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了读《最大的麦穗》有感(924字)、神秘巨星观后感(934字)、《今日说法》观后感(867字)、《在人间》读后感(878字)、唐诗宋词鉴赏读后感(924字)、回忆我的母亲读后感(885字)、读《三十六计》有感(878字)、今天怎样管学生读后感(896字)等900字左右的初中一年级读后感精选作文8篇,供您参阅。
读《最大的麦穗》有感_900字
读《最大的麦穗》有感人们常说,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说的与《最大的麦穗》中苏格拉底告诉弟子的一样。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麦地里最大的一个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总认为机会还很多,不许过早定夺。结果,到了麦地尽头时,他们每个人都两手空空。文章最后一句话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读着读着,我联想到我的表哥。我表哥读完大学,考取了本科生。他那时二十多岁,正是志高气昂的时候,他准备以他寒窗苦读十多年学来的东西在社会上打拼出一片新天地。他积极地找工作、面试、他认为他是一个工程师,这门技巧可是很多人没有的,建筑公司抢着要呢!他总嫌人家待遇差,一连找了两年工作,面试了几十家公司,姨妈经常劝他说,找一份好一点的工作就算了,从低层开始,后来表哥终于开窍接受意见了,四年后的今天,他的年薪已是六位之数。做人和拾麦穗一样,机会便是其中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麦穗,就象做作业,做作业是见识试题的机会,看课外书是获得知识的机会,做家务是锻炼独立能力的机会……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要懂得把握住眼前的机会,人生路的确很长,但是这是一条只进不退的路,路上的机会每个人均等,懂得珍惜机会的人才能大展鸿图。相反,那些不懂得把握时机的人只能在他没有珍惜的机会面前抱怨自己不幸运,没有机会。星期三上午老师带我们上了《最大的麦穗》这一课,令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主要写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粒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我边看边在心里嘲笑他们,可反过来一想,他们犯的错误我不也犯过吗?我上五年级时,由于这是很重要的学习转折阶段,很多比赛都出现,我总认为机会很多,一个也没参加。英语风采大赛正当报名时期,我心想:以后还有很多机会,下一次再参加吧!结果两个星期过后,参加的同学各个凭自己的努力拿了奖状,名字也光荣的写进了喜报里,我的心痒呀!可这又能怪谁?还不得怪我没有把握住机会。学了这一篇课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更需要抓住眼前所出现的机遇,实实在在的完成好当前的任务。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由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实地的,就会错失良机,到头来两手空空。
成语好高骛远:好高骛远[hào gāo wù yuǎn],意指骛,追求,从事。“好高骛远”指一味地向往高远的目标而不切实际。语本《宋史·卷四二七·道学列传一·程颢》。[源]《宋史·卷四二七·道学列传一·程颢》颢资性过人,充养有道,和粹之气,盎於面背,门人交友从之数十年,亦未尝见其忿厉之容。……教人自致知至於知止,诚意至於平天下,洒扫应对至於穷理尽性,循循有序。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典故]宋朝理学家程颢,字伯淳,号明道先生,和弟弟程颐合称“二程”,开理学中之洛派。他教导人们追求知识学问要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一方面心中却也忧虑学者嫌弃低微浅显的知识,而致力於追求高远的目标,终究落得没有成就。後来“好高骛远”这句成语就从“厌卑近而骛高远”演变而出,用来指一味地向往高远的目标而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完整的语形见於清人吕留良〈与钱孝直书〉,吕留良以“好高骛远,事事求出人头地”,直指钱孝直的缺点。
成语不切实际:指不符合实际。如:丁寅生《孔子演义》第98回:“若是徒有虚名,不切实际,那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了!”又如: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也不能把时间定得太短。——邓小平《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
神秘巨星观后感_900字
李子一
