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有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2017字)、《哈姆雷特》读后感(2037字)、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2019字)、拒绝借口读后感(1961字)、读《亲亲土豆》有感(2000字)等2000字左右的大学生读后感范文5篇,供您参阅。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_2000字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著作《给老师的建议》,感触很深。终于知道当一个老师是多么不容易,特别是当一个好老师尤其不容易。一个好老师不仅要有高深的学问,还要有许多教学技巧,老师要不停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学生不停地进步与发展。这本书里有几条建议对我影响很深,虽然我还是一名学生,还没有走上教师的岗位,但我想这对我以后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作用,它教会我怎么去做一个好老师。
首先,书中大量写了阅读的好处。在谈到后进生的时候,如果老师只让他们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这样是特别有害的,这样只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坏习惯,让他们变得更加迟钝。而改变他们学习落后的最有用方法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尽可能地让他们多看些书。老师要挑选一些适合他们的书籍,这些书籍要引人入胜,要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去发现这些书与周围事物和现象的联系,让他们发出更多的疑问。随着阅读量的扩大,这会对他们的智育起到很大作用。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们的思考就越清晰,他们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老师要激发学生对阅读科学书刊的兴趣,这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例如老师在讲一个很难懂得概念时,学生没有接触过这种东西,他们会很难理解,但是如果老师在上这部分内容时能让学生先看一些有关的书籍,让他们先通过这些新奇有意思的书籍去了解这些深奥难懂的知识,我相信他们看过之后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与感受。甚至在上课时他们会提出许多不可思议的问题,会把看到的知识与教材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他们还会为自己能提出这些问题而自豪,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学生感受到这些知识能把他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变得更清楚。在教室里搞一个小型的图书角,这是作者对老师的建议。只有老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书,应该看什么书,把这些与学习有关的书籍介绍给学生,让他们把课本的知识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是
其次,书中还谈到了教师的时间问题。许多老师总是抱怨时间不够,除了上课以外,老师要备课,批改作业,要管理学生。但是教师跟其他人一样,也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也需要时间。书中提到一位历史老师给我的印象很深刻,他上的课非常出色,以至于来听课的人都忘了记录,听得入了神。他在回答一位老师的提问时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说来,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听了他的话,我内心得到极大的震撼,他不抱怨时间不够,却用了终生的时间在准备着每一堂课。所以说一个老师要不停地读书,不停地积累知识,不停地积累经验,这样才能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知识像小河一样流淌不息。一个有着经验与知识的老师能把课上得那么有趣而生动,如果你缺乏知识,只讲书上的死知识,这种课是没有意思的,学生也会听得失去了兴趣。像给我们上教育学的陈老师,他上课幽默风趣,经常给我们讲他的经历与见闻,不仅给我们讲了课本上的知识,还教给我们许多人生的道理,得到了大家的喜爱。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要使这些小溪流永保活力,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书中还提到了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标准。在检查学生作业时,老师习惯于给学生评分,有的分数很高,有的就会不及格。作者建议老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如果你给学生打了不及格,它很有可能给学生造成极大的伤害,以致于他们觉得自己很没用,从而自暴自弃,放弃自己的学习。评分是一种很有分量的手段,老师给学生的评分应当包括学生一段时间的劳动,要包括学生的回答、对同学的回答的补充、书面作业、课外阅读和实际作业。要让学生知道老师的评分方法和评分时间,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是逃不过老师的眼睛的,他们就会根据老师的要求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老师对他们的评分也会使他们自己满意,不会出现不及格的情况。我暑假在辅导班带班的时候,每当给学生批改作业时总是会再他们的本子上写上分数,如果错的太多还会出现很低的分数,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真是太幼稚了,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会不会伤害了某个孩子。不管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不愿意看见这样的分数,所以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学习作者那样的方法,给学生一个恰当合适的评分。当然这是平时的评分方法,在正式考试的时候还是应该给予正常的评分,给高分者以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更上一层楼,给落后者以警戒和鼓励,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教育学著作给我们的建议远远不止这些,它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品读和学习。要当好一个老师,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我会向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拼搏。虽然这很难,但努力了,结果是不是会还一点呢?
