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包含我的五样读后感(1878字)、读《走复兴路圆中国梦》有感(1873字)、经济学原理读后感(1951字)、《你好,之华》观后感(1931字)、生死朗读读后感(1922字)等1900字左右的大学生读后感范文5篇,供您参阅。
我的五样读后感_1900字
自从读了毕淑敏的《我的五样》以及李老师在课堂之上读的同学所写的《我的五样》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经过良久的考虑后我决定:我也来做做这个小测验。
我拿出一张纸,思忖半日后才缓缓写下:父母、空气、多次在我梦中出现的一个地方、吉他、篮球、阳光,而不是之前所写下了的:父母、空气、阳光、书、笔、水。
在同学的帮助下,我开始这五次艰难的抉择。
父母、空气、多次在我梦中出现的一个地方、吉他、篮球、阳光中我该去除掉谁呢?父母?不,我深深的爱着他们。是无私的他们给予了我宝贵的生命,让我能看见、听见、触摸到这多姿多彩的世界;是伟大却又平凡的他们养育了我。不,我不能放弃我挚爱的他们。空气?不,我,以及全人类都需要这玩意儿。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支撑着全人类、植物、动物脆弱的生命。不,我不能放弃者看似虚无实则至宝的东西。多次在我梦中出现的一个地方?不,我需要它。也许你认为我哪根经出现了问题吧?可是这地方就真实的出现在我梦里,以及那些隐隐约约出现的人的面庞在梦之世界紧紧将我包围。最离奇的是我竟会感到一丝惆怅!不,我不能放弃这梦,我一定会找着它。吉他?也许吧!我虽然乐意并需要沉醉于它所给我带来的音乐的世界里,可是我的指导老师及篮球教练都告诉我:吉他、篮球,我只能选择一个。篮球?也许吧!我可以没有它,也许这会使我彻底与体育无缘。可是我毕竟也有半年之久没有触碰过它了,不是吗?没有它的日子我虽然无聊,但终究还是走过了。阳光?不,我不能。阳光如此灿烂,是它照亮了夜行的路,引我们走向黎明;是它让人坚强,我不能如此!
于是,在这样复杂心理的催使下,我在吉他与篮球之间做出了抉择。我亲爱的篮球,曾陪伴我走过最后的纪念小学光景,如今却要离别。别了科比;别了,詹姆斯;别了,奥尼尔;别了,那每一次跳跃;别了,那每一次灌篮;别了,篮球……
第二次的抉择又开始了,那恐惧的感觉似梦魇般紧紧将我缠绕。
我有一次选择了在第一轮幸免于难的吉他。我亲爱的吉他曾与我一同成长,我喜欢与它沉浸在梦好的幻想世界中。擦去它时,我记起了毕业时曾经唱到的《放心去飞》“终于来到这一天,就要和你分别……”。我亲爱的吉他,请原谅我的自私,但我无法、无法放弃那些。
第三次的抉择我给了父母、空气通行卡,让那梦与阳光进行残酷的PK。
那梦我无法割舍,舍弃了它就似失却了汽油的车无法前进。而没有了阳光,整个世界都会被黑夜笼罩。
请原谅我的自私。是的,我放弃了阳光,放弃了世界的希翼。没有了样阳光,至少我们还有空气,仍然可以存活。而没有了那梦,我却……请原谅我的自私。
第四次抉择了,我感到离黑暗更近一步了。
父母依旧通行,留给我的是那梦和空气。
这一次,请别说我自私了但是我觉得我依旧还是自私。是的,我选择了梦。我似乎觉得那梦宛若张牙舞爪的恶魔在责怪我:为什么将我抛弃!亲爱的梦,我没有办法。这项选择题的答案是唯一!不必问原因,不必问结果,这就是命中注定!
这是,到了最后一刻。我觉得我再走一步就将跌入地狱。
父母、空气我该选择谁?他们何去何从?我不能这么决绝,我不能这么无情,可我却那么自私地放弃了空气。
是的!我是那么自私!我保全了我的父母,失去了维持自己乃至劝人类生命的空气。
可是人类何尝不是自私的呢?
