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包括镜花缘读后感(1513字)、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1551字)、人类的力量之源—《大灭绝时代》读后感之一(1493字)、短歌行读后感(1503字)、普罗旺斯的一年读后感(1466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1486字)等1500字左右的高中三年级读后感6篇,供您参阅。
镜花缘读后感_1500字
谈人性的黑暗
在国庆小长假期间,我阅读了一本讲述奇花异草、女子考取功名的鬼神小说。本文作者都在“炫耀”自己丰富的才学,着实有点令人“生厌”,刚开始看到这本书时,不禁会想这个作者也太“妄自尊大”了吧。直到我深入了解作者李汝珍写这本书时的背景,我才明白这是作者郁郁不得志时,对希望的寄托。他是何许人?李汝珍这个名字大家都很陌生,通过阅读此书,我对作者本人有了一些了解,并开始同情他的悲惨遭遇,他一生穷困潦倒,没有考取功名,晚年更是饭无温饱,他终究无法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这就是为何清朝时期所写的小说,大多为“炫耀”自己的才能,有才能却不得志者,往往通过写小说的形式来寄托自己放弃功名,不为金钱利益所动摇,而与“恶人”为伍的清高性格。本书亦是如此,讲述了百花仙子因自傲的性格,而被贬下凡间,托身于秀才唐敖的女儿身上。唐敖便是李汝珍的寄托,话说这唐敖,表字以亭,考取功名,本中了探花,不料因宫廷之黑暗被降为秀才,从此看淡功名与妻舅林之洋乘船云游四海,这便是作者所向往的生活。表明自己已经看淡功名,不为人间世事所干扰。
在旅行途中,他们到过许多奇奇怪怪的国家,其中不免有些神话,而作者所写的这些国家都是大有用意,所有的这些国家都象征着一类人。诸如君子国、黑齿国象征着忠义、诚信、礼让的正人君子,而白民国、淑士国、两面国,穿胸国、豕喙国、结胸国、智佳国则都是小人之辈。这与作者的人生际遇何其相似,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女儿国和两面国了。先前曾经提到过,本文是作者想表达自己理想的境界,他的理想是什么呢?是男女平等,是让女人不再受压迫。自古以来,女子都是柔弱无能的代表,孟子曾对公孙洐、张仪的思想进行批判,说的便是“妾妇之道”。不难看出这位亚圣对女流之辈也存在偏见。在当时的封建主义社会,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的偏见,而李汝珍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为什么将背景定在武则天当权的时期,他就是为了说明女子并不比男子差,包括后面的才女选拔,那一位女子对诗文名著的赏析能力并不比男子差,在当时背景的烘托下,作者别有用心的写下了途中一个传奇国度的“女儿国”。女儿国里是女人当政,女子上阵杀敌,干出自己的一番事业。而男子则待在家里做饭带孩子,甚至还要裹足,这一点是与其他国度不同,角色互换是男变女,女变男,林之洋因为被国王看上而当上了王妃,被裹足的痛苦,让他明白了女人的不易。作者这一社会思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反映了人们想摆脱压迫,人人平等的共同期望,但这也只是幻想,难以实现,他寄托的不仅仅是男女平等,更是不分贵贱,人人平等的思想。
自古以来都没有绝对平等的待遇,更没有朝堂之上无利益之争,一切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人也是一样有着善恶之分。在旅行中,就有一个神奇的“小人”国,他们拥有两面不同的脸,这便是见利忘义一类人。看上去他似乎对你非常好,当你落魄了,他翻脸不认人,当衣着光鲜的唐敖站在他们面前,他们笑脸相迎,当衣着破烂的林之洋站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便冷眼相看,这就是趋炎附势之辈,在他们眼里没有才能优劣,只要你有钱,人们便拥护你,你没钱,人们就对你冷嘲热讽。正因为如此,作者看破了红尘,孤身一人走自己的路而贫困一生。像淑士一类的国家,虽嘴上说的是深明大义,其实也是贪得无厌之辈,你并不知道哪种人是真正的君子?你也不知道官场的水有多深。你所看到的并不一定是你所了解的,你是不是一个正人君子?这一切都是由你来决定。
