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级精选读后感作文大全1100字

文教艺术2023-02-07 04:48:59百科知识库

初中一年级精选读后感作文大全1100字

本文有鲁迅阿q正传读后感(1078字)、一个中美制度对话的读后感(1138字)、《故乡》读后感(1072字)、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1112字)、《我是纱有美》读后感(1087字)、教师最需要什么读后感(1149字)、爱的教育(1069字)、青葱岁月读后感(1146字)等1100字左右的初中一年级精选读后感作文8篇,供您参阅。

鲁迅阿q正传读后感_1100字

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我感觉到阿Q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可以说是卑微到尘埃里去的小人物,但造成阿Q这个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就是那个麻木不仁的时代。

阿Q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遗忘和抛弃的人,他表面的高傲却更秃显出自己内心的卑贱。

被别人打时,他却因胆小怕事和无还手之力而只有自我安慰:“是儿子打老子。”可见阿Q的精神胜利法让人感觉是那么的可悲,但更可悲的是他却又总要去欺负自认为比自己还低贱的人如王胡、小D等。

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女人,有一个家,他不想“断子绝孙”。他和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他觉得他“喜欢”吴妈,而又虔诚的跪下向吴妈告白。只是那句“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让人觉得似乎只有调戏和耍流氓的成分,而导致这场“恋爱的悲剧”完完全全剥夺了阿Q“靠自己的劳动获得养活自己”的所有权利,同时也剥夺了“人性”而终于把阿Q逼迫到了偷窃的道路上去……

从吴妈和阿Q谈闲天:“太太两天没有吃饭哩,因为老爷要买一个小的……”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当时妇女的地位是多么低下和不受重视而妇女们却浑然不知。

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用又长又臭的裹脚布把脚里三层、外三层地裹住,还美其名曰“三寸金莲”的过程中,妇女的脚骨折断,疼痛难忍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女人做人的天性和自由完完全全的剥夺了……

悲剧人物吴妈真的一点也不喜欢阿Q吗?从她偷偷赶到城里在人群中看阿Q被拉着游大街的一些复杂表情中也许可以看到一些内疚吧。但阿Q实在是一个卑微得很的人,在封建的礼教影响下的吴妈为了保住自己比生命 还重要的所谓的名节,从而无意中成为了“将阿Q送上绝路”的帮凶。

阿Q想觉醒却不知道什么是觉醒,想要革命也不知道什么是革命。阿Q的死是令人觉得可悲而扼腕痛心的,更可悲的是当了“替死鬼”的阿Q到死只能认为“似乎觉得人生 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至于当时的影响,最大的倒反在举人老爷,因为终于没有追赃,他全家都号啕了。其次是赵府,非特秀才因为上城去报官,被不好的革命党剪了辫子,而且又破费了二十千的赏钱,所以全家也号啕了。”

一个“钱比命重”,一个“草菅人命”的世界 是多么冷酷无情,“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当时的中国 社会的衰落,甚至被外国侵略者随意蹂躏,是的人们的思想的严重扭曲、麻木甚至冰冷到了极点是有很大关系的。

成语三寸金莲:金莲:旧指女子缠过的小脚。封建时代美誉妇女小脚的用语。如:《南史·齐东昏侯纪》:“凿金为莲花以帖地,令潘妃行春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又如:面貌虽黑,但弯弯两道朱眉,盈盈一双秀目,再衬着万缕青丝,樱桃小口,底下露着三寸金莲,倒也不俗。——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六回

成语草菅人命:草菅:野草。把人命看作野草。比喻反动统治者随意谑杀人民。如:《汉书·贾谊传》:“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又如:象某人这样的官,真正是草菅人命了。——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七回

一个中美制度对话的读后感_1100字

关于寒梅和美国同事的对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仅是中美两国关于制度不同的交流,更有关于不同性质的国家主体之间的文化碰撞的火花。寒梅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动贴切的语言成功矫正了美国同事对于毛泽东的不合适不全面甚至带有些许名族偏见的看法。

首先,她们在对话里涉及了共产主义、信仰、上帝、监督制度、总统和总裁、人民选择的权利以及选举制度方面的一些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由于中国和美国各种制度的不同,美国人对中国国情和历史的不太了解,使得美国同事对中国的毛泽东和中国的一系列制度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和不解,而这些误区都在寒梅女士的一一准确辩说解释下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最后毛泽东也赢来了来自美国同事的最衷心的赞叹,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的角色绝对是无可替代的光辉使者,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金色太阳。

