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读后感3篇800、1000、1400字

文教艺术2023-02-06 20:15:57百科知识库

《社交网络》读后感3篇800、1000、1400字

文章含读《社交网络》有感、社交网络读后感(846字)等800字、1000字、1400字左右的精选读后感3篇,供您参阅。

社交网络读后感_846字

最近,在网上看了美国影片《社交网络》。片子节奏很快,有些艰涩。但,我,还是挺喜欢的。

2003年秋天的一个夜晚,哈佛大学学生扎克伯格在他的电脑面前坐下来,非常热情地构思着一个全新的点子,他要做一个囊括全球所有人的网站,他要大家在上面工作、学习、娱乐、交友。此时,他与女友分手,却在网上恶作剧进行女生比拼,几十万点击量,冲垮哈佛网站。他没有意识到,这个看似轻率的网站制作计划,带来了全球性网络与通讯革命,……这就是“脸谱”。就此,《光明日报》(2011年2月12日)发表影评,《社交网络:小失恋触发大创新》,认为社交网络情感大于技术。想到文学园地,个人窗口文字容量,也就是1000字。作为诗词与博文,够了。显然,给与交流空间。

《社交网络》也是复杂网络,它有两个有趣的特点。一个是小世界,即短路径与高聚集。平均来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人经过6度握手,就可相识。比如,我握过斑竹k的手,k握深圳l,l握总书记h,h握奥巴马o,o握《时代》主编e,e握扎克伯格。这样,我与扎克伯格距离6度。当然,有人会多,有人会少,不过是平均距离,此即短路径(6度理论)。扎克伯格网上辣妹选秀,围观数量极高,即高聚集。另一个是无标度,即动态增长与优先连接。比如文学园地同学经常增加,即动态增长。经常读到文学园地同学的博客、微博,他们一般选择新浪、搜狐等人气高的网站,即优先连接。《社交网络》用电影话语解释复杂网络及其引发的事情,是我看片子时的一个关注。

《社交网络》脸谱创始人扎克伯格当选2010《时代》年度人物。《人民日报》(2011年2月21日)的文章《社交网站与婚姻危机》,看到网络的负面。世界真小,变动真快。就在瞬间,社交网站脸谱扎克伯格在《时代》上战胜维基解密网站阿桑奇。“资金与互联网让全世界连为一体,不能实现与两者和谐共处将面临考验。”世界不能阻挡,互联网已经进入下一代,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社交网络》,是传记,也是现实。他,连结全球5亿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时代》年度评语)。

成语恶作剧:捉弄人的使人难堪的行动。如: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盗侠》:“僧初若不觉,凡五发中之,僧始扪中处,徐曰:‘郎君莫恶作剧。’”又如:观其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者,而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

社交网络读后感_1028字

《社交网络》这部电影,它描写了一帮颓废乱交的美国大学生,在没有政府和企业精英的忽悠之下,居然也能自发地产生火热的创业激情。同时还炫耀了一个因为智商高没有地方发泄而做出的“大家来泡靓妞/帅哥”性质的网站。然后大学生着了魔似的喜欢上这个网站。主人公因为它发了大财,但也是因为谁挡了谁的财路的事,几个大学生就开始掐架。然后又有朋友幽怨的怒了,“我可只有你一个朋友”,友谊也不复存在。── 我的观后感

媒体,一直认为自己是见风使舵的能手,即使在旋风中,也力争为读者指明阅读的方向。其实就是跟风。1月份以来,媒体上整天非死不可(Facebook)来非死不可去,全然不顾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度的网络只是个局域网的事实,为一个网民压根儿都去不到的网站吹胡子,显得很怪诞。

看《社交网络》,发现演员絮絮叨叨的,转来转去的,挺没劲的。那点事唬唬科技盲还行,谁要是把电影里的马克·扎克伯格的编程速度和对话节奏当真,那真叫犯傻。电影如果不用10倍速快进模式让演员敲键盘写程序,好像就无法表明Geek的酷。

导演如果以“很久很久以前…”的模式讲故事,怕引来退票狂潮,于是就把故事以倒叙方式来讲,一会这儿一会那儿。刚学会写作的同学会夸赞:“看看这故事是这么这么展开的,多好的结构!”你这就犯傻了吧,其实这就是因为故事乏味而不得已采用的方法。这样倒叙加上来回在时间上穿梭,有让影院的观众不得不与自己的注意力角斗。现在的观众,有几个愿意说自己看不懂哪个片子的?朋友聚会没谈资也丢份儿啊。所以电影院里基本上都会老老实实认真看。

这个电影可能还会这样的效果:

会有很多美国大学的学生会觉得电影在丑化它们。而中国的大学生和创业工厂里的年轻人可能会觉得美国人在美化自己的大学生。

美国人可能感慨如果大学生都这样,这个国家没有未来。而中国人会感慨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赶上人家。