记得自己曾经在QQ空间里写下过这样一段话:“原来,我们曾可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是在这不单纯的世界里,终究还是会被卷入硝烟弥漫的纷争之中,无奈,命中注定、怪不得,当初叹息古代太不单纯,夺嫡、争宠、弑兄、屠弟、赶尽杀绝。现代又何尝不是呢?只是变了个形式、称谓罢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大家都在争。”大家,其实都是自私的。所以请别怪我!我这是迫不得已。
就算下一秒就会死去,可我也要父母留在身边。
就算下一秒、下一秒,我也会与他们紧紧相随。
也许曾经的篮球,那运动的小精灵,让我为之所倾;
也许曾经的吉他,那可爱的音乐神,让我魂牵梦绕;
也许曾经的阳光,那给予人希翼的母亲,让我顽强不屈;
也许曾经绚烂梦,那给予我动力的马达,让我朝梦走去;
也许曾经丝空气,那给予人生命的珍宝,让我安定生存。
但请原谅我,原谅我的自私。父母终究是在我生命的长河中无法比拟的。我亲爱的父母,我深深眷恋的父母,终究是赢家。
也许当最后一口空气吸入体内,我会弹奏起吉他,微笑着看着父母生活。那时想必我不会悲伤,相反会笑得很甜。
因为,在那补办荆棘的地狱陌路上,有父母曾经的容颜,有篮球、吉他。
成语命中注定:迷信的人认为人的一切遭遇都是命运预先决定的,人力无法挽回。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这是我命中注定,该做他家的女婿。”又如:他命中注定要身败名裂的。
成语何去何从:去:离开;从:跟随。离开哪儿,走向哪儿。多指在重大问题上选择什么方向。如:战国·楚·屈原《卜居》:“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又如:何去何从,罢龟策之臧否;自开自落,任天地之荣枯。——唐·李峤《上雍州高长史书》
读《走复兴路圆中国梦》有感_1900字
经过三个多星期努力,我终于读完了《走复兴路,圆中国梦》这本书,读完其中的故事,我感到很痛心,心中有许多的感触。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有七彩的梦,那梦的名字叫中国梦。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以其独有的特色和光辉的历史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起,中国固步自封的封建王朝很快落后于世界。"落后就要挨打",帝国主义的魔爪伸向了我们懦弱的中国,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原本属于我们的土地一块块丢失,伟大的祖国在一次次的失败中被盖上“东亚病夫”的难堪称号。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很美好的时代,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国家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国家变得更加富强,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成为了现代化国家。与那时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呀!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任务,也了解了他们的事迹,林则徐虎门硝烟的故事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那时正直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那也是我国最落后、最弱小的阶段。而此时,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强大起来,他们企图打开中国的国门,在中国获取利益。
这本书还告诉了我们如何办才能实现伟大中国梦。“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人民提出的,他在原文中这样说道:“每一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我们都要有自己的梦想。”习主席的话告诉了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紧紧相关,如果国家好,民族好,全国人民才会好。要实现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任重而道远。王亚平老师曾经说过:“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努力,一定能够触摸得到!”当火箭解脱束缚奔向云霄的那一刻,每个中国人都有着骄傲,多么伟大的力量啊,它不仅仅把一个新科技带向太空,更把一个祖国伟大的梦想带去长空,留下一道耀眼的痕迹。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要懂得看清自己的责任,完成自己的梦想,为中国梦画上一道沉重而又美丽的彩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探索未来世界的科学家、辛勤奉献老师、还是登上月球的航天员……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当我看到莫言获得第一个属于中国人的诺贝尔文学奖,为中国争光添彩时,心中的激动久久难以平复,心中的作家梦更坚定了一步。尽管追寻梦想的道路遥远而坎坷,但我一定会永远朝著作家梦不断勇往直前。
我酷爱写作。我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千变万化。在追寻写作梦的过程中,我坚定的决心与梦想永远不会改变。
我清楚地知道,在漫漫写作路程中,我并不是为了拿高额的稿费,也不是为了贪图名利。我希望与大家分享我写作的快乐;把千变万化的世界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我十分享受写作中的每一个过程,感受文字带给我无尽的幸福。
每当写完一篇优秀文章,父母和老师总是给予我鼓励,教会我——胜不骄,败不馁。当我遇到困难,找不到写作灵感时,父母也会启发我如何找到素材,激发我的思维,让我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寻找方向。我还经常阅读有益的的报纸和书籍,了解时事新闻,国家大事和丰富的知识。在各种源源不断的书籍报刊中,我仿佛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吸收着知识的琼浆。
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妈妈也不断地鼓励我,帮助我找到写作的好方法。有一次写作中,我在修改文章上出现了困难,总想让妈妈帮我修改。妈妈没有答应我的要求,告诉我:“大作家叶圣陶从不帮儿子修改,因为叶圣陶告诉过他,文章要自己多读几遍,这样才能从中找到问题,要靠自己一次一次的修改,才能写出好文章。所以欣玥,不要怕修改的困难和麻烦,认真地把文章多读几遍,就自然能找到问题的根源了。”听了妈妈的话,我抱着尝试的态度修改文章,果然写出了一篇佳作。
我酷爱写作。我要用精湛的文笔描写出世界的真善美,用如诗般的语言歌颂伟大富饶的祖国母亲,用精炼的语言描写出世间的真善美与假丑恶。我能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也能像莫言一样,用文字为国争光。写作流露出的不仅是一种思想感情,更是一种境界。
这就是我的梦,这就是我的作家梦。我希望能用暖暖的文字来叙述万千世界,将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传承发扬。我还希望能用文字为国争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我的奋斗目标。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断地向梦想的彼岸前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伟大的中国梦将不再遥远,人民的中国梦将志在远方!
