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了读《生活》有感、《拿破仑时代法国人的生活》读后感(783字)、生活在别处读后感(784字)、《围城》有感(785字)、点点生活中的灵感(785字)、读《单翼天使不孤单》后感(785字)、读《光荣的荆棘路》有感(785字)等800字左右的读后感6篇,供您参阅。
《拿破仑时代法国人的生活》读后感_783字
文/蔡沅沣
在阅览法国历史的时候,我产生了一个问题。与我们中国不同的是,法国的大革命是从国家的政治中心——首都巴黎爆发的,而不是从我国多发农民起义的边远地区萌芽的。在这本书中,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在本书的第一章“静止的法兰西”中我了解了法国农民的生活,在封建土地税法废除之后,农民和雇工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而法国的政治形态也不同于真正的中央集权制,各省各自为政,在书中提到“省长们报给皇帝的统计都是他想看到的“,自省级以下除大城市外,行省几乎是一片真空,我十分惊讶与法国的内政,官员不称职,甚至不识字,那中央政府的命令怎样做到上行下效呢?纵览全书,我发现除了城市内的商人和大资产阶级以及乡村的土地拥有者在拿破仑执政时期受益匪浅之外,小资产者,手工业者和农民的生活状态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甚至有点不堪。而拿破仑作为自豪的《民法典》似乎对于社会底层人民也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基层执法者——治安法官在拿破仑执政的前后十年间几乎没有大的变更,他们也许根本不能掌握新兴的法条,《民法典》也许并没有落到实处,法官又怎能秉公断案呢?
反之在巴黎的街头和法兰西的宫廷,一切都改变了。有钱人的生活越来越奢靡,文学与艺术也在发展,工人也越来越多,落魄的贵族在回顾自己往日被赶下神座前的辉煌,新兴的资产者则昂首挺胸地划地建厂,大肆敛财,一批批军队开赴前线,城市肮脏的角落里犯罪也屡屡发生,在巴黎这座一万两千平方米米的城市里200万法国人浓缩了我对拿破仑时代全部的记忆,而占多数的外省人则被抹去了,巴黎也许才是法国的大脑,而其余省份不过是四肢罢了。
思考了这些问题,我似乎对大革命有了一些不同的见解。或许拿破仑大帝是一个维系利益与稳定的人,而自工业革命以来发展壮大的资产阶级才是推动拿破仑时代人民生活发展,和大革命产生的幕后推手,也难怪法国封建势力的堡垒会被从最中心攻破了。
成语上行下效:上行下效[shàng xíng xià xiào],意指在上位的人怎麽做,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语本汉·班固《白虎通·卷八·三教》。[源]汉·班固《白虎通·卷八·三教》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而成。故《孝经》曰:“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论语》曰:“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尚书》曰:“以教祗德。”《诗》云:“尔之教矣,欲民斯效。”《春秋元命苞》(据《太平御览·卷三六〇·人事部一·叙人》引)天人同度,正法相授。天垂文象,人行其事谓之教。教之为言效也,上为下效,道之始也。[典故]经学是汉代主要的学术思想,却一直存在着今文经和古文经之间的论争。在东汉章帝时,曾召集当时许多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观论辨异同。会後,班固把讨论成果集结成《白虎通》一书。〈三教篇〉指出“夏人之王教以忠”、“殷人之王教以敬”、“周人之王教以文”。并强调“教”,即是让在下位者有所仿效,也就是在上位者怎麽做,在下位者就跟着怎麽做。所以《孝经》、《论语》等经书都指出“教”对於化育人民的重要。《诗经》则更明确的说到,在上位者之所以教导在下位者,目的就是要人民跟着效法。後来“上行下效”这句成语就由此演变而出,用来指在上位的人怎麽做,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在汉代刘向所编纂的《说苑》一书里,〈君道〉篇刚好载录一则故事可以参考。