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了读《观后感》有感、观《奇迹之地》有感(755字)、观银河补习班有感(755字)、2009国庆大阅兵观后感(756字)、银河补习班观后感(756字)、《建国大业》观后感(757字)、《开学第一课》观后感(757字)等700字、800字左右的读后感优秀作文6篇,供您参阅。
观《奇迹之地》有感_755字
新学期刚刚开始,因为严重的雾霾天气,我们的体育课改到了室内。老师让我们观看了纪录片《奇迹之地》。讲述了生活在喜马拉雅山脉下的牧民们是怎么样接受生活的挑战的。
喜马拉雅山脉下世代居住着这样一群牧民,稀薄的空气加上恶劣的生存环境,使饲养牦牛成为他们谋生的方式,因此牦牛对牧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为了牦牛的生存,牧民们每年必须要把牦牛从冬季牧场赶到食物充足的夏季牧场,也称为转场。在转场的途中,有一条路相对较近,但非常险要;有一条路相对安全,但路途遥远,牧民们所备用的食物和饲料不足以支撑走如此遥远的路程。为了生存,牧民们只能选择相对较近的那条路,翻越近乎垂直700米的凶险的隘口。牧民们所担心的是:如果驮着他们帐篷或食物的牦牛在翻越隘口时因为害怕陡直的山路,可能会直接跳下悬崖,那么牧民们的损失会非常严重,并威胁到他们接下来几天的行程。出发前他们郑重地祈祷着……
领头的牦牛顺着陡峭而崎岖的山路向下冲去,牛群随后跟着。脚下的山石变成了流动的石河,尘土飞扬。胆小的牦牛不肯前进,牧民们只能用食物引诱它们下山,只要向下走去,它们的脚步就无法停止。两个小时后,他们终于顺利地经过了隘口。但一只小牦牛的脚受了伤,而牦牛对牧民们来说太重要了,所以他们只能抱着受伤的牦牛继续前行。又经过3天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转场到了夏季牧场,牦牛们又有了足够的食物。
牧民们脸上呈现出幸福的笑容。这笑容里除了有与亲人相聚的喜悦外,更多的是他们对又一次战胜自然的欣慰。然而,为了在这里生存,他们将每年都要面临转场途中出现的一个又一个挑战。
我们作为一名学生,测验、考试是我们眼前的一个又一个挑战,我们不能像牧民那样被动地依靠祈祷去迎接挑战,我们要通过全神贯注地听讲,认真做好预习复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有准备地迎接每一次挑战。
成语全神贯注:贯注:集中。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如:钱钟书《围城》:“人事太忙,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专怀念一个人。”又如:雷参谋此时全神贯注在徐曼丽身上。——茅盾《子夜》
观银河补习班有感_755字
今天我哥哥的班主任在班级群推荐了一个电影,名字叫做《银行补习班》,今天晚上爸爸就让我和哥哥还有妈妈一起看了这个电影,看完后内心触动真的很大。
这片电影的主人公是邓超主演的马皓文。在马飞六岁那年,由马飞的爸爸马皓文设计的濮阳大桥突然塌了,马皓文就被抓了起来,直到六年后才被放,出狱之后,马飞因为犯错太多,而被教导主任开除学籍,马皓文为了让儿子留下来,和教导主任打了个赌,如果马飞能在初一期末考试时考到全年级前十名,就让马飞留下。在考试前一个月,马皓文带着马飞偷偷溜走去看航天展,结果在回来的途中,马飞因为下车帮爸爸泡泡面而上错车,邮政号赶上百年一遇的洪水,和爸爸走散,落入水中,最后因马皓文用喇叭大喊说让他看看身边有没有什么东西,让他自救,并鼓励他,马飞就用旧门板,床单,手电筒做了一个木筏,找到了爸爸,并在期末考试前的最后一秒走进了学校大门。
考试结果出来了,就差21分就是年级前十了!班主任小高老师偷偷到教导主任办公室看看马飞的卷子,发现教导主任把马飞的作文改成了0分!最后经过一场激烈的辩论,校长决定让所有老师从新评分,最后平均分是22.8分,正好进入年级前十!