成语更上一层楼:原意是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后比喻使已取得的成绩再提高一步。如: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如:既道尼山出世,又召东山入梦,镜里是真木。炯炯明看汝,更上一层楼。——清·王夫之《水调歌头·放言》词
成语自暴自弃:暴:糟蹋、损害;弃:鄙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如:《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又如:读书人悲观失望,自暴自弃;可是那些工人却多么坚强呵,多么勇敢呵! ——欧阳山《苦斗》五三
《哈姆雷特》读后感_2000字
看到《哈姆雷特》这本书的名字,给我的感觉是这本书应该是描述一个人的。我曾也听过身边的人提过这一本书,这是一个伟大的悲剧,我是带着好奇心,去看着一本书。
起初,我刚开始看的时候,因为人物不熟悉,而且人物也不少,我是有些看得不是很明白其中的关系。后来看着看着,也搞清楚其中的人物关系了。《哈姆雷特》算是我第一本看得剧本,看起来很明了,人物之间的对话等等。
基本上描述的是这样的故事:哈姆雷特的父亲前任国王死了,母亲改嫁现任国王,哈姆雷特父亲的弟弟,哈姆雷特眼里,这是不正当的,是乱伦的,罪恶的事情。由于父亲的死,给哈姆雷特很大的打击,以至于后来遇见鬼魂,开始复仇计划。让鬼魂用他的身体,而他自己则精神颓唐,为了不让国王发现异常,就装疯卖傻,并告诉自己的好朋友霍拉旭要保密。其中爱上了一位女孩奥菲利亚,并也巧妙地利用这个原因,掩盖了他的装疯卖傻,让国王认为是因为哈姆雷特父亲的死和爱情上的打击导致哈姆雷特的行为怪异。但是,哈姆雷特最后是真的爱上了这个女孩。因为哈姆雷特很爱戴他的父亲,所以在他死后,知道他死是因为国王谋杀的。整日被仇恨围着,总是想着怎么复仇。本来哈姆雷特还是有一些怀疑的,后来因为宫里来了戏班子,哈姆雷特就趁这个机会试探一下国王。吩咐准备的一出戏是讲发生在维也纳的一件谋杀公爵的案件。观察国王面色不自然,装着身体不适的样子,离开了。这时,哈姆雷特确定了不是他自己的幻想,而是真的是国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还和母亲结婚!正当哈姆雷特想着怎么报仇的时候,王后召见他说话,哈姆雷特觉得是个机会,就去盘问王后,国王怕王后偏袒儿子,便让奥菲利亚的父亲躲在暗处。后来在这过程中,哈姆雷特错手杀死了他。他指出了王后的罪责,也恳求王后对上帝承认过去的罪孽,离开国王。要是王后以真正的母亲的样子来对待他,那他也会以真正的儿子的态度来祈求上苍保佑她。王后终于感动了,答应照他说的去做。本来国王可以哈姆雷特杀死波洛涅斯这个借口去杀死哈姆雷特,但是考虑到那些爱戴哈姆雷特的子民们,还有王后的阻挠,便没有傻死哈姆雷特,就放流放了。从中国王安排人在这途中杀死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也知道其中肯定有鬼,就巧妙地扭转局势。但是还是被海盗俘虏了。但是海盗们对他很尊敬,放了他希望他能在朝里说些好话。哈姆雷特回到王城,知道他心爱的女孩死了,很是伤心。因为看见心爱女孩的哥哥跳坟,悲痛的哈姆雷特忍不住跳了出来,因为哈姆雷特杀死了他的父亲,因此痛恨哈姆雷特,狠毒的国王便利用这一点来杀害哈姆雷特。让雷欧提斯让他使用一把涂了致命毒药的开刃尖头剑来和哈姆雷特比剑。起初,雷欧提斯心存犹豫,认为自己的良心不让自己这样做(剑刺哈姆雷特),前两回合都让哈姆雷特胜利,最后一回合以为和哈姆雷特的挑衅,仇恨的心复燃了,就刺伤了哈姆雷特。在这期间,因王后误喝了国王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饮料,哈姆雷特便知道了这是国王的阴谋。而快死的雷欧提斯,把所有的事情告诉了哈姆雷特的好朋友霍拉旭,后来,雷欧提斯死了,哈姆雷特也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杀死了国王。奄奄一息的哈姆雷特用最后一口气要求亲眼目睹这场悲剧的好朋友霍拉旭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要他把全部秘密公诸于众。当霍拉旭含着眼泪答应他一定忠实地这样做时,哈姆雷特便死了。正在这时,远征波兰的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到达宫殿,霍拉旭和其余人都流着泪祈祷天使保佑王子的灵魂。大家都觉得,要是哈姆雷特没死的话,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最尊贵、最得人心、最仁慈、宽厚的丹麦国王。