火车窗外的一群大雁从天空掠过,阳光照耀在金黄的麦浪上,在微风的吹拂下舞动着身躯,好不惬意!火车内,一群活泼开朗的女孩儿正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唯独坐在车窗边的一个女孩与她们不同,她边弹着吉他边唱歌,她已经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
这个女孩名叫尹希娅,是《神秘巨星》这部电影的女主角。尹希娅是一个敢于追逐梦想的女孩,但在她的家庭里,实现梦想对她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在印度的社会里,女性是被歧视的。她的父亲经常暴怒无常,当我看到尹希娅的母亲因为做饭没放盐而被她父亲暴打时,我的内心像是被揪了一样疼。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下,尹希娅的母亲还是尽最大的努力去给她自由和快乐。为了帮女儿实现梦想,尹希娅母亲背着她父亲卖掉了唯一的金项链给尹希娅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尹希娅偷偷地把唱歌的视频传到“优兔网”上,获得了“神秘巨星”的称号。
虽然音乐上取得了成功,但生活中的尹希娅并不快乐。获奖之后,因为怕他父亲知道这件事而不敢去领奖。更可恶的是她父亲还让她嫁给一个并不认识的陌生人,举家迁居到沙特阿拉伯。半路上转机时,父亲发现行李里多了一把吉他,就毫不犹豫的把它摔到垃圾桶里。但这一次她母亲并没有向父亲屈服,而是拾起吉他带着尹希娅奔向了颁奖晚会,尹希娅获得了“最佳女歌手”的荣誉,她站在颁奖台上说真正的神秘巨星就是背后一直默默支持她的妈妈。
是呀,尹希娅的母亲才是真正的神秘巨星,在印度那样一个男女极不平等的环境下,是什么勇气使尹希娅的母亲一次次与她残暴丈夫针锋相对?是什么勇气使她不惧怕肉体上的折磨?是什么勇气使她为了实现自己女儿的梦想而不顾一切?——是母爱的力量,是母亲为了孩子的奋不顾身。
看了剧中的母亲再想想自己的母亲,我不禁泪目。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和爸爸在广场边玩耍,我看到马路对面的滑梯想过去玩,当我过马路不到一半的时候,一辆疾驰而来的摩托车撞倒了我。霎时间,我什么也记不得了,脑海里一片空白,吓呆了。过了一会,我就痛醒了,想睁开眼睛,但怎么也睁不开,朦胧中,我听到了妈妈的哭泣声,她双手紧紧的抱住我一直到医院。后来,听爸爸说,那一晚她守在我病床边,整整一个夜未眠。
母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在这里让我们一起感恩所有默默守护着孩子的“神秘巨星”吧。
成语针锋相对:针锋相对[zhēn fēng xiāng duì],意指“针锋相对”,典源作“针锋相投”,原指双方言语投合,如针与锋同为尖锐而相对应。语本《景德传灯录·卷二五·天台山德韶国师》。後来转换成“针锋相对”,比喻相互对立,不相上下。[源]《景德传灯录·卷二五·天台山德韶国师》又僧问:“承教有言,眼不见色尘,意不知诸法。如何是眼不见色尘?”师云:“却是耳见。”学云:“如何是意不知诸法?”师云:“眼知。”学云:“恁麽即见闻路绝,声色喧然。”师云:“谁向你道?”又云:“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相,事无不通,理无不备,良由一切言语,一切三昧,横竖深浅,隐显去来,是诸佛实相门。只据如今一时验取。珍重!”[典故]“针锋相对”现在多用於指互相对立抗衡的状况,与典源“针锋相投”意义相反。《景德传灯录·卷二五·天台山德韶国师》记载,德韶国师在开释弟子时说道:“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相,事无不通,理无不备。”意思是说:问话与回答同样犀利尖锐,但彼此间又能相互投合,没有丝毫的歧异、不一致,其中备载一切事理,投射於任何事物均无不通。至於将?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62458.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巴丁备淖鳌岸浴保?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7217.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清代文康的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九回》:“这十三妹本是个玲珑剔透的人,他那聪明正合张金凤针锋相对。”则与原有的相投义相反,表示相互对立,不相上下。
成语不顾一切:什么都不顾。如:叶圣陶《孤独》:“既然见到一点儿光,便不得不不顾一切地逃开。”又如:我闭上眼睛,不顾一切的向着他手里的刀迎上去。——巴金《长生塔·塔的秘密》
《今日说法》观后感_900字