春秋齐景公,有一次设宴招待文武百官,散席之後,大家就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出一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靶,群臣们都仍然高声喝采,称赞齐景公箭法如神。但是齐景公一点也不快乐,并且感到纳闷,於是就询问弦章,为什麽群臣们会是这样的反应。弦章说:“这是因为那些群臣们不敢批评君王的过错,而古人曾说,国君喜欢吃什麽、穿什麽,臣下也就跟着喜欢吃什麽、穿什麽;所以如果国君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们也就只会向国君奉承,而不会向国君进谏了。”这则故事中蕴含了“上行下效”的意思,正说明了在上位者言行举止的重要。
成语各自为政:各自为政[gè zì wéi zhèng],意指各依自己的主张行事,不顾全整体。语本《左传·宣公二年》。[源]《左传·宣公二年》二年,春,郑公子归生受命于楚伐宋,宋华元、乐吕御之。二月壬子,战于大棘,宋师败绩,囚华元,获乐吕及甲车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馘百人。狂狡辂郑人,郑人入于井,倒戟而出之,获狂狡。君子曰:“失礼违命,宜其为禽也。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易之,戮也。”将战,华元杀羊食士,其御羊斟不与。及战,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与入郑师,故败。君子谓:“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败国殄民,於是刑孰大焉!《诗》所谓『人之无良』者,其羊斟之谓乎!残民以逞。”《诗经·小雅·节南山》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典故]春秋鲁宣公二年的春天,楚任命郑公子归生攻打宋国。两军交战前,宋国主帅华元宰羊犒赏军士,但却漏掉帮他驾车的车夫羊斟,使得羊斟怀恨在心。等到开战,羊斟就对华元说:“前天宰羊犒赏军士,分给谁是你作主;今天车子是我来驾驶,要往那里去由我作主。”於是故意使华元被俘,导致宋国战败。後来“各自为政”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表示各依自己的主张行事,不顾全整体。
生活在别处读后感_784字
为什么生命不能有多种可能?让我有充分的选择,并一一实践他们从而挑出比较好的?昆德拉让想象变为现实。人在小说里可以有不同的生活,做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他创造不同的世界,体会他们,分析他们,感悟。他的思想在跳跃不定,像是交响乐有不同的主题,按照一定的节奏或调子在不同章节之间行走。这有时让我迷路。
《生活在别处》是人寻找伟大的自己的历程。主人公在逃离。从现实中。因为现实的自己是母亲的、父亲的,不是自己的自己。于是挣脱,挣脱别人期望的围城,寻找内心期望的自我。但自己期望的自己需要舞台,需要别人眼光的赞美,期望认同。别人毕竟是别人。不一样的。别人就像一面哈哈镜,在这个镜子里他找不到自己真实的影象。但是“他的视野无法穿越镜墙,他总是处在镜子的包围当中。”
也许生活当中有的人期望在空间上逃离以达到心灵逃离的目的。但是无论走到哪里,人如昆德拉所说的都是一条栓着皮带的狗,即使你走的很远,你依然能够感受到这条皮带。这条皮带让我想起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有的皮带是临行密密缝过的,是自己想要的关心和爱护,这束缚是剪不断,理还乱的。
真实的生活在别处,永远在他不在的地方。梦想是现实,现实是梦想。
但是也许有时我们经过实验会痛苦的发现自己所寻找和摹仿的理想人物也许根本与自己格格不入。于是贝多芬的《英雄》只能给一个死去的人,一个永远不存在的人。嘲笑别人的时候也许我们就是在嘲笑自己,但我们没有意识到。因为我们思想里的自己不是真实的自己——被自己嘲笑的家伙——我们认为自己是想象中的自己,高贵的家伙。
我该去哪里生活?最后一位老诗人的感悟也许揭示了真谛:只有一个人上了年纪,他才可能对身边的人,对公众,对未来无所顾忌。他只和死神朝夕相处,而死神是既没有眼睛也没有耳朵的,他用不着讨好死神,他可以说他喜欢的话,做他喜欢的事。