在书中唐敖最终修成正果,百花仙子取得功名。虽然当时的朝政腐败不堪,或许人人平等,不分贵贱的愿望无法实现,李汝珍却仍然对未来的前景怀揣着希望,让我们明白无论人性怎样黑暗,不忘初心,洁身自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
成语奇花异草:原意是指希奇少见的花草。也比喻美妙的文章作品等。如:《西京杂记》卷三:“奇树异草,靡不具植。”又如:命岸贾于绛州城内,起一座花园,遍求奇花异草,种植其中。——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
成语贪得无厌:厌:满足。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如:《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贪婪无厌,忿类无期。”又如:他贪得无厌的性子,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加残忍了。——梁斌《红旗谱》八
徐志摩散文集读后感_1500字
我第一次认识诗人徐志摩是在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里,演员黄磊在电视剧里着一袭青衫,用毛笔写字,架金边眼镜,一副上世纪三十年代儒雅、浪漫、漂逸、潇洒的书生本色和才子气质,外加一些绅士风度,在我心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徐志摩,近代诗人,他的诗娇柔而不造作。纯净而不妩媚。
深夜,月光洒的一地的余辉,把原本深黄的木板照得闪闪发光,独自一人躺在在床上,随手翻起那一本徐志摩的散文集《浓得化不开》,那一句像一朵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至今还印象至深。梦中,跟随者徐志摩的脚步,来到莲花铺满的大池塘,四周散发真阵阵莲香,忽然一名日本的妙龄少女出现在眼前,穿着古式的妙龄少女出现在眼前,穿着故事的日本和服,她那深邃的眼神,娃娃式的翘鼻梁,宛似童话里的仙女一般,把徐志摩深深地迷住,但是,在徐志摩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了不舍得神情,可能这是它们最后一次见面了,两人并肩的走着,是那么的熟悉。跟随着他们前进,走着着仙境般世外桃源,清晨的薄雾飘散在湿润的空气之中,一朵朵莲花在池中荡漾,此时我分明看见那妙龄少女就宛如那莲花一般纯净,淡雅,那脱俗般的气质再一次把徐志摩迷住,呢喃“像一朵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深邃的黑色使周围看起来十分凝重,一座石桥横架在水天之间,那一句我轻轻地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宛如歌声一般在四周回荡,那苍老的石板桥,像一座尊神,月光倒映在水中,徐志摩站在桥上一一语不发,也许他想把这里的景色永远的刻在他的脑海之中,抬头望向眺望天空,空中如打翻了得墨的幕布一般,使周围的环境显得十分压抑,此时的志摩挥了一挥衣袖,头也不回得便走了。
初读好书,如逢良友,重读好书,如逢故知。清新脱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便是它,徐志摩。
徐志摩的最浪漫的散文集《浓得化不开》,我刚读一半的时候,它就让我有一种难以说得清的感觉,就算文章里的文字再怎么华美也没有办法表达它给人的那种美丽浪漫的感觉。也正如他的朋友梁实秋说的:徐志摩的散文,无论写的是什么题目,永远的保持一个亲热的态度。徐志摩的散文里充满了同情和幽默,他的散文没有教训的气味,没有演讲的气味,像是在和知心的朋友谈话;也让我看到。感觉到他的散文真的就像在和他亲切的谈话、聊天一样,而且他的散文充满着丰富的想象,有勇敢探索光明的热情。