今天,像往常一样,我和爸爸妈妈坐在电视机旁,准时收看《今日说法》节目。今天报道的节目,是一位老人的感人故事,他令我非常震撼。一位捡破烂的老人无意间捡破烂时捡到了一张报纸。他不经意的去看了看,看到了上面报道的一位快要失学的儿童,于是他立即果断的拿出五十元钱捐助了那位儿童。也许在你们眼里,50元还算不了你们家金钱数目里的一点小指甲盖。但是对于捡破烂的刘舒兰爷爷来讲,50元已经很不容易了。记者去采访时,刘爷爷在整理他卖破烂的一个月积攒的钱,才76元。没有纸币,全是硬币。有人会问:刘爷爷一个月的生活费够么?答案当然是不够。所以每年还有政府部门的1800元的补贴。听上去挺多。不过,这些钱在刘爷爷手里没过多久就没了。是不是刘爷爷乱花乱买了呢?除了刘爷爷的生活费(刘爷爷一天三顿都吃面条,从来不吃肉,面条里的菜叶还是捡来的)以外,其它的全被捐了出去!100的,200的,500的,1000的都有!村里人很是不明白刘爷爷的这种做法。记者在采访刘爷爷时,刘爷爷给出的答复是:我知道当穷人的滋味,我也知道失学的滋味。我就是不想让他们失学。这句话深深的感动了我。此时,我已热泪盈眶。
刘爷爷的家非常简陋。家里只有三个电器。就是两个灯泡,还有个电风扇,是记者送的,那也许是刘爷爷家最贵的物品了。刘爷爷因为捐助了很多快要失学的儿童,所以,刘爷爷家有许许多多的感谢信,这些也就是刘爷爷最珍贵的东西了,他闲着的时候就一遍又一遍地抚摸和读这些信。2004年,刘爷爷家着过一次火,当人们把他救出来时,他不顾生命的危险再次冲进大火里,他出来时,人们看见他抱着一摞感谢信。而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一只耳朵,刘爷爷的右耳朵烧伤了。我的泪腺突然变得异常发达,豆粒般大小的眼泪争先恐后叽里咕噜的往下滚。不光是我,我们一家三口都哭得稀里哗啦的。
刘爷爷——一个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一个还需要别人捐助的人竟捐助了那么多失学儿童!当采访将要接近尾声时,记者统计了一下,这位老人一共捐了两万元左右。尽管刘爷爷很穷,但我觉得他也很“富有”——他的道德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成语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如:清·张春帆《宦海》第十四回:“一个个争先恐后的直抢上来。”又如:在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各班同学争先恐后,奋力争先。
成语稀里哗啦:象声词,形容雨、东西倒塌等发出的声音。形容被彻底破坏或零零散散。如: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3回:“三更时候,又赶上大风大雨,只听得稀里哗啦,那黄河水就像山一样的倒下去了。”又如:大雨稀里哗啦地泼下来。
《在人间》读后感_900字
《在人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小说三部曲中的一部,是世界文萃瑰宝,小说展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风貌,反映了人民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当我重重地把最后一页书合上时,主人公阿廖沙那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的怜惜、打抱不平的精神总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高尔基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高尔基的命运非常坎坷。童年的高尔基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工、面包工、佣人等各种低下的工作。十六岁时,他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在与命运的斗争中他深入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最底层,与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但他还不忘学习,抓紧一切空余时间学习、读书,从而不断积累了他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
这本书中有几句话深深地震撼着我,希望你也如此:“晚上大家都把蜡烛拿到寝室去了,我没有钱买蜡烛,就自己动手制作灯。我把蜡盘上的蜡油都搜集起来,装在一只沙丁鱼罐里,加上一点长明灯的油,再用棉线做成灯芯,这样就完成了。有了灯,我就可以沉浸在读书的喜悦之中了。”“书就好比一座美丽的园子,里面什么都有……”“我只是觉得这种生活,让我有了寄托,有了奔头。”这些真实、纯朴的语句,令我感受到高尔基是那么酷爱学习,从书中让他明白了许多真理,他一直渴望上学。但事实总与他作对。
我似乎对这本书着了迷,一连读了两、三遍。这时我想起了我们。
我们的家庭条件是不错的,父母不仅能让我吃饱穿暖,还能满足学习国画、古筝的额外要求。另外,高尔基的父亲早年去世,相比之下,他从小就少了一份父爱。他,一个才十一、二岁的大男孩,就被生活所迫外出打工,被人欺负,令人怜惜,但更多的是被他那坚强的性格和对知识的热爱而感动。我好好地反醒了自己,无时无刻心中都在对自己说:“如果想让自己有个美好的明天,必须像高尔基那样付出行动,有坚定的信念,永不气馁。我坚信展现在眼前的将会是我所期盼的的灿烂的明天!”