科技盲会很佩服电影里这帮Geek的风骚劲,真正的Geek可能说这个感觉很不对劲。

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收获是,它给了我一个启发。我建议中国那些年轻的导演,使使劲,把腾讯拍成电影。那要比《社交网络》好看一百倍!《社交网络》太单薄,太无聊,它没有《狗日的企鹅》这部电影能有那么多元的主题,那么深刻的社会意义,那么匪夷所思的骗局,那么厚颜无耻的抄袭。咱们这部电影里,不是动画片,却有一只企鹅,还有邪恶的网警,狗咬狗大战360。它是喜剧,又喜中带悲。有搞笑又让人心里难受,所有这都是《社交网络》不可比拟的。

成语见风使舵: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如: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看风使舵,正是随波逐流。”又如:他们也就见风使舵,凡事一混了之。——朱自清《闻一多全集编后记》

成语看风使舵: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如: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看风使舵,正是随波逐流。”又如:有些人惯于看风使舵,看领导眼色行事。

社交网络读后感_1372字

人说《社交网络》是一部非主流的传纪片,讲述一位大学辍学的80后,年纪轻轻的亿万富翁facebook网站的创始人,他正是马克。马克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电影虚实交织,娓娓讲述这个天才的创业历程,自有一番吸引力。如果仔细品味一下主角内心的孤独,还有那些矛盾的挣扎,会有另番感叹。

如问二十世什么发明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相信许多人会回答是网络,网络已经改变人类的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方式。可很多人认为网络世界是虚拟的,这个观点值得探讨,世界没有分—裂成虚拟和真实两个部分,世界从来是浑圆一体的,在所谓“虚拟”的世界里,都是“真实”的人在思考在争辩在分享在交流。现在,许多人真实地生活在网络世界里,他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网络世界就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网络生活就是整个真实生活的一部分。此时,这位青年俊才适时创出了一个社交网站,仅数年就风靡了世界,颠覆了年轻人的社交方式。对此,谁都不得不叹服。

在《社交网络》里,马克像大部分的天才一样,极为自信又容易害羞,眼睛里闪烁着理性的光辉,偶尔也掠过一丝冷酷的眼神。也像大多数的天才一样,失恋之后经过一番灵肉的磨难,最后把翻山倒海的苦涩情绪浓缩为理性思考的晶体。如歌德失恋了写就传世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马克失恋了却捣鼓出流行全世界的社交网络。

看《社交网络》,总觉得马克是因为嫉妒而产生社交网络的创意。在现实生活,他对女孩没有多少吸引力,他也从来不被那个社交群团邀请。既然不能在现实社交里被欢迎,那么重新塑造一种社交方式。于是,他真的制定出全新的社交方式。这好像毛泽东,既然不满意旧社会,那就创造新社会吧。在这一点,马克不仅是天才,还有着类似英雄的个性。真正的英雄总是制造新规则,然后大家遵守新规则而生活,顺理成章,英雄就成为“王”。

马克从一个失恋的小男生最后成为网络世界的“王”,这个蜕变过程,让游鱼不大喜欢,至少难以尊敬。马克是天才,但同时又是一个极具有商业头脑的年轻人。他的创业过程并不光艳,像绝大多数成功的商人一样,也存在道德上的欠缺。facebook网站创意源于他的哈佛校友——那两个双胞胎,说马克窃用了创意或许有点过分,但他至少背叛了承诺——答应帮双胞胎做社交网站,却自立门户。对此,马克辩解:“难道因为我做了一把好椅子,就得感谢所有做椅子的人?”而后来,随着网站越做越大,他有意无意地撇开另个facebook创始人爱德华,甚至欺骗爱德华稀释了他的股权比例,背叛了唯一朋友的友情。以至于,爱德华在对簿公堂的时候,悲愤地说:“我曾经是你唯一的朋友。”可是,马克把唯一的朋友都抛弃了。

电影最后,马克在facebook网站上,加前女友为好友,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刷新网页,期待前女友能够加他为好友,眼睛里满是萧索的孤独。此时,游鱼突然觉得,他到底为什么要制作社交网站?即使他颠覆了传统的社交方式,创造了全新的社交方式,到头来他还是一个孤家寡人,没有女友,没有朋友,他还是那位从来不会被“凤凰社团”邀请的小男生。他名下的社交网络王国,促成千万人的交友恋爱的好事,却无法成就自己的爱情和友情,何其的荒谬!又何其的悖论!想想我们的人生,有时候也是如此的。马克从一个失恋的小男生,蜕变成网络世界的“王”,也终于把自己炼成了自负的混蛋。马克的人生成败得失,相信每个观众都会有自己的思忖。

成语自立门户:指单独成立家庭。也指学术上不依赖前人而另立一派。现也指离开某一集体,自己另搞一套。如: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一回:“要称我的心,除非自立门户。”又如:郡城自江鹤亭徵本地乱弹,名春台,为外江班,不能自立门户。——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

成语有意无意:又像是有意的,又像是无意的。存心与不经意。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又如: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

本文标签: 读后感作文  名著读后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