从这故事可以看出莎士比亚把故事写得曲折且吸引人,各种阴谋等等的。通过哈姆雷特父亲的死因和鬼魂来描写哈姆雷特的复仇计划和过程。在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很矛盾的,很忧郁的,明明完好的父亲却被阴谋害死,明明深爱的女孩,却因为自己的报仇,而失去了心爱的女孩。哈姆雷特给我的感觉,就是挣扎在现实与仇恨之间,读起来心里也是从满苦涩,莎士比亚把哈姆雷特描写的很直白,完完全全的体现出一个忧郁的哈姆雷特!整一个故事,从鬼魂、装疯卖傻、失去爱情、试探国王、误杀大臣、被流放,到最后的决斗,故事曲折,激动人心。“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句哈姆雷特感叹的话,从中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内心痛苦的挣扎。明明心里是善良的,不想这样,但是被命运控制着,被仇恨蒙蔽着,母亲改嫁与父亲弟弟,和父亲的死亡,给哈姆雷特很大的打击,最后爱情的葬送,在这如此的大悲剧中,还有这小悲剧。
鬼魂,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在开始时,设置了悬念,哈姆雷特的父亲究竟如何死的?以至于哈姆雷特的勇敢一面表现出来,鬼魂是哈姆雷特复仇的很重要的线索。而奥菲利亚,这一人物更添了哈姆雷特心中的悲痛,爱情的葬送,雷欧提斯,没有这一人物,最后的结局也就不是这样了,也起了很重要的的作用,而哈姆雷特的好朋友烘托剧情,是唯一在这个悲剧中存活的人。最后,其中,有一个人物挪威王子,在剧中只有短短过场戏。他的重要性在于,由他说出全剧的最后台词,似乎象征一个更为光明的未来,阐述了剧作主题。
成语奄奄一息: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只剩下一口气。形容临近死亡。如: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七回:“惠王亲往问疾,见痤病势已重,奄奄一息。”又如:他已被打得体无完肤,奄奄一息了。
成语体无完肤:全身的皮肤没有一块好的。形容遍体都是伤。也比喻理由全部被驳倒,或被批评、责骂得很厉害。如:《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子忠与艾俱死”裴松之注引《世语》:“师纂亦与艾俱死……死之日体无完皮。”又如:他就静悄悄地看下去,看到把各种责难都驳斥得体无完肤之后,他又低声念起来。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_2000字
最近几天被感冒纠缠的昏天暗地的,鼻涕眼泪充斥着每一天。不过还是看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是前段时间在网上买的一批书中的一本,刚看了几页,就没有看下去。后来看了莫言的《生死疲劳》真的酣畅淋漓。看过之后总觉得一种失落,也许莫言的书写的太好了。于是我又拿起了没有看完的《呼兰河传》。有的时候总是不自觉的对比,莫言的书是带着一股肉味的。直接冲击人们的最敏感的器官,总是有一种大多快意的感觉。就好像是在最寒冷的腊八天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羊肉火锅,之后在来两瓶啤酒那样舒畅。
可是羊肉也不能总吃啊,手里拿着《呼兰河传》,好像拿着一份东北的土豆丝卷饼一样,清爽自然。这部小说是萧红在1940年香港写完的。我看过关于她的电影,那时候的她身体极端不好,在贫困交加中完成了这部清新自然的自传体小说。就像她在尾声说的那样,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这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呼兰河地区的风俗人情,也浓墨重彩的描写我和爷爷的祖孙情深。同时也描写了下底层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以及对生的希望和执着。在这里我要说的一个人物就是他们的家的租户冯歪嘴子,他是一个拉磨的,做点粘糕。挣扎的生活着。和村里的王大姑娘生活在一起了,并且有一个孩子,在文中描写的真是凄苦,房子四处漏风,四周的水什么的都已经结冰了,墙根地下的耗子吱知乱跑。孩子只是盖着面口带,孩子一哭,从孩子的嘴里冒出了雪白的白气。后来搬到了草房子里,小孩睡到了草堆上,好像一直喜鹊睡在了窝里。总之,我似乎能感受到那种生活的恶劣情况。后来王大姑娘因为生第二个孩子死了,冯歪嘴子没有颓废下去,一个孩子才四五岁,一个才出生。大家伙都想看他的热闹时候,他没有绝望,因为他看见了自己两个孩子,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他一定要生根的,要长的牢牢的。于是他照常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照常的负者他那份责任。到最后他还是没有让人看到笑话,还是顺其自然的活着。也许在他的心中希望总是孩子渐渐长大的脚步中。