我们要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成语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来生活。如:《礼记·礼器》:“食力无数。”陈浩集说:“食力,自食其力之人。”又如:居贫,自食其力,隐田里间,以教授为业,非义不为,人敬惮之。——明·李昌祺《剪灯余话·泰山御史传》
成语打抱不平:遇见不公平的事,挺身而出,帮助受欺负的一方。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气的我只有替平儿打抱不平。”又如:扶正义,打抱不平,正是我们革命党我的本色。——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
唐诗宋词鉴赏读后感_900字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比如唐诗、宋词、元曲、清明小说……而唐诗、宋词,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高峰。《唐宋词赏析》浓缩了唐诗宋词的精华,让我们从中了解了许多名诗名词。
其中,我映象最深的便是《爵江月和》这首词的赏析。这首词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英雄文天祥所写。整首诗是这样的:“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虫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飘零,重来淮水,正是应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向江山回首。一线高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这首词的赏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的告诉读者这首异乎寻常的词是文天祥在五坡岭被叛徒所害而被俘与同时被压北行的同乡好友邓光荐临别时写下并送给邓光荐的。这首词对国族的不幸,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是我们对文天祥的壮举表示热忱的赞慕。这首词用了苏东坡赤壁怀古的词韵。这不是一般的唱和之作,而是赤心报国的强者之歌。既有巨大的政治鼓动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便是李颀的《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这首诗的赏析点明了此诗是作者对当代帝王的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并具体的展现了当时边疆景象的肃穆和凄凉,告诉人们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帝王的霸道。此诗全篇一句紧一句,句句蓄意,步步逼紧,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显出此诗巨大的讽谕力。并巧妙的运用了音节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意义。
这本是其实还有许多像此类值得大家去品读去欣赏的诗词。它们不仅在文字上有着特殊的含义,就连它们的标点符号上都有着非凡的魅力。它们不仅传达着是人在不同年代对生活产生的不同感想,也是我们对进一步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是文学上不可缺的部分。本书清楚的讲述了大约六百多首唐诗宋词,并进行了详细的赏析,是我们学习语文必读的一本好书。
历史,是一座用之不竭的宝山,只要你去发掘它,就会收获无限的知识。
成语通俗易懂: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懂得。如:邓小平《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这十六个字,通俗易懂。”又如:我们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写报告。
成语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如:宋·罗泌《路史·前纪》卷四:“昔者汉之武帝,好大而喜功。”《新唐书·太宗纪赞》:“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屠,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又如:你在人前夸大嘴,说我怎样的好大喜功。——郭沫若《屈原》第二幕
回忆我的母亲读后感_900字
读了《回忆我的母亲》,我再一次深切地感到,这种爱就是母爱,这个人就是母亲!
在这篇朴素优美的文章里,朱德同志怀着崇敬的心情,讲述了母亲感人至深的事迹,唱出一首发自肺腑的对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深情颂歌:
作者小时家境贫困,正是靠母亲的勤劳简朴、聪明能干,才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母亲是坚韧顽强的。在连年大旱的日子里,农民饥饿破产,作者一家大年除夕被迫分散,然而,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又是那样的深明大义,她“节衣缩食”,供儿子上学,是为了“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以反抗黑社会“。后来,作者“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朱德同志作为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一位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不朽功勋的革命家,他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母亲的支持、母亲的鼓励又怎能分开呢?