长大后,马飞考上了航空系,一放学就跑到爸爸干活的工地上大喊,爸爸,爸爸,马皓文!我考上了!考上了!又过了许久,他接到了一个任务,要到外太空去。有一天他爸爸在店里吃面,听到了当年桥塌的真情,原来是他当年最好的徒弟收了别人的钱,改了数据,便一气之下冲了过去打了他几捶,就上了报纸。马飞的上级说不让马皓文在处理这件事了,马飞就去找他说了,他爸爸说他一直以为自己的教育很成功,却发现很失败。
他上了火箭,完成任务后刚开始返回,却被一个宇宙垃圾砸中了散热系统好电线,然后无法和总部联系,最后马飞用三分钟时间修好了机器,成功的回到了地球。
2009国庆大阅兵观后感_756字
今天是XX年10月1日,这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今天是祖国60岁的生日。上午十点左右,在世界最大广场——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祖国60周年庆典。
一声震天撼地的轰鸣,如春雷般骤然响起——象征着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60响礼炮,在这座世界最大的广场上开始鸣响。礼炮声声,由200名武警官兵组成的国旗护卫队,庄严护卫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从人民英雄纪念碑走来。一步、两步、三步······天地间,隆隆的礼炮声伴随着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响彻在辽阔的天空。在全场军民的国歌声中,在亿万双眼的注视中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至国旗杆顶端,迎风飘扬。参加国庆阅兵式的14个徒步方队、30个装备方队整齐列阵东长安街,静候xx检阅。检阅车驶出天安门,中共中央总书记、xx、xxxx神采奕奕地站立在检阅车的中央,乘检阅车沿长安街向东驶去。“同志们好——”“首长好!”“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xx的亲切问候和受阅官兵的响亮回答,响彻十里长安街。
接着,分列式开始了。三军仪仗队护卫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率先接受了检阅。特战兵方队、步兵方队、三军女兵方队、水兵方队、女民兵方队等14个方队依次经过天安门广场。他们的步伐是那么铿锵有力,他们,是那么英姿飒爽······主战坦克、履带自行榴弹炮方队、核导弹方队、新型中远程地地常规导弹方队;领队梯队、预警机梯队、轰炸机梯队、加受油机梯队、歼击轰炸机梯队、歼击机梯队铁流滚滚,展翅勃飞。它们预示着中国已经强大起来,成为了世界强国。在这个伟大的节日,涌上心头的,既有回首往昔峥嵘岁月的自尊与自豪,也有前瞻未来远大前程的自警与自信。在这样一个历史的时点上,我们再次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放在同一个坐标系中,也更有理由更自觉地发扬爱国主义。我深深地祝福你,60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卞东
成语峥嵘岁月:峥嵘:不平凡,不寻常。形容不平凡的年月。如:宋·陈杰《自堂存稿·仲宣楼》:“峥嵘岁月欺人事,浩荡乾坤入客愁。”宋·王珪《谢赐生日礼物表》:“岁月峥嵘,而屡更精力勤劳。”又如:携来百侣同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
成语震天撼地:震:震动;动: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某一事件令人惊骇。也形容声势浩大或气概雄伟。如:《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裴松之注:“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水经注·河水》:“涛涌波襄,雷奔电泄,震天动地。”又如:枪声震天撼地,火把映山红了安源山。——《毛主席和安源工人》
银河补习班观后感_756字
最近,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银河补习班》风靡全国。我也去观看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上课捣乱,学习垫底的马飞同学是如何从倒数第一成为一名出色的宇航员的。这一切都离不开他的爸爸——马皓文的努力。
马皓文是一个以身作则,爱孩子,善与鼓励的爸爸。他原来是一个设计师,设计了东沛大桥。但由于有人栽赃诬陷,使大桥塌陷。马皓文也因此被捕入狱。在他入狱的这段时间,马飞由于缺少鼓励和关爱,变得不爱学习。