其中的一章《翡冷翠山居闲话》中的一段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二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阳光正好暖和决不过暖;风息是温驯的,而且往往因为他是从繁花的山林里吹度过来他带来一股幽远的澹香,连着一息滋润的水气,摩挲你的颜面,轻绕着你的肩腰,就这单纯的呼吸已是无穷愉快;空气总是明净的,近谷内不生烟,远山上不起霭,那美秀风景全部正像画面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供你闲暇的鉴赏。读里面的每一段文字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他的表达总是这样无拘无束。艳丽纷繁。这也正如周作人、梁实秋、阿英三位所指出的;徐志摩的散文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与他的新诗一起形成“双峰并峙“的局面。简言之,情感的真挚,态度的亲和,题材的宽广,表达的无拘无束,艳丽纷繁像诗一样浓得化不开,构成了徐志摩散文的显着特色。无论是长篇(如《巴黎的鳞爪》和《秋》)还是短制(如《一个诗人》)莫不如此。至于《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想飞》……等篇,则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徐志摩散文选本众多,这部《浓得化不开》是最新的一种,里面选录了很多佳作,较好的展现了徐志摩各个时期的文采斐然的散文佳作,每一段都表现出了徐志摩的独特风格。
成语脍炙人口:脍炙人口[kuài zhì rén kǒu],意指脍,细切肉;炙,烤肉。脍、炙皆人间美味,“脍炙人口”指美味的食物人人爱吃,或比喻美妙的诗文为人所赞赏、传诵。语出唐·林嵩〈周朴诗集序〉。後亦用“脍炙人口”比喻事物精妙而备受称诵。[源]唐·林嵩〈周朴诗集序〉(据《全唐文·卷八二九·林嵩》引)乾符七年,闽城殒贼。悲夫!先生名朴,字见素。生於钓台,而长於瓯、闽,与李建州频、方处士干为诗友,一篇一咏,脍炙人口。[典故]唐僖宗乾符年间,周朴因遇黄巢之乱,不屈从黄巢而被杀。朴死後,僧人楼浩蒐其诗百篇,编成《周朴诗集》二卷。唐人林嵩为《周朴诗集》写了一篇序文,文中说到周朴一生淡泊名利,放纵心灵於山林宇宙之中,视富贵如浮云。与当时的建州刺史李频、处士方干结为诗友,其间往来之诗作,都是“脍炙人口”,为人所称美传诵的好作品。文中“脍炙人口”原用於比喻美妙的诗文为人所赞赏、传诵,後则亦用来比喻事物精妙而备受称诵。
成语独树一帜: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如: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三:“元、白在唐朝所以能独树一帜者,正为其不袭盛唐窠臼也。”又如: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独树一帜,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人类的力量之源—《大灭绝时代》读后感之一_1500字
文/奔的4
最近读到一本新书,伊丽莎白。科尔伯特的《大灭绝时代》,讲述的是人类出现以来,对其他生物、对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巨大影响。
海洋中蓝细菌的生存时间超过28亿年,我们常常看到的柳树在5800万年前就已经形成,大约250万年前老虎开始出现,……它们都没能改变世界。
20万年以前,一个叫人类的物种从非洲东部崛起,单个个体既不敏捷也不强壮,算不上子孙众多。他们跨越海洋高山,定居世界,甚至跑到外太空寻找殖民的机会。他们建立了城市、国家、宗教;他们研创了数学、物理、艺术。
当其他生命体还随着大自然缓慢进化时,人类文明已经建立,并顺带灭绝了83%的哺乳动物、50%的植物和15%的鱼类……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人类有如此强大的、改变世界的力量?
人类的力量来自哪里?不是靠遗传物质,我们和近亲黑猩猩基因相似度高达98.8%;不是靠团队配合,早在人类出现之前的1.5亿年,蜜蜂就已经建立了高效的社会结构;不是靠使用工具,纪录片中的主角黑猩猩还能够用比较平整的石头做案板,高高举起较小的石头砸坚果吃。那究竟是什么让人类如此与众不同?