成语格格不入:格格不入[gé gé bù rù],意指比喻抵触阻隔而不相合。语本宋·陆九渊〈与徐子宜书〉其二。[源]宋·陆九渊〈与徐子宜书〉其二(据《象山全集·卷五》引)婺女之行道经上饶,往往闻说其守令无状,与临川大不相远。既而,闻景明劾罢上饶、南康二守,方喜今时监司乃能有此,差强人意。刘文潜作漕江西,光前绝後,至其帅湖、广,乃远不如在江西时,人才之难如此。某人始至,人甚望之。旧闻先兄称其议论,意其必不碌碌,乃大不然。明不足以得事之实,而奸黠得以肆其巧;公不足以遂其所知,而权势得以为之制。自用之果,反害正理。正士见疑,忠言不入,护吏而疾民,阳若不任吏而实阴为所卖。奸猾之谋,无不得逞;贿赂所在,无不如志。闻有一二行遣,形若治吏而伪文诡辞、谄顺乞怜者,皆可回其意。下人转移其事,如转户枢,胥辈窥之,审玩之熟,为日久矣。所欲为者,如取如携,不见有毫发畏惮之意。惟其正论诚意,则扞格而不入,乃以此自谓其明且公也。[典故]“格格不入”原作“扞格不入”。陆九渊(西元1139~1192),字子静,南宋抚州金谿人。为乾道进士,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於象山结茅讲学,学者称象山先生。曾任靖安县主簿、国子正,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陆九渊创“心学”,提出“心即是理”的观念,认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一切道理均存在自己的心中。“心”和“理”是永恒不变的,且放诸四海皆准,故不论时代古今、东西南北,道德标准都是人心所固有的。其於治学方法上,主张“发明本心”,认为只要悟得本心,不必多读书,“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陆九渊曾与朱熹会鹅湖论辩,意见多处不合。陆九渊的学说後来由明朝的王守仁继承,成为陆王学派。在〈与徐子宜书〉中,陆九渊提到刘文潜在江西作官时,颇有政绩,等他到了湖、广作官,评价就大不如前。陆九渊曾听兄长提起刘文潜,以为他必不是个庸碌之辈,後来才知道事实并非如此。他认为刘文潜在满足自己的私慾上,无所不取,丝毫没有畏惧;但是论到诚意正心等道德修养时,就显得抵触而不能相合,并以此自谓为光明公正。後来“格格不入”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抵触阻隔而不相合。
成语朝夕相处:从早到晚都在一起。形容常生活在一起,关系密切。如:孙犁《秀露集·<从维熙小说选>序》:“她之所以能‘青年作家’云云,不过是因为与我朝夕相处,耳闻目染的结果。”又如:我们同住一间房朝夕相处,相爱如弟兄。
《围城》有感_785字
围在城里的人想出去,在城外的人想进来,这便是“围城”。这是《围城》中关于人生的论述,《围城》没有哲学上生硬的说教,而是将哲理还原为生活。小说导读部分有这样的话:“这是一本有趣的书。郑重点说,是本睿智的书,因为它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对人性的洞察与调侃。……在哈哈大笑或含笑、哂笑之时,你会叹为观止,会惊异于作者何以竟能做到这一步。”作者对人世和人性的洞察已经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对人心已经窥探得一览无余。读着《围城》,既能刺着痛处又能挠着痒处,于是我在麻痹中被吸引了。
本书主人公方鸿渐是个留学生,家境中等偏好,于是便有了些公子哥儿脾气。那时候,出国留学已是中国的一大特色,留学生太多。物以稀为贵,留学生这样多已经不值钱,似乎连质量也大打折扣,远不如詹天佑们。方鸿渐虽无蛮横无理的脾性,也不是大奸大恶之人,但他却是个平庸的人。他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也爱自吹自擂。这样的人经历了求学的艰难,婚姻的困惑,终于明白了:围在城里的人想出去,在城外的想进来。这就是人生的特点。
一本优秀的小说是包罗万象的,无论是谁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就在方鸿渐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也似乎是志大才疏,放假时总是无所事事,爱好太多但都不精深,我就是生活中的方鸿渐。我想生活中的方鸿渐还不止我一人。《围城》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九个死掉的自己埋葬在记忆里,立碑立墓。”我也要让现在的自己死掉,让方鸿渐的灵魂从我身上撤走,把死掉的自己埋葬,立碑立墓,不用来悼念,而用来警示,让活着的自己活得更好。我会放弃自己的懒惰和自卑,重拾勤奋与自信。