成语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如:《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又如:夜间,官军打通了由智亭山通往龙驹寨的大道,所以从天亮起就有军粮源源不断地从龙驹寨向西运送。——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三章
成语博大精深:博:广,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如: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又如:瑚之为学,博大精深,以经世自任。——《清史稿·陆世仪传》
经济学原理读后感_1900字
依我看来,这是一本每个人都应当读一读的好书,若你对经济学知之甚少,则尤其如此。我看的这个版本是它的第三版中文版,由梁小民翻译,分上下两册。现在最新的英文版已经是第五版了。我现在只读完了它的上册,即前十七章。我打算先暂停一段时间,看看其他的书,然后再继续学习它的下册。
我这个人是比较缺乏经济头脑的:不会赚钱、不会投资、也不会花钱。从小,周围就没有真正懂经济学的人,所以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熏陶。因而对我来说,就不是单纯看看投资一类的书就可以学会赚钱的了,需要从头开始,首先培养自己最基础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读完这本书,果然收获不小。很多以前不是太明白的一些现象,现在都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大到国家的经济,比如,中美之间的贸易对谁有利,对谁有弊;英国当年为啥要搞圈地运动;小到个人经济,比如我的工资是如何被制定的等等。以后我会慢慢把这些想法都整理记录下来。
这本经济学原理的开篇就提出了经济学的十大原理,其后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十大原理对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进行的分析论述。在这里,我就以重新复习一遍这十个原理的方式来作为自己的读后感吧。这十大原理中的头两条不单适用于经济学领域,而是对我们所做的任何决定都适用,所以我在这里对这两条做了评论。其它条目领会得还不够深,要过些时候单独写评论。
1. People face tradeoffs.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这一条作为十大原理之首,是因为每个人即便从未学过经济也会对它有最深刻的体会。经济学中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由这个权衡取舍引出来的;而经济学研究的意义也正是在于帮助人们在权衡取舍中选择最优的方案。
我想大家应该都有过和我同样的体会:欲望很多,能得到满足的却很少。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这是一个最熟为人知的权衡取舍。而我自己也是每天面对各种权衡取舍:早饭吃包子还是油条;多花点时间工作还是多花点时间锻炼身体;平时多学计算机还多学习经济;是买房还是投资;是愁眉苦脸地计划将来的每一步路,还是干脆啥也不想又傻又开心的过日子。
2. 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他所放弃的东西。
假设我现在开始考虑是应该出去做搬运工还是去上大学,去当搬运工可以每月有1000元的收入,而上大学没有收入还要交学费。这样看来,还是当搬运工比较合算,但这是在没有计算成本之前。做搬运工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就是因为没有去上大学而失去的一切,其中之一就是毕业后的工资收入。假设你这辈子工作30年然后退休,则做搬运工的成本是大学毕业后一辈子的收入,至少3百万元;而做搬运工的收益顶多只有它的1/3,收益减掉成本其实是亏损了2百万元的。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有机会上大学就千万别去做小工。