有一次,由于马飞在学校的表现让老师忍无可忍,学校决定要开除马飞。恰逢马皓文出狱。马皓文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是最差的,便与教导主任打了个赌,学校就不开除他。马皓文并没有给马飞恶补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告诉马飞:“学习就像射箭,如果连箭靶子都找不到,那每天拉弓又有何意义?”马飞听了恍然大悟,便开始努力寻找他的理想。当他确定他长大以后要当飞行员时,马皓文便开始支持马飞。为了实现马飞的梦想,马皓文不惜一切代价带马飞去看了一次航展。看完之后,马飞更加坚定了他的理想。马皓文还带着马飞处处旅行,去学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期末考试很快就来临了。但马飞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考进了年级前十!此后,马飞步步高升,不仅成为了飞行员,还成为了航天员。
看完了,我深有感触。从马皓文身上,我学到了永不认输的优秀品质。马皓文当初找工作时十分不顺利,还被包工头打了一顿。但他并没有灰心,反之,他还告诉马飞:“好运会像哈巴狗一样来找你。”果然,当他又一次去找工作时。由于帮工长解决了大问题,他成功被招到那里工作。从他那句话中,我明白了:困难只是一时的,如果你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成功的天平就会倒向你。
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遇到危险时,不要惊慌,要努力思考,寻找逃生点。正是因此,马飞才能在洪水中,长大后在太空中化险为夷。
成语恍然大悟:恍然大悟[huǎng rán dà wù],意指猛然醒悟过来。语本唐·高彦休《唐阙史·卷上·裴丞相古器》。[源]唐·高彦休《唐阙史·卷上·裴丞相古器》耕人垦田得古铁器曰盎,……隐隐有古篆九字带盎之腰。曲阜令不能辨,兖州有书生姓鲁,善八体书,子男召致于邑,出盎示之,曰:“此大篆也,非今之所行者。惟某颇尝学之,是九字曰『齐桓公会於葵邱岁铸』。”邑宰大奇其说,及以篆验则字势存焉,乃辇致於河东公之门。公以为麟经时物,得以为古矣,宝之犹锺、玦、郜鼎也。……独刘舍人蜕以为非当时之物,乃近世矫作也。公不悦曰:“果有说乎?”紫微曰:“某幼专邱明之书,齐侯小白諡曰桓公,九合诸侯,取威定霸,葵邱之会是第八盟。按礼经,诸侯五月而葬,同盟至。既葬然後反虞,既虞然後卒哭,卒哭然後定諡,则葵邱之会实在生前,不得以諡称之,此乃近世矫作也。”裴公恍然始悟,立命击碎,然後举爵尽欢而罢。[典故]“恍然大悟”原作“恍然始悟”。据唐人高彦休的《唐阙史·卷上·裴丞相古器》载,唐时裴丞相好古物,当时在曲阜有一个农人在耕田时挖到一个叫“盎”(一种大腹敛口的盆)的古铁器,环腰隐约现出九个古篆。曲阜令无法辨识,就找了一个精通秦代八种书体的鲁姓书生来看。书生说:“这些字是大篆,不是现在通行的文字。这九个字是:『齐桓公会於葵邱岁铸』。”曲阜令就将这件春秋时代的古物献给裴丞相,好古的裴丞相视之为宝物。有一天,裴丞相设宴和门生聚会,大家围着看这件古宝,赞美之声此起彼落,只有刘蜕认为那不是古宝,而是近代的赝品。裴丞相很不高兴,要刘蜕说出理由。刘蜕说:“齐侯小白死後,諡号是“桓公”。他九合诸侯,完成霸业。葵邱之会是第八盟。当时齐侯尚健在,是不可能用諡号称呼的。”裴丞相听了,“恍然始悟”,令人把盎击碎,和门生们继续把酒言欢。“恍然大悟”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的“恍然始悟”演变而出,用来指猛然醒悟过来。
成语忍无可忍:忍无可忍[rěn wú kě rěn],意指“忍无可忍”之“无”,典源作“不”。“忍不可忍”原指忍受不能够忍受的事。语本《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韩崔高孙王传·孙礼》。後用“忍无可忍”指忍耐到了极点,无法再忍受。[源]《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韩崔高孙王传·孙礼》时匈奴王刘靖部众强盛,而鲜卑数寇边,乃以礼为并州刺史,加振武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往见太傅司马宣王,有忿色而无言。宣王曰:“卿得并州,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今当远别,何不懽也!”礼曰:“何明公言之乖细也!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勳。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因涕泣横流。宣王曰:“且止,忍不可忍。”爽诛後,入为司隶校尉,凡临七郡五州,皆有威信。迁司空,封大利亭侯,邑一百户。礼与卢毓同郡时辈,而情好不睦。为人虽互有长短,然名位略齐云。嘉平二年薨,諡曰景侯。孙元嗣。[典故]“忍无可忍”典源作“忍不可忍”。指忍受不能够忍受的事。典源出自《三国志·卷二四·魏书·韩崔高孙王传·孙礼》。孙礼字德达,涿郡容城人。明帝临崩时,床下受遗诏,拜曹爽为大将军,孙礼为大将军长史,加封散骑常侍。孙礼为人正直光明,使曹爽行事不便,就将孙礼外放为扬州刺史。旋因争议清河、平原地界问题得罪了曹爽,被弹劾判罪五年,後又改任为并州刺史。当时朝政由曹爽专权,国势日渐衰退,孙礼要去并州上任前去拜见太傅司马懿,孙礼面有忿色,却不说话。司马懿问孙礼是嫌并州地太小,还是怨恨分界的事处理不公?孙礼说自己气愤的是没办法报明帝所托,辅佐魏室,如今曹爽专擅,天下骚动不安,国家就要危亡了!孙礼说得悲痛万分,泪流满面。司马懿听了劝慰他说:“且止,忍不可忍。”意思就是说:你先不要悲伤,要能够忍受不能够忍受的事才能成就大事,想把曹爽除掉,现在还不是时机。这里的“忍不可忍”就是指忍受不能够忍受的事。演变到後世多改作“忍无可忍”,意思是忍耐到了极点,无法再忍受。