那么引起这段对话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中美制度的差异。首先提及的是上帝和共产主义。中国是由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政体,而美国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共同执政的政体。但究其根本而言,一党执政和两党执政的实质是相同的。不管是几个党派执政,他们的宗教信仰必须是相同的,而中国没有宗教信仰一说,我们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信仰共产主义的民族。每个名族都需要一个精神核心来制约和集中公民的精神力量,美国等一些多党执政国家通过宗教、通过信仰,而中国就是在唯一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共产主义的民族。民族凝聚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各有所长,但并不能说哪一种更好。只能说就当时的国情而言,当时的中国并不是具有统一信仰的国家,便不能采用宗教信仰这一方式,中国更适合这种唯一政党执政的领导方式。美国人整体信仰上帝,相信上帝赋予人民其各自的基本权利,这也是一种管理者统一民心、利于管理的手段之一,只是就中国当时的国情而言,上帝已经无法成为公民的精神支撑来保持一颗完整美好的心了,那个时候我们面临温饱问题根本不能将希望寄托在上帝那儿,我们唯有紧跟共产党的领导步伐,依靠着自己的微薄力量聚集起来,一同攻克眼前的难关,获得最后的解放。

然后美国同事抛出了一个观点:毛泽东是一个独裁者。针对这个问题,寒梅女士是这样回答的:毛不是被纸的选票选出来的,而是中国人用生命的选票选出来的。国情所迫,毛泽东在成立中华民族共和国时并不能够像美国当时一样成立三权分立机构,但我们也有自己的监督机制,他建立了三种互相监督,在共产主义信仰之下,以适合中国的方式。所以总体而言,毛泽东绝对不能说是独裁者,更贴切的形容,他是拯救者,拯救无数民众于水火之中的一代伟人。

最后在网上查阅了一下,发现其实最后还有一段文字关于毛泽东写的白求恩的一段话,是寒梅女士Email发给她的美国同事。最后美国同事真心赞叹毛泽东的伟大情怀,更是让我们身为中国人而深感自豪。

成语各有所长:长:长处、优点。各有各的长处、优点。一般多指人才而言。如: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而获亲近,非独色爱,能亦各有所长。”又如:虽各有所长,皆不免着于一偏。——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成语水火之中:水火:比喻灾难。灾难困苦之中。如:《孟子·梁惠王下》:“今燕虐其民,王往而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又如:今百姓如在水火之中。——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八回

《故乡》读后感_1100字

以前一直以“太深了”,“难懂”之类的借口不看鲁迅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从未想过要借以阅览一番。当我们今天学到《少年闰土》这一课的时候,陈老师把鲁迅的原小说《故乡》读了一遍。这使我们感触颇深。如果单单只是《少年闰土》的话,恐怕我们还只能理解到鲁迅和他的伙伴不及闰土见多识广这一方面,可是当听了《故乡》全文之后,鲁迅想要表达的意思,我们也能理解七八分了。闰土当之无愧是重点人物。20年的转变,使得他从一个勇敢机智、见多识广的小男孩成为一个庸俗、卑躬屈膝的下人。到底是什么使他的改变如此之大呢?是贫穷?还是……这是我们所不能得知的。但是从鲁迅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知道,在鲁迅的心里,闰土一直是一个勇猛聪明活泼的人,要不然不会一提到闰土就会想起他在刺猹的场面。可是,当闰土与鲁迅说话的时候,第一个词竟然是“老爷”。我相信当时鲁迅的内心震动肯定是很大的,他也许料想过千百种交谈方式,但是肯定惟独没有料到这种。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来说,闰土是应该叫鲁迅老爷,但是,从20年前的迅哥儿到20年后的老爷,跨度是不是太大了一点?闰土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岁月在他的脸上,手上,都留下了沧桑的痕迹。但是,容貌的改变并不是他最大的改变,他最大的改变就是心理上的改变。也许,他的心里还是把鲁迅当成迅哥儿的,但是当时的社会不允许;也许,他的心里还是想和鲁迅一起玩耍,但是他知道,他和鲁迅之间还有主仆关系。一声“老爷”又包含了闰土多少的感情?是懦弱?是卑怯?还是因为久久不见不熟识的陌生?这,也许只有闰土知道了。不知看过《故乡》的朋友们注意过没有,虽然杨二嫂是一个配角,但是她也是其中一个改变很大的人物。20年前,她曾经有豆腐西施的美名,可是在20年后,她的样子简直让鲁迅认不出来了。对于她的样子,鲁迅只找到了一个形容词——“圆规”。如果单纯是外貌上的改变也就算了,杨二嫂成为现在这副“丑模样”也是因为她的内心在渐渐地改变。她去鲁迅家的时候,居然提出了要一些旧家具的要求,被他拒绝后大放厥词,说什么“越富越一毫不肯放松,一毫不肯放松便越有钱”。如此尖锐的语句,简直不像是一个“西施”所能说出的话,倒像是一个混着菜味和尖酸刻薄话的中年妇女。不仅如此,杨二嫂离开的时候,还拿了鲁迅母亲的一副手套。如此种种,此人的改变也是巨大的。《故乡》中,鲁迅不仅点到了家乡的改变给人一种惆怅的感觉,更用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证明一个词——改变。不论是家乡的改变还是人物的改变,鲁迅的文章总是给人一种微言大义的感觉,特别是最后一句:世上本是无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成语尖酸刻薄:说话带刺,待人冷酷。如:宋·陈抟《心相编》:“愚鲁人说话尖酸刻薄。”又如:舜英姐姐安心要尖酸刻薄,我也不来分辨,随他说去。——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六回