《围城》中阐述的论点,不得不让人深思,人们一开始对新事物保持好奇心,然而当努力争取到了以后却已厌倦,不能适应它。所以除了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外,还要坚持下去,适应下去,包容下去。
《围城》就像一位智者,我们能从他那儿学到很多很多。
成语一览无余:览:看;余:剩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又如: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朱自清《南京》
成语公子哥儿:指富贵人家只讲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见安公子那一番举动,早知他是不通世路艰难,人情利害的一个公子哥儿。”又如:你这样的公子哥儿能干什么大事。
点点生活中的灵感_785字
小时候,一遇到天气的变化,到医院打针想必已经成了众多小朋友们的家常便饭。但你是不是又有遇到过输液时手微微一动,针头就脱落了。这对每个小朋友来说都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吧!但是一个普通的小男孩让这个问题终结了。他就是——项嘉华。
其实好动的小嘉华多次和其他患者一样,面临滑针的尴尬。他发现只要一输液,大家都变成了木头人,不敢拿水杯、不敢上厕所、不敢看书等。还有很多医院为了避免滑针,往往给年龄较小的患者手底部加固一层木板,上上下下用胶带绑住,动弹不得。于是小嘉华想:要是有一个装置能把输液针头固定在手上,干什么都不会掉下来,该多好!小嘉华经过反复思考,决定自己来制作一个指环式输液针头固定器。小嘉华说干就干,找来了一根较细的PVC管,用锯子锯成指环大小的圆圈,又用强力胶水固定连接器,做成了一个指环式固定器。在静脉针固定好后,再将指环套在手指上。这样一来,输液器的细软管就不会移位了,针头自然更加稳固,不会脱落了。细心的小嘉华又想到了每个人手指粗细不同,所以又在指环设计了卡口。这下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戴上它,输液时就不需要小心翼翼地把手放平,一动不动了。
小嘉华从生活中得到了灵感,发明出了指环式输液针头固定器。他的敢于创新精神让人敬佩,一个小小的发现,却给予了我们大大的方便呀!
从这件事情说明: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力。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幻想过许多不现实的东西,像也曾想过去创造它,可是我并没有想过怎样去做好它,只是草草的想,并无一点决心,但是自从我看到小嘉华的这个故事后,我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了,只要有决心,水滴石穿的下个成功者就是你自己。
同学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梦则名族有望,少年追梦则国家昌盛。只要怀揣梦想,不放弃希望,埋头苦干,努力奋斗,终会让我们美好的梦想变为动人的现实。让我们一起从点点生活中找灵感吧!
成语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如:《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又如:母亲小心翼翼地起床做饭,心里欣喜地想,让儿子多睡一会,不要惊醒他。——冯德英《迎春花》第二章
成语上上下下:往上往下,上级和下级,泛指单位的整体。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如今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背着我嚼说我的不少,就差你来说了,可知没家亲引不出外鬼来。”又如:你们从下面上来,左邻右舍,上上下下,接触广泛,了解的人多。——邓小平《总结经验,使用人才》
读《单翼天使不孤单》后感_785字
坚强·勇敢·飞翔——读《单翼天使不孤单》后感
在现实生活中,每位天使都有一双翅膀,因为有了它们才飞得高。但,有的只有一只翅膀,也能飞得高……
但他们内心所承受的比一般的孩子都多。那些失去了一只翅膀的孩子,表面上他们每天都快乐地生活着,但他们内心的孤单却有多少人能明白呢?
