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了包括小说的段落、长句子,共16句。作者有佛家妙语、葛水平等。
1、我认为,别的作家有了一个想法,一种观念,就能写出一本书来。我总是先得有一个形象。《礼拜二午睡时刻》我认为是我 最好的短篇小说,它是我在一个荒凉的镇子上看到一个身穿丧服、手打黑伞的女人领着一个也穿着丧服的小姑娘在火辣辣的骄阳下奔走之后写成的。《枯枝败叶》是 一个老头儿带着孙子去参加葬礼。《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成书原因是基于一个人在巴兰基利亚闹市码头等候渡船的形象。那人沉默不语,心急如焚。几年之 后,我在巴黎等一封来信,也许是一张汇票,也是那么焦急不安,跟我记忆中的那个人一模一样。
2、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此语虽人人皆知,但要真正领悟,又非易事。试看古今中外之人,或为名所或,或为利所动,或为官而奔波,或为爱情而苦恼,把名禄利憎视为人主要的最高追求,却不知人生最大的财富只是自身的健康。记得有篇小说写一个爱财如命的财迷,进了一座黄金山,山内皆是黄金珠宝,大喜着狂,但因贪得无厌,终於陷入黄金山而无法出来,於是黄金山中留下几根白骨,岂不悲哉?由此可见,健康是最宝贵的,也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如果一个人想通了这一点,那麽什麽名利之念,非分之欲,都可化为乌有。——佛家妙语
3、什么是一个个人?他的认同在什么地方?所有的小说都在给这些问题寻找一个答案。到底通过什么,一个自我给自己下定义呢?通过一个人物所做的事,通过他的行动?但是行动避开了它的主动者,几乎总是返回来与其对立。那么通过他的内心生活,他的思想,他的被隐藏的感情?但是一个人是否有能力自己理解自己?他的被隐藏的思想是否可以作为他的认同的钥匙?或者人是由他的看世界的眼光,他的想法,他的世界观所确定?
4、我先把一张稿纸装进打字机…… 是的,我用电动打字机。如果出了错,对打的字不太满意或者只是因为打错了字,不管是由于我自己的坏习惯、癖好还是由于过分审慎小心,我就把稿纸撤下来,换上一张新的。写一篇十二页的短篇小说,我有时要用五百张稿纸。这就是说,我有个怪脾气:我认为打字错误等于创作错误,这个毛病我改不 了。
5、关于日子的艰难,关于挣扎在生存底线和道德底线的人们的煎熬,关于贫困、屈辱以及绝望,关于人性的破产与溃灭等等,在胡学文的笔下都有令人无法回避的记述和反复咀嚼。但我想说的不是这个。因为我相信,不仅在捕捉和表现生活的残酷极端上还有很多人比胡学文走得更远,而且底层日子的真实艰辛也必定有小说艺术尚未表现或者无法表现之处。
6、没有人怀疑过土地给人的合理性,它有一双看不见的手,移挪着它之上的人。生出些小欲望怂恿人小跑,小跑的人具有青山绿水的格局。人不知敬畏和尊重,提高速度,以消极方式取得盛气凌人的效果,自以为掐算掌控得最好,其实,数数眼前虚幻的事物,就会明白人为什么不懂会心一笑。欲望让人手忙脚乱了,还不知土地的元气都顺着欲望的茬口跑了。——葛水平
7、文学自有它端庄的理趣,阅读后的思考永远属于阅读者的不同理解。作家永远不是自己的主人,从构思开始就是为了跟从,跟从故事中的人和事,跟从人物命运,无论作品中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存在,叙事是一样的,让他存在,让他决定,又让他无法决定。小说毕竟是艺术而不是哲学,从文学的角度看,艺术才是最重要的。小说的存在价值是故事性,一部作品能叫读者思量和拷问是作者的幸福。
8、传统小说往往以一种全知全能的视角进行叙述。作者在人物外部冷静地观察、描写、评判,其叙事结构借助于线性一的物理时间,给生活和事件完整的秩序。这种线性时间有一种理想化的结构和理想化的均匀节奏(对这种理想的状态人们却习以为常)。这种线性结构,通过将作为一连串的事件(即故事)转变成小说的情节面变成一种书写下来的语言结构,进入了大众日常意识,并且得到了认同。
9、所有的小说都必须想象力来支撑,小说的核心价值也就是想象力。许多人写不好小说,就是缺乏想象力。写作是非常世故的,也是非常残酷的。如果你的作品优秀了,各种原因都可能成为理由,也许因为你的生活经历丰富,也许与你的阅读量真的有关系,也许干脆你就是个天才。只要你的作品优秀,各种理由都可以称之为理由。相反,没有好作品,一切都是空洞的。
