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含读《中国历史》有感、潜规则中国历史的真实游戏读后感(1429字)、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1580字)、中国历史人物读后感(2031字)等1400字、1600字、2000字左右的精选读后感3篇,供您参阅。
潜规则中国历史的真实游戏读后感_1429字
潜规则这本书主要通过对很多官场实例的解读,为大家揭示了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行的不成文的规矩,并将其称作“潜规则”.书中同时又指出了潜规则的产生在于现实的利害计算与趋利避害。并指出潜规则具有相当恐怖的传染性。
大家在书中可以看到,潜规则大多数的成因都是在利益的诱惑、在形势的逼迫下,官员通过钻制度的空子或者因为对搜刮民脂民膏的后果缺乏畏惧心理,压榨下级而形成的不成文规定。这样整个事情的矛盾便集中在了几件事情上:利益的诱惑、制度的不完善、和道德水平的低下。但书中并没有给出消灭潜规则的解决方案,通过课堂上孙老师的讲解和资料的研究,谈一谈我对解决潜规则问题的一些看法。
正如孙平老师在课堂中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这点毋庸置疑,所以想在去除每个官员的利益上做文章是不太容易甚至可以说是不太现实的。这样制度的完善和提高道德水平变成了解决的方案。完善制度的建立能防范潜规则与未然。它不但能使官员因害怕监察的严重后果不敢对人民下手,甚至能使官员没有实施潜规则的权力。而道德的约束能使官员出于对良心的原因放弃谋取非法利益的机会。
首先来看看有关制度的建立问题。从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书中所举出的一些官员以错判案件威胁民众以获得利益的案例到现在已所剩无几。因为现在官员惧怕民众的力量,他们知道,明显的错判案件的后果是很严重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相比于高度集权的封建时期,我们国家的制度在发展、在完善。每个制度的建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总需要不断的改进。这需要执政者积极的心态与正确的发展路径,同时也需要时间。如果我们国家能实现人民代表大会的年会制,并能积极听从考虑代表的意见,相信制度的改善指日可待。
我觉得道德的问题是超过于制度,摆在我们面前最严重的问题。我认为从古代的封建专制时期到现在,我们的道德水平不但没有提高,反而还有所降低。文革时期破四旧的行为和近代科学的发展让国人再也不相信“抬头三尺有神明”这种迷信的说法,但同时也让国人再也不惧怕除法律以外任何的惩罚。同时,“文化大革命”时期让中国的传统文明、文化收到毁灭性的的打击。在文革期间甚至出现了儿子揭发母亲导致母亲被枪毙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突然地改革开放和专家治国的模式使得我国经济空前发展,即在文化道德水平极为低下、物资匮乏的情况下,美好的物质生活的前景突然展现在人们眼前。这样,就使得拜金主义盛行,为当今社会的潜规则打下了坚实的不良铺垫。
我在一次回家的车上有幸碰见了一个企业的中层领导。他跟我讲,一个企业在短时间内的高速扩张与发展必然带来的是制度不完善和企业文化的缺失。这就是短时间高速发展起来的企业与长时间的老牌企业的差距。高速发展的企业必须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放慢发展的脚步,沉淀企业文化,完善制度。否则,一味高速发展的终点必然是灭亡。其实对国家也是一样,30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们经济高速发展,但制度、道德、文化水平却远远不够。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意识到这点,越重视文化、制度与经济的同时发展,国家领导人中也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文社科类人才。这就意味着大众的文化生活与幸福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道德水平的提高不是不可能的。
总而言之,我对我国的发展还是抱有乐观的态度,所有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时间,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刚成立六十多年的国家没有问题的存在,只要我们坚持民主的原则,选对正确的发展方向,我相信潜规则会越来越没有市场,终归走向消弭。
成语趋利避害:趋向有利的一面,避开有害的一面。如:汉·霍谞《奏记大将军梁商》:“至于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亦复均也。”又如:同什么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的过程中趋利避害。——邓小平《解放思想,独立思考》
成语总而言之:总的说起来。如:《容斋随笔·卷六·洗儿金钱》:“若总而言之,殆不可胜算。”又如: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千结束。——《毛泽东选集·论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
中国历史十五讲读后感_1580字
这个学期我看了《中国历史十五讲》,这本书一共分为15个专题,分别为:中国文明起源的探索;中国古代社会与朝代更替;汉代、唐代、清代“盛世”的透视;中国古代交通与文化传播;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与军事制度;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宝库;中国古代史学的形成与发展;关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思考;中国近代历史的新课题;共和国探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曲折历程。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明灿烂。华夏始祖,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朝汉代,三国东西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辽金,元明清,直到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千年悠久历史,中国的辉煌灿烂,在书中得到一一展现。中国古代文化之所以能在当时那么繁华并且一直保持世界领先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古代中国经济发达,国力强盛,这种优势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升华,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各族文化互相交流,共同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使中华文化广泛吸收了外来文明,自我发展与创新,加之兼收并蓄,造就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国家政策的推动,如开放的对外政策和科举制度等。