上大学也是有成本的,它的成本不单是学费,还包括因为上学而失去的工作机会。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出去工作能赚到的钱数大不不同,因而人与人之间上大学的成本也有着天壤之别。比如说我,假如不上大学,也许就只能当搬运工,这个成本是非常低的,那当然是上大学比较合算。但比尔盖茨没有上完大学,就去开了一家软件公司并且占领PC机操作系统市场,收益相当于大约1000亿美元。这个成本实在是太大了,对于他来说显然读完大学是不合算的了。基于同样的原因,没有选择上大学的还有 Apple 的总裁,Oracle 的总裁,众多的体育明星等等。
在金钱方面,人与人之间是非常不平等的,贫富之间差距巨大。但有些东西人与人之间基本平等,比如生命,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比如时间,大多数现代人都拥有60——80年。
在时间与金钱之间做权衡取舍又是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时间这东西在不同的情形下,所对应的金钱是大不相同的。对于穷人来说,时间并不值钱,对于富人则正好相反;对于同一个人,时间剩得越少,越觉得它值钱。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做实习生,一个月有500块钱就可以乐得屁颠屁颠的;而当他即将去见上帝的时候,哪怕花5万块钱延长一天的生命,也觉得值得。
我要去城里的另一边,可以打的,也可与坐公交。也就是说,除了舒适之外,更要在50块钱和多花费在路上的一个小时的时间之间权衡取舍。对于我来说,50块钱还不是一个可以想都不去想的数字,不过我经常这样说服自己:算了,就花50块钱吧。到我快死的时候,这50块钱也许连1分钟都买不来;而现在能买来1个小时,已经很合算了。
有些权衡取舍非常容易做决定,因为成本比较低。比如是取鱼还是取熊掌。我决不会在饭桌上为这个问题多费脑筋,无论选什么,成本都不高。有些决定就难做了,比如当生和义不可得兼,取生还是取义?无论取什么,其成本都大的不可估量。
成语天壤之别:壤:地。天和地,一极在上,一级在下,比喻差别极大。如:《抱朴子·内篇·论仙》:“趋舍所尚,耳目之欲,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较),冰炭之乖矣。”又如:按照一般人的生理机能来说,聪明与不聪明虽有差别,但并不存在天壤之别。
成语愁眉苦脸: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形容愁苦的神色。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对人前巧语花言,背地里愁眉泪脸。”又如:成老爹气得愁眉苦脸,只得自己走出去回那几个乡里人去了。——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
《你好,之华》观后感_1900字
文/汐颜曰
和朋友在这个寂寥的冬夜去看了《你好,之华》,观众不足十位,很适合安静地欣赏。一部平淡温情、波澜不惊又带着少许遗憾的文艺片,就像手里那杯渐渐喝至寡淡的红茶,温度却刚刚好。
名为《你好,之华》,但故事的主线却是以之南而展开。主角仿佛不是之华,亦不是死去的姐姐或者年少时的暗恋对象,侄女和女儿仿佛也不在中心点的位置,更不用说其它人。或者应该说,每一个人都像主角,但又不是。
没有能猜到下一幕的标准的流程剧情,也没有激烈的冲突和主线。但总有某些吸引人的点始终贯穿着。我以为我会不耐烦,却渐渐看得更专注。
姐姐之南的悲剧,在于他被胡歌饰演的张超当猎物捕获了。张超,家境不好,又想当明星,典型的眼高手低,沦落到在大学食堂打工。看到之南这么出色又美貌的女性,顿生占有欲,要把她抢过来报复生活对他的所谓不公。他不爱之南,只是想捕获一个猎物。偏偏从小优秀的之南,像绝大对数的中国女性一样,她所受的教育里,没有如何防止坠落和被捕获这一课。而且乖乖女,最容易通过爱上“坏男孩”来释放自己被压抑的天性。
一旦和这种猎手生了孩子,被捕获的女性人生就无限下跌了。一次次被家暴,最终抑郁自杀。
唯一让我想落泪的一幕,是之南的女儿对妈妈的前男友尹川说:如果你是我爸爸就好了,以前日子过得很苦,但我总想,那个以妈妈的名字写书的人,总有一天会来带我们走的。
其实之南是有机会止损重新开始的。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有发现走错路之后,立刻离开止损,重走另一条路的决绝与勇气。最终,自己丢掉了性命,也让一儿一女那么年幼就成了孤儿。