《建国大业》观后感_757字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是影片《建国大业》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它标志着历经沧桑,多灾多难的中国人民将逐步走入富强,走向辉煌!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是为我们展开了一副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的历史画卷,影片讲述了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影片展示了我们的元首和许多爱国人士的风采,其中毛主席和周总理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影片中,毛主席常常因为战事而彻夜不眠,每当战役的战报还没有传到时,他总会跑到屋顶上凝望远处,希望搜寻得到一点象征着胜利的标志。其中有一个镜头很有意思:在得知国门的反动派的55万大军被红军全部吞噬掉后,中央领导们摆酒席庆贺,毛主席喝醉酒后倚靠在床上,酣然入梦。在平时因为牵挂战事而难以入睡,而如今得知自己的军队大胜而不由得酣然入梦,这样的人领导的军队能不打胜仗吗?
还有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人就是周总理,周总理是个令整个红军队伍都敬爱的一位领导,他的和蔼可亲在队伍里是出了名的,他经常到最基层的红军部队去做动员工作。但是在建国大业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周总理。在得知韩玉祥将军因为共—产—党的邀请被国民党的特务杀害后,他非常愤怒,把所有的关于这件事的负责人都叫到了他的办公室里,狠狠地把他们给骂了一通,直到毛主席来了,它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可是这丝毫没有损坏他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和形象,反而让我们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了这位伟人,一位和蔼可亲,有责任心,对待工作兢兢业业
我深刻感知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今年是建国六十五周年,现在我们的祖国在科技·经济上已经在世界上独占鳌头,一个让人刮目相看,强大昌盛的中国高高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深知我们青少年的责任重大。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祖国我爱你!
成语兢兢业业:兢兢业业[jīng jīng yè yè],意指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业业,危惧的样子。“兢兢业业”形容戒慎恐惧,认真负责的样子。语出《书经·皋陶谟》。[源]《书经·皋陶谟》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诗经·大雅·云汉》旱既太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昊天上帝,则不我遗。胡不相畏?先祖于摧。[典故]《书经·皋陶谟》是记载,皋陶和帝舜、禹等谋议国事的重要文献。典源这里所节录的是皋陶对以德治国这个理念的看法。除了使政事的运作合乎天道运行之外,皋陶认为,有封地的诸侯不能沉湎於逸乐贪欲之中,应该以戒慎恐惧、认真小心的态度,处理日益繁多的政务。後来“兢兢业业”被用来形容戒慎恐惧,认真负责的样子。
成语刮目相看:刮目相看[guā mù xiāng kàn],意指形容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语本晋·虞溥《江表传》。[源]晋·虞溥《江表传》(据《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吕蒙》裴松之注引)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後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卿)〔乡〕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典故]“刮目相看”原作“刮目相待”,指将眼前旧有的认识刮除,重新看待。三国时吴将吕蒙,小时候因为生活困苦,没有读过什麽书,以致有些官员认为他没有学识而看轻他。有一天,吴国君主孙权劝吕蒙和蒋钦,要他们趁着年轻多看史书和兵书充实学识,吕蒙起先推说军务烦忙没有时间,孙权就举自己、汉光武帝及曹操的例子来勉励他。於是他开始发奋学习,到後来看过的书籍,甚至比一般儒生还多。吴国另一位将军鲁肃在代理周瑜的职务期间,有次巡视吕蒙驻守的营区,本来鲁肃也有一点轻视吕蒙,但却在议论事情时说不过他,於是拍着吕蒙的背说:“我一直以为你只会带兵,没想到你学识这麽渊博,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学识浅陋的吕蒙了。”吕蒙回答:“士三天不见,就应该让人刮目相待。”後来“刮目相看”即从这里演变而来,形容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含有重新评定、认识的意义。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_757字