孔子的“仁”、“有教无类”;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老子的”道“和”无为“;庄子的唯心哲学;韩非的以法为本,这些圣人们的思想在交流和碰撞中不断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并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它萌芽于战国,建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结束于辛亥革命。2000多年来,中国人民饱受封建君权、官僚地主强权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大量农民不仅面临破产,失去土地的窘境,还得负担各种苛捐杂税,兵役徭役,于是才产生了一次次的农民运动、农民起义,如:秦末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等等。然而它们都无法彻底捣毁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祖国而不断探索的历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大片美好的国土,人民群众处于水深火热的艰难处境之中。残酷的现实迫使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都成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启蒙者。19世纪60年代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从器物层面上向西方学习。而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派和革命派则主张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因此才有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然而这些探索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还是没有走出黑暗。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才彻底摆脱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当家作主,中国历史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所有的这些历史告诉我们: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携手起来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为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而不懈奋斗,中国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历史可以带给我们无尽的财富,它可以是过去国家屈辱的警示,可以是发展探索道路成功的引导,可以是政权颠覆后的教训,可以是伟人人生信仰对我们的启迪。总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学着去品味历史,了解历史,并且以史为鉴,这样才能拥有展望未来的资本,才能在未来创造出更加绚烂夺目的中国历史!这就是《中国历史十五讲》一书带给我的收获与思考。
成语当家作主:当家:主持家务。本指主管家政,有权对家事做出决定。比喻在单位或国家中居主人翁地位。如:阿凤《夜景》:“看到自己的名字,端端正正写在那选民名单上时,一个公民当家做主的光荣感,会涌上心头的。”又如:沙汀《风浪》:“申大嫂可以说是全家真正当家作主的人,申大哥也事事听她安排。”
成语坚定不移:移:改变,变动。稳定坚强,毫不动摇。如:《资治通鉴·唐记·文宗开成五年》:“推心委任,坚定不移,则天下何忧不理哉!”又如:他们走得很慢,然而是坚定不移地向前走。——茹志娟《澄河边上》
中国历史人物读后感_2031字
张学良,堪称传奇的一生,中国历史上闻名的人物,他传奇的一生经历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深深吸引了我,所以我阅读了《张学良传》。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对张学良将军一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那时中国的历史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张学良传》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张学良将军公正评价,是一部很优秀的历史著作。这本书叙述了从张学良将军的青少年时期一直写到他住在台湾的晚年生活,包含涉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众多,书中展现出了张将军的曲折坎坷、又极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道路,并从多方面角度表现出了他那纷繁复杂的精神世界,揭示出了他从一个封建统治集团成长为一个杰出爱国将领的过程,他的一生,更是从民国初年至今的一部历史画卷的缩影。在我看来,张将军面对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者蹂躏,国破家亡的局势,主张爱国一家,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力谏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要改弦更张,联合共产党共同抗日。
1928年,在张将军父亲被日本人炸死后,也就是“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张学良将军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背负国耻家仇的他,为国家的统一和对外抗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张学良将军在个人利益的与国家利益选择中,选择中选择了国家利益;在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选择中,选择了祖国安危,正确处理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安危与祖国安危的关系,使日本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企图变为泡影,使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他这种顾全大局的行为以及他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都说是时势造英雄,但我认为张学良将军能成就一生,还在于其优秀的各种品质。从张学良早年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自幼处于“东北王太子”地位,年纪轻轻就带兵打仗的年轻将领来说,他能虚怀若谷,团结部属,并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随波逐流,确是难能可贵的。但他的不同凡响之处,还不止此,在瞬息万变的政治军事斗争中,他也是敢作敢为、雷厉风行的。据说,他有一把刀,那是大帅的珍贵遗物,他很喜爱,一直把它带在身边。这刀做工精致,锋利无比,刀柄上有一行字,写的是:事到临头须放胆。看得出来,这对他以后的行动也不能说没有影响。