《单翼天使不孤单》这本书中的“优秀生”张小伟同学是“单翼天使”,但在班里面他经常用许多自认为快乐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家庭背景,毫不知情的同学却认为他很搞笑,无一发觉他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他坚强的生活着,勇敢的保护自己。他虽单翼,却能经得起考验。而我们生活在“双翼”的家庭中,有时却因为一些小事与父母闹矛盾,生父母的气,没有“单翼天使”那样勇敢、懂事。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父母营造的爱巢里,但我们没有察觉,把他们的爱当成是反对我们做某些事情、监视我们的一种手段。再看看那些“单翼天使”们,他们缺少了父爱或母爱,没有因父或母的责骂而叛逆。他们更加懂事明理,变得更加坚强。
每个人的生活不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只要我们积极地面对,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阳光、彩虹总会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时,我们才发现自己变得坚强、勇敢了。今年5·12汶川大地震后,有许多孩子都成了“单翼天使”或“无翼孤儿”。但他们没有因此而沮丧、消沉。他们相信自己会变得更勇敢坚强。他们说,虽然没有了父母,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作出贡献。是呀,当年因唐山大地震而成了“单翼天使”或“无翼孤儿”,已经成长起来了,坚强和勇敢在各个领域中自由地搏击飞翔。汶川的“单翼天使”们,你们在许多好心人的呵护下,有坚强勇敢的力量支撑着,和我们一样美丽,也会在自由的天空尽情飞翔的。让我们唱起: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
成语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如:唐·孟郊《送崔爽之湖南》:“定知一日帆,使得千里风。”又如:栉霜沐露多劳顿,喜借得一帆风顺。——清·李渔《怜香伴·蹴居》
成语每时每刻:每分钟,每一时刻。如:毛泽东《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给蒋介石的两个电报》:“现在日本侵略者尚未实行投降,而且每时每刻都在杀中国人。”又如:我每时每刻都在想你。
读《光荣的荆棘路》有感_785字
在历史的苍穹中总是会有这样的人。他们同丹柯一样,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摘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可当人们欢呼地向前跑去的时候,谁也不曾注意到,在被无数人蹂躏过的草地上,静静地躺着一颗早已被碾碎却依然闪闪发光的心。
在安徒生的笔下,苏格拉底、萨洛蒙、哥伦布、贞德等等伟大的人都曾经遭受过世俗的唾弃与嘲弄,其实他们完全可以放弃这条荆棘路,去过舒适的生活。但是他们没有。他们用力的支撑着手中的拐杖,一步一步踏实的行走着。在这条荆棘路上,有别人的白眼,有刺耳的笑声,有生命的威胁,更可怕的是有时候连至亲也不相信你。可是在他们眼里,这一切都不被在乎,他们所要做的只是抬头仰望着黑夜里的星星,闪烁着并指引他们前进。
看看吧,在这些人死后的几百年中,世事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全人类因他们而骄傲,似乎全已忘却他们生前所遭受的苦难。这些伟大的人被给予高度的评价。而世人也因此而得意洋洋。这又有什么必要呢?千里马不被伯乐所赏识,它依然是天马行空。可伯乐若没有了千里马,那么这个伯乐的名称恐怕不复存在了。所以这些荆棘路纵使不是光荣的,这些伟大的人也会义无反顾的走下去。因为他们想要的从来就不是什么荣耀,只是想要一个简简单单却又至高无上的真理。
