昧清凉,嚼之则慢慢溶化。微量升华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为棒状或多角形。燃烧时无黑烟或微有黑烟。以片大而薄、色洁白、质松、气清香纯正者为佳。主产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②机制冰片 为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呈半透明薄片状结晶,直径5~15毫米,厚约2~3毫米。白色,表面有如冰的裂纹。质松脆有层,可以剥离成薄片,手捻即粉碎。气清香,味辛凉。燃烧时有黑烟,无残迹遗留。产于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地。另有菊科植物艾纳香的叶提取的结晶,习称艾片。在商品中亦作为冰片之一种,详“艾片”条。
功能主治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亦翳膜,蛲虫病。①《别录》:“妇人难产,取龙脑研末少许,以新汲水调服”②《唐本草》:“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③《海药本草》:“主内外障眼,三虫,治五痔,明目,镇心,秘精”④张元素:“治大肠脱”⑤李杲:“治骨痛”⑥王好古:“散心盛有热”⑦《纲目》:“疗喉痹,脑痛,鼻息,齿痛,伤寒舌出,小儿痘陷。通诸窍,散郁火”⑧《本草备要》:“治惊痫痰迷”⑨《会约医镜》:“治肢节疼痛”
6、红花别名草红花,红蓝花,刺红花,草红花。
来源为菊科植物红花的花。5~6月当花瓣由黄变红时采摘管状花,晒干、阴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多有栽培。主产河南、浙江、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的管状花,长约1.5厘米,橙红色,花管狭细,先端5裂,裂片狭线形,长5~7毫米,雄蕊5枚,花药黄色,联合成管,高出裂片之外,其中央有柱头露出。具特异香气,味微苦。以花片长、色鲜红、质柔软者为佳。
功能主治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治经闭,症瘕,难产,死胎,产后恶露不行、瘀血作痛,痈肿,跌扑损伤。①《唐本草》:“治口噤不语,血结,产后诸疾”②《开宝本草》:“主产后血运口噤,腹内恶血不尽、绞痛,胎死腹中,并酒煮服。亦主蛊毒下血”③《本草蒙筌》:“喉痹噎塞不通,捣汁咽”④《纲目》:“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⑤《本草正》:“达痘疮血热难出,散斑疹血滞不消”⑥《本草再新》:“利水消肿,安生胎,堕死胎”
7、熊胆别名狗熊胆,黑瞎子胆,黑熊,猪熊,狗熊,黑瞎子,登仓,狗驼子,黄熊,豭罴,马熊,人熊。
来源为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胆囊。一般于冬季捕捉,捕获后,剖腹取胆,割时先将胆口扎紧,割取后小心剥去胆囊外附着的油脂,用木板夹扁,悬挂于通风处阴干,或置石灰缸中干燥。不宜晒干或烘干,以防腐臭。
生境分布主产云南、黑龙江、吉林。此外,贵州、四川、青海、西藏、新疆、甘肃、湖北、湖南、陕西、福建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胆囊呈长扁卵形,上部狭细,下部膨大,长10~20厘米,宽5~8厘米。表面灰黑色或棕黑色,显光泽,有皱褶,囊皮薄,迎光视之,上部常呈半透明。质坚硬,破开后,断面纤维性。囊内藏有干燥胆汁,习称“胆仁”,呈块状、颗粒状、粉末状或稠膏状。有光泽,颜色不一,金黄色透明光亮如琥珀,质松脆,味苦回甜者习称“金胆”或“铜胆”;黑色、质坚而脆或呈稠膏状者,习称“墨胆”或“铁胆”;黄绿色、光亮较差、质亦较脆者,习称“菜花胆”。气微清香或微腥,入口溶化,味极苦,清凉而不粘牙。以个大、胆仁金黄色、明亮、味苦回甜者为佳。以云南所产的“云胆”品质最优;黑龙江、吉林所产的“东胆”产量最大。