今天我观看了《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课》是2015年的大型公益节目,将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精神指导,选取青少年的独特视角,向孩子们讲述一个个英雄故事。节目中将选取与抗战时期少年儿童有关的故事,增加孩子的心理情感的贴近性,彰显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开学第一课》将在晚会的第一篇章重点呈现国歌的故事,邀请93岁的老艺术家秦怡老师登台讲述。秦怡老师不仅会用语言重现国歌中描写的真实战斗,还将透露自己与国歌之间的“特殊缘分”。晚会现场共邀请了三十五位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老人作为贵宾出席。他们当年以士兵、艺术家、儿童团员等各种身份走过那段岁月,而今最年轻的85岁,最年长的已有98岁。《开学第一课》以“抢救式”的态度,向这些英雄老人致敬。
“王二小”是家喻户晓的少年英雄形象,人们通过歌曲和故事传颂着他的英勇事迹。《开学第一课》寻访并邀请到“王二小”的小伙伴史林山老人,在现场为大家还原这个英雄少年的真实面貌,更细致入微地重现“王二小”选择英勇牺牲背后的情感脉络。史林山在现场声情并茂,几度落泪。
节目还通过讲述英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自强精神。作为这一年龄段的组合TFboys,将在现场带领同学们共同朗诵“少年自强宣言”。作为领诵者,他们将带领现场的青少年共同发出号召,明确新一代年轻人的责任,共同传承抗战的精神财富。这一环节令晚会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
《开学第一课》作为今年群众性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配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宣传工作。中宣部将联动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寻访抗战老兵,开展抗战故事汇,举办专题展览和群众性文艺演出,参观走访和缅怀先烈等。我们通过这一节目,加深了对抗战这一全民族记忆的感受。
成语家喻户晓:家喻户晓[jiā yù hù xiǎo],意指“家喻户晓”典源作“户告人晓”,意为告诉家家户户知晓。语本汉·刘向《列女传·卷五·梁节姑姊》。後来引申为家家户户都知晓,形容事情、名声传播极广。[源]汉·刘向《列女传·卷五·梁节姑姊》梁节姑姊者,梁之妇人也。因失火,兄子与其己子在火中。欲取兄子,辄得其子,独不得兄子。火盛,不得复入,妇人将自趣火,其人止之曰:“子本欲取兄之子,惶恐卒误得尔子,中心谓何,何至自赴火?”妇人曰:“梁国岂可户告人晓也!被不义之名,何面目以见兄弟国人哉!吾欲复投吾子,为失母之恩,吾势不可以生。”遂赴火而死。《宣和书谱·卷二〇·叙论》昔者帝王坐法宫,垂衣裳,不出九重深密之地,使四方万里,朝令夕行,岂家至户晓也哉!以吾有庆赏刑威之柄,以驭之而已。[典故]“家喻户晓”原作“户告人晓”。汉朝时,刘向编了一本《列女传》,讲述古代贞烈女子的故事。其中有一篇是叙述古代梁国的一位妇人,有一天家里失火了,她的孩子和侄子都在里面。妇人跑进大火中,原想先救侄子,在慌乱中抱出一个小孩,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孩子。眼看火势愈来愈大,已经不可能再进去救人。妇人心里十分难过,想投火自尽,旁人赶紧把她拦下劝说:“你原本是想救侄子,只因一时慌乱才救成自己的孩子,又何必想不开呢?”妇人说:“话虽如此,但我又怎麽可能挨家挨户的去解释,让全国上下都知道呢?一定会有许多人不了解事情的经过,因而指责我偏心,只救自己的孩子,我以後都要背负这个不义的罪名,还有什麽脸见人?要我再把自己的孩子推回火场,和侄子一起死,我这个做母亲的也办不到,这样下来,还是只有一死吧!”说完就冲进屋子,葬身火海。在这篇故事中,原作“户告人晓”,指的是挨家挨户告诉大家知道。到了北宋的《宣和书谱》,有这麽几句话:“昔者帝王坐法宫,垂衣裳,不出九重深密之地,使四方万里朝令夕行,岂家至户晓也哉?以吾有庆赏刑威之柄以驭之而已。”说皇帝端坐深宫中,靠着行政机制的运作,不用挨家挨户告知就能实行政令,也是同样的用法。後来“家喻户晓”这句成语就由此演变而出,用来表示家家户户都知道,亦用来形容事情、名声传播极广。
成语家家户户:每家每户。指所有的人家。如: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光阴似箭,不觉残年将尽,家家户户,闹轰轰地暖火盆,放爆竹,吃合家欢耍子。”又如:我们希望……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