文章里也充满着对女性的同情,在那个年代,被汉子打,被婆家打,是再正常不过的。老胡家的两个孙媳妇,大的聪明灵力,有一手好女红,这也逃不逃被男人打的命运。可是她还是很满意,用她的话说,女人啊,哪有不被汉子打的。到时候还得该做饭,做饭;该干活,干活。她努力的伺候着家里的每一个人。也很孝顺,在给小孙媳妇治病的时候,偷偷的切下一块好肉,给几个月没有尝荤腥的奶奶婆婆做了一碗嘎达汤。最后在看这妯娌小孙媳妇被这家人活活的折磨死了,也跟人跑了。她真的心寒了,不跑在这个家里同样是等死。
在说说可怜的小孙媳妇。她卑贱的有没有名字,都叫她小团圆媳妇,比作者大几岁,还是个孩子,才12.八岁就被老胡家用八两银子买来做媳妇,12岁接近胡家,也开始了了悲惨而屈辱的短暂一生,她本是一个脸膛黑黑,爱说爱笑的孩子。在胡家一段时间,变得脸黄黄的。天天从他们家里传来凄惨的哭声。这下婆婆找到一个撒气同了,自己把碗打碎了。抓过小团圆媳妇就一顿毒打:自己卡摔了,把小媳妇也要打一顿。是不是把媳妇掉在房梁上打,没有啥过错,用她的话就是,给她一个下马威。以后好听话,孩子的练越来越瘦,不吃不喝,闹起来病。在东北都流行跳神,跳过无数次的神,吃过很多的偏方,都不见效。最后最惨的是,把孩子当众扒的一丝不挂,放在开水里洗澡。孩子痛苦的昏了过去,醒了之后,在继续按在装满开水的大岗里洗澡。这哪里是洗澡,分明就和地狱的下油锅差不多。孩子在那个夜晚死了,找张铺盖卷雇几个人挖个坑就埋了。女性的凄苦在作者的笔下描绘的令人心碎。
鲁迅在自己的文章里提到了中国人的看客心里,也提到了中国人对苦难的麻木不仁,人们就爱热闹,越出乱,才越好看。在这里,我也看到了那个地方人的一种围观,热闹的心里。那个年代的人们是不分地域性,因为他们都是那个苦难中国的苦难中国人。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戏,人们凑热闹,去看看,无可厚非。可是对于人家来了团圆媳妇,一对对的跳到墙里去看,看谁家死个人,糟了不幸。更是好像有什么大戏的。争先恐后的,有点说出来不好了。在中国,那也许是成为了一种习俗。不幸的人表演的更加不幸,看的人到是有的笑的,有的沉默的,心慈的,拽其衣角边来擦擦眼泪。极大的满足了人的各种情绪的表达。
萧红此书也许是写给自己的,我想也是写给所有想了解那个时代的人。历史总是呈现给我们血淋林的带着耻辱的画面,所有的一本本书拼接出一个上世纪的苦难中国,尤其是那个被日本沦陷多年的苦难东北。我的家在松花江畔,是的,我的家也在松花江畔。同为东北人,虽然时空相隔,怎能不了解那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描述的画面里,我还能看到我的童年,也能看到那寒冷的东北带给人的永远是最酷的严寒。在苦难中,我又看到了你伏案奋笔疾书的样子。最后也没有叶落归根,两年之后,你病逝在香港。那屡香魂也飞到了呼兰河上空,看看曾经的家,看看故乡的人。
成语风俗人情: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如:唐·杜牧《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因言燕赵间山川夷险,教令风俗人情之所短长。”又如:她问他关于日本的风俗人情。——巴金《雾》
成语叶落归根:叶落归根[yè luò guī gēn],意指树叶凋谢後,落回根处。比喻事物最後终须返回本源。语出《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付嘱品第十》。後亦用以比喻久居异地之人返回家乡。[源]《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付嘱品第十》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盘;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另可参考:《景德传灯录·卷五·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师》[典故]唐代高僧慧能,是禅宗的第六祖。他三十多岁到黄梅从弘忍学法。後回韶州,住在曹溪宝林寺传授禅法。一天他召集众徒,告诉大家说他八月时就会离开人世,在七月八日时,他忽然对门人说:“我要回新州,快帮我准备船只。”大家都非常难过,苦苦哀求慧能留下。慧能告诉众僧说:“有来就有去,这是理所当然的道理,我的形骸,也该有所归宿,大家不必太伤心。”门人问说:“大师此去,什麽时候再回来?”慧能说:“树叶凋谢,还是会落回根处,生命是没有什麽规则可说的。”此处“叶落归根”是用来比喻事物最後终须返回本源,後则多用以比喻久居异地之人返回家乡。