浙大教授王立铭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测,认为人类语言、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是滋养人类文明的三个生物学基础。
人类文明第一特质是语言。动物的语言,只能够表达少数简单的固定含义,多了复杂了就不行。而人类语言,具有按词汇组合的功能,比如几千个汉字语音,组合起来能表达无穷无尽的意思;另外,由语音发展出文字,人类的个体智慧就不断积累、继承,最后进化成庞大而精巧的文明体系。
人类文明第二特质是自我意识。也就是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人类看其他动物的生存方式,会感觉它们是懵懂而无意识的,它们没有目的的由生到死,依照本能反应交配、繁衍、觅食、玩闹,无所谓责任、尊严、羞怯、骄傲……还有机器人,目前的人工智能貌似十分强大,可以轻松战胜围棋天王,可以快速完成海量运算,但是他们无法意识到“我”是什么。
人脑中有个内侧前额叶皮层的区域,这里影响了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当我们思考和“我”相关的问题的时候,比如我爱吃什么,我的朋友是谁,这个大脑区域就会异常活跃。自我意识的出现,我觉得是给予生命方向感。生物演化本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而人类的自我意识为自身行为赋予方向感,使其能够向着固定的方向前进、前进、再前进,于是才能够发展壮大。
电影《我与机器人》中机器人桑尼、《人猿星球》中黑猩猩凯撒,都是因为有了“我”的意识,迅速成长为远超其他同类、统领族群的领袖。
人类文明第三特质是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指我们能够自主决定自我的思想、行为,是人类为自身、为自己的智慧、为创造的文明所表现出的自豪感。有了自由意志,人类便获得了生命的选择权。
你问一个小朋友“走路还是坐公交上学呢?”,小朋友回答说走路,他会很愉快地走去上学;可是如果你说“你必须走路去上学!”,小朋友会问为什么不能坐公交?你剥夺了他的选择权,打压了他的自由意志,他就会感觉走路上学是很痛苦的事。
所以有了自由意志,人类就有了自主选择的快感,它让我们拥有对世界的好奇心,拥有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我们在创造文明、改变世界的时候,就得到更大的成就感。
鸟会鸣叫,告诉同伴这里有食物,那是它们的语言;动物园的黑猩猩、海豚会利用镜子观察自己,它们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人有自我意识,因而具有方向感;人有自由意志,因而能够自主选择道路,人有语言,因而其文明可以通过语言传播、文字传承。当人把三种能力结合在一起,就组合出在探索世界、改造自然、建立文明的进程中威力巨大的武器。
成语无穷无尽:穷:完。没有止境,没有限度。如:宋·晏殊《踏莎行》:“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又如:那西天路无穷无尽,几时能到得!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回
成语孜孜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如:《尚书·君陈》:“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后汉书·鲁丕传》:“性沉深好学,孳孳不倦。”《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乃更潜心典籍,孜孜不倦。”又如:他长年累月孜孜不倦地工作。
短歌行读后感_1500字
《短歌行》是我最喜欢的诗歌之一,除了敬仰曹操慷慨悲凉的气势以外,更为吸引我的是曹操顽强奋进的精神,特别是在加入了现代物流这个团队的现在,听闻公司前辈们从公司创立到现在一路上的事迹,再来读这首诗,感触似乎又多了一层,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阅读心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这首诗歌,通过直抒胸臆和反复回旋的咏唱将曹操苦苦思念人才和完成天下统一大业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面对流逝的时光,诗人常常会有功业未就,时不我待的焦灼感。曹操不是在焦灼中消沉颓唐,而是积极奋进。“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人生几何”,不是说要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忧”的思想贯穿了整首诗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忧的是时光易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的是贤才难得。联系我们公司,在成立之初,困难挫折并没有能阻止前辈们努力奋进的脚步,反而使他们越挫越勇,广纳贤才,一步步走到今天,发展成为几乎遍布全国的成功企业,这种气概堪比奋发之时的枭雄曹操!