我掩卷深思,眼前不由得地出现一幅动人的画面:在千佛山的四面亭旁,有一株被称为“抱子树”的古槐。老槐树的根从地里冒出来,又向四面八方伸去,就像巨大的龙爪一样。从老槐树的根上,又长出一棵小槐树,树干挺拔,枝叶茂密。那老槐树弯曲的以成了半片的树干,正好压在小槐树的上方,为它遮风避雨。
年深日久的风吹雨打,把老槐树的树干挖了个洞,小槐树穿洞而出,好象一个天真可爱的儿童从妈妈的怀里露出个小脑袋。好一片母子情深!
真是人固有之,树亦宜然。母爱存在于万事万物,母爱比天空还要宽广。
落伍者要想不被淘汰,必须付出数倍于他人的汗水;同样,我们的国家还比较落后,要实现“四化”,必须加倍努力学习各种有益的知识。
是的,祖国母亲!我们十三亿中华儿女共同的妈妈。我们每时每刻生活在她的怀抱里,享受着她的爱。在她的甘甜的乳汁哺育下,我们茁壮成长;在她的灿烂文化和优美传统的熏陶下,我们奋发向上;在她的正确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坚定不移,勇往直前。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真挚的、博大的。“我们应该感谢母亲,报答母亲的思情”。在我们体会到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时,一定回产生这样的感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成语每时每刻:每分钟,每一时刻。如:毛泽东《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给蒋介石的两个电报》:“现在日本侵略者尚未实行投降,而且每时每刻都在杀中国人。”又如:我每时每刻都在想你。
成语四面八方: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如: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忽遇四面八方怎么生?”又如:你们瞧见了,然后连皮带骨,一概都化成一股灰,再化一股烟,一阵大风,吹的四面八方,都登时散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读《三十六计》有感_900字
在假期里我读了《三十六计》这本书。书中凝聚了中国古代的重要军事思想和丰富战争经验,是一部兵法和智谋的奇书。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聚合了无数人的心血,古人通过分析和总结,写出了这一本书。《三十六计》这本书不仅可以用在战场上,更可以用在商场和官场上,成为人们成功的一把钥匙。
全书共分六套谋略,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每套计谋又分为六个计策,共三十六计。其中,感想最深刻的一计是“李代桃僵”。
很多人都害怕失败,所以就拼命求胜,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的失败之处。但事实证明,失败是允许出现的,并且也是应该出现的,不过只要最终的结果是好的,那么,有一点点瑕疵也是毫无影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李代桃僵”的道理。
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常与齐威王及王子们举行赛马活动,并且每次赌注都很高。但不幸的是,每次比赛,田忌总是输的多,赢的少。有一天,军事家孙膑陪同他一起赛马,孙膑说:这场比赛,你的马与王子们的马各按速度分成上、中、下等马,你的马虽然在总体上劣于王子的马,但是各等马的足力其实相差并不多,只要采取一定策略,仍然可以赢得比赛。
等到这一场比赛开始时,孙膑就如是建议田忌:首先,用自己的下等马对王子的上等马;然后,用自己的上等马对其中等马;最后,用自己的中等马对其下等马。田忌听从了这一建议。结果,第一场,田忌以下等马对上等马,最后惨败;第二场,田忌的上等马对王子的中等马,获胜;第三场,田忌的中等马对王子的下等马,同样获胜。这样,田忌两胜一负,最终获胜。
在这次赛马事件中,“李代桃僵”可谓被孙膑运用得恰如其分,牺牲下等马对王子上等马的比赛,目的是获得上等马及中等马对王子中等马及下等马的胜利,从而获得比赛的总胜利。也就是说,以部分牺牲为代价,取得总体上的大胜利。
我还发现:这本书上讲到的很多经验,都被外国的大老板用于公司管理上。据说现在美国、日本都有很多人正在学习它。我听了真为我们中华民族骄傲,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一定要认真阅读,并能运用,争取将来做一个有计谋的人。
成语恰如其分:恰:正好。指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如: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一○八回:“赏分轻重,俱是阎仲端酌度,多寡恰如其分,无不欢喜。”又如:老师举的这个例子恰如其分,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这种方法。