张学良一直在探求着救国救民的出路,为了追求一统的中国,爱国情怀一贯始终。在他28岁的时候他以少帅身份成为东三省的领袖,按理他完全可以独树旗帜称霸一方,但他深明大义,以统一祖国为己任,怒斥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利诱,拒绝日本顾问要他做满洲的皇帝,毅然宣布东北易帜,归属南京政府,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游历欧洲期间,受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影响,相信领袖至上,以为这样就可以救国,可以实现统一,但在后来的实践中他发现,单单的领袖至上,仅仅依靠蒋介石是不能救中国的,必须联合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敢于承认错误,知错必改,敢于承担责任,胸怀坦荡。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团结,他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顾全大局。晚年的张学良,他反对台湾脱离祖国,期盼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并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在答记者问时,借于右任的诗“葬我于高山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表达思乡之情。
看了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个性情中人,有雄才有大略,可是一辈子因为一个西安事变再也无法为祖国的建设出力,这怕也是他的一生的遗憾,看完张少帅,突然联想起三国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觉得这两位在气质上到真有些相仿——“出身官宦,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壮志未酬。”但是,张学良将军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也是十分重大的,其为国贡献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与实践的。
张学良是现代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但暇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北的建设,为抗日民族解放大业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以及那种心地纯洁的爱国主义和举世罕见的牺牲自我精神将永垂青史。
张学良将军的历史,也是中们,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一名入党积极份子,要时刻以他为榜样,以国家兴亡为己任,为祖国的繁华民族近代史的一个缩影,读完整部书,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年代,一个铮铮青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兴亡的顽强拼搏,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高风亮节。张将军已经离开了我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时刻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扞卫国家主权,随时响应国家号召。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新的年轻一代,我们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那个年代对我们来说也很遥远,但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为祖国更加强大,更加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祖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挑战,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建设添砖加瓦。
读完这本书,深深感受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作为个人一个时时将民族、国家放在首位,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世界真正的站起来。
成语威胁利诱:用软硬兼施的手段,企图使人屈服。如: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这一番威胁利诱,教王抗上了当,听从穆彰阿更改遗疏,并以暴疾身故奏报。”又如:我能经受得起你的威胁利诱。
成语高风亮节:高风亮节[gāo fēng liàng jié],意指“高风”,高尚的品格。语出《後汉书·卷二八下·冯衍传》。“亮节”,坚贞的气节。语出晋·陆云〈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高风亮节”形容人的品格高尚,气节坚贞。[源]《後汉书·卷二八下·冯衍传》开岁发春兮,百卉含英。甲子之朝兮,汩吾西征。发轫新丰兮,裴回镐京。陵飞廉而太息兮,登平阳而怀伤。悲时俗之险阸兮,哀好恶之无常。弃衡石而意量兮,随风波而飞扬。纷纶流於权利兮,亲雷同而妒异;独耿介而慕古兮,岂时人之所憙?沮先圣之成论兮, 名贤之高风;忽道德之珍丽兮,务富贵之乐耽。遵大路而裴回兮,履孔德之窈冥;固众夫之所眩兮,孰能观於无形?行劲直以离尤兮,羌前人之所有;内自省而不惭兮,遂定志而弗改。欣吾党之唐虞兮,愍吾生之愁勤;聊发愤而扬情兮,将以荡夫忧心。往者不可攀援兮,来者不可与期;病没世之不称兮,愿横逝而无由。晋·陆云〈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据《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卷一〇四·陆云》引)於穆府君,远祖弥光。功济黎献,泽洽八荒。披图承禅,袭化轩唐。洪风既振,遐曜休煌。越殷自周,绍膺遗祉,亮节三恪,侯服千祀。悠悠讫兹,徽烈不巳。[典故]“高风亮节”系由“高风”及“亮节”二语组合而成。“高风”见於《後汉书·卷二八下·冯衍传》。冯衍,字敬通,东汉辞赋家,京兆杜陵人,生卒年不详。少有奇才,博通群书。王莽时,诸公荐举,冯衍辞不肯仕。新朝末年入更始政权,後与鲍永归降光武帝;但光武帝怨衍迟不归降,未予重用。後衍因与外戚交往,被免官归里,撰〈显志赋〉以自伤。赋中借史实以讽谕时政,借追慕古人而抒发其郁抑不平。赋云:“沮先圣之成论兮, 名贤之高风。”是写冯衍虽然伤己不能遇到尧舜这样的明君,但自己依然保持着高尚的志节,不苟同这种世俗之见。“亮节”则见於晋·陆云〈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陆云(西元262~303),字士龙,晋吴郡人。与兄陆机齐名,时称“二陆”。其文词藻丽密,旨意深雅。他在好友豫章内史夏府君过世後,写了一篇哀祭文。其中:“越殷自周,绍膺遗祉,亮节三恪,侯服千祀,悠悠讫兹,徽烈不巳。”是叙述好友生前美好的德行、伟大的功业。并以“亮节”一词,形容故友的坚贞节操。後来这两个词语被合成“高风亮节”,用来形容人的品格高尚,气节坚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