鉴别1.取胆仁少量,直火加热,只起泡而无腥气。2.取胆仁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显黄白色荧光。3.取胆仁约0.1g,加甲醇10ml加热溶解,放冷,过滤;滤液置水治上蒸干,加入20%氢氧化钠溶液5ml,于水浴中水解约5小时(注意补充散失水分),放冷;加盐酸呈酸性,加乙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每次5ml,提取液浓缩至约5ml,作供试品溶液。另取熊脱氧胆酸1mg,加甲醇1ml溶解,作对照品溶液。采用薄层层析法,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异辛烷-异戊醚-冰醋酸-正丁醇-水(10:5:5:3:1)的上层液为展开剂,展跟18cm,取出,晾干;喷以30%硫酸溶液(v/v),于105度加热约10分钟,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色斑。
功能主治清热,镇痉,明目,杀虫。治热黄,暑泻,小儿惊痼,疳疾,蛔虫痛,目翳,喉痹,鼻蚀,疔痔恶疮。①《药性论》:“主小儿五疳,杀虫,治恶疮”②《唐本草》:“疗时气热盛变为黄疸,暑月久利,疳匿心痛”③《日华子本草》:“治疳疮,耳鼻疮,及诸疳疾”④《医学入门》:“点眼去翳开盲。涂恶疮、痔瘘”⑤《纲目》:“退热,清心,平肝,明目去翳,杀蛔、蛲虫”⑥《本草述》:“治喉痹”⑦《本草求原》:“治蓄血,血淋”⑧《随息居饮食谱》:“治疔疽”
8、硼砂别名大朋砂,蓬砂,鹏砂,月石,盆砂。
来源为矿物硼砂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一般于8~11月间采挖矿砂,将矿砂溶于沸水中,滤净后,倒入缸内,在缸上放数条横棍,棍上系数条麻绳,麻绳下端吊一铁钉,使绳垂直沉入溶液内。冷却后在绳上与缸底都有结晶析出,取出干燥。结在绳上者名“月石坠”,在缸底者称“月石块”。
生境分布主产青海、西藏。此外,云南、新疆、四川、陕西、甘肃等地亦产。
性状由菱形、柱形或粒状结晶组成的不整齐块状,大小不一,无色透明或白色半透明,有玻璃样光泽。日久则风化成白色粉末,不透明,微有脂肪样光泽。体轻,质脆易碎。气无,味咸苦。以无色透明洁净的结晶为佳。可溶于冷水,易溶于热水中,溶液显碱性。燃之易熔融,初则体积膨大酥松如絮状,继则熔化成透明的玻璃球状。
功能主治清热消痰,解毒防腐。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翳障,骨哽,噎膈,咳嗽痰稠。①《日华子本草》:“消痰止嗽,破症结喉痹”②《本草衍义》:“含化咽津,治喉中肿痛,膈上痰热”③《纲目》:“治上焦痰热,生津液,去口气,消障翳,除噎膈反胃,积块结瘀肉,阴癀,骨哽恶疮及口齿诸病”④《本草通玄》:“杀劳虫”⑤《本草求原》:“生则化腐,煅枯则生肌”
9、藤黄别名海藤,玉黄,月黄。
来源为藤黄科植物藤黄的胶质树脂。在开花之前,于离地约3米处将茎干的皮部作螺旋状的割伤,伤口内插一竹筒,盛受流出的树脂,加热蒸干,用刀刮下,即为藤黄。
生境分布生热带地区。分布印度、泰国。产印度及泰国。
性状又名:玉黄、月黄。为管状或不规则的块状物,直径3~5厘米,显红黄色或橙棕色,外被黄绿色粉霜,有纵条纹。质脆易碎,断面平滑,呈贝壳状或有空腔,具黄褐色而带蜡样的光泽,用水研和则星黄色乳剂,投火中则燃烧。气微,味辛辣。以半透明、红黄色者为佳,黑色者次之。
功能主治消肿,化毒,止血,杀虫。治痈疽肿毒,顽癣恶疮,损伤出血,牙疳蛀齿,汤火伤。①《海药本草》:“主脱乐荩阒懵洹雹凇陡倌渴耙拧罚骸爸斡妇遥寡荆步鸫嗄苌背妗雹邸断执涤弥幸罚骸拔录粒翁谐婕八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