拒绝借口读后感_2000字
《没有任何借口》实质上是要告诉我们应当定位自己的责任并付诸行动,自省并自我完善。责任感是简单而无价的。生活就意味着责任,工作就意味着责任,责任意识会让我们表现得更加卓越。
当混乱与困难盛行的时候,放弃比保持前行更为容易。在责任和借口之间,选择责任还是选择借口,这体现了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借口的危害是无比巨大的,它会在不经意间慢慢吞噬掉我们的诚实和自信、我们的热情和积极性、我们的责任感和危机意识,从内部击溃整个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如果做什么事情都找借口,用美丽的借口包装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使自己暂时性得到谅解而心安理得,结果呢?过失是掩盖了,责任是推卸了,但长此以往,便是大事做不了,小事做不好,最终一无所成。因为每次借口成了挡箭牌,就会减少自身的主观努力,降低成功的机会。再完美的借口,也无益事情的有效解决,只能使我们疏于努力、远离成功。在工作中,与其花时间为自己辩解,不如全身心的投入,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多花时间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激发出个人最大限度的潜能,为成功创造更好的点子。即使失败,也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向成功迈进。
作家刘心武曾写过一段诗“有些事我们都觉得该做,觉得可以去做,觉得有人会去做,觉得有人可以做,谁做?我不做!于是终究没有人做!”为什么没有人去做?因为谁都没有担负起应当承担的责任。我们随处可见这样的人,出现问题不是积极、主动地加以解决,而是千方百计地寻找借口,相互推诿,致使工作无效绩。为自己找借口,推卸责任,是追求成功的人绊脚石。任何人,不论担负什么样的社会角色,总是要对你所担负的社会角色负责任的。那么,责任意识从哪里来呢?就是要进入角色。在家庭有不同的角色,在公司有不同的角色,在社会也有不同的角色。在家里就要对家庭成员负责;在公司就要对你的工作负责;在社会就要对社会负责。责任体现了家庭、公司或社会对你的信任。
责任感是不容易获得的,原因就在于它是由许多小事构成的。但是最基本的是做事成熟,无论多小的事,都能够比以往任何人做得都好。要将责任根植于内心,让它成为我们脑海中一种强烈的意识,在日常行为和工作中,这种责任意识会让我们表现得更加卓越。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人,他们在谈到自己的周围的人时,使用的代名词通常都是“他们”而不是“我们”,这就是一种缺乏责任感的典型表现,这样的人至少没有一种“我们就是整体”的认同感。一项战略计划最终是要靠一个团队来实现的,而不是仅仅靠一两个人的力量。作为相对具体、更加清晰的项目计划,更是要分解到各个部门,甚至是每一个人来执行完成的。每一位员工,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执行计划时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又是项目团队的一员,又应该对团队负责。对团队负责和对自己负责并不矛盾。一个人只有对团队负责,才能保证自己的工作与团队的工作方向不相违背,才不会为了个人利益而扯团队的后腿,才不会做无用功。团队精神的精髓就是各个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彼此协作,无私奉献。我们只有具有这种精神才能对团队负责,才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形成强大的执行力,使各项决策得到贯彻落实,实现目标。