成语微言大义:微言: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大道理。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如: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又如: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朱自清《经典常谈·尚书第三》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_1100字

从三月初到四月中旬,这本书断断续续地看了一个半月,在最近终于看完并有时间能够回忆总结一下了。选择看这本书也是自己从小对物理特别是天体物理的爱好,其实并不真正了解量子物理。看完这本书只能感叹一句:太牛逼了。这个世界上最接近上帝的人就是——物理学家。

刚开始看的时候都是一些物理学的基本常识以及发现各种物理现象间有趣的实验和物理学家的故事,而且书本也是按照物理学的发展史写的,所以开始时比较易懂。作者以光子是波还是粒子,这样一个终极大问题贯穿全书,可以说量子论的发展就是基于物理学家在光子到底是波还是粒子这个问题上发展起来的。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有时候波派发现了新的理论并且通过实验证明了自己的猜想占了上风,那个年代的人就更偏向于相信光就是波,而同理粒子派也会采用自己的方式给予反击。所以读者从头到尾都会带着一个疑问,到底最后是波还是粒子胜利了呢?

高中物理告诉我们,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记得当时我还问过我一个同学:“光的波粒二象性是不是就是光子在做正弦运动,一会上一会下…”。依然记得那个同学鄙视我的眼神。后来我就都知道了,光的波粒二象性是在不同的实验环境下出现的,光子波的性质是在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实验中发现的,因为光波在这些经典实验中,完全符合光的性质。另一方面,光电效应实验却又说明了光完全具有粒子的性质。二十世纪的物理学家真是难以接受这样的想法,因为我们印象中的物理就应该和数学一样,精确无比,只要有物理理论,能够算出几万光年以外恒星的运动轨迹。但是,后面的故事才是真正让人大跌眼镜。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高中没有好好学习物理,反正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后就再没有往深处学习过物理。“哥本哈根解释”绝对是颠覆我想法的。哥本哈根派说,我们所学习的经典物理的观测方式都是有一个使用范围的,在微粒的领域里,如果还采用普通的观测方法,这种不确定性就会扩大,所以观测到的结果就不精确,就不是粒子原本应该有的属性。还有更厉害的不确定性原理,这个原理说,一个粒子的所有物理量,比如动量和位置,我们不可能同时观察到这两个物理量,但是一旦观测时确定了其中的一个,另一个的不确定程度就会变的无限大,从而影响到真正的数据。所以说,上帝有时候会扔个骰子让大家猜猜概率。

不管怎么说,书是看完了,似乎平常简单的生活中并没有这么多复杂的物理现象,也不会让你去做薛定谔的猫的实验。即使上帝在掷骰子,也不会影响到经典物理奠定的现实世界。学会了量子物理我的股票也不会大涨。但是人不就是应该这样的吗?充满好奇心,希望能够认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任何规律。或许再前进一小步就能够真正明白到这个宇宙的终极规律,那又为何不去做呢?朝闻道夕死足矣。

成语从头到尾:从开头到结尾。指某件事物的全过程或全部内容。如:《朱子全书·孟子三》:“是金声底,从头到尾只是金声;是玉声底,从头到尾只是玉声;是丝竹之声,从头到尾只是丝竹之声。”