10、复调小说利用奇特化情节,就是要将叙事的均匀节奏打乱,将叙事的速度“耽搁”下来,“定格”在两点上(边沿、广场)。这种耽搁表明,如果目的不明或虚假,急于前行有何意义?“广场”是大众生活的地带。在那里有众多“失去了而不寻找、忘却了而不追忆”的人。他们在“广场”上演出种种闹剧(其实,这是“逛欢节”文化的一种变体)。而复调小说所描写的“广场”上的事件,往往造成一种“狂欢化”的效果。在这里,“奇特化情节”打破了人们惯于认同的日常生活结构,诸多笑的因素也消解了日常生活中权力的威严。
11、200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的其他小说尚未译成中文,但出版于1983年,并改编成电影的著名长篇小说《钢琴教师》早就如雷贯耳。据翻译者说,小说几年前就翻译成了中文,但一直没有出版。如果不是作者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估计还难以跟中国读者见面。我觉得当时出版社不出这本书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部小说比较难读,属于典型的现代欧洲式的小说,叙事走向不是按照传统的故事情节,而是按照作者的心理联想思路发展,也可以说就是“意识流小说”或者“内心独白小说”,叙事繁复冗长,与中国小说的短句子相比,这种小说简直可以说是罗嗦,不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之中,主观性或者说观念性非常强,整部小说(特别是第二部分)充满了作者“思维的强权”,这种强权让读者几乎喘不过气来。但是,阅读障碍并不构成评价一本书的全部理由,关键在于这种障碍是否能够将你的思维,从“世俗生活强迫症”中引出来。
12、无论幸与不幸,中国文学的命运其实就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达国家命运的写照。世界格局的沧桑巨变,不允许你不参与,不容许你置身事外。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又被告知:“历史终结”了,现代性整体性破碎了,寻求某种历史规律因此纯属虚妄狂妄不自量力之举。于是长篇小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狼奔豕突,向着碎片,向着被再次“本质化”的偶然性和被“神圣化”的个人经验扑过去。
13、近代历史哲学这种把握世界绝对理念的一揽子雄心,对长篇小说的创作理念发生了致命的影响。尽管优秀的作家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也会因为对事物的偶然性、非理性因素感到迷惑,因此有逸出历史轨道的艺术冲动,但总体说来,19——20世纪的长篇小说家基本是相信历史进而去寻求历史规律的一群大师,文学的历史化或者历史的文学化是他们自觉的使命,并且为此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这么说当然有些粗暴,希望我没有因此唐突大师。
14、在检视它的发展与走向、现状和问题的时候,人们强烈意识到:当下成果丰硕的乡村文学,原来只是在城里热闹着,农村的文学市场却几近成了一片沙漠,有报纸打出这样的题目:文学与农村要“破冰”!我们的作家怎样应对和改变这种局面,已成为当前文学界面临的时代使命。同时,鲁迅、沈从文、周立波、柳青——特别是赵树理的小说创作以及文学思想,又一次成为人们重温和解读的对象。
15、由于特殊的原因,我们对二十世纪俄语文学的视野曾是那样的狭窄,如今一下子开阔起来了;从前只知道高尔基、马雅科夫斯基、叶赛宁等作家,外加四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今天人们谈论起了曼德尔施塔姆、吉皮乌斯、阿赫玛托娃、安德?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94160.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校勘鹄住⒚祝坎级涌品颍ㄐ∷导遥⑿唬坎级涌品颍ㄕ苎Ъ遥酥帘鸲我蚝吐逶捣蛘庑鞍滓贝庇判阒斗肿拥拇砣宋铩?/p>
16、中国有句老话叫“狗眼看人低”,这意思是说某类无耻小人像狗一样趋炎附势、翻云覆雨。跟这句话形成互文的是契诃夫的《变色龙》,小说写了一个“人眼看狗高”的故事,警官奥楚蔑洛夫巡查到一条来历不明的小狗时前倨后恭:开始时骂作“脏东西”、“垃圾”,一旦知晓它有可能是将军豢养后,立即改口颂扬为“漂亮”、“高贵”。由此可知,狗在中国的命运实在是比窦娥还要冤:明明赤胆忠心死而后已的品格,却背负恶名蒙冤千载;明明是人的猥琐、下流,却都一股脑推到狗的身上——与狗相关的词汇通常都不是什么好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