诗人不是在焦灼中消沉颓唐,而是积极奋进。这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体现在求贤如渴的态度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迫切需要人才的辅助。曹操在这里巧用典故,把诗经中用来表达恋爱中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心情的句子,用来比喻对贤士的渴求。借用的巧妙自然,准确生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也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说明了如果贤士们到“我”这里来,“我”一定会待之如“嘉宾”,表现出了曹操对待贤士的态度,隐含着的仍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又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们呢?显然这里忧的内涵是“贤才难得”。想想看曹操面对满座贤才,内心应该是怎么样的情绪?自然是满心欢喜,但为什么“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呢?说明虽然曹操已经拥有很多人才,但是因为功业未就,他并不满足于此,想要做一项伟大的事业,必须要拥有更多的人才,这四句不仅表现出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也表现出曹操做出一番大事业的愿望。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可以看出,曹操渴求人才,天下的人才也渴求能识千里马的伯乐,他们也苦苦寻求着自己的用武之地。这两句其实是曹操发出的呼唤,他呼唤天下贤才赶紧投奔自己,自己将与他们一见如故,倾心交往,以礼相待,人尽其才。虽然这首诗中,无不透露出曹操对人才的渴望,语气恭维,“山
不厌高,海不厌深”两句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但是这位心中满是霸气的人,在其诗中也委婉流露出这样的霸气——“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气势是如此的恢弘。
这让我联想到公司对我们这些基层员工的态度,在这里每一个人的才能都能被充分的发挥,领导们的平易近人无不让我为之感动,随即更加坚定了为公司发展无私奉献的决心。
公司广聚英才的深邃眼光,定能像曹操统一大业一样,在中国物流行业开拓出一片绚烂的天地,而同时我也意识到应该好好把握住这易逝的时光发愤图强,力所能及的为公司做贡献!
成语发愤图强:发愤:决心努力;图:谋求。决心奋斗,努力谋求强盛。如:何香凝《孙中山与廖仲恺》:“孙先生在那次聚会上谈得并不多,只泛泛地谈到了中国积弱太甚了,应该发愤图强,彻底革命。”又如:上下一心,日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发愤图强。——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15章
成语周公吐哺: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如:《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又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魏·曹操《短歌行》
普罗旺斯的一年读后感_1500字
“逃逸都市,享受慵懒,在普罗旺斯做个时间的盗贼。”
——彼得·梅尔
从朋友处借得《普罗旺斯的一年》,一开始就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幽默风趣、轻松自在的语气让人不忍释手。行文方式颇像日记,一页页读来,舒心不已。
《时代周刊》评价说:彼得·梅尔逼真的描述让你在阅读的同时就能品尝那精美的食物和酒,感觉到阳光和微风。彼得·梅尔笔下的普罗旺斯安详、宁静、和谐却又不失风趣,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仿佛它在另外一个世界。没有名利纷争,没有世俗烦扰,唯一拥有的就是无尽的乐趣与甜蜜。难怪彼得·梅尔放着好好的伦敦不呆,偏偏跑到法国南部过起隐居的生活来。告别了城市的暄嚣,告别了伦敦的朦胧,携妻及爱犬举家搬迁到美丽的普罗旺斯,从此致力于写作。人生最美的享受莫过于彼得?梅尔现在的生活了。