《我是纱有美》读后感_1100字

文/南小北

说实话,我不认为《我是纱有美》是一本值得去推荐的书籍,故事线很单一,记录平实。主要是围绕着七个不同家庭的孩子因为夏日聚会产生缘分,而后在成长的过程中去不断发现自己身世,得知七个人全部都是人工授精而来,大家为了各自的某种执念,去寻找自己生理学上父亲的故事。

而且作者把故事的结尾写成了一个皆大欢喜的鸡汤局面,实在是很难从前文中的各种压抑和阴暗中很快走出来。尽管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却让人读出了一种烂尾的感受。

支撑自己把整本书阅读下去的原因有两点:一是书中对于父母的真实描写;二是书中七个人生轨迹各异的小伙伴从对生命起源的找寻变成了对真实自我的找寻,过程中能感悟自己的成长。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父母未见得比我们聪明。小时候总以为他们是成熟的大人,一切事情都相信他们,其实有的父母也并非那样。他们会烦恼、会困惑、会不安、还会失败。

幼年的时候总觉得成年的世界异常美好,他们可以去决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吃的口味、想要说的话,似乎是无所不能的存在。

就如同我自己的父母一样,幼年时期总觉得他能够解决家里所有的问题,何种困境都能够被他们摆平。时间转瞬而过,猛然有一天发现,我开始变得比他们还要爱唠叨,而好多事情他们开始询问我的意见,太多的新鲜事物需要我去一遍一遍的提醒和帮助他们。

最初的时候,我以为是因为他们老了才变成这样的。而事实上,他们一直如此,只是当时年幼,只能够生活的以自我为中心,看不到别人的悲欢罢了。

而对于书中每个主人公找寻真实自我的执念,可能在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体现。

书中每对父母都急切的想要孩子,等到七个主人公长大了之后,大多数也想要拥有自己的孩子,关于孩子,他们这样说:有些事情开始了,带来的不是结果而是世界。

每一个新的生命的到来都会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我很是佩服那些愿意为人父母的成年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并不清楚将要承受何种的责任的情况下还是能够并且愿意开启一个新的世界。

故事的最后,他们找到了所谓的生父,没有别人口中的不堪和阴暗,捐精人只是想要帮助别人,是一个热心有教养家庭幸福的男人。看了一整本的晦涩的故事,在结尾被灌了一大碗的鸡汤。

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是纱有美,在幼年经历了很多不愿意说出口的境遇,成年了也一直过着并不如意的生活,大多数时候我们在思考这些不如意的时候都会归因在父母或者外界的身上。然后一路上跌跌撞撞,抱着伤痕成长。

尽管不是每个人都如纱有美一样,有一个完满和可以释怀的结局,但是正如文中的小伙伴说的一样:这辈子还没过完嘛,结论还没出来呢。

成语无所不能:没有什么不能做的。指样样能做。如: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一:“近岁迎紫姑者极多,大率多能文章歌诗,有极工者,予屡见之,多自称蓬莱谪仙,医卜无所不能,棋与国手为敌。”又如:从小风流俊雅,无所不能。——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

成语皆大欢喜:皆:都。人人都高兴满意。如:《金刚经》:“皆大欢喜,信守奉行。”又如:正在皆大欢喜间,忽然太后密诏了清帝的本生父贤王来宫。——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六回

教师最需要什么读后感_1100字

有人说,读书应成为教师生活的一种常态。常读书,才能不断地充实自身,提升自己。近期我读了由赵国忠主编的《教师最需要什么》,感受颇深。书中说;“教师到底最需要什么?是金钱?是名利?是学生好的成绩?还是家长的尊敬、社会的推崇……其实,教师最需要的是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成就自我的快乐,这种快乐净化你的心境,使你越来越感受到活得有价值、有意义,越来越能体悟到人生的真谛”。如下是本人的几点体会:

首先,教师要学会思考。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教育学生在学习中要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对教师而言,这句话可以改为“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站在课堂上,面对外界信息的千变万化,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智者。教师需要思考的事很多,思考的多了就能胜人一筹。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有学识的、善于思考的、有经验的教师,他并不花很长的时间去准备明天的课,他直接花在备课上的时间是很少的……而是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在思考中精心钻研教育的每一个细节,在思考中用心设计每一节课,努力让教学成为一种艺术。