对团队负责落实到每个人的日常工作中就是要做好每一天的工作,这就是工作的内在动力——责任,有了这种内在的动力,工作才会是主动的、积极的、认真的、发自内心的。这种精神的有无,可以决定一个人日后事业上的成功与失败。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但不管能力大小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去干好每一项工作。据说前总统杜鲁门的桌子上摆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Book of stop here(问题到此为止),这就是责任。如果在生活和工作中,对待每一件事都是Book of stop here,这样的人或者团队将让所有人为之震惊,将赢得足够的尊敬和荣誉,成功也仅是一步之遥。
几乎每个人做错了事都会寻找借口。人们习惯于为自己的过失找种种借口,用这样的方式逃脱惩罚,却在诚信、责任面前显得那样的拙劣与不堪一击。借口就像毒品,它将麻醉我们的斗志,吞噬我们所有的豪情,最终将我们变成无灵魂的躯壳。正确的做法是,承认它们,解释它们,并为它们道歉。最重要的是利用它们,要让人们看到你如何承担责任和如何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没有借口”看似冷漠,缺乏人情味,但它却可以激发一个人最大限度的潜力。在人生中,不要把太多的时间花费在寻找借口上,这些借口麻醉了我们的诚信与责任。失败了也罢,做错了也罢,再美妙的借口对于事情本身的改变没有丝毫作用。
不寻找借口,就是敢于承担责任;不寻找借口,就是永不放弃……勇于承担责任,不找任何借口,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的做事,这就是《没有任何借口》给我的启示,当我们发现那些需要做的事情——哪怕并不是份内的事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发现了超越他人的机会。
成语不堪一击:不堪:经不起。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击。也形容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如:毛泽东《苏联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一致》:“这个政府又是一个十分无能的政府,一百五十万以上的大军,不堪一击,仅仅在两个星期的时间中,就葬送了自己的国家。”又如:这篇文章论点不严密,不堪一击。
成语兢兢业业:兢兢业业[jīng jīng yè yè],意指兢兢,小心谨慎的样子。业业,危惧的样子。“兢兢业业”形容戒慎恐惧,认真负责的样子。语出《书经·皋陶谟》。[源]《书经·皋陶谟》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诗经·大雅·云汉》旱既太甚,则不可推。兢兢业业,如霆如雷。周余黎民,靡有孑遗。昊天上帝,则不我遗。胡不相畏?先祖于摧。[典故]《书经·皋陶谟》是记载,皋陶和帝舜、禹等谋议国事的重要文献。典源这里所节录的是皋陶对以德治国这个理念的看法。除了使政事的运作合乎天道运行之外,皋陶认为,有封地的诸侯不能沉湎於逸乐贪欲之中,应该以戒慎恐惧、认真小心的态度,处理日益繁多的政务。後来“兢兢业业”被用来形容戒慎恐惧,认真负责的样子。
读《亲亲土豆》有感_2000字
前两天我读了一本书,他是我看清了人世间的“爱”,使我不禁的想起一句话:人间处处有真情,人间处处有真爱!这一本书是将许多关于爱的散文结合在一起,反映出“爱”的千姿百态:有对家人的爱,亲情,就像一片晴空,阴云无论如何都遮挡不住它的温暖,它可以感化一切人的心,《小呀小姐姐》;又友爱,现在的我,也许感受最多的就是友爱了,它不需要用金钱去衡量,有人说友情像一棵常青树,像一个未绽放的花苞,是啊,因为浇灌它的必定是心中最清润的那一股清泉,照耀它的也必定是心中升起的太阳。在我心头也涌出了一首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地久天长》;有纯洁的爱情,如《高女人和矮丈夫》;本文并没有写这对夫妻的特别之处,就是一对普通的夫妻,虽然他们常会遭到别人的冷眼和鄙夷,但是他们却执子之手,相濡与沫。这样真挚的情感,使周围的人渐渐地对他们转变了态度,被他们所打动,从人们看到他们从不主动打招呼,最后发展到:“这些人在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的点头了……”:也教给了我们要有责任,如《亲亲土豆》……我首先想带大家来体会亲情,正所谓“爱如潮水”,其实亲情也分好几种,比如你母亲对你和你父亲对你母亲就是不同的,孩子们之间的感情也不同,比如姐姐对弟弟,我想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感人泪下的文章——《小呀小姐姐》。
