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整理了读《争论的故事》有感、争论的故事读后感(396字)等400字、600字左右的精选读后感作文3篇,供您参阅。
争论的故事读后感_396字
《争论的故事》,初看这个文章题目,我就觉得很好奇。很想提几个问题,是谁和谁在争论呢?他们是为了我们而争论的呢?争论的结果怎样是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我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了这文章。
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有一对以打猎为生的兄弟,他们有一天出去打猎,刚好有一只大雁从他们的头顶飞过。哥哥说要把这只大雁射下来煮着吃,弟弟说要把大雁射下来烤着吃,双方就为这件事情争论不休。这时,刚好有一个老人经过,他们就请老人来评理,老人说把大雁煮一半烤一半,兄弟二人觉得这真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可是,这时大雁已经飞得无影无踪了。
我觉得真是太可惜了。如果他们不争论,互相谦让着点,事情也不会变成这样了。读了这个故事,我获益匪浅。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抓住时机,要先动手做起来,不能纸上谈兵。有句话说得好:“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为机会总是垂怜那些时刻准备着的人。
同学们,让我们好好把握机会,做点实事吧!
成语无影无踪:踪:踪迹。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如: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三折:“你那里挨挨桚桚,闪闪藏藏,无影无踪。”又如:那贾芸早说了几个“不用费事”,去的无影无踪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四回
成语两全其美:两全其美[liǎng quán qí měi],意指做事顾全双方,使两方面都获益。语或出元·陈天祥〈论卢世荣奸邪状〉。[源] 元·陈天祥〈论卢世荣奸邪状〉(据《元文类·卷一四》引)窃惟御史台受国家腹心之寄,为朝廷耳目之司,选置官僚,扶持国政,肃清风宪,镇遏奸邪。卑职等在内外百司之间,伺察非违,知无不纠,非於人有宿雠私怨,而怀报复之心也。……今卢世荣欲以一岁之期,将致十年之积,危万民之命,易一己之荣。广邀增羡之功,不恤颠连之患,期锱铢之悉取,帅上下以交征。视民如雠,为国歛怨。……宜将本人移置他处,量与一职,待其行事果异於前,治政实有成效,然後陞用,未以为迟。不使骤专非分之任,无令致有横侈之权,则朝廷无将来後悔之患,本人无阿合马丧家之祸。君父臣子之间,上下两全其美,非惟国家之幸,实亦本人之大幸也。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据《元曲选》引)司徒,我三五日间成其大事,则少这麽一个好夫人。司徒,你若肯与了我呵,堪可两全其美也。[典故]“两全”义为兼顾双方,使两方皆无损害,如“忠孝两全”、“公私两全”中的“两全”都是这个意思。“两全其美”一词语见於元人陈天祥〈论卢世荣奸邪状〉一文中。卢世荣亦元代人,元世祖时,大臣桑哥举荐他有“上可裕国,下不损民”的理财之术,故被任命为中书右丞,奉旨整治钞法。但他利用这个机会搜括民脂,在职四个多月间,不但未让国家财政有所起色,反而造成入不敷出。而在此之前,另有一皇帝宠臣阿合马,在执掌国家财政大权期间苛徵赋税,贪赃枉法,死後不但被追讨家产,世祖还命人开棺戮屍,君臣双方可说是两败俱伤。所以监察御史陈天祥在上书弹劾卢世荣时,便以此事为警惕,建请朝廷在未酿大祸前,先将卢降职查考,使“君父臣子之间,上下两全其美”,一方面国家不致再受其害,一方面也可免卢本人步上阿合马的後尘,希望如此能顾全君臣双方。後来“两全其美”即用来指做事顾全双方,使两方面都能蒙受其益。同时期有一戏曲《连环计》,此剧描述王允利用貂蝉让董卓与吕布反目的故事。其中一段描述在某一宴席上,王允故意让国色天香的貂蝉侍奉董卓,董卓为其容貌所吸引,於是对王允说:“司徒,我三五日间成其大事,则少这麽一个好夫人。司徒,你若肯与了我呵,堪可两全其美也。”这里的“两全其美”指的是英雄配美人,可使事业与爱情两相兼顾。
争论的故事读后感_417字
今天,我学了一篇课文,课文的名字叫《争论的故事》。这篇课文是这样写的:
从前,大山脚下有座小村庄。小村庄里住着以打猎为生的兄弟俩。一天早上,一群大雁从他们的头上飞过,兄弟俩很想射下一只大雁来充饥。哥哥说:“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煮着吃。”弟弟说:“再好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依我看,只有用火烤才好吃。”哥哥不以为然,大声争辩道:“你这话不对,大雁就该煮了吃。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弟弟很不服气……
就在兄弟俩争论不休的时候,刚好有个老人经过,兄弟俩就找他评理。老人觉得他俩说的都有一定道理,就建议说:“你们把大雁剖开来,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兄弟俩都很满意,谁也不再说什么。可是,当他们抬头看时,大雁早已飞得无影无踪了。
读了这篇课文,你们会怎么想呢?