想想自己的旅游生活,一到景点一大群人蜂拥而至,导游被大家簇拥着,想听清楚讲的内容,就得时刻跟上,自己想看的导游不一定带你去看,以至于,上车就睡觉,下车就去W.C,到了景点就拍照,回家什么都不知道。没有放松的心情、悠闲的时间,旅游只是徒有虚名。忘记了旅游的本质和目的。旅游是需要静下心来,潜下身去,与之交融,听呼吸摸脉动,然后从每个角落深处发现心动,最后沉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达到如此境界。一个字:难。
避开时尚,避开旅游,普罗旺斯呈现的是一种简单、舒缓的生活,没有大谈旅游,没有观光性的指南,甚至没有具体的某个景点的描述,全书说得最多的是作者自己在当地的生活遭遇。初读你甚至觉得有点滑稽可笑,可笑过之后,你会觉的有一丝丝忍不住的向往,你羡慕梅尔,他没有旅游的拥挤和赶鸭子的紧张,慵懒轻松、悠然自得。
提到普罗旺斯,便会想到它那阳光的蔚蓝海岸,古老的城池遗迹,芬芳的薰衣草和向日葵,当然还有美妙的桃红葡萄酒。看来普罗旺斯真是名副其实的理想度假之处。连它的酒都与之相配。你可以赤足走在软软的沙滩,头顶沐浴金色的阳光,或是手捧咖啡坐在品味凡高的油画,或是躺在山谷的草地上,闭上双眼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在这里,时间是人们唯一忘却的东西。
在《普罗旺斯的一年》中,彼得·梅尔多次写道有关葡萄酒的情节。葡萄的种植、收获以及酿酒这些看似无味的过程在他细腻的笔下变成了一幅幅真实而有趣的生活场景,那热情和勤劳的普罗旺斯的果农们也一个个都跃然眼前。透过这些,本来不太喜欢喝酒的我,还真有点想喝一点纯正的法国葡萄酒。上次我过生日,好友就贡献了从新西兰带回的红酒,真是好喝,但愿此生能去一次法国,品尝一下法国美酒,已了心愿。我想会实现的。
摘抄一些精彩句子:每每看到,都会让我不知不觉在夜深人静时咯咯笑出声音来,好在这种时候老公是不在家的。不然肯定莫名其妙。
形容说话快:“说起话来像短跑选手,一经启齿,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奔赴句尾。”
“农夫驾着雪铁龙小货车回家吃午饭时,车身上每一颗螺丝钉、每一个零件都想要脱离铁皮逃去而发出的叫嚣声。”
说明自己拼了命地吃掉主人准备的美餐“我发誓:那天晚上,我们是为了扞卫英格兰的荣誉而吃!”
说英国人不会做羊肉:“大家都知道英国人宰羊要宰两次:第一次屠宰时夺去生命,第二次则是烹饪时夺去滋味了。”
说人的牙不好,他会说:“不期然笑起来,更是露出一口能让最乐观的牙医感到绝望的烂牙。”
法国官僚机构在他的笔下:“我衷心地希望有人能够指引我渡过法国官僚机构浓雾迷漫的水道。这水道之错综幽深,迂回曲折,足以让一颗芝麻大绿豆膨胀成拦路巨石。”
有机会的朋友赶快看看此书,不然错过将是一辈子的遗憾。
成语蜂拥而至: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六回:“徐承志等他去远,刚要回船,前面尘头滚滚,喊声渐近,又来许多草寇。个个头戴浩然巾,手机器械,蜂拥而至。”又如:该处七哨匪徒,不下数十万人,每聚众时,用牛角一吹,无不蜂拥而至。——清·林则徐《筹办永昌哨匪起程日期折》
成语不忍释手:舍不得放手。形容十分喜爱,如: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又如:九妈见了这锭大银,已自不忍释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_1500字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对于这段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一段话,我想大家都知道他来自哪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对于这本书,我们只能说是又爱又恨。因为要考试的原因,再加上书的本身也不是很好懂,我就又去报了《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选修课。这么多课下来,感触颇多。主角保尔不用说,肯定是最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而除了他,我却想聊聊冬妮娅,聊聊她的美。
作为保尔曾经深爱过的初恋,冬妮娅无疑是美的。
在粗俗的外貌美上,作者并没有集中细致刻画,但我们可以从零散的描写和人们对她的态度看得出来。她“苗条娇小”,是“漂亮的”,“栗色的头发梳成一条粗大的辫子”,有“一双美丽、可爱的碧蓝的大眼睛”,她“跑起来像魔鬼一样快”,在同保尔赛跑时,被保尔费了老大的劲才追上之前,“过去谁也没追上过”她。在这同时也说明,她的身体应该是有得到良好的锻炼。