萨洛蒙活着的时候因为预言了蒸汽的伟大而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最终死在了那里。所以人们总是说天才与疯子仅是一线之隔。可我却不这么认为。天才始终是天才,只不过是那些自命不凡的人理解不了天才执着的走荆棘路的原因,更加没有达到可以看到未来发展的境界。所以他们把自己的平庸看成理智,嘲笑那些有着看似是荒谬理论的天才。这个世界上的俗人那么多,以至于天才竟可悲的同疯子画上了约等号。
我想,这些勇走荆棘路的人的灵魂是永恒的,他们的身体死了,被捏碎的心却还活着。他们如同凤凰一样,在火中融化,却又浴火重生。他们的灵魂,一次次在凤凰的挽歌中,涅盘新生。
成语自命不凡:自命不凡[zì mìng bù fán],意指形容自以为聪明、不平凡。语或出《聊斋志异·卷九·杨大洪》。[源]《聊斋志异·卷九·杨大洪》大洪杨先生涟,微时为楚名儒,自命不凡。科试後,闻报优等者,时方食,含哺出问:“有杨某否?”答云:“无。”不觉嗒然自丧,咽食入鬲,遂成病块,噎阻甚苦。众劝令录遗才;公患无赀,众醵十金送之行,乃强就道。夜梦人告之云:“前途有人能愈君疾,宜苦求之。”临去,赠以诗,有“江边柳下三弄笛,抛向江心莫叹息”之句。明日途次,果见道士坐柳下,因便叩请。道士笑曰:“子误矣,我何能疗病?请为三弄可也。”因出笛吹之。公触所梦,拜求益切,且倾囊献之。道士接金,掷诸江流。公以所来不易,哑然惊惜。道士曰:“君未能恝然耶?金在江边,请自取之。”公诣视果然。又益奇之,呼为仙。道士漫指曰:“我非仙,彼处仙人来矣。”赚公回顾,力拍其项曰:“俗哉!”公受拍,张吻作声,喉中呕出一物,堕地堛然,俯而破之,赤丝中裹饭犹存,病若失。回视道士已杳。[典故]《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的志怪小说,为蒲松龄所作。“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房,“志异”则是记录神鬼怪异之事。蒲松龄热衷功名,参加科举考试却屡次失败,後以教书为业,过着清苦的生活。蒲松龄对於民间传说十分热衷,他喜爱听人讲述神鬼故事,只要一听到有趣的故事,就会赶紧提笔写下。四方的同好知道了这个情形,也常将自己听到的故事写下寄给蒲松龄,做为他创作的素材。久而久之,便为创作《聊斋志异》打下了基础。而蒲松龄处理这些民间传说时,除改口语为文言之外,大体保留其本来面貌,故本书亦可做为研究当时社会背景的参考资料。在〈杨大洪〉中,蒲松龄叙述了杨涟的故事。杨涟确有其人,明朝人,号大洪,个性磊落有节操,官至左副御史。天启四年,杨涟上书弹劾阉党魏忠贤,次年被陷害入狱而死,在湖北一带流传着大量有关他的传说。相传,杨涟在未显达之时,已是湖北有名的文人,自视甚高。他因噎成病,梦见一神仙要他去江边的柳树下,找一个吹笛的人。隔天,杨涟到了江边,果然见到一名道士吹笛,便将身上的金子全给他,请他帮忙治病。道士却将金子全丢到江中,杨涟看了觉得十分可惜。道士本是仙人,想度杨涟成仙,见他尘念未消,只好作罢,便用力的拍杨涟的後颈,把他的病治好了。文末,蒲松龄藉异史氏之笔评论道:“与其让天上多一个仙人,不如让人间多一个圣人。”文中提到杨涟“自命不凡”,这句成语常被用来形容自以为聪明、不平凡。
成语天马行空:天马行空[tiān mǎ xíng kōng],意指天马,指天帝所乘的神马。“天马行空”,形容神马奔驰。语本《汉书·卷二二·礼乐志》。後用“天马行空”比喻文才气势豪放不拘,亦用於形容浮夸不着边际。[源]《汉书·卷二二·礼乐志》太一况,天马下,沾赤汗,沬流赭。志俶傥,精权奇,籋浮云,晻 上驰。体容与,迣 万里,今安匹,龙为友。[典故]汉武帝时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诏司马相如等作〈郊祀歌〉十九章,用来祭祀天地、宗庙等,典源所收为第十章〈天马〉。根据《汉书·卷二二·礼乐志》记载,这首诗作於元狩三年,汉武帝因为在渥洼水得到一匹西域大宛所产的良马,传说是天帝所乘的神马子孙,而取名为“天马”。诗中描述天帝赐与的天马,奔驰时一副意气昂扬洒脱不拘的样子,而且速度快到像在天上飞一般。後来“天马行空”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文才气势豪放不拘。多用於诗文书法方面。例如明·刘廷振〈萨天锡诗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於众表者,殆犹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即以“天马行空”来形容萨天锡的才思。亦用来形容浮夸不着边际。