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茸益血胶囊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4味。
绿茸益血胶囊的基本资料
绿茸益血胶囊(现代标准)名称绿茸益血胶囊
拼音Lvrong Yixue Jiaonang
成份苍术、六神曲(炒)、绿矾(煅)、龟甲(醋制)、鹿茸。
性状本品为胶囊剂,内容物为棕褐色的颗粒;气微腥,味咸、涩。
功能主治健脾,益肾,补血。用于缺铁性贫血,症见面色萎黄,眩晕耳鸣,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肢体麻木。
规格每粒装0、3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5粒,一日3次,饭后淡醋水送服。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1.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患胃溃疡、慢性胃炎者慎服。3.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4.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5.儿童、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避光,密封,阴凉干燥。
有效期24个月。
执行标准WS-5528(B-0528)-2002
绿茸益血胶囊相关中药材
1、绿矾别名青矾,皂矾,绛矾,滥矾,水绿矾,青矾,皂荚矾。
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水绿矾的矿石或化学合成品。采得后,除去杂质。宜密闭贮藏,防止变色或受潮。
生境分布产山东、湖南、甘肃、新疆、陕西、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性状为棱柱状结晶或颗粒,半透明,显各种不同绿色。质较坚硬而脆。无臭,味涩而甜。以绿色、无杂质者为佳。易溶于水,不溶于酒精。在干燥空气中即风化。在湿空气中迅速氧化,表面生成黄棕色的碱式硫酸铁。红灼则分解,放出无水亚硫酸及无水硫酸气体而残留氧化铁。本品的水溶液显亚铁盐与硫酸盐的各种特殊反应。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消积杀虫,止血补血,解毒敛疮。治黄肿胀满,疳积久痢,肠风便血,血虚萎黄,湿疮疥癣,喉痹口疮,烂弦风眼。①《唐本草》:“疗疳及诸疮”②《日华子本草》:“治喉痹,钟牙,口疮及恶疮,疥癣;酿鲫鱼烧灰和服,疗肠风泻血”③《医学入门》:“消水肿黄疸,小儿疳积,治甲疽肿痛出水”④《纲目》:“消积滞,燥脾湿,化痰涎,除胀满黄肿、疟利、风眼、口齿诸病”⑤《现代实用中药》:“用其小量,能补血,用于贫血及萎黄病,并治胃肠出血,配合他药为丸剂用之。生用大量作催吐剂。外用,火煅透,治结膜炎,白癣,脓疱疹,腋臭等,系用本品之稀薄液,有收敛作用”
2、神曲别名六神曲,六曲。
来源为辣蓼、青蒿、杏仁等药加入面粉或麸皮混和后,经发酵而成的曲剂。
性状呈方形或长方形的块状,宽约3厘米,厚约1厘米,外表土黄色,粗糙;质硬脆易断,断面不平,类白色,可见未被粉碎的褐色残渣及发酵后的空洞。有陈腐气,味苦。以陈久、无虫蛀者佳。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消食调中。治饮食停滞,胸痞腹胀,呕吐泻痢,产后瘀血腹痛,小儿腹大坚积。①《药性论》:“化水谷宿食,症结积滞,健脾暖胃”②张元素:“养胃气。治亦白荆”③《汤液本草》:“疗脏腑中风气,调中下气,开胃消宿食。主霍乱心膈气,痰逆,除烦,破症结及补虚,去冷气,除肠胃中塞,不下食。能治小儿腹坚大如盘,胸中满,胎动不安,或腰痛抢心,下血不止”④《纲目》:“消食下气,除痰逆霍乱泄痢胀满。闪挫腰痛者,煅过淬酒温服有效,妇人产后欲回乳者,炒研酒服二钱,日二”⑤《本草述》:“治伤暑,伤饮食,伤劳倦,疟气痞证,水肿胀满积聚,痰饮咳嗽,呕吐反胃,霍乱,蓄血,心痛,胃脘痛,胁痛,痹痿眩晕,身重,不能食,黄疸”⑥《本草再新》:“消瘰疬疽瘤”
3、鹿茸别名斑龙珠。