其次,要用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又是丰富多彩的,了解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前提,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个体的学习动机,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表现、品行修养等。教师应该用行动去告诉学生你是真心地在了解他、关心他,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信,能够勇敢地正视学习,有勇气超越自我,不断进步。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了解学生以后,我们就要进行针对性耐心教导,我们每天面对着千差万别的、性格各异的学生。不管是学生学习上的教导,还是行为上的教导,都离不开我们教师耐心,耐心里包含着教师的责任心和爱心,从另外一个层次上讲,教师要“本着良心”教学生。

再次,要学会赞美和激励。

每个人其实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赞美,作为教师,无论何时要想点燃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就必须学会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在教学中,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充分调动学生蓬勃向上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而在实践中,教师们更多的是看到学生的缺点,以为用放大镜寻找到学生的缺点,谆谆教导,并进行严厉地批评就可以改变学生,使他们优秀起来。对于学生的优点,特别是后进生的优点,那是会被教师们忽略不计的,他们的“闪光点”往往会被教师们掩藏在他们缺点的背后,根本没有被发现。所以,教师们要换一种眼光,变一个角度看后进生,变换一种教育思维,也许在你的面前就会海宽天空,教育的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如何教育教学是教师规划自己人生的重要内容,而只有进行合理地规划,才能达到那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成语思而不学则殆: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思:思考。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就会使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如:《论语·为政》:“学而不轴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成语学而不思则罔:罔:蒙蔽。只读书不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如:《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如:谢觉哉《想!》:“把书本当教条,不顾客观条件,生硬地拿现成公式去套,也必然碰大钉子,所谓‘学而不思则罔’。”

爱的教育_1100字

《爱的教育》是由意大利作者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于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

这是一部日记体小说,意大利的文学在中华的译介,除了但丁那部著名的《神曲》,多少华章,尚不及这部小书对无数人的益处。

《爱的教育》被公认为是一部人生成长中的“必读书”。这是一部献给九岁到十三岁小学生的书,内容新颖,情节感人至深.凡是读过这部书的人,都将无法抗拒它的魅力,是无可争议的"爱"的典范.它所激荡的情节无不使人流下动情的泪水。

每一篇故事都以一个“爱”字为话题,作品中融入了种种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同学之爱……每一种爱都不是惊天动地的,但却感人肺腑。

其中“灾难”这篇文章最令我敬佩。叙述了一个叫洛佩谛的学生,上学时在街上看见一个一年级的小孩在路上摔倒了。此时,有一辆马车向他驶来,于是洛佩谛大胆地跳了过去,把他拖救出来。不料自己的脚被车子轧伤了。大家都称赞洛佩谛是个勇敢的孩子。我被这个孩子惊人的举动所感动,也许他很天真,不知道自己过去以后,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也许他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但他还是毫不犹豫的冲上前去,挽救了一个孩子的生命,自己却受了伤。这种学生之爱,是所有爱中最淳朴、天真的爱。

“纳利的保护人”这篇短文最令我感动,看的时候,我潸然泪下。驼背的纳利,身体小而弱,经常被人捉弄。但为了不使母亲伤心,常独自哭泣。有一次,弗朗蒂欺负他,卡罗纳把弗朗蒂打得狼狈不堪,从此再也没有人欺负纳利,卡罗纳成了他的保护人。纳利的母亲很感激卡罗纳,并将项链送给卡罗纳。也许他和我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才会给我带来如此大的触动。我也经常一个独自哭泣,也许因为我对被欺负的纳利感到同情,更对卡罗纳的正义感到敬佩。虽然这只一个小小的故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又有谁注意到,这些精神都需要“爱”来浇灌。

故事中的每篇短文都看似平凡,但是有着超强的魅力。夏沔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啊,老师的形象之所以高大,那是因为老师教育每一个学生都是充满爱的,没有爱,我们如何进步,没有爱,我们如何学会做人,没有爱,我们如何成长。

《爱的教育》一书中就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关注.欣赏.品位.思考.引导他们用爱心与每一个人对话。此书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笔触,孩子的眼光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更贴近孩子的内心世界,也更能被孩子们接受,是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为人子女者一生必读的教育经典,学习范本。

成语狼狈不堪:狼狈:窘迫的样子。困顿、窘迫得不能忍受。形容非常窘迫的样子。如:《三国志·蜀志·马超传》:“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又如:掌声如翻腾的怒海汹涌的扑向台上去,弄得这些丑类面红耳赤,狼狈不堪。——刘白羽《雷电颂——怀念郭沫若同志》

成语潸然泪下:潸然:流泪的样子。形容眼泪流下来。如:《诗经·小雅·大东》:“潸焉出涕。”又如:林冲见说了,潸然泪下,自此杜绝了心中挂念。——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十回

青葱岁月读后感_1100字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特有的东西,那是其他时代无可比拟、无可替代的。若非如此,又怎会有“代沟”一说?