只是结束时片中每个出场角色都好像褪去了负面的情绪,各自笔直的前进了。就连逝去的之南也鲜活起来,虽然在这影片里,她一开始就从世间败退谢幕。但剧终时她唯一留下的东西,仍然是曾为命运斗士的期望之证。
这片子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每一个人心底都有一片坚不可摧的圣域。然后各自为了这片不可侵犯之处而探求、而尝试着去努力。就好比之华的婆婆,一个已经老态龙钟的老奶奶,还会用英文跟人交流修道院与凡尔赛宫。还会“不小心”遗落下口红。
想起以前跟好友聊过的:每个人自幼都抑制不住的以为自己应该被上天青眼有加,特殊对待,然后终有一天要从梦境中清醒。重新面对自己存在如蝼蚁这个事实。
或早,或晚。
但蝼蚁亦有浩瀚的爱和尖利的恨,心底亦有万壑千岩,在这一点上,被上天宠爱的或被背弃的,都将十分平等。然后,在认知自己可笑的微渺之后,变成方寸间的舞者。每天重复着汲汲营营的求生,然后从磨砺道路的间隙里搜寻着缥缈微光,用来修补维护自己的圣域。在心底焚起弥天大火,持续燃烧着不肯平庸不愿磨灭的骄傲,持续着与卑污的世界战斗终生。
贯穿全剧的,是那些信件,不管是情书还是问候,都是用书信交流。我很羡慕那些还喜欢写信的人,也羡慕还能见到情书的人,心理年龄越来越大的我,反而更喜欢这种老旧的生活方式。在这个信息超载的时代中,看到用邮寄信件的方式来进行沟通,便想起木心的《从前慢》:从前车马很慢,邮件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尽管,那些些无处安放的小心思,平静又寡淡。但于当事人而言,那就是一场盛大的波澜。整部影片的铺陈,更像是特意让我们站在旁观视角。不需要共情,也不必难过。就默然的,接受着我们生命中每一个人的潦草而过。
就像故事的最后,我们不管得没得到想要的,活没活成喜欢的样子,都学会顺其自然得过且过了。毕竟啊,像张超说的:人生不是你随便扒拉扒拉就能写清楚的。
被拒绝的经久痛苦,放不下的无尽折磨,所托非人的致命代价,不仅是在电影里,不是在听别人的故事,这明明是自己的故事。可我仍相信书信里传达的爱,哪怕最终仍是无缘,哪怕需要漫长的等待,哪怕心仪的人竟从来就没有收到!哪怕多年后,只换来晚辈的泪水,只剩下满满的记忆与空空的信笺。
散场后,与友在街边吃馄饨,不约而同慨叹,周迅真的开始老了,你看她的鱼尾纹双下巴都出来了,已不是那个精致的周公子了。可是忽而又想,除了她,谁能更合格的去演绎中年之华呢?她曾经鲜活精灵,但不能驾驭沉重和松弛,现在她年龄够了,能载重了,也够松弛了,这是她最好的时代。也是我和你的。我这样对朋友说。
我们都曾经想要活成最好的样子,却忘了接受现在的样子。生活固然不尽人意,却仍要匍匐前行。如此,看似稀松平常的日子也有了它的意义。我们需要这样的夜晚,需要一些暖来填充这个冷寂的冬夜——在与好友看过一场貌似无味的剧之后,我还能熬一个夜写一篇影评。在经年之后,在我耄耋之年记忆力严重衰退之后,我仍会念念不忘:噢!那一晚,我与她看过这场剧,它是冬夜里浅浅的温润又柔和的一束光,告诉我:
我们爱过的人,终不负众望。
成语不约而同:约:相约。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如:《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应对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又如:中军元帅栾书,不约而同,亦至朝门,正遇胥童引兵到来。——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九回
成语念念不忘: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如:《朱子全书·论语》:“言其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又如:此吾所以感刻于心,而念念不忘者也。——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
生死朗读读后感_1900字
摩尼教把世界看成善与恶、光明与黑暗这样两个部分,这种看待世界的方法能够让大多数人感到满意。无论是古老相传的民间童话,还是韩国和台湾的肥皂剧,女主角往往善良的像天使下凡,而头号反面人物又穷凶极恶地好似吃人的黑巫婆。这种极善与极恶的强烈对比以最简单易懂的方式满足了戏剧角色冲突的需要,也满足了我们内心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
善与恶就这么泾渭分明么?