来源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尚未骨化的幼角。一般分锯茸和砍茸两法。①锯茸:雄鹿从第三年开始锯茸,每年可采收1~2次。每年采2次者,第一次在清明后45~50天,习称“头茬茸”,第二次约在立秋前后,习称“二茬茸”。每年采一次者,约在7月下旬。锯时将鹿用绳子拖离地面,迅速将茸锯下,伤口敷“七厘散”或“玉真散”,贴上油纸,放回鹿舍。锯下之茸,须立即加工。先洗去茸毛上不洁物,并挤去一部分血液,将锯口部用线绷紧,缝成网状,另在茸根钉上小钉,缠上麻绳。然后固定于架上,置沸水中反复烫3~4次,每次15~20秒钟,使茸内血液排出,至锯口处冒白沫,嗅之有蛋黄气味为止,全部过程约需2~3小时。然后晾干。次日再烫数次,风干或烤干。烤时悬在烘架上,以70~80℃之无烟炭火为宜,烤约2~3小时后,取出晾干再烤,反复烤2~3次,至茸皮半干时,再行风干及修整。②砍茸:此法现已少用,适用于生长6~10年的老鹿或病鹿、死鹿。老鹿一般在6~7月采收。先将鹿头砍下,再将鹿茸连脑盖骨锯下,刮除残肉、筋膜。绷紧脑皮,然后将鹿茸固定于架上,如上法反复用沸水烫,烫的时间较锯茸为长,约需6~8小时。烫后掀起脑皮,将脑骨浸煮一小时,彻底挖净筋肉,再用沸水烧烫脑皮至7~8成熟。再阴干及修整。
性状①花鹿茸 又名:黄毛茸、花茸。为梅花鹿的幼角。㈠锯茸:全体呈圆柱形,多具1~2分枝。具1分枝者,习称“二杠”,其主枝习称“大挺”,挺高14~20厘米,锯口直径约3厘米,离锯口约3厘米处分枝,分枝长10~15厘米,直径较主枝略细。外皮红棕色咸棕色,多光润,表面布有红黄色或棕黄色致密的茸毛,上端较密,下部较稀,分岔间具-条灰色筋脉;皮茸紧贴。体轻,锯口洁白,有细蜂窝,外围无骨质。气微腥,味微咸。具2分枝者,习称“三岔”,大挺长24~30厘米;直径较细,多不圆,略呈弯弓形,微向后偏,先端略尖,下部多有纵棱线(称“起筋”)及突起的疙瘩(称“骨豆”或“钉”),皮红黄色,毛稀而较粗。二茬茸和头茬茸相似,但挺长而不圆,或下粗上细,下部有纵棱筋,毛较粗糙,体较重,无腥气。㈡砍茸:即带有脑骨的茸,亦分二杠、三岔等规格,与锯茸同。脑骨前端平齐,后端有一对弧形的骨,习称“虎牙”。脑骨洁白无残肉,外附脑皮,皮上密生茸毛。花鹿茸均以粗大、挺圆、顶端丰满、质嫩、毛细、皮色红棕、油润光亮者为佳。挺细瘦、下部起筋、毛粗糙、体重者质次。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北京等地;其他地区亦有少量生产。②马鹿茸 又名:青毛茸。为马鹿的幼角。形状比花鹿茸粗大,分枝亦较多,侧枝一个者习称“单门”,二个称“莲花”,三个称“三岔”,四个称“四岔”,或更多。其中以莲花、三岔、四岔为主。东北产的单门,大挺长23~27厘米,直径3厘米许。皮灰黑色,毛青灰色或灰黄色,细而光亮,质嫩,断面外皮较厚,灰黑色,中央米黄色,有较细的蜂窝眼,微有腥气,味微咸。莲花大挺长16~33厘米,下部有棱线,而质不老,断面蜂眼稍大。三岔质较老,皮色深,四岔毛粗而稀,挺下部具棱线及疙瘩。分岔顶端多显露光头,习称“捻头”。砍茸则脑骨较薄,色灰白,毛灰褐色,两茸间距离较花鹿茸为宽。西北产的多为砍茸,长30~100厘米。挺多不圆,顶端圆扁不一,表面有棱,多抽皱干瘪,分岔较长且弯曲,毛灰色或黑灰色而粗长,锯面色较深,上端紫红色,中段以下灰红色,下部灰白色,常见骨质。有腥臭气,味咸。马鹿茸均以茸体饱满、体轻、下部无棱线、断面蜂窝状、组织致密、米黄色者为佳。茸体干瘪、毛粗不全,体较重、下部起筋、断面灰红色者质次。茸体大部分毛已脱掉,显灰白色,或下部隆起疙瘩状,内部灰白色,体重已成骨化者不可作鹿茸入药。主产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等地。产东北的称“东马茸”,又名“关马茸”,品质较优。产西北的称“西马茸”,品质较次。鹿茸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动物水鹿(分布四川、云南、广东、台湾)、白唇鹿(分布四川、青海、西藏)、白鹿(分布四川西部)等的幼角亦作鹿茸使用。商品在四川称春茸(水鹿茸)、岩茸(白唇鹿茸)、草茸(白鹿茸),但均属野生,产量很少。