文章中的小主人公并不是幸运的,他伴随着悲惨的命运来到这个家庭:“平路是个小罗锅子。他出生不几个月,父亲就死了。送父亲入了土,母亲抓起他要喂时,奶水已经没有了,只有一点点血筋儿。母亲说:‘这孩子恐怕要丢搭坏。’”开通就引起我的许多联想,在想他今后的人生该怎么办?一个多么可怜的孩子呀!带着期盼,我继续看下去,却被平路和她姐姐所打动:“每日里这段时间,小姐姐能跟平路玩一会儿。他把平路的毛头抱在怀里扒来扒去捉虱子。从石榴树上找下一朵长把的红花,用软草秧子把红花朝天椒似的绑在平路的头发上。她教平路唱歌谣……。小姐姐还用高粱杆儿给平路扎卷尾巴的大黄狗,用泥巴捏胖头团脸的小闺女,她挑一个模样最标准最体面的小闺女,对平路说‘这个留着给你做媳妇吧。’小姐姐的意思,将来不会有人嫁给平路,这小媳妇虽然是泥巴捏的,也算是一口人啊。”这些小姐姐与平路在一起的琐事,都显现出一个小姐姐对弟弟的爱。小姐姐是家里第二小的,由于家不富裕,母亲不能让小姐姐去念书于是小小的她就撑起了这个家,他甚至比母亲更了解平路,正是因为朝夕相处,对于身有残疾的平路来说,小姐姐不光是他的亲人,更是他的朋友,也给予了他母亲没有给予的最无微不至的爱。但好景不长,身体生来就体弱多病的平路病倒了:“平路生病了,发高烧,小脸烧得紫红。家里没钱给他治病,母亲就熬些姜汤,给他发汗。平路身上捂着棉被,出的汗把棉被都浸湿了。出透了汗,平路身上的烧退下去一些,汉一干,烧又升起来了,脑门子火炭似的烫手。母亲知道平路不行了,就按照常规问他想吃什么,想吃鸡蛋就煮一个鸡蛋,想吃面条就跟人家借点面擀一点。”“小姐姐问平路他是不是想吃鱼,他没有摇头,小姐姐就认定他想吃鱼,于是他赶到村东的水塘里去给平路摸鱼。她有点着急,央求似的对水里的鲫鱼说:‘鲫鱼鲫鱼快来吧,让我摸到一条吧……我不要多,一条,只要一条……’这是她不知不觉摸到深处去了脚下一滑,就不得底了。她觉得不好,刚要喊:‘平路,姐姐对不起你呀……’还没喊出来就已经沉入水中了。”结局很悲伤,血浓于水,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是什么都取代不了的,当我读到最后时,心瞬间被暖化了,小姐姐对平路的爱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她的最后一句话并不是“我完了”或“救命!”这样的话,而是到最后一刻,心里还挂念他弟弟。这也使有了一定的反思,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弟弟,但是身为姐姐的我有做到平路姐姐那样吗?体会完了血浓与水的亲情,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责任。
接下来我要向大家介绍的也是那本书的书名——《亲亲土豆》大家一听到这个名字一定会有许多遐想吧?但你们不知道,就是“土豆”这个东西,将本文和谐的串起来,引导了故事的发展。
故事讲述的是一对夫妻,普普通通的农民,一直对“土豆”这个东西很熟悉,这对夫妻很相爱,男的叫秦山,女的叫李爱杰,秦山特别爱抽烟,最后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秦山给妻子买了一件旗袍。但最后,秦山还是去世了,“李爱杰最后一个离开秦山的坟。他刚走了两步,忽然听见背后一阵簌簌的响动。原来坟顶上的一只又圆又胖的土豆从上面坠了下来,一直滚到李爱杰脚边,仿佛一个受宠惯了的小孩子在乞求母亲那挚爱的亲昵,李爱杰恋爱的看着那个土豆,轻轻真怪着:“还跟着我的脚呀?”最后这句话使我感动至深。她佛还认为自己的丈夫活着,我知道,其实在她心里,她的丈夫一定活着!爱仿佛是一道秀丽的绸缎,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光彩,它是生命变得丰盈多姿,变得坚强有力,爱也让死亡超越死亡本身,而成为生命的另一种延续。我想这大概就是它的含义!
成语地久天长:时间长,日子久。如:春秋·楚·李耳《老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又如: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清·洪昇《长生殿·定情》
成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如: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又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心灵会互相感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