冬妮娅的修养也是很美的。这从她的言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如当她看到以前那个穿着破旧的保尔突然理了发,穿上了新的衬衫,本想说几句表示惊讶的话,但是看见他已经有些发窘,不愿再让他难堪,就装出一副完全没有注意他的变化的样子。还可以从她的生活背景推断出这种修养形成的必然性。冬妮亚应该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林务官对冬妮亚领一个衣着破旧,十五岁的穷工人进屋,却“决不会说什么的”,可见人品并不差。冬妮亚的母亲米哈伊洛夫娜从小受“刻板守旧”的母亲“严加管教”,成天给她讲“礼仪”“修养”,应该也有教养,并且为人善良,待人平等,尊重别人。冬妮亚受过六至八年的正规学校教育,并且是“从一大堆读过的小说中成长起来的”。她家里“书橱里整齐地排列着几百本书”,说明她腹有诗书气是很自然的。而且,她介绍给保尔的《牛虻》,从某种意义上,也算是改变了保尔的命运吧。
就算冬妮娅再美,她也依旧还是和保尔分手了。她是富人的女儿,那次共青团的会议,使得她与保尔从相爱到彻底决裂。因为她始终没有摆脱资产阶级小姐出身的束缚,在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之中,与保尔的思想差距越来越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她对爱情的追求依旧是明朗热烈的,哪怕最后只是嫁给了一个铁路工程师。
对于保尔和冬妮娅这段美好的爱恋,以分手为结局,无疑是令人痛心的。但是,这却又是必须而且无法避免的。冬妮娅作为一个务官的女儿,良好富有的家境下,她的性格不免高傲,她的母亲是一个大家闺秀,培养她时,更像是在培养一个十指不沾春阳水的“温室花朵”。而保尔,一个贫穷人家的孩子,有事饭都吃不饱,衣都穿不暖,还总被富人家的孩子戏弄。这样两个身份悬殊,生长环境不同,价值观也大相庭径的两个人,就算在一起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他们终将会因为一个或大或小的事而闹出不愉快。就像保尔无法理解冬妮娅为什么要穿的“花枝招展”得去参加共青团会议一样。冬妮娅也肯定不会跟随保尔去那种环境极其恶劣的野外修铁路的把。
再者,作者也不会任由这段“美好的爱恋”发展下去的。在那个以革命为背景的时代,保尔所代表的无产阶级的冬妮娅代表的资产阶级是不可能相容的。如果作者硬是将两个人凑在一起,反而会使文章失了真。让作者失去了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的初心。
对于冬妮娅,我目前能够自己发现的只有这么多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很深,很“难”看。想对于冬妮娅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可能还需要我再多多阅读吧。
成语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如: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详也。”又如:《死去了的阿Q时代》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柯灵《向拓荒者致敬》
成语花枝招展:花枝招展[huā zhī zhāo zhǎn],意指“花枝招展”之“招展”,典源作“招颭”。“招颭”同“招展”。比喻女子打扮美丽、婀娜多姿的样子。语本《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後亦用“花枝招展”形容花木的枝叶随风摇摆,景致美好。[源]《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那女子的尖尖趫趫,凤头一对,露在湘裙之下,莲步轻移,如花枝招颭一般。玉郎是个男子汉,一只脚比女子的有三四只大。虽然把扫地长裙遮了,教他缓行细步,终是有些蹊跷。[典故]“花枝招展”原作“花枝招颭”。《醒世恒言》中收录的“花枝”一词,在唐代韦庄〈菩萨蛮·如今却忆江南乐〉词:“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已用来比做美人。明代小说〈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则见“花枝招颭”一语。这篇小说的内容叙述杭州乔太守,当堂判断一桩荒唐婚事,将孙玉郎未婚妻徐文哥改许配给裴政,使孙玉郎与刘慧娘,孙珠姨与刘璞成为眷属的经过。文中“那女子的尖尖趫趫,凤头一对,露在湘裙之下,莲步轻移,如花枝招颭一般”,形容缠小脚的女子走起路来婀娜多姿的体态,如花枝招颭一般。“招颭”即“招展”。後来“花枝招展”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女子打扮美丽、婀娜多姿的样子,亦用来形容花木的枝叶随风摇摆,景致美好。如《红楼梦·第二七回》:“每一棵树头,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事物。满园里绣带飘颻,花枝招展。”形容大观园里系上彩线的花木,随风摇摆,很是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