功能主治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治虚劳羸瘦,精神倦乏,眩晕,耳聋,目暗,腰膝酸痛,阳痿,滑精;子宫虚冷,崩漏,带下。①《本经》:“主漏下恶血,寒热惊痫,益气强志”②《别录》:“疗虚劳洒洒如疟,羸瘦,四肢酸疼,腰脊痛,小便利,泄精,溺血,破留血在腹,散石淋,痈肿,骨中热,疽痒(《本草经疏》云:「痒」应作「疡」)”③《药性论》:“主补男子腰肾虚冷,脚膝无力,梦交,精溢自出,女人崩中漏血,炙末空心温酒服方寸匕。又主赤白带下,入散用”④《日华子本草》:“补虚羸,壮筋骨,破瘀血,安胎下气,酥炙入用”⑤《纲目》:“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健筋骨。治一切虚损,耳聋,目暗,眩晕,虚痢”⑥《本草切要》:“治小儿痘疮虚白,浆水不充,或大便泄泻,寒战咬牙;治老人脾肾衰寒,命门无火,或饮食减常,大便溏滑诸证”
4、苍术别名赤术,马蓟,青术,仙术,赤术,枪头菜,山精。
来源为菊科植物南苍术或北苍术等的根茎。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为好。挖取根茎后,除去残茎、须根及泥土,晒干。
性状①南苍术 为植物南苍术的干燥根茎,呈类圆柱形,连珠状,有节,弯曲拘挛,长约3~10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灰褐色,有根痕及短小的须根,可见茎残痕。质坚实,折断面平坦,黄白色,有明显的棕红色油腺散在,习称“朱砂点”。断面暴露稍久,可析出白霉样的微细针状结晶,气芳香,味微甘而辛苦。以个大、坚实、无毛须、内有朱砂点,切开后断面起白霜者佳。主产江苏、湖北、河南。此外,浙江、安徽、江西亦产。以产于江苏茅山一带者质量最好,故称“茅术”或“茅山苍术”,集散于南京者,亦称“京茅术”、“京苍术”。湖北、江西所产,多集散于汉口,故亦称“汉苍术”。②北苍术 为植物北苍术的干燥根茎,呈类圆柱形,常分歧或成疙瘩块状,不规则弯曲,长约4~10厘米,直径1.5~3厘米。栓皮多已除去,可见较多圆形茎基或茎痕,或有毛茸状芽附着,下方有小根脱落痕迹或短的小根附着。表面棕褐色,粗糙。质轻,易折断,断面纤维状,极不平坦。断面黄白色,有红黄色或黄色油腺散在,并有明显的木质纤维束。气芳香,味微辛苦。以个肥大、坚实、无毛须、气芳香者为佳。本种较南苍术体轻质松,油腺少,切断面不析出白霉样结晶,香气亦较弱。质量较南苍术为次。主产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此外,山东、陕西、甘肃等地亦产。河北各地所产的多集散于天津,故有“津苍术”之称。
功能主治健脾,燥湿,解郁,辟秽。治湿盛困脾,倦怠嗜卧,脘痞腹胀,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痢疾,疟疾,痰饮,水肿,时气感冒,风寒湿痹,足痿,夜盲。①陶弘景:“除恶气”②刘完素:“明目,暖水脏”③《珍珠囊》:“能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④李杲:“除湿发汗,健胃安脾,治痿要药”⑤朱震亨:“散风益气,总解诸郁”⑥《纲目》:“治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⑦《玉楸药解》:“燥土利水,泄饮消痰,行瘀,开郁,去漏,化癣,除癥,理吞酸去腐,辟山川瘴疠,回筋骨之痿软,清溲溺之混浊”⑧《本草求原》:“止水泻飧泄,伤食暑泻,脾湿下血”
备注此外,尚有以下几种同属植物在少数地区有时也作苍术使用。㈠东苍术,又名:关苍术。多年生草本,高达70厘米。根茎肥大,结节状。叶柄长2.5~3厘米;茎下部叶3~5羽裂,侧裂片长圆形、倒卵形或椭圆形,先端短尖,边缘刺齿平伏或内弯,顶裂片较大;茎上部叶3裂至不分裂。头状花序径1~1.5厘米,基部叶状苞2列,羽状深裂;总苞片7~8层,先端带紫色;花冠管状,白色。瘦果长圆形,密生向上的银白色毛,冠毛羽状,灰褐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分布我国东北。㈡朝鲜苍术,茎先端的叶超出顶端的花,头状花序下的苞叶边缘有栉齿状刺齿。分布东北。㈢全叶苍术,叶不分裂,长圆形,先端钝尖,全缘。分布华北、东北一带。㈣赤峰苍术,叶5~7裂,裂片急尖,叶缘有不规则齿状锯齿。分布东北赤峰。㈤辽东苍术,叶长卵形,稍小,质较硬,全缘;头状花序下的叶状苞多数,密集。分布辽东半岛一带。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