成语李代桃僵:李代桃僵[lǐ dài táo jiāng],意指李树代替桃树受虫咬而枯死。语本乐府古辞〈鸡鸣〉。後用“李代桃僵”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源]乐府古辞〈鸡鸣〉(据《乐府诗集·卷二八·相和歌辞三》引)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荡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刑法非有贷,柔协正乱名。黄金为君门,璧玉为轩(阑)堂。上有双樽酒,作使邯郸倡。刘王碧青甓,後出郭门王。舍後有方池,池中双鸳鸯。鸳鸯七十二,罗列自成行。鸣声何啾啾,闻我殿东厢。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五日一时来,观者满路傍。黄金络马头,熲熲何煌煌。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殭。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典故]“李代桃僵”原意是李树代替桃树受虫咬而枯死,出自乐府古辞〈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殭。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大意是:桃树生在露井边,而李树则生在桃树旁边。有虫来咬桃树根,结果李树代替桃树受虫咬而枯死。树木都能以自身代替同伴枯死,患难与共,为什麽同胞兄弟却不能像桃树李树一样,顾念手足之情?这首乐府诗的作者借由李树代桃树死的这件事,用来讽刺兄弟间不能互助互爱。後来“李代桃僵”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今天怎样管学生读后感_900字
在新的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导下,探索建立民主、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调控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改善教学环境,促进师生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的,以师生的互动交往为方式,最终达到在教学中的共同发展。在这本书里,收录的学生管理策略,覆盖师生关系的方方面面,有近百条之多;所体现的原则,则只有一个:专业。我读过之后受益匪浅,不仅给我以深深的启迪,更多的是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教师在面对学生时,心中有一个清晰,明确且坚定的专业态度,那么,他在处理具体的问题时就不会迷失方向。当然,仅有态度是不够的,他还需要技巧和方法。而这本书就是为了在操作层面给我们提供以一些帮助,通过阅读此书就可以找到一些适合自己的用得上的方法。
教师所从事的,是塑造人的工作,每个人作为单独的个体,是千差万别的,处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人,又是千变万化的。如何去应对这些令人应接不暇的变化与差别?我以为:要从"心"入手,要走进学生的心中,放下老师的架子,成为他们的朋友。
怎样把握教育孩子的尺度的确是个难题。有人说:现在的老师越来越难做,因为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复杂。我想说:当老师不难,难的是当一名有特色有个性的好老师。是的,教师工作就是一门艺术,一门很难完全参透的艺术,它需要你用心的去揣摩,勇敢的去实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我的体会是: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学生通过实践→思考→创造→发现→学习等步骤,在老师的鼓励和师生共同探讨、实践下掌握动作技能。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服务者,在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一旁起着鼓励、促进作用。如此合作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言行在不知不觉中也影响了学生的行为。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应该自由快乐的成长,即使是错误言行也是成长中的错误,教师不应该专治、挟制他们,而应该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成语千差万别:形容各类多,差别大。如: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文遂导师》:“僧问:‘如何是无异底事?’师曰:‘千差万别。’”又如:有什么大画家能区别这千差万别的绿和红么?——于敏《西湖即景》
成语事半功倍:事半功倍[shì bàn gōng bèi],意指事情只用古人一半的心力,而功效加倍。形容费力少而收效大。语本《孟子·公孙丑上》。後用“事半功倍”比喻工作效率高。[源]《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於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时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邮而传命。』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典故]战国齐人公孙丑是孟子弟子,他曾经问孟子:“如果夫子掌握齐国大权,可以建立和管仲、晏婴那样的功业吗?”孟子不愿意被拿来和管仲相比,认为帮助齐国统一天下是件很容易的事。比起之前的夏、商、周三代,现今的齐国不但国土广大,而且人民众多,加上以王道来治理天下的圣明君主很久没有出现,以致人民长久处在暴政之中,他们心中渴望施行仁政的程度和“肚子饿的人只求吃饱,口渴的人只求解渴”一样。所以齐国若在此时施行仁政,将正应验孔子说的:“德行流传的速度,比驿马传达命令还快。”而人民心里喜悦的程度,会就像脱离两脚被绑住倒挂的困境一样。这和古时候的人相比,只要花费一半的心力,就能达到加倍的功效。後来“事半功倍”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工作效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