《生死朗读》中凯特·温丝莱特饰演的女主角汉娜曾是一名纳粹集中营的女看守,她参与作出的一些决定直接断送了一些人的性命——尤其是当关押“犯人”的教堂起火时,为了怕“犯人”逃跑,她和其他看守拒绝打开教堂大门,任由关在其中的“犯人”们活活烧死。毫无疑问,她是有罪的,理应受到审判。但是,电影审判前的一系列镜头暗示着,这个坐在被告席上的中年德国女人似乎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穷凶极恶。
温丝莱特的表演很到位,她捧得奥斯卡影后桂冠实至名归。她饰演的这个女人显然不是个杀人狂,眉宇间总是露着坚强,做什么都透着认真。她愿意帮助街上素不相识的生病男孩,一个离群索居的中年女人,整天要一个十几岁的男孩为她朗读诗歌、小说、戏剧……,与男孩亲热却拒绝对方的低俗小说,这说明她有爱心、对生活的美有着执着的追求。在汉娜看来,文字是美丽的,不识字是人生最大的羞耻,她会为了遮掩自己不识字而放弃升职,放弃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哪怕被冤入狱也决不肯承认。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看起来严肃认真、热爱生活、善良无害,甚至有一点勇士气概的平凡的女人,却漠视“囚犯”的生死,在法庭上以职责不许作为抹杀生命的堂皇理由。电影中法庭一段很精彩,温丝莱特完美诠释了汉娜的麻木、茫然和彷徨——对草菅人命的麻木、对自己所犯罪行的茫然和对法官要求验证笔迹时的彷徨。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罪究竟在哪里——一切都是按照规章制度去做的,自己只是尽力做好了本职工作。
阿伦特说,极权统治发明了既无法惩罚也无法饶恕的罪行。这种超出了现有道德范围的极恶无法用自私、纵欲、贪婪、怨毒、嗜权这些动机来解释。的确,在电影中,我们看不到女主角身上隐藏着什么穷凶极恶的东西,她甚至是一个具有很多美德的人。她不畏惧死亡,在法庭上冒着被绞死的风险直陈其事,宁愿背负不应有的罪责也不肯坦白自己不识字。这和同在法庭上坐着的其他女看守的丑恶嘴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汉娜内心中显然认为真实和知识是可以用生命去扞卫的宝贵东西,是不能亵渎的,所以影片最后她脱掉鞋子,借助垒起来的书完成了自缢。
法西斯极权统治把一部分人归为可以直接抹杀的非人的东西,并且以制度的形式把这一意识形态固化下来。汉娜作为一个纳粹制度中某生活的普通人,也是一个纳粹制度的运作者。她不需要通过自己的主观意愿就可以犯下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罪行。
在这样的专制制度下,个人负有怎样的道德责任?我想,电影中穿插的法律专业学生之间的讨论其目的怕也是意在探讨这个问题。其中一个学生以结果的惨烈推出目的的邪恶,我认为有些偏激。我觉得,汉娜之所以成为邪恶的化身,不是因为她具有什么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理想或思想能力。恰恰相反,她在邪恶当道时为虎作伥,是因为她失去了判断是非的思想能力。因为她是个文盲,无法通过阅读“知善”。思想对作恶有遏制作用,因为思想可以产生关于善恶的辨别能力。
我主观认为,电影安排男主角——这个对汉娜知根知底的法学院学生——去听审判,从内心挣扎到选择隐瞒真相,既是想满足汉娜隐瞒文盲的心愿,也与他对汉娜的“恶”有了新认识有关。邪恶因动机的肤浅而平庸。汉娜所体现的平庸的邪恶在于她的无思想,甚至无动机地按照罪恶统治的规则办事,并因而心安理得地逃避一切道德责任。如果不帮助她认识到自己行为所隐藏的邪恶,她一辈子也不会悔悟。认罪是救赎的开始,坐牢只是形式,要帮助她自我救赎,首先必须让她“知善”。男主角承担起这个任务,寒暑不易地给她寄朗读带,帮助她识字,完成从不知罪到知罪的蜕变。汉娜最终明白了自己的“恶”,真真正正完成了自我的审判,原本麻木的心感受到了痛苦的折磨。她开始害怕面对生活,希望能够得到宽恕。她的自杀,既是逃避,也是一种自我的解脱。但是,不被宽恕的灵魂沉重的无法飞向天堂,男主角责无旁待地带着她的忏悔飞往美国,找到了当年的幸存者。二人之间的对话很有意思。最终,幸存者没有收下汉娜的钱,却留下了装钱的茶叶盒,钱被捐给了帮助读写的犹太慈善组织。不收下钱,是因为个人无法代表整个犹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对那一段历史进行审判和宽恕;捐钱给帮助读写的慈善组织,以汉娜的名义,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娜也是受害者,希望这样的悲剧再也不要发生。我是这么理解的。
最后,我认为“生死朗读”比“朗读者”更贴切。
成语实至名归:实:实际的成就;至:达到;名:名誉;归:到来。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如: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敦伦修行,终受当事之知;实至名归,反作终身之玷。”又如:王主任要电报看了,赞他实至名归。——钱钟书《围城》
成语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如:《诗经·邶风·谷风》:“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又如:泾渭分明缘底事,元戎总未计恩仇。——林伯渠《和朱总出太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