《青葱岁月》是70后的青春故事,带着明显的70后烙印,讲述的是1990年前后的事(那早已是上个世纪、上个千年的陈年旧事了)。

但,人性总是相通的,无论是1000年以前,或是1000年以后。人类基因组计划揭示出的人类生命起源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全世界的人类都起源于一对夫妻(亚当、夏娃),我们的基因是一脉传承的,故此可以通婚,也可以彼此理解。所以,尽管是70后的故事,对现今的时代而言,仍然十分具有可借鉴的意义。

我是学中医出身的,中华文化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浸润着我的血液和骨髓,那就是:凡事不走极端,柔和中庸,允执厥中。小说《青葱岁月》也是如此,用的是极朴实的话语、极简单的场景,但这些话语和场景背后所要表达的理念、所希冀读者明白的道理却不那么浅显和直白(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如果把一部部的小说比作一道道的菜品,那么《青葱岁月》的口味是极清淡的,就像开胃菜一样,开启的是你的食欲,激发的是你的味蕾(人生的起步阶段,本不该浸染太浓烈的世俗气息,当然也不应生活在象牙塔内)。之所以这样来写这部小说,是盼望读者能像吃快餐或吃番菜那样,比较容易地读完此书,并且潜移默化地被中医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所融合融化(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润物细无声,她甚至能以美学代替神学)。

在此,特别真诚鸣谢编辑程歌,感谢她的慧眼识英才!

程大小姐以其敏锐的目光和独到的见解,在汗牛充栋、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海量原创小说堆里一眼就看到了这部小说(当时这部小说是第一天在网上贴出,同时该小说也刚刚赠与给了远在数万里之遥的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群青年朋友们)。其后,有七、八个知名网站的编辑都联络我、要求签约,并或约稿或邀我做驻站作者(待遇优厚),但我都婉言谢绝了,一则是一女不二嫁,签约给搜狐了就严格遵守约定;二则是我不准备再写第二部作品。

《青葱岁月》就像玛格丽特·米切尔所着的《飘》(影片《乱世佳人》)一样,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而我,就是一个票友,兴趣所致,随便写写。起因是——看到很多自杀的青年、颓废的青年、狠毒的青年、痛苦的青年,深感应试教育的彻底失败。应试教育培养出了很多会做程式题目的人,却培养不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把中国的下一代、下下一代搞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实在令人痛惜不已。因此,站出来,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写部小说、说几句话,或许对当代青年稍有裨益,不妨听听老人言,但不听也无所谓,继续走你自己的路,毕竟“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是一个真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特有的东西。

最后,给青年们一句忠告:要想实现“我的理想”,先要做“理想的我”。希望年轻一代越来越好!

成语汗牛充栋:汗牛充栋[hàn niú chōng dòng],意指汗牛,指运送书籍时,以牛负载,累得出汗。充栋,指书籍繁多,堆满整幢房屋。“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语本唐·柳宗元〈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源]唐·柳宗元〈唐故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文通先生墓表〉(据《全唐文·卷五八八·柳宗元》引)孔子作《春秋》千五百年,以名为传者五家,今用其三焉。秉觚牍,焦思虑,以为论注疏说者百千人矣。攻讦狠怒,以词气相击排冒没者,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或合而隐,或乖而显。後之学者,穷老尽气,左视右顾,莫得而本;则专其所学,以訾其所异,党枯竹,护朽骨,以至於父子伤夷,君臣诋悖者,前世多有之。甚矣!圣人之难知也。[典故]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陆文通本名淳,是唐代精通《春秋》的学者,着有《春秋集传纂例》、《春秋集传辨疑》、《春秋微旨》等书,对当时和後世学者,影响很大。陆淳死後,门人私諡文通先生,柳宗元写了一篇墓表来悼念他,内容大意是:一千五百年来,有许多人研究《春秋》,替它注解,发表各种意见,然又彼此互相排挤倾轧。各式各样的研究书籍,多到用牛马运书,会把牛马累得满身大汗;把书收藏在家里,又堆满了整个屋子,实在是多得不得了!後来“汗牛充栋”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书籍极多。

成语允执厥中: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如:《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又如:圣人之道,中而已矣,尧、舜、禹三圣人为万世法,一‘允执厥中’也。——明·方孝儒《夷齐》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