我是这样想的:“兄弟俩应该抓住时机,先把大雁射下来,再来讨论怎么吃的问题。不管做什么事,关键是要先做起来。机会是不等人的。
成语不以为然: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如:宋·苏轼《再乞罢详定役法状》:“右臣先曾奏论前衙一役,只当招募,不当定差,执政不以为然。”又如:听他说洋人不是,口虽不言,心下却老大不以为然。——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争论的故事读后感_579字
今天,翻开语文书,我无意中发现里面有一篇课文,名字叫《争论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默读起来。读完这篇课文,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课文一开始讲述哥哥和弟弟争论不休,谁也不让谁,我很好奇:兄弟俩为什么事吵得不可开交呢?哦,原来他们看到一群大雁从头顶上缓缓地飞过。只听哥哥说:“我要是能把大雁射下来就用热水煮着吃。”可弟弟却不以为然地反驳道:“这么好的食物,一煮有什么味道?依我看,应该用明火烤着吃”。哥哥根本听不进弟弟的任何建议,便又对弟弟说:“你这话不对,大雁不该用火烤着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弟弟也不甘落后,说:“大雁就该烤着吃,皮香肉嫩,还可以撒上咸咸的盐、香喷喷的芝麻,多味美可口啊!”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他们找一位老爷爷评理。老爷爷建议他们把大雁剖开,煮一半,烤一半,不就两全其美了吗?兄弟俩都很满意,可他们抬头一看,大雁早已经飞得无影无踪了。故事虽然读完了,但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时机先做起来。比如,我经常躺在温暖的被窝里想:如果每次考试都考100分多好啊!我妈妈知道了我的心意,就对我说:“你只是在温暖的被窝里痴心妄想,而不是立即起床去勤奋读书,这就等于黄粱美梦一场。你只要认真学习,不想着其它事情,那肯定能梦想成真的。”我惭愧地低下了头。从此以后,我就不再想这些黄粱美梦,总能抓住关键的时机做好每一件事。
成语不可开交:开:打开,解开;交:相错,纠缠。形容没法解开或摆脱。如:清·姬文《市声》第二十四回:“两口子正在吵得不可开交。”又如:倘一加人为,一“办”,那就舆论沸腾,不可开交了。——鲁迅《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
成语迫不及待:迫不及待[pò bù jí dài],意指情况急迫,不能再等。语或出明·王夫之《读通监论·卷二四·唐德宗》。後亦用“迫不及待”形容心情急切,不愿等待。[源] 明·王夫之《读通监论·卷二四·唐德宗》德宗不许李惟岳之嗣位而乱起。延及数年,身几危,国几亡,天下鼎沸,是岂可谓德宗之宜听其嗣?使假我之爵位,据我之土地甲兵,以抗我哉?而不许之,则又兵连祸结而不解。论者至此,而议已穷,谓不先其本,而急图其末是已。顾处此迫不及待之势,许不许两言而判。徒追咎於既往,而无以应仓卒,是亦尘羹土饭之言耳。[典故]“迫不及待”是指情况相当紧急,不能再等待,可能出自明代文人王夫之的《读通监论》。《读通监论》是王夫之读了《资治通监》这本书所写的心得,其中第二十四卷里是抒发对唐德宗这段历史的感想。《资治通监》里记载,唐朝由於在各处边境设立节度使,让他们领兵镇边,导致各节度使独揽区域里的军政大权,雄霸一方,与中央对抗,至中叶以後渐成祸患。唐德宗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过世,他的儿子李惟岳想要继承父亲的职位。因德宗想削弱节度使的势力,便不答应。有大臣向他上谏说:“李惟岳现已掌握父亲的势力了,如果不正式任命他接任,必定会作乱。”德宗听了说:“这些叛贼原来根本没有本钱作乱,都是假我的名号,占我的土地,聚众为害。如果一直照着他们的意思,将来不是会更乱吗?李惟岳是一定会作乱的,任不任命都一样。”仍然坚持不允许。後来李惟岳果真集结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起兵叛乱。虽然不久後,这场乱事就被其他节度使平定,但之後又有不少节度使叛乱,使得国家好几年兵连祸结,动荡不安。王夫之认为一般人在看这段历史时,都认为德宗这种作法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源,但他却觉得并无不妥。允许李惟岳嗣位或不允许,只是两句不同的话而已,评论者只归咎德宗之不许,却没办法提应急的好法子,也只是饭後无稽之谈罢了。王夫之在书中用“迫不及待”形容当时藩镇势力已经相当庞大,不容等待从根本去解决的情形。後来“迫不及待”可能就是出自此处,用来形容情况急迫,不能再等。用於人则是形容心情急切,不愿等待。如:《孽海花·第二七回》:“战局日危,迟留一日,即多一日损失,中堂也迫不及